《正法念处经》三十一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观天品之十(三十三天之七)
时天帝释。复示诸天上布施果。思心具足。福田具足。财物具足。思心功德皆悉具足。福田胜者诸如来等。物具足者谓饮食财物。思具足者深心信等。而修供养。如是布施。于人天中得大果报。或生天上。有大威德。或生人中。为转轮王。七宝具足。主四天下。七种下宝。是转轮王。顺行正法。一切具足。持戒修智入于涅槃。是名上施。如是等施。于镜壁中见其果报
时天帝释。复于清净毗琉璃壁。示于三种布施之果。镜壁中现。所谓资生布施得大富。果报如前所说。无畏布施。生于大国为王领主。无有兵刀灾俭疾疫横死。不畏怨敌。无病安隐。离于火畏及以水畏。无疾疫畏。或为王者。或为大臣。久住于世。是为无畏施之果报也。于镜壁中见如是业
又于镜壁见胜布施。所谓法施最为无上。能出一切有为生死之种子也。此无上施得无上果。三菩提中随心成就。于镜壁中复见业果。若为财物故。与人说法。不以悲心利益众生而取财物。是名下品之法施也。是下法施。不以善心为人说法。唯为财利。不能自身如说修行。是名下施。若以说法而得财物。或用饮酒。或与女人共饮共食。如伎儿法。自卖求财。如是法施。其果甚少。于镜壁中。见如是等法施之人。生于天上。作智慧鸟。能说偈颂。是则名曰下法施也
云何名为中法施耶。为名闻故。为胜他故。为欲胜余大法师故。为人说法。或以妒心为人说法。如是法施。得报亦少。生于天中。受中果报。或生人中。如是帝释天王。于镜壁中皆悉示之。是则名曰中法施也
云何名为上法施耶。以清净心。为欲增长众生智慧。而为说法。不为财利。为令邪见诸众生等住于正法。如是法施。自利利人。无上最胜。乃至涅槃。其福不尽。是则名曰上法施也。复有法施。时天帝释。复示诸天余法施报。知下法施说布施法。不说智慧。中法施者。说于持戒。上法施者。说于智慧解脱。下智慧者。为人说法少人解悟。说布施法。唯说布施。不说余法。说法因缘。令知持戒。后得智慧。其人信顺。得阿罗汉。尽诸结漏得二解脱。是则名曰下法施也。何以故。说于布施相应法故
云何名曰中法施耶。说于持戒相应之法。以修其心。是中智慧。于镜壁中。见如是等业之果报。顺于智慧。得阿罗汉。速尽诸漏。或得缘觉。是中法施。于镜壁中。见如是相。是则名曰中法施也。云何名为上法施耶。说智功德。以修思心。不求恩惠。唯为利他。而演说法。说欲过恶。欲味系缚。出离为乐。令邪见者住于正法。说于清净离垢之法。是上法施。得无上菩提。等正觉果。明行足无上调御天人之师。无上正法调伏之法。初中后善。无上成就。一切知见。为诸众生。广说法要。是则名曰上法施也
尔时天主释迦提婆。复于镜中。观业果报。时天帝释。示诸天众。诸天见之皆生愧耻。时天帝释告诸天众。汝等天子。莫得放逸。何以故。以造其因。生生之处。得相似果。汝等天子。应至我所视汝业报。汝观是业上中下报。汝今应修不放逸行。时诸天众。见此业报希有之事。于生死中。皆生厌心。而说颂曰
欲乐虚妄 本性羸劣 欲乐所迷
不见怖畏 若信欲情 无所利益
善业既尽 临终乃觉 胜乐充满
必有衰变 如是着乐 失之增恼
若天世间 堕于地狱 身心大苦
一切逼恼 此苦难量 第一辛酸
爱别离苦 复过于是 爱离现前
诸天常有 愚者不见 爱心所诳
初美虚诳 为欲所欺 百千万亿
京姟兆载 得欲还失 不可常保
善业为因 得乐果报 无因无果
亦如无树 如毒害命 放逸亦然
如火焚烧 如刀如戟 初如亲友
后成怨敌 如鱼吞钩 放逸亦然
天龙人鬼 及阿修罗 皆为放逸
得大衰恼 天王当知 我等福祐
令王于此 示生死狱
时诸天子。说是偈已。复作是言。天王。云何得知。谁示天王如是之法。时天帝释告诸天子。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吾于此天初生之时。宿旧天子。名须摩罗。是吾第一之亲友也。从彼次第闻如是事。如迦叶佛。为调诸天。来至于此。迦叶如来。见诸天子心大放逸。为欲利益诸天子故。以忆念神通。化作如此业影之壁。留此树中。我于尔时其心放逸。须摩罗天。示我此法。汝于今者勿得放逸。何以故。一切有为。无常破坏。汝等天子。若心放逸。当入此树。自观己身上中下色。则自愧耻。若有天子。信不放逸。当示此法。何以故。此是如来。为利众生。示如是事。调伏诸天。于业镜地。令住善道。还阎浮提。我从如是大德之天。闻此希有难见之事。我时闻已。为离放逸。与诸天众。来至于此。令诸天众皆得惭愧是故我今示于汝等业镜之壁上中下业。汝等天子。慎勿放逸也。尔时天帝释复告天众。当共汝等。诣第二树。观诸业镜。往昔之时。迦叶如来。于此树中。示现变化。利益一切。放逸诸天。观于生死诸业之网。