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叁十一
元魏婆羅門瞿昙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之十(叁十叁天之七)
時天帝釋。複示諸天上布施果。思心具足。福田具足。財物具足。思心功德皆悉具足。福田勝者諸如來等。物具足者謂飲食財物。思具足者深心信等。而修供養。如是布施。于人天中得大果報。或生天上。有大威德。或生人中。爲轉輪王。七寶具足。主四天下。七種下寶。是轉輪王。順行正法。一切具足。持戒修智入于涅槃。是名上施。如是等施。于鏡壁中見其果報
時天帝釋。複于清淨毗琉璃壁。示于叁種布施之果。鏡壁中現。所謂資生布施得大富。果報如前所說。無畏布施。生于大國爲王領主。無有兵刀災儉疾疫橫死。不畏怨敵。無病安隱。離于火畏及以水畏。無疾疫畏。或爲王者。或爲大臣。久住于世。是爲無畏施之果報也。于鏡壁中見如是業
又于鏡壁見勝布施。所謂法施最爲無上。能出一切有爲生死之種子也。此無上施得無上果。叁菩提中隨心成就。于鏡壁中複見業果。若爲財物故。與人說法。不以悲心利益衆生而取財物。是名下品之法施也。是下法施。不以善心爲人說法。唯爲財利。不能自身如說修行。是名下施。若以說法而得財物。或用飲酒。或與女人共飲共食。如伎兒法。自賣求財。如是法施。其果甚少。于鏡壁中。見如是等法施之人。生于天上。作智慧鳥。能說偈頌。是則名曰下法施也
雲何名爲中法施耶。爲名聞故。爲勝他故。爲欲勝余大法師故。爲人說法。或以妒心爲人說法。如是法施。得報亦少。生于天中。受中果報。或生人中。如是帝釋天王。于鏡壁中皆悉示之。是則名曰中法施也
雲何名爲上法施耶。以清淨心。爲欲增長衆生智慧。而爲說法。不爲財利。爲令邪見諸衆生等住于正法。如是法施。自利利人。無上最勝。乃至涅槃。其福不盡。是則名曰上法施也。複有法施。時天帝釋。複示諸天余法施報。知下法施說布施法。不說智慧。中法施者。說于持戒。上法施者。說于智慧解脫。下智慧者。爲人說法少人解悟。說布施法。唯說布施。不說余法。說法因緣。令知持戒。後得智慧。其人信順。得阿羅漢。盡諸結漏得二解脫。是則名曰下法施也。何以故。說于布施相應法故
雲何名曰中法施耶。說于持戒相應之法。以修其心。是中智慧。于鏡壁中。見如是等業之果報。順于智慧。得阿羅漢。速盡諸漏。或得緣覺。是中法施。于鏡壁中。見如是相。是則名曰中法施也。雲何名爲上法施耶。說智功德。以修思心。不求恩惠。唯爲利他。而演說法。說欲過惡。欲味系縛。出離爲樂。令邪見者住于正法。說于清淨離垢之法。是上法施。得無上菩提。等正覺果。明行足無上調禦天人之師。無上正法調伏之法。初中後善。無上成就。一切知見。爲諸衆生。廣說法要。是則名曰上法施也
爾時天主釋迦提婆。複于鏡中。觀業果報。時天帝釋。示諸天衆。諸天見之皆生愧恥。時天帝釋告諸天衆。汝等天子。莫得放逸。何以故。以造其因。生生之處。得相似果。汝等天子。應至我所視汝業報。汝觀是業上中下報。汝今應修不放逸行。時諸天衆。見此業報希有之事。于生死中。皆生厭心。而說頌曰
欲樂虛妄 本性羸劣 欲樂所迷
