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叁十
元魏婆羅門瞿昙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第六之九(叁十叁天之六)
複次。是事有故是事有。所謂有彼岸故。則有此岸。若無彼岸。則無此岸。如是天子。是爲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無故是事無。互共有生。各各因緣。一切有爲法。從因緣生。因緣者。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死亦如是。天子當知。如是十二因緣。彼佛世尊。于此宮殿。人中之數。五千歲中。于此宮殿。演說此法。我今爲汝宣說少分。如恒河沙等叁世如來應等正覺。同說此法。爲正法身。彼佛世尊。說此法時。七億諸天。盡諸有漏。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還閻浮提。以大悲心。爲人說法。所謂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時諸衆生。無量無邊。遠離塵垢。于諸法中。漏盡解脫。如是世尊。天人之師。爲諸天人。演說斯法。如是帝釋。爲諸天衆。廣說法已。往詣摩多鄰那天宮。到其宮已。見種種鳥。七寶翅羽。以爲莊嚴。衆蓮華池。其諸池中。七寶蓮華。其蓮華色。種種寶色。種種衆蜂。以爲莊嚴。如日初出。其華光明。莊嚴寶殿。于其宮側。毗琉璃樹。以樹光明。互相映發。令此天宮。出青光明。其琉璃樹。真金爲葉。以此樹葉。相映發故。出黃赤光。複有大光。以爲莊嚴。宮室園林。以種種寶。以爲莊嚴。種種寶宮。種種七寶。園林華樹。以爲莊嚴。甚可愛樂。帝釋見之。發希有心。于其殿中。有大華池。七寶成就。其水黃色。如融金聚。殊妙莊嚴。種種衆寶。莊嚴廁填。種種色鳥。以爲莊嚴。一切天衆。種種伎樂。歌舞戲笑。共相娛樂。往詣大池。其池名曰一切最勝。池中諸鳥。見諸天子心意蕩逸。即爲天子。而說頌曰
譬如靈鹫鳥 不住蓮花中
如是寂靜處 惡人不應住
如是寂靜林 雲何行放逸
顛倒不順法 如日出冷光
若得離愛樂 解脫離衆苦
若離此二法 天樂非爲樂
修禅離放逸 解脫于欲網
解脫乃名樂 非汝愛所诳
世尊先住此 及諸修行者
汝爲欲所牽 不應住此林
此殿受天樂 無常不久住
若離于愛欲 是爲第一樂
先住此林者 皆入第一處
若得第一處 能斷一切苦
貪心好美食 爲貪心所诳
此寂靜林中 斯人不應住
若修寂靜心 樂清淨應住
心行于欲境 不住寂靜林
若有心寂靜 應住于林中
爲欲心所亂 不應住此林
怖畏五因緣 愛所不能燒
清淨離愛人 終不墮惡道
有生必有死 強者病所侵
富樂有衰惱 少壯老所壞
恩愛必有離 和合不久停
諸法皆如是 正覺之所說
若人于叁界 其心不迷者
是人得寂靜 應住寂林中
常爲欲谄曲 憶念懷怖畏
是人則不得 林中寂靜樂
若人心清淨 依林修寂靜
其人林中樂 非是行欲人
林中修淨心 入聚心不動
是故住林中 不應住城邑
若人入城邑 爲欲心所亂
谄曲不清淨 至林還寂靜
是故林樹間 第一最寂滅
行者所應住 能離于欲心
