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处经》三十 ▪第2页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诸天女种种伎乐。出妙音声。来诣此林。欲与此林诸天子等共相娱乐。微细行天。既至此林。此林诸天。还失正念。入于放逸。种种伎乐。歌舞戏笑。向微细行。诸天大众。既相见已。皆生欢喜。于园林中。宝树宝枝。弥覆园林。互相娱乐。乃至爱善业尽。从天命终。随业流转。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有闭于三恶道门。还生人中安乐国土。园林流池皆悉具足。常行善业。大富饶财。或为国王。或为大臣。为一切人之所爱敬。常乐布施。护持禁戒。乐作善业。以余业故
复次比丘。知业果报。观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闻慧。见有地处。第二十二。名威德轮。众生何业。生于彼天。彼以闻慧见诸众生。修行善法常不放逸。以利益心利益众生。信于业果。近善知识。不杀生不偷盗。若尸赊婆树。若庵罗树。若枣若榛种种林树。于此树上有诸鸟巢。巢中有子。若鸟若蛇取诸鸟子。其人见之。以慈悲心。利益众生。救令得脱。云何不盗。于他林树乃至不取一枝一叶。亦不教他。若行道路。见地遗果。不取不盗。见人取者劝令舍离。云何行善而修布施。于降雨时以食施僧。若饥馑世。若疾病人。以食施之。自持禁戒令他住戒。见住戒者教他随喜。为他众生说业果报。念佛法僧而行布施。若施父母。若优婆塞。或无禁戒病患之人。以饮食汤药所须之具。施此诸人。亦教他人。说业果报。不近恶友。不与同住。不共言说。常能善摄身口意业。自利利他。是人命终。生于善道三十三天威德轮地。生此天已。以善业故。其身光明。如月盛满。其地庄严。甚可爱乐。七宝园林。充满其地。种种流泉。诸莲华池。种种莲华。毗琉璃茎。黄金为叶。遍覆池水。种种金石以为崖岸。旋转洄澓。犹如舞戏。种种众鸟出妙音声令心悦豫。真金山峰。毗琉璃峰。庄严其地。鹅鸭鸳鸯出众妙音。天子天女欢喜游戏。绕莲华池。其河流注出妙音声。复有众宝莲华之林。种种光明。种种众蜂。以为庄严。天子天女观莲华池。以种种宝庄严其身。光明轮天。久时受乐。复往诣于弥难多林。游戏受乐。种种乐音互相娱乐。至彼林中。有莲华林。名箜篌游戏。其莲华林。纵广正等五百由旬。上味色香美味之饮充满其中。诸天饮之歌舞戏笑。共相娱乐。时有天鸟。名曰正行。见诸天子行于放逸。而说颂曰
无耻无惭愧 懈怠恶知识
是地狱种子 智者所舍离
无耻无惭愧 常作不善行
如人坠高岩 后时乃自觉
贪痴无诚信 其心无怖畏
为嫉妒所迷 不得生天中
饮酒虚妄语 心坚着贪欲
不信业果报 是地狱因缘
守护心过恶 嗔恚之恶业
众生恶业故 堕于三恶道
心勇造恶业 常为欲所使
常行于妄语 其人无乐报
若人毁犯戒 如伪宝云母
其人恶业故 堕于三恶道
若人住恶心 其闇无有边
若人归三宝 如夜大光明
愚夫行放逸 如醉痴自欺
二放逸所惑 轮转于地狱
一切诸世间 有出必归灭
如生则有死 毕竟不相离
放逸自围绕 境界海增长
爱锁之所缚 游戏于天中
诸天初生时 乐生念念灭
放逸自覆心 不知无常转
放逸自迷惑 常乐于境界
因欲无厌足 常受诸苦恼
无有念念时 须臾不自在
是爱使众生 受于天中乐
爱地甚暴恶 无量杂觉观
游戏于爱地 为欲之所使
譬如地狱火 焚烧诸罪人
爱火亦如是 焚烧一切天
饥渴火炽然 焚烧诸饿鬼
畜生相残害 人中追求苦
爱火周遍起 一切皆围绕
火烧常炽然 世间莫能觉
如是天鸟。为诸放逸诸天子等。说是偈已。若诸天子。已于先世行善业者。闻此法音。少离放逸。不饮天酒。远离色香味触上妙五欲放逸之乐。复入园林伎乐自娱。随心所念受种种乐。青毗琉璃车[(王*巨)/木]宝峰。于园林中流泉河水。众莲华池。以为庄严。种种色蜂游集其中。其莲华林。毗琉璃叶。颇梨为茎。多有众蜂。不可喻说。百千天女。与诸天子游戏受乐。以善业故。种种境界。天女爱河之所[漂*寸]没。未曾觉悟。如是游戏。共相娱乐。乃至爱善业尽。从天命终。随业流转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生人中生安乐处。大富饶财。其心广大。乐修正法。常爱智慧。爱乐沙门及婆罗门。寿命延长。以余业故
