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念处经》

「经集部」经文721卷17页码:P0001
元魏 瞿昙般若流支译

  《正法念处经》三十三 ▪第3页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时。不生悔心。是名初法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二法。知于知足。持何等戒。出家修行。或修智慧。既自知已。于施主所。施卧具医药。知足受畜。相应受施。如法受施。如是受施。不妨出家沙门之法。是名知于第二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三法。不以贪心念于卧具。若聚落城邑非功德处。为饮食衣服故。舍离白玛若拙。入于聚落城邑。妨修善法。失于知足。沙门法中第一胜者。所谓知足。及不放逸。若人乐贪。不乐知足。为贪所诳。害于善法。如是之人。犹如痴狗。还自食吐。是名沙门第三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四法。所读经典。不言多读。恐于施主多设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恐其难消。妨出家法。非我所应。自知止足。是名沙门知第四法。复有第四少欲之法。若有比丘少欲知足。于何等法。不放逸行。如是沙门。或为僧使。或为病人。至施主家。乞求财物。于施主家。若饮一水。妨于善法。唐劳行使。虚作勤劳。而无福德。何以故。以贪味故。至施主家。令诸施主。心生轻贱。如是比丘。非自利益。不利病人。非利众僧。此是第一轻慢因缘。所谓至檀越家。贪于食味。轻躁不正语。此三种法。世间出世间之所轻贱。是故知足不放逸行。舍于此法。是名沙门第四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知第五法。少欲知足。依止乞食。受出家法。唯受一食。不举宿食。若举宿食。心则贪着。不乐禅诵。贪着食味。恐后不得。如是少贪。妨沙门法。何况比丘。多贪供养。若畜此法。为于爱网。坚牢系缚。是名沙门第五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六法。若有沙门大姓出家。少欲知足。我既出家。已不自说言。我是某甲大姓出家。亦教弟子。不令宣说。若受法弟子。若出家弟子。教令不说。恐诸施主多设供养。卧具衣服饮食医药。若我受取。妨于善法。若我不受。坏弟子心。若生嗔恚。妨其善法。于未来世。得不饶益。如是之人。知足受施。不为爱摄。心不散乱。于正法中。生正念心。乐于林中。修学禅观。观身循身观。观心循心观。观受循受观。观法循法观。如是比丘。于有为狱。则能超越。以行少欲知足行故。是名沙门第六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七法。少欲知足。畏大利养。舍利养已。知何等法。若有比丘。多有知识。乐多事务。乐多弟子。多利供养。贪乐请食。数见亲旧。如是比丘。修行之人。不应与之共为行伴至聚落中。何故不得与其相随。恐放逸故。如是比丘。乐于利养。众人所知。同处行故。亦谓此人多贪无厌。以供养故。敬重其人。二俱妨碍。若多事比丘。受他利养。若此行人。不受其物。令多事者。其心忿恚。言此比丘谄曲不实。诳于聚落诸施主等。谓是比丘。内心贪浊。以是因缘。令他见者内自毁伤。是故少欲知足比丘。不应与彼多事比丘同止共住行来出入。以生过故。是名沙门第七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八法。少欲比丘。怖畏生死。远于利养。常念一心。云何知法。若在家时。种种技术。既出家已。不复自说。所谓医方工巧伎乐刀矟。如是种种技术。不自谈说。何以故。恐诸施主知我技术。多致供养。妨沙门法。或以如是世俗技术。心乐习行。毁坏善法。不得一心。不得禅定。心不清净。妨沙门法。自利利他。亦皆损减。不能利益调伏弟子。是故应舍不说技术。是名沙门第八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九法。少欲比丘。智慧之人。远离供养。见塔寺中。若城邑内。若聚落中。若近聚落。若栅邑中。若近栅邑。见有僧寺。若有众多破戒比丘。多欲无厌。多畜饮食。食不净食。饮酒放逸。治生贩卖不净之物。出入财产。亲近俗人。以为知识不乐住寺。多乐住于施主之家。少欲比丘。不应与此多欲比丘共住一寺。若有欲得寂静之心。欲离魔缚。不应住于如是之处。何以故。恐城中人。若聚落人。栅邑中人。知诸比丘破戒行恶。谓我一人。持戒第一。多施供养。若我受此供养之物。不名少欲。若我不受。如是利养。众人嫌恨。亦令多人嗔恨施主。何故以物乃施一人。不施多人。知此过已。少欲比丘。不应共于不净比丘同处而住。是名沙门第九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十法。若有比丘。得世俗通。能示异相。少欲比丘。不应宣说。何以故。恐诸闻者。谓我当是阿罗汉人。多设供养。妨沙门法。或失神通。坏少欲法。是名沙门第十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十一法。若有比丘。持佛舍利。从城至城。从村至村。从邑至邑。从乡至乡。以实神力。示于世间。如是舍利。是大福田。当设供养。如是比丘。少闻无智。称美赞叹少欲比丘。言此比丘多闻智慧。能为汝等。演说正法。施主闻已。敬重舍利。及多闻比丘。广设供养。若此比丘。受此供养。非少欲法。少欲比丘。不应与此游行比丘共行共住。何以故。诸施主等。见此比丘不持禁戒。谓少欲者。亦破禁戒。是故不应与破戒者行住坐卧。恐阎罗使狱卒缚故。恐放逸故。是名沙门第十一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十二法。受乞食法。头陀功德。无知识处。游行乞食。不行放逸。舍于着味。是名沙门第十二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十三法。知足比丘。受粪扫衣。知足受衣。畜陈故衣。于物知足。是名沙门第十三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少欲比丘知第十四法。知足比丘。能破魔众。是名沙门第十四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十五法。少欲比丘。独行无侣。舍恶知识。摧破无始烦恼坚山。如是知足。得第一乐。临命终时。则不为于阎罗使者自在所缚。不见丑恶大怖畏相。心不怖畏。尔时释迦天王。即说偈言

  少欲知足法  出家应修行

  如是持戒人  则近涅槃道

  所作不悕望  勤求涅槃道

  不为魔境缚  不至魔境界

  若人常修行  不生悕望心

  修行勤精进  则无有众苦

  念已作怖畏  思惟于现在

  亦知于未来  则脱烦恼缚

  常乐不放逸  畏于不信法

  修无垢净智  则近涅槃住

  诸天受快乐  犹起放逸行

  何况愚痴人  为放逸所使

  若人行放逸  是为已死人

  若不放逸行  常住智慧人

  放逸懈怠心  精勤能断除

  放逸众苦本  舍之如弃死

  如是释迦天王。为诸天众化阎罗使。怖诸天子。为之说法。尔时帝释知诸天子于正法中心生信乐。见阎罗使。渐欲消灭。既见此事。复往诣于释迦天王。复有诸天。恐怖隐藏于园林中。一切皆往诣帝释所。尔时帝释知此诸天心之所念。随诸天众心渐清净。渐渐灭化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正法念处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37】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