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叁十 ▪第2页
元魏婆羅門瞿昙般若流支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諸天女種種伎樂。出妙音聲。來詣此林。欲與此林諸天子等共相娛樂。微細行天。既至此林。此林諸天。還失正念。入于放逸。種種伎樂。歌舞戲笑。向微細行。諸天大衆。既相見已。皆生歡喜。于園林中。寶樹寶枝。彌覆園林。互相娛樂。乃至愛善業盡。從天命終。隨業流轉。墮于地獄餓鬼畜生。若有閉于叁惡道門。還生人中安樂國土。園林流池皆悉具足。常行善業。大富饒財。或爲國王。或爲大臣。爲一切人之所愛敬。常樂布施。護持禁戒。樂作善業。以余業故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叁十叁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有地處。第二十二。名威德輪。衆生何業。生于彼天。彼以聞慧見諸衆生。修行善法常不放逸。以利益心利益衆生。信于業果。近善知識。不殺生不偷盜。若屍賒婆樹。若庵羅樹。若棗若榛種種林樹。于此樹上有諸鳥巢。巢中有子。若鳥若蛇取諸鳥子。其人見之。以慈悲心。利益衆生。救令得脫。雲何不盜。于他林樹乃至不取一枝一葉。亦不教他。若行道路。見地遺果。不取不盜。見人取者勸令舍離。雲何行善而修布施。于降雨時以食施僧。若饑馑世。若疾病人。以食施之。自持禁戒令他住戒。見住戒者教他隨喜。爲他衆生說業果報。念佛法僧而行布施。若施父母。若優婆塞。或無禁戒病患之人。以飲食湯藥所須之具。施此諸人。亦教他人。說業果報。不近惡友。不與同住。不共言說。常能善攝身口意業。自利利他。是人命終。生于善道叁十叁天威德輪地。生此天已。以善業故。其身光明。如月盛滿。其地莊嚴。甚可愛樂。七寶園林。充滿其地。種種流泉。諸蓮華池。種種蓮華。毗琉璃莖。黃金爲葉。遍覆池水。種種金石以爲崖岸。旋轉洄澓。猶如舞戲。種種衆鳥出妙音聲令心悅豫。真金山峰。毗琉璃峰。莊嚴其地。鵝鴨鴛鴦出衆妙音。天子天女歡喜遊戲。繞蓮華池。其河流注出妙音聲。複有衆寶蓮華之林。種種光明。種種衆蜂。以爲莊嚴。天子天女觀蓮華池。以種種寶莊嚴其身。光明輪天。久時受樂。複往詣于彌難多林。遊戲受樂。種種樂音互相娛樂。至彼林中。有蓮華林。名箜篌遊戲。其蓮華林。縱廣正等五百由旬。上味色香美味之飲充滿其中。諸天飲之歌舞戲笑。共相娛樂。時有天鳥。名曰正行。見諸天子行于放逸。而說頌曰
無恥無慚愧 懈怠惡知識
是地獄種子 智者所舍離
無恥無慚愧 常作不善行
如人墜高岩 後時乃自覺
貪癡無誠信 其心無怖畏
爲嫉妒所迷 不得生天中
飲酒虛妄語 心堅著貪欲
不信業果報 是地獄因緣
守護心過惡 嗔恚之惡業
衆生惡業故 墮于叁惡道
心勇造惡業 常爲欲所使
常行于妄語 其人無樂報
若人毀犯戒 如僞寶雲母
其人惡業故 墮于叁惡道
若人住惡心 其闇無有邊
若人歸叁寶 如夜大光明
愚夫行放逸 如醉癡自欺
二放逸所惑 輪轉于地獄
一切諸世間 有出必歸滅
如生則有死 畢竟不相離
放逸自圍繞 境界海增長
愛鎖之所縛 遊戲于天中
諸天初生時 樂生念念滅
放逸自覆心 不知無常轉
放逸自迷惑 常樂于境界
因欲無厭足 常受諸苦惱
無有念念時 須臾不自在
是愛使衆生 受于天中樂