我今示汝。释迦天王。说是语已。头面顶礼迦叶如来。即出其门。出已还闭。有余天众。歌舞戏笑。作众伎乐。欢娱受乐。见天帝释。即来亲近。头面敬礼。乐行歌舞。互相娱乐。以钵头摩诸莲花等。互相打掷。时诸天众。从树出者。向放逸天。说其所见希有之事。是时放逸诸天子等。以心放逸。于希有法。不听不信。时天帝释。为摄放逸诸天子故。亦共游戏于莲花池。种种音声。天诸伎乐。互相娱乐。以天鬘天衣而自庄严。入于种种园林之中。游戏受乐。以善业故。时诸天众。与天帝释。入于业镜。见业报者。皆不游戏。如无学人。所作已办。离放逸行。安立而住。见诸天众耽着放逸。生悲愍心。作如是言。此诸天子。心着放逸。不知当退。随业流转。堕于地狱饿鬼畜生。顺烦恼业。不离一切生死业行。随业所作。或善不善。如是之业。得如是报。如是天子。观放逸天。生悲愍心
时善法殿诸天子等。白帝释言。以天王恩。令我天众受五欲乐。游戏诸天。种种园林。游戏受乐。云何天王。不摄我等。尔时天帝释。为诸天众。而说颂曰
天子汝着乐 多行于放逸
放逸爱着故 不见真实谛
若常放逸心 则无有善报
离于善业者 则堕于地狱
一切诸爱着 皆当有别离
汝等不觉知 须臾必终没
命欲临终时 诸根皆坏灭
方乃知苦恼 忽至无能免
譬如旋火轮 如乾闼婆城
三界皆无常 亦如水泡沫
譬如水聚沫 愚者依覆护
于无常法中 而心生喜乐
非天亦非人 夜叉龙鬼神
临终业所系 无人能救护
念死时未至 当修于善业
死王甚暴恶 莫于后生悔
我今教敕汝 慎莫行放逸
汝为爱所覆 驰骋诸境界
境界系缚汝 是诸地狱因
是故应舍离 以求安隐处
时天帝释。为诸天众。说是法时。诸天放逸。曾不在念。唯除已见业镜地者。皆生厌心。白帝释言。愿入第二娑罗之树。此树乃是迦叶如来为欲利益放逸诸天所化业网。示生死报业镜之壁。示诸天众。时天帝释。知放逸天乐于游戏。令诣异处。与不放逸诸天子等。至第二树。至于树已。手执金刚击此大树。其门即开。释迦天主及诸天众。心生欢喜。共入树中。天众入已。见诸园林。昔所未睹。甚可爱乐。一切所须皆悉具足。多有种种无量众鸟。莲花池水。众花庄严。无量金树。一切爱乐。微风来吹皆大欢喜。七宝山峰。众鸟妙音。如意之树。犹如日光。其光普照。如日之光。是娑罗树。复有饮食。充满河中。香味流溢。最妙第一种种妙香。五根所得。五种境界相应之乐。甚可爱乐。大德诸天。闻之乐着。何况余天。时天帝释。示诸天众。一切园林。可爱殊妙树外莲花园林流池。十六分中不及其一。时天帝释。悉共诸天。复往诣于毗琉璃山。其山清净第一无比。于其山顶。有千柱殿。毗琉璃宝之所成就。赤莲花宝以为栏楯。黄金为地。其琉璃殿。长五由旬。广三由旬。迦叶如来。化所成就。时天帝释。共诸天众。乘七宝阶。升琉璃殿。得见迦叶如来影像。如迦叶佛在殿说法时。天帝释及诸天众。合掌恭敬。礼如来影。深生信敬。礼拜既讫。以偈赞佛
如来世间无上尊 得真解脱如实谛
其影寂静妙无比 能开无上解脱道
若人常礼如来者 净信无垢心寂静
其人永脱怖畏有 常得安隐胜乐处
如是寂静奇妙法 演说此句寂灭处
此佛如来所说法 示诸众生涅槃道
若有众生念此法 是名勇健无畏人
则能得于无上处 常乐无恼心安隐
若有众生念真谛 则如渡者升船栰
三界之海恶洄澓 如是之人能超渡
如来正觉世间眼 普观诸法无不遍
此佛光明无伦匹 一切诸光无与等
众生忆念自浊心 愚痴嗔恚欲垢等
智慧大水甚清净 洗除一切众生垢
一切众生不能见 外道慢心莫能了
其法清净离尘垢 世尊普示诸众生
喜乐放逸无救者 如是众生导师救
渡于生死到彼岸 能度无救诸众生
饶益一切诸世间 唯有如来无上尊
以能利益众生故 是故如来最殊胜
如是天帝释。以净信心。叹佛影像。低头合掌。与诸天众头面敬礼如来影像。复与天众低头合掌。礼于如来所化天衣。如是衣者。如来神力之所任持。时诸天众。见影像已。皆得离慢。离于放逸。如来所化。影像之色端严殊妙。千帝释天。不得为比。何况余天。时天帝释。见如来像神通化影。以此影像。示于憍慢放逸诸天。令离憍慢放逸心故
尔时诸天子。白天王言。憍尸迦。迦叶如来。以何因缘。于此阎摩娑罗树中。示于业网生死之化。何故不于树外而化。时天帝释告诸天子。我亦如是。先疑斯事。彼天示我。令离憍慢。我于往昔。亦问斯事。时彼天子即答我言。希有之法。不可常见。不常见故。见则深信。以是因缘。如来留化。不在于外。非一切人皆悉能见。若化在外。诸天见之。不生希有。或生过恶。以是因缘。于此阎摩娑罗树内。示留化像。此二树中。希有神化。树内之化。第一希有。一切诸天。所不能见。以是因缘。迦叶如来。于此树内。化留影像及以镜壁。示生死业。时…
《正法念处经三十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