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处经》三十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观天品第六之九(三十三天之六)
复次。是事有故是事有。所谓有彼岸故。则有此岸。若无彼岸。则无此岸。如是天子。是为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无故是事无。互共有生。各各因缘。一切有为法。从因缘生。因缘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死亦如是。天子当知。如是十二因缘。彼佛世尊。于此宫殿。人中之数。五千岁中。于此宫殿。演说此法。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如恒河沙等三世如来应等正觉。同说此法。为正法身。彼佛世尊。说此法时。七亿诸天。尽诸有漏。得法眼净
尔时世尊。还阎浮提。以大悲心。为人说法。所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时诸众生。无量无边。远离尘垢。于诸法中。漏尽解脱。如是世尊。天人之师。为诸天人。演说斯法。如是帝释。为诸天众。广说法已。往诣摩多邻那天宫。到其宫已。见种种鸟。七宝翅羽。以为庄严。众莲华池。其诸池中。七宝莲华。其莲华色。种种宝色。种种众蜂。以为庄严。如日初出。其华光明。庄严宝殿。于其宫侧。毗琉璃树。以树光明。互相映发。令此天宫。出青光明。其琉璃树。真金为叶。以此树叶。相映发故。出黄赤光。复有大光。以为庄严。宫室园林。以种种宝。以为庄严。种种宝宫。种种七宝。园林华树。以为庄严。甚可爱乐。帝释见之。发希有心。于其殿中。有大华池。七宝成就。其水黄色。如融金聚。殊妙庄严。种种众宝。庄严厕填。种种色鸟。以为庄严。一切天众。种种伎乐。歌舞戏笑。共相娱乐。往诣大池。其池名曰一切最胜。池中诸鸟。见诸天子心意荡逸。即为天子。而说颂曰
譬如灵鹫鸟 不住莲花中
如是寂静处 恶人不应住
如是寂静林 云何行放逸
颠倒不顺法 如日出冷光
若得离爱乐 解脱离众苦
若离此二法 天乐非为乐
修禅离放逸 解脱于欲网
解脱乃名乐 非汝爱所诳
世尊先住此 及诸修行者
汝为欲所牵 不应住此林
此殿受天乐 无常不久住
若离于爱欲 是为第一乐
先住此林者 皆入第一处
若得第一处 能断一切苦
贪心好美食 为贪心所诳
此寂静林中 斯人不应住
若修寂静心 乐清净应住
心行于欲境 不住寂静林
若有心寂静 应住于林中
为欲心所乱 不应住此林
怖畏五因缘 爱所不能烧
清净离爱人 终不堕恶道
有生必有死 强者病所侵
富乐有衰恼 少壮老所坏
恩爱必有离 和合不久停
诸法皆如是 正觉之所说
若人于三界 其心不迷者
是人得寂静 应住寂林中
常为欲谄曲 忆念怀怖畏
是人则不得 林中寂静乐
若人心清净 依林修寂静
其人林中乐 非是行欲人
林中修净心 入聚心不动
是故住林中 不应住城邑
若人入城邑 为欲心所乱
谄曲不清净 至林还寂静
是故林树间 第一最寂灭
行者所应住 能离于欲心
诸根心寂静 行者心安乐
千帝释之乐 不及此人心
若得禅定乐 一切白净法
夜摩诸天中 不及此乐分
乐从欲所生 常与众苦合
若断烦恼乐 永无有破坏
无始生死中 烦恼怨结心
若断此怨结 欲乐无能及
从欲生乐者 不净苦果报
若得解脱乐 是乐无与等
依止离欲行 行者第一道
从爱生欲乐 不能至正道
初爱生味者 得报如火毒
从欲所生乐 常在于地狱
初爱生善味 中爱亦如是
后寂静清净 能至安乐处
若行初中善 庄严如慈母
云何舍正念 戏欲乐境界
欲洄澓所转 中后常苦恼
云何愚痴人 于欲生爱乐
如妙色毒花 如触猛火焰
欲乐亦如是 后受大苦恼
如火益众薪 其焰不可灭
自他俱能烧 欲乐亦如是
如飞蛾投火 不见烧害苦
欲乐亦如是 痴人不觉知
若人着欲乐 常为欲所烧
如蛾投灯火 欲火过于此
是故舍欲害 常乐修智慧
莫行于放逸 放逸堕恶道
一切爱欲乐 为放逸所诳
受乐报既尽 后堕地狱苦
其人善业尽 为欲之所诳
从天至地狱 欲痴所诳故
从生乃至终 常修正思惟
心念于戒法 是人得寂灭
焰曲邪忆念 三毒生味着
放逸水甚深 女欲为水衣
歌乐动其心 爱水冲磐石
境界蛇所覆 心波駃流注
爱河大瀑恶 流注龙境界
痴人入此河 为天欲所没
可畏如瀑河 痴人不觉没
犹如痴蜜蜂 饮于毒树花
如是欲毒害 痴人乐贪着
蜂饮毒存亡 爱欲无不没
三毒水中生 放逸风所吹
爱火烧天众 而犹不觉知
毒生于天中 放逸为稠林
痴人所游戏 以爱自诳心
放逸生诸欲 攀缘不暂停
是欲如梦幻 智者所不信
诸欲虽如梦 梦非地狱因
是故舍诸欲 常修清净业
善行为最胜 非为不善业
如是善业系 则得于胜处