不見怖畏 若信欲情 無所利益
善業既盡 臨終乃覺 勝樂充滿
必有衰變 如是著樂 失之增惱
若天世間 墮于地獄 身心大苦
一切逼惱 此苦難量 第一辛酸
愛別離苦 複過于是 愛離現前
諸天常有 愚者不見 愛心所诳
初美虛诳 爲欲所欺 百千萬億
京姟兆載 得欲還失 不可常保
善業爲因 得樂果報 無因無果
亦如無樹 如毒害命 放逸亦然
如火焚燒 如刀如戟 初如親友
後成怨敵 如魚吞鈎 放逸亦然
天龍人鬼 及阿修羅 皆爲放逸
得大衰惱 天王當知 我等福祐
令王于此 示生死獄
時諸天子。說是偈已。複作是言。天王。雲何得知。誰示天王如是之法。時天帝釋告諸天子。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吾于此天初生之時。宿舊天子。名須摩羅。是吾第一之親友也。從彼次第聞如是事。如迦葉佛。爲調諸天。來至于此。迦葉如來。見諸天子心大放逸。爲欲利益諸天子故。以憶念神通。化作如此業影之壁。留此樹中。我于爾時其心放逸。須摩羅天。示我此法。汝于今者勿得放逸。何以故。一切有爲。無常破壞。汝等天子。若心放逸。當入此樹。自觀己身上中下色。則自愧恥。若有天子。信不放逸。當示此法。何以故。此是如來。爲利衆生。示如是事。調伏諸天。于業鏡地。令住善道。還閻浮提。我從如是大德之天。聞此希有難見之事。我時聞已。爲離放逸。與諸天衆。來至于此。令諸天衆皆得慚愧是故我今示于汝等業鏡之壁上中下業。汝等天子。慎勿放逸也。爾時天帝釋複告天衆。當共汝等。詣第二樹。觀諸業鏡。往昔之時。迦葉如來。于此樹中。示現變化。利益一切。放逸諸天。觀于生死諸業之網。我今示汝。釋迦天王。說是語已。頭面頂禮迦葉如來。即出其門。出已還閉。有余天衆。歌舞戲笑。作衆伎樂。歡娛受樂。見天帝釋。即來親近。頭面敬禮。樂行歌舞。互相娛樂。以缽頭摩諸蓮花等。互相打擲。時諸天衆。從樹出者。向放逸天。說其所見希有之事。是時放逸諸天子等。以心放逸。于希有法。不聽不信。時天帝釋。爲攝放逸諸天子故。亦共遊戲于蓮花池。種種音聲。天諸伎樂。互相娛樂。以天鬘天衣而自莊嚴。入于種種園林之中。遊戲受樂。以善業故。時諸天衆。與天帝釋。入于業鏡。見業報者。皆不遊戲。如無學人。所作已辦。離放逸行。安立而住。見諸天衆耽著放逸。生悲愍心。作如是言。此諸天子。心著放逸。不知當退。隨業流轉。墮于地獄餓鬼畜生。順煩惱業。不離一切生死業行。隨業所作。或善不善。如是之業。得如是報。如是天子。觀放逸天。生悲愍心
時善法殿諸天子等。白帝釋言。以天王恩。令我天衆受五欲樂。遊戲諸天。種種園林。遊戲受樂。雲何天王。不攝我等。爾時天帝釋。爲諸天衆。而說頌曰
天子汝著樂 多行于放逸
放逸愛著故 不見真實谛
若常放逸心 則無有善報
離于善業者 則墮于地獄
一切諸愛著 皆當有別離
汝等不覺知 須臾必終沒
命欲臨終時 諸根皆壞滅
方乃知苦惱 忽至無能免
譬如旋火輪 如乾闼婆城
叁界皆無常 亦如水泡沫
譬如水聚沫 愚者依覆護
于無常法中 而心生喜樂
非天亦非人 夜叉龍鬼神
臨終業所系 無人能救護
念死時未至 當修于善業
死王甚暴惡 莫于後生悔
我今教敕汝 慎莫行放逸
汝爲愛所覆 馳騁諸境界