愛地甚暴惡 無量雜覺觀
遊戲于愛地 爲欲之所使
譬如地獄火 焚燒諸罪人
愛火亦如是 焚燒一切天
饑渴火熾然 焚燒諸餓鬼
畜生相殘害 人中追求苦
愛火周遍起 一切皆圍繞
火燒常熾然 世間莫能覺
如是天鳥。爲諸放逸諸天子等。說是偈已。若諸天子。已于先世行善業者。聞此法音。少離放逸。不飲天酒。遠離色香味觸上妙五欲放逸之樂。複入園林伎樂自娛。隨心所念受種種樂。青毗琉璃車[(王*巨)/木]寶峰。于園林中流泉河水。衆蓮華池。以爲莊嚴。種種色蜂遊集其中。其蓮華林。毗琉璃葉。頗梨爲莖。多有衆蜂。不可喻說。百千天女。與諸天子遊戲受樂。以善業故。種種境界。天女愛河之所[漂*寸]沒。未曾覺悟。如是遊戲。共相娛樂。乃至愛善業盡。從天命終。隨業流轉墮于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生安樂處。大富饒財。其心廣大。樂修正法。常愛智慧。愛樂沙門及婆羅門。壽命延長。以余業故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叁十叁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二十叁地處。名曰月行。衆生何業生于彼處。彼聞知見。若有衆生。以清淨心修行善業。善修其心。造佛形像。或爲供養。洗佛形像。令除塵垢。揩拭刷磨。或見金銀爲如來像。見之歡喜。思惟愛仰福田功德。思心功德。自熏其心。而行善業。心生喜悅。不殺不盜。雲何不殺。如是之人。乃至不念斷衆生命。亦不教他。見人作者不生隨喜。勸令不作。令住善道。自利利人。複有不殺。不生殺念。乃至床褥臥具有濕生蟲。不起心想欲害其命。于微細命乃至蟻子。不起殺意。是名不殺生。雲何不盜。如是善人。修行善業不知厭足。于一切處。不行偷盜。乃至草木泥土。自既不取。亦不教他。設有大熱。不奪他蔭。不令他人住于日中自受蔭處。自有勢力。亦不奪他。不教他人。見他作者。勸令不作。乃至蔭涼。亦不偷盜。微細之事。皆不偷盜。是名不盜。如是之人。命終之後。生于天中月行之地。生彼天已。以善業故。得樂果報。光明普照。猶如和合十月並照。如是天衆。身相光明。清淨無垢。亦複如是。天子既生。一切天衆。百倍轉勝。其身光明。冷暖調適。一切余天。見之愛樂。其光勝于余天之光。其光普照滿十由旬。勝余一切珍寶之光。以善業故。如是天子。無量眷屬以爲圍繞。作衆伎樂。詣于園林遊戲之處。林名五樂。第一勝妙。于叁十叁天。最爲殊特。其樹威德。樹有善果。衆鳥勝慧。缽頭摩伽華。華池流水。空中香風。來吹寶鈴。出于無量微妙音聲。是時天子。與諸天衆。作衆伎樂。與諸天女種種莊嚴。詣五樂林種種伎樂。遊戲受樂。天女歌頌五樂之音。受第一樂。以于福田作善業故。得此勝香。其香普熏。滿五由旬。其果處空。猶如衆星。其樹莊嚴。天中最勝。明如日光。其光不熱。亦複無冷。其果色香。衆味具足。其香勝于一切香氣。熏五由旬。如星處空。果中常流種種香飲。諸天飲之。離于醉亂。種種香味。隨心所念。皆悉得之。受如是等功德之種。時有天鳥。名教放逸。爲于放逸諸天子等。而說頌曰
善業將盡 空過壽命 當速修法
莫行放逸 少壯易過 命亦如是
衆具將失 莫行放逸 天非常法
非常具足 及時未壞 當修福德
善業和合 心念守護 未見有處
而無過患 若常亂心 行于非法
是樂虛妄 去已不還 持戒貿樂
生于天中 若不護戒 臨終悔恨