复次比丘。知业果报。观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闻慧。见二十三地处。名曰月行。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闻知见。若有众生。以清净心修行善业。善修其心。造佛形像。或为供养。洗佛形像。令除尘垢。揩拭刷磨。或见金银为如来像。见之欢喜。思惟爱仰福田功德。思心功德。自熏其心。而行善业。心生喜悦。不杀不盗。云何不杀。如是之人。乃至不念断众生命。亦不教他。见人作者不生随喜。劝令不作。令住善道。自利利人。复有不杀。不生杀念。乃至床褥卧具有湿生虫。不起心想欲害其命。于微细命乃至蚁子。不起杀意。是名不杀生。云何不盗。如是善人。修行善业不知厌足。于一切处。不行偷盗。乃至草木泥土。自既不取。亦不教他。设有大热。不夺他荫。不令他人住于日中自受荫处。自有势力。亦不夺他。不教他人。见他作者。劝令不作。乃至荫凉。亦不偷盗。微细之事。皆不偷盗。是名不盗。如是之人。命终之后。生于天中月行之地。生彼天已。以善业故。得乐果报。光明普照。犹如和合十月并照。如是天众。身相光明。清净无垢。亦复如是。天子既生。一切天众。百倍转胜。其身光明。冷暖调适。一切余天。见之爱乐。其光胜于余天之光。其光普照满十由旬。胜余一切珍宝之光。以善业故。如是天子。无量眷属以为围绕。作众伎乐。诣于园林游戏之处。林名五乐。第一胜妙。于三十三天。最为殊特。其树威德。树有善果。众鸟胜慧。钵头摩伽华。华池流水。空中香风。来吹宝铃。出于无量微妙音声。是时天子。与诸天众。作众伎乐。与诸天女种种庄严。诣五乐林种种伎乐。游戏受乐。天女歌颂五乐之音。受第一乐。以于福田作善业故。得此胜香。其香普熏。满五由旬。其果处空。犹如众星。其树庄严。天中最胜。明如日光。其光不热。亦复无冷。其果色香。众味具足。其香胜于一切香气。熏五由旬。如星处空。果中常流种种香饮。诸天饮之。离于醉乱。种种香味。随心所念。皆悉得之。受如是等功德之种。时有天鸟。名教放逸。为于放逸诸天子等。而说颂曰
善业将尽 空过寿命 当速修法
莫行放逸 少壮易过 命亦如是
众具将失 莫行放逸 天非常法
非常具足 及时未坏 当修福德
善业和合 心念守护 未见有处
而无过患 若常乱心 行于非法
是乐虚妄 去已不还 持戒贸乐
生于天中 若不护戒 临终悔恨
故应持戒 守护莫犯 愚人离戒
不能升天 若于天中 受五欲乐
持戒清净 故得大果 诸天着欲
放逸痴毒 不觉无常 坏其身命
无量百千 那由他天 皆为放逸
欲火所烧 一切众生 放逸所盲
后受衰恼 乃知其过 心常攀缘
而无暂住 愚不觉知 后为大恶
心乐欲境 不觉忧恼 衰祸既至
乃生悔恨 结使烦恼 从忆念生
心王结使 常行随逐 随心驰骋
在在所住 常为惛醉 流三界海
若知真谛 见世间法 无常苦空
永离忧恼 为色所使 常求诸欲
是人后生 永无天乐 此珊瑚林
众宝庄严 种种枝条 莲华严饰
种种流水 诸河庄严 业因所得
遍于虚空 劫火既起 烧灭须弥
况此天身 犹如水沫 生已复灭
放逸自欺
尔时诸天子若于先世。集众善业闻此天鸟说法之音。则能解悟。如鸟所说。必当无常。少时忆念。离于放逸。复为境界色香味触之所诳惑。悉忘法音。犹如隔世。所应作业。不应作业。皆悉忘失。现受欲乐。不观未来。不念天鸟说法之音。现观五欲游戏受乐。不念地狱饿鬼畜生。受大苦恼。不念天身甚为难得。不念无始苦恼轮转地狱饿鬼畜生。诸苦坚[革*卬]。难可调伏。唯除天子第一胜心久习善根
复次比丘。观此天鸟。以何等业。说于清净无垢如实之法。教于放逸诸天子等。彼闻知见。若有于人中时。作放逸行。若游戏人。若大力士。若诸伎儿。身着袈裟。游戏歌舞。颂佛功德。而得财物。既得财物。若衣若食。布施沙门婆罗门。或自食用。以着袈裟因缘力故。身坏命终。生于天上。受飞鸟身。受第一乐。以彼业故。复次诸天。歌舞戏笑。娱乐受乐。毗琉璃树。黄金为叶。颇梨为枝。四周弥布。复有宝树。种种珊瑚。宝树严饰。百千众蜂以为庄严。黄金真珠以为树枝。复有山峰。七宝焰轮以为庄严。复有莲华。黄金莲华。颇梨莲华。毗琉璃华。于此华中。游戏受乐。复有异天宝殿楼阁。诸天于此。与诸天女。游戏受乐。离于嫉妒。及诸恐怖。心相爱乐。互相渴仰。受第一乐。复与天众。游戏歌舞入如意林。既入此林。随心所念。一切皆得。以是因缘。名如意树。久于此林。受天乐已。复往诣于须弥金峰。其山峰中。河池流泉。以为庄严。与诸天女。歌舞戏笑。作天伎乐。出妙音声。闻之悦乐。目视种种上妙之色。而受快乐以自业化。诸天女众。以为围绕。于须弥山无量种种莲华之池。皆悉见之。复有种种园林莲华。其香殊妙。闻之悦乐。复有第一上妙之触。若身触之。犹如触于迦旃邻提(迦旃邻提海中之鸟触之大乐有轮王出此鸟则现)无量离垢清净光明善妙之香若有见之。甚可爱乐。游戏如是。山峰之中。若心生念。一切皆得。无量功德。皆悉具足。自在受用。他不能夺。清净无垢。于此地中。受天快乐。游戏娱乐。受种种乐。其身光明。无量天女。以为围绕。受天五欲。乃至爱善业尽。命终还退。随业流转。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生人中。从生至终。常受快乐。色貌第一。或为王者。或为大臣。所生国土。常有善法。正见众生之所住处。而于中生离恶知识。以余业故
复次比丘。知业果报。观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闻慧。见有地处第二十四地。名阎摩娑罗。众生何业而生彼天。彼闻…
《正法念处经三十》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