诸天着欲乐 不得寂静处
智人至寂静 以不放逸故
尔时天鸟。为于放逸诸天子等。说是偈已。时释迦天王。于此林中。复诣异处。到彼林已。其林一切善业庄严种种功德。学无学人所住之处。大仙世尊迦迦村陀如来住处。时天帝释。与无量天众。作天伎乐。共入林中。见此林树。既入林中。诸天威德。悉皆殊胜。如须弥山处于六万金山之中。释迦天主在诸天中。亦复如是。三十三天诸园林中。此林光明最胜殊特。时天帝释。与诸天众。恭敬围绕。诣阎浮林。其阎浮林一切金树以为庄严。释迦天王。至此林中。告诸天曰。汝等天众。见此一切殊胜林不。无量华池园林具足。天众白言。唯然已见。帝释告言。此林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我今睹之。生希有心。今睹此林。如见迦迦村陀如来无等色身。一切智慧大悲如来之所住处。于此住处。无量天众以闻法故。从乐得乐。此佛如来无上丈夫。已入涅槃。遗果犹存。尔时帝释。复往诣于俱吒迦殿林。迦迦村陀如来。往昔亦曾入此林中。帝释天王入此林中。见百千万殿围绕此殿七宝庄严。谓青宝王。金刚车[(王*巨)/木]。毗琉璃宝。种种众宝。间错庄严。种种幢幡。以为严饰。诸殿之中。如来所坐。殊胜之殿。光明晃曜。犹如初夏秋天之时。无诸云翳。于众星中。日月最胜。如来所坐宫殿殊胜。亦复如是。其明照曜。唯除帝释。一切天众。不能久视是殿威德。譬如阎浮提中盛夏之日。一切世人无能久观。如来之殿。亦复如是。释迦天王。告诸天曰。汝等见是殿威德不。诸天白言。唯然天王。我已见之。帝释告曰。此殿往昔迦迦村陀如来等正觉调御丈夫无上大师。与百千沙门。皆离疑网。见四真谛。得二解脱。具六神通四如意足。升此大殿。以利安乐诸天人故。于夏四月。此处安居。为三十三天演说正法。所谓此是色。此色集。此色灭。此色灭道证。受想行识。和合聚集。观过舍出。亦复如是。天子当知。彼佛如来。如是次第。为诸天众放逸憍慢。不觉退没无常之苦。但着欲乐。不知自相平等之相。说如是法利益众生。尔时如来。复为放逸诸天子等。说微妙法。以偈诃责
放逸生死本 诸天所住处
放逸毒所醉 没在于诸有
若有离放逸 永脱三界海
放逸痴为本 盲冥无所觉
光明起有本 从于火日生
因痴生放逸 大仙如是说
放逸火炽然 由心之所起
诳惑愚痴人 至诸地狱道
天人行放逸 女色之所使
和合相娱乐 不知爱别苦
临命欲终时 现前受大苦
婇女亦随尽 诸乐皆磨灭
和合必有离 一切乐皆尽
壮少当衰变 一切业皆尽
一切诸众生 善恶业所系
如伎人游戏 去来各差别
业伎之所系 流转于生死
无常业流动 智者不应信
放逸如毒害 应方便舍离
若离于放逸 永渡三界海
尔时迦迦村陀如来。调伏九那由他放逸诸天。令离放逸。分别解说。利益诸天。与诸比丘及诸大众。诣阎浮提时。天帝释为诸天众。说是语已。往诣殿所。升于宝殿。俱吒迦殿。无量众宝以为庄严。其诸珍宝。一切天众。先未曾见。诸天见之。皆生欢喜发希有心。帝释见已。告诸天众。汝等见此殊胜殿不。未曾有此胜妙庄严。时诸天众白天王言。唯然已见。帝释告言。此宝宫殿。乃是夜摩天王之所奉献。以净信心。施于迦迦村陀世尊。此殿光明。不可得见。如是彼天。光明殊胜。何以故。先世天子不行放逸如汝等故。时诸天众。自知劣弱。舍憍慢心。一切天众。皆以头面礼如来殿。皆发欢喜。颜色悦乐。心生厌离。自知其业减劣鲜少。有发无上菩提心者。有发缘觉菩提心者。有发声闻菩提心者。有于佛所得不坏信。一切天众皆生净信。合掌恭敬。住在一面。时天帝释。入俱吒殿。至于如来师子之座演说法处。迦迦村陀如来。所卧敷具。金刚为床。种种具足。时天帝释。以清净心。举身投地。礼师子座。心自念言。此是如来所坐之处。以敬重心。念如来故。从地而起。见书殿壁。有偈句颂。其文颂曰
若人投崖岩 或有不失命
堕放逸地者 无有不受苦
若人行放逸 一切有所作
如是于昼夜 终无有乐报
世间出世间 一切诸乐法
放逸能破坏 是故应舍离
不放逸不死 放逸是死句
不放逸最胜 当为诸天主
放逸生死本 谨慎是胜道
是故舍放逸 常得受天乐
若人欲求乐 若怖畏诸苦
应舍放逸行 放逸如火毒
放逸睡覆人 放逸痴毒害
作诸不善业 放逸坠坑陷
不放逸最胜 放逸为不善
不放逸得乐 放逸常受苦
总说此偈句 为苦乐根本
既知此功德 善修自利益
尔时帝释。读诵此偈。增长恭敬。以清净心。复以头面。礼师子座。久于此处赞不放逸。毁呰放逸。还出此殿。向诸天众。时诸天众见天王帝释。皆生恭敬。至帝释所。时天帝释。以向偈颂。为诸天众具足演说。告诸天曰。如是偈句。为欲利益安乐一切诸天子故。书之殿壁。一切天众。闻是说已。皆礼世尊。作如是言。如来世尊世间之眼。为我等故说如是偈。时诸天众。久不放逸。复以种种伎乐之音。与诸天众。往诣微细行天。微细行天闻是事已。与…
《正法念处经三十》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