諸根心寂靜 行者心安樂
千帝釋之樂 不及此人心
若得禅定樂 一切白淨法
夜摩諸天中 不及此樂分
樂從欲所生 常與衆苦合
若斷煩惱樂 永無有破壞
無始生死中 煩惱怨結心
若斷此怨結 欲樂無能及
從欲生樂者 不淨苦果報
若得解脫樂 是樂無與等
依止離欲行 行者第一道
從愛生欲樂 不能至正道
初愛生味者 得報如火毒
從欲所生樂 常在于地獄
初愛生善味 中愛亦如是
後寂靜清淨 能至安樂處
若行初中善 莊嚴如慈母
雲何舍正念 戲欲樂境界
欲洄澓所轉 中後常苦惱
雲何愚癡人 于欲生愛樂
如妙色毒花 如觸猛火焰
欲樂亦如是 後受大苦惱
如火益衆薪 其焰不可滅
自他俱能燒 欲樂亦如是
如飛蛾投火 不見燒害苦
欲樂亦如是 癡人不覺知
若人著欲樂 常爲欲所燒
如蛾投燈火 欲火過于此
是故舍欲害 常樂修智慧
莫行于放逸 放逸墮惡道
一切愛欲樂 爲放逸所诳
受樂報既盡 後墮地獄苦
其人善業盡 爲欲之所诳
從天至地獄 欲癡所诳故
從生乃至終 常修正思惟
心念于戒法 是人得寂滅
焰曲邪憶念 叁毒生味著
放逸水甚深 女欲爲水衣
歌樂動其心 愛水沖磐石
境界蛇所覆 心波駃流注
愛河大瀑惡 流注龍境界
癡人入此河 爲天欲所沒
可畏如瀑河 癡人不覺沒
猶如癡蜜蜂 飲于毒樹花
如是欲毒害 癡人樂貪著
蜂飲毒存亡 愛欲無不沒
叁毒水中生 放逸風所吹
愛火燒天衆 而猶不覺知
毒生于天中 放逸爲稠林
癡人所遊戲 以愛自诳心
放逸生諸欲 攀緣不暫停
是欲如夢幻 智者所不信
諸欲雖如夢 夢非地獄因
是故舍諸欲 常修清淨業
善行爲最勝 非爲不善業
如是善業系 則得于勝處
諸天著欲樂 不得寂靜處
智人至寂靜 以不放逸故
爾時天鳥。爲于放逸諸天子等。說是偈已。時釋迦天王。于此林中。複詣異處。到彼林已。其林一切善業莊嚴種種功德。學無學人所住之處。大仙世尊迦迦村陀如來住處。時天帝釋。與無量天衆。作天伎樂。共入林中。見此林樹。既入林中。諸天威德。悉皆殊勝。如須彌山處于六萬金山之中。釋迦天主在諸天中。亦複如是。叁十叁天諸園林中。此林光明最勝殊特。時天帝釋。與諸天衆。恭敬圍繞。詣閻浮林。其閻浮林一切金樹以爲莊嚴。釋迦天王。至此林中。告諸天曰。汝等天衆。見此一切殊勝林不。無量華池園林具足。天衆白言。唯然已見。帝釋告言。此林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我今睹之。生希有心。今睹此林。如見迦迦村陀如來無等色身。一切智慧大悲如來之所住處。于此住處。無量天衆以聞法故。從樂得樂。此佛如來無上丈夫。已入涅槃。遺果猶存。爾時帝釋。複往詣于俱吒迦殿林。迦迦村陀如來。往昔亦曾入此林中。帝釋天王入此林中。見百千萬殿圍繞此殿七寶莊嚴。謂青寶王。金剛車[(王*巨)/木]。毗琉璃寶。種種衆寶。間錯莊嚴。種種幢幡。以爲嚴飾。諸殿之中。如來所坐。殊勝之殿。光明晃曜。猶如初夏秋天之時。無諸雲翳。于衆星中。日月最勝。如來所坐宮殿殊勝。亦複如是。其明照曜。唯除帝釋。一切天衆。不能久視是殿威德。譬如閻浮提中盛夏之日。一切世人無能久觀。如來之殿。亦複如是。釋迦天王。告諸天曰。汝等見是殿威德不。諸天白言。唯然天王。我已見之。帝釋告曰。此殿往昔迦迦村陀如來等正覺調禦丈夫無上大師。與百千沙門。皆離疑網。見四真谛。得二解脫。具六神通四如意足。升此大殿。以利安樂諸天人故。于夏四月。此處安居。爲叁十叁天演說正法。所謂此是色。此色集。此色滅。此色滅道證。受想行識。和合聚集。觀過舍出。亦複如是。天子當知。彼佛如來。如是次第。爲諸天衆放逸憍慢。不覺退沒無常之苦。但著欲樂。不知自相平等之相。說如是法利益衆生。爾時如來。複爲放逸諸天子等。說微妙法。以偈诃責