故應持戒 守護莫犯 愚人離戒
不能升天 若于天中 受五欲樂
持戒清淨 故得大果 諸天著欲
放逸癡毒 不覺無常 壞其身命
無量百千 那由他天 皆爲放逸
欲火所燒 一切衆生 放逸所盲
後受衰惱 乃知其過 心常攀緣
而無暫住 愚不覺知 後爲大惡
心樂欲境 不覺憂惱 衰禍既至
乃生悔恨 結使煩惱 從憶念生
心王結使 常行隨逐 隨心馳騁
在在所住 常爲惛醉 流叁界海
若知真谛 見世間法 無常苦空
永離憂惱 爲色所使 常求諸欲
是人後生 永無天樂 此珊瑚林
衆寶莊嚴 種種枝條 蓮華嚴飾
種種流水 諸河莊嚴 業因所得
遍于虛空 劫火既起 燒滅須彌
況此天身 猶如水沫 生已複滅
放逸自欺
爾時諸天子若于先世。集衆善業聞此天鳥說法之音。則能解悟。如鳥所說。必當無常。少時憶念。離于放逸。複爲境界色香味觸之所诳惑。悉忘法音。猶如隔世。所應作業。不應作業。皆悉忘失。現受欲樂。不觀未來。不念天鳥說法之音。現觀五欲遊戲受樂。不念地獄餓鬼畜生。受大苦惱。不念天身甚爲難得。不念無始苦惱輪轉地獄餓鬼畜生。諸苦堅[革*卬]。難可調伏。唯除天子第一勝心久習善根
複次比丘。觀此天鳥。以何等業。說于清淨無垢如實之法。教于放逸諸天子等。彼聞知見。若有于人中時。作放逸行。若遊戲人。若大力士。若諸伎兒。身著袈裟。遊戲歌舞。頌佛功德。而得財物。既得財物。若衣若食。布施沙門婆羅門。或自食用。以著袈裟因緣力故。身壞命終。生于天上。受飛鳥身。受第一樂。以彼業故。複次諸天。歌舞戲笑。娛樂受樂。毗琉璃樹。黃金爲葉。頗梨爲枝。四周彌布。複有寶樹。種種珊瑚。寶樹嚴飾。百千衆蜂以爲莊嚴。黃金真珠以爲樹枝。複有山峰。七寶焰輪以爲莊嚴。複有蓮華。黃金蓮華。頗梨蓮華。毗琉璃華。于此華中。遊戲受樂。複有異天寶殿樓閣。諸天于此。與諸天女。遊戲受樂。離于嫉妒。及諸恐怖。心相愛樂。互相渴仰。受第一樂。複與天衆。遊戲歌舞入如意林。既入此林。隨心所念。一切皆得。以是因緣。名如意樹。久于此林。受天樂已。複往詣于須彌金峰。其山峰中。河池流泉。以爲莊嚴。與諸天女。歌舞戲笑。作天伎樂。出妙音聲。聞之悅樂。目視種種上妙之色。而受快樂以自業化。諸天女衆。以爲圍繞。于須彌山無量種種蓮華之池。皆悉見之。複有種種園林蓮華。其香殊妙。聞之悅樂。複有第一上妙之觸。若身觸之。猶如觸于迦旃鄰提(迦旃鄰提海中之鳥觸之大樂有輪王出此鳥則現)無量離垢清淨光明善妙之香若有見之。甚可愛樂。遊戲如是。山峰之中。若心生念。一切皆得。無量功德。皆悉具足。自在受用。他不能奪。清淨無垢。于此地中。受天快樂。遊戲娛樂。受種種樂。其身光明。無量天女。以爲圍繞。受天五欲。乃至愛善業盡。命終還退。隨業流轉。墮于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從生至終。常受快樂。色貌第一。或爲王者。或爲大臣。所生國土。常有善法。正見衆生之所住處。而于中生離惡知識。以余業故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叁十叁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有地處第二十四地。名閻摩娑羅。衆生何業而生彼天。彼聞…
《正法念處經叁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