境界系縛汝 是諸地獄因
是故應舍離 以求安隱處
時天帝釋。爲諸天衆。說是法時。諸天放逸。曾不在念。唯除已見業鏡地者。皆生厭心。白帝釋言。願入第二娑羅之樹。此樹乃是迦葉如來爲欲利益放逸諸天所化業網。示生死報業鏡之壁。示諸天衆。時天帝釋。知放逸天樂于遊戲。令詣異處。與不放逸諸天子等。至第二樹。至于樹已。手執金剛擊此大樹。其門即開。釋迦天主及諸天衆。心生歡喜。共入樹中。天衆入已。見諸園林。昔所未睹。甚可愛樂。一切所須皆悉具足。多有種種無量衆鳥。蓮花池水。衆花莊嚴。無量金樹。一切愛樂。微風來吹皆大歡喜。七寶山峰。衆鳥妙音。如意之樹。猶如日光。其光普照。如日之光。是娑羅樹。複有飲食。充滿河中。香味流溢。最妙第一種種妙香。五根所得。五種境界相應之樂。甚可愛樂。大德諸天。聞之樂著。何況余天。時天帝釋。示諸天衆。一切園林。可愛殊妙樹外蓮花園林流池。十六分中不及其一。時天帝釋。悉共諸天。複往詣于毗琉璃山。其山清淨第一無比。于其山頂。有千柱殿。毗琉璃寶之所成就。赤蓮花寶以爲欄楯。黃金爲地。其琉璃殿。長五由旬。廣叁由旬。迦葉如來。化所成就。時天帝釋。共諸天衆。乘七寶階。升琉璃殿。得見迦葉如來影像。如迦葉佛在殿說法時。天帝釋及諸天衆。合掌恭敬。禮如來影。深生信敬。禮拜既訖。以偈贊佛
如來世間無上尊 得真解脫如實谛
其影寂靜妙無比 能開無上解脫道
若人常禮如來者 淨信無垢心寂靜
其人永脫怖畏有 常得安隱勝樂處
如是寂靜奇妙法 演說此句寂滅處
此佛如來所說法 示諸衆生涅槃道
若有衆生念此法 是名勇健無畏人
則能得于無上處 常樂無惱心安隱
若有衆生念真谛 則如渡者升船栰
叁界之海惡洄澓 如是之人能超渡
如來正覺世間眼 普觀諸法無不遍
此佛光明無倫匹 一切諸光無與等
衆生憶念自濁心 愚癡嗔恚欲垢等
智慧大水甚清淨 洗除一切衆生垢
一切衆生不能見 外道慢心莫能了
其法清淨離塵垢 世尊普示諸衆生
喜樂放逸無救者 如是衆生導師救
渡于生死到彼岸 能度無救諸衆生
饒益一切諸世間 唯有如來無上尊
以能利益衆生故 是故如來最殊勝
如是天帝釋。以淨信心。歎佛影像。低頭合掌。與諸天衆頭面敬禮如來影像。複與天衆低頭合掌。禮于如來所化天衣。如是衣者。如來神力之所任持。時諸天衆。見影像已。皆得離慢。離于放逸。如來所化。影像之色端嚴殊妙。千帝釋天。不得爲比。何況余天。時天帝釋。見如來像神通化影。以此影像。示于憍慢放逸諸天。令離憍慢放逸心故
爾時諸天子。白天王言。憍屍迦。迦葉如來。以何因緣。于此閻摩娑羅樹中。示于業網生死之化。何故不于樹外而化。時天帝釋告諸天子。我亦如是。先疑斯事。彼天示我。令離憍慢。我于往昔。亦問斯事。時彼天子即答我言。希有之法。不可常見。不常見故。見則深信。以是因緣。如來留化。不在于外。非一切人皆悉能見。若化在外。諸天見之。不生希有。或生過惡。以是因緣。于此閻摩娑羅樹內。示留化像。此二樹中。希有神化。樹內之化。第一希有。一切諸天。所不能見。以是因緣。迦葉如來。于此樹內。化留影像及以鏡壁。示生死業。時…
《正法念處經叁十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