放逸生死本 諸天所住處
放逸毒所醉 沒在于諸有
若有離放逸 永脫叁界海
放逸癡爲本 盲冥無所覺
光明起有本 從于火日生
因癡生放逸 大仙如是說
放逸火熾然 由心之所起
诳惑愚癡人 至諸地獄道
天人行放逸 女色之所使
和合相娛樂 不知愛別苦
臨命欲終時 現前受大苦
婇女亦隨盡 諸樂皆磨滅
和合必有離 一切樂皆盡
壯少當衰變 一切業皆盡
一切諸衆生 善惡業所系
如伎人遊戲 去來各差別
業伎之所系 流轉于生死
無常業流動 智者不應信
放逸如毒害 應方便舍離
若離于放逸 永渡叁界海
爾時迦迦村陀如來。調伏九那由他放逸諸天。令離放逸。分別解說。利益諸天。與諸比丘及諸大衆。詣閻浮提時。天帝釋爲諸天衆。說是語已。往詣殿所。升于寶殿。俱吒迦殿。無量衆寶以爲莊嚴。其諸珍寶。一切天衆。先未曾見。諸天見之。皆生歡喜發希有心。帝釋見已。告諸天衆。汝等見此殊勝殿不。未曾有此勝妙莊嚴。時諸天衆白天王言。唯然已見。帝釋告言。此寶宮殿。乃是夜摩天王之所奉獻。以淨信心。施于迦迦村陀世尊。此殿光明。不可得見。如是彼天。光明殊勝。何以故。先世天子不行放逸如汝等故。時諸天衆。自知劣弱。舍憍慢心。一切天衆。皆以頭面禮如來殿。皆發歡喜。顔色悅樂。心生厭離。自知其業減劣鮮少。有發無上菩提心者。有發緣覺菩提心者。有發聲聞菩提心者。有于佛所得不壞信。一切天衆皆生淨信。合掌恭敬。住在一面。時天帝釋。入俱吒殿。至于如來師子之座演說法處。迦迦村陀如來。所臥敷具。金剛爲床。種種具足。時天帝釋。以清淨心。舉身投地。禮師子座。心自念言。此是如來所坐之處。以敬重心。念如來故。從地而起。見書殿壁。有偈句頌。其文頌曰
若人投崖岩 或有不失命
墮放逸地者 無有不受苦
若人行放逸 一切有所作
如是于晝夜 終無有樂報
世間出世間 一切諸樂法
放逸能破壞 是故應舍離
不放逸不死 放逸是死句
不放逸最勝 當爲諸天主
放逸生死本 謹慎是勝道
是故舍放逸 常得受天樂
若人欲求樂 若怖畏諸苦
應舍放逸行 放逸如火毒
放逸睡覆人 放逸癡毒害
作諸不善業 放逸墜坑陷
不放逸最勝 放逸爲不善
不放逸得樂 放逸常受苦
總說此偈句 爲苦樂根本
既知此功德 善修自利益
爾時帝釋。讀誦此偈。增長恭敬。以清淨心。複以頭面。禮師子座。久于此處贊不放逸。毀呰放逸。還出此殿。向諸天衆。時諸天衆見天王帝釋。皆生恭敬。至帝釋所。時天帝釋。以向偈頌。爲諸天衆具足演說。告諸天曰。如是偈句。爲欲利益安樂一切諸天子故。書之殿壁。一切天衆。聞是說已。皆禮世尊。作如是言。如來世尊世間之眼。爲我等故說如是偈。時諸天衆。久不放逸。複以種種伎樂之音。與諸天衆。往詣微細行天。微細行天聞是事已。與…
《正法念處經叁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