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叁十叁 ▪第3页
元魏婆羅門瞿昙般若流支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時。不生悔心。是名初法
複次諸天子。雲何沙門。知第二法。知于知足。持何等戒。出家修行。或修智慧。既自知已。于施主所。施臥具醫藥。知足受畜。相應受施。如法受施。如是受施。不妨出家沙門之法。是名知于第二法也
複次諸天子。雲何沙門知第叁法。不以貪心念于臥具。若聚落城邑非功德處。爲飲食衣服故。舍離白瑪若拙。入于聚落城邑。妨修善法。失于知足。沙門法中第一勝者。所謂知足。及不放逸。若人樂貪。不樂知足。爲貪所诳。害于善法。如是之人。猶如癡狗。還自食吐。是名沙門第叁法也
複次諸天子。雲何沙門知第四法。所讀經典。不言多讀。恐于施主多設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恐其難消。妨出家法。非我所應。自知止足。是名沙門知第四法。複有第四少欲之法。若有比丘少欲知足。于何等法。不放逸行。如是沙門。或爲僧使。或爲病人。至施主家。乞求財物。于施主家。若飲一水。妨于善法。唐勞行使。虛作勤勞。而無福德。何以故。以貪味故。至施主家。令諸施主。心生輕賤。如是比丘。非自利益。不利病人。非利衆僧。此是第一輕慢因緣。所謂至檀越家。貪于食味。輕躁不正語。此叁種法。世間出世間之所輕賤。是故知足不放逸行。舍于此法。是名沙門第四法也
複次諸天子。雲何知第五法。少欲知足。依止乞食。受出家法。唯受一食。不舉宿食。若舉宿食。心則貪著。不樂禅誦。貪著食味。恐後不得。如是少貪。妨沙門法。何況比丘。多貪供養。若畜此法。爲于愛網。堅牢系縛。是名沙門第五法也
複次諸天子。雲何沙門知第六法。若有沙門大姓出家。少欲知足。我既出家。已不自說言。我是某甲大姓出家。亦教弟子。不令宣說。若受法弟子。若出家弟子。教令不說。恐諸施主多設供養。臥具衣服飲食醫藥。若我受取。妨于善法。若我不受。壞弟子心。若生嗔恚。妨其善法。于未來世。得不饒益。如是之人。知足受施。不爲愛攝。心不散亂。于正法中。生正念心。樂于林中。修學禅觀。觀身循身觀。觀心循心觀。觀受循受觀。觀法循法觀。如是比丘。于有爲獄。則能超越。以行少欲知足行故。是名沙門第六法也
複次諸天子。雲何沙門知第七法。少欲知足。畏大利養。舍利養已。知何等法。若有比丘。多有知識。樂多事務。樂多弟子。多利供養。貪樂請食。數見親舊。如是比丘。修行之人。不應與之共爲行伴至聚落中。何故不得與其相隨。恐放逸故。如是比丘。樂于利養。衆人所知。同處行故。亦謂此人多貪無厭。以供養故。敬重其人。二俱妨礙。若多事比丘。受他利養。若此行人。不受其物。令多事者。其心忿恚。言此比丘谄曲不實。诳于聚落諸施主等。謂是比丘。內心貪濁。以是因緣。令他見者內自毀傷。是故少欲知足比丘。不應與彼多事比丘同止共住行來出入。以生過故。是名沙門第七法也
複次諸天子。雲何沙門知第八法。少欲比丘。怖畏生死。遠于利養。常念一心。雲何知法。若在家時。種種技術。既出家已。不複自說。所謂醫方工巧伎樂刀矟。如是種種技術。不自談說。何以故。恐諸施主知我技術。多致供養。妨沙門法。或以如是世俗技術。心樂習行。毀壞善法。不得一心。不得禅定。心不清淨。妨沙門法。自利利他。亦皆損減。不能利益調伏弟子。是故應舍不說技術。是名沙門第八法也
複次諸天子。雲何沙門。知第九法。少欲比丘。智慧之人。遠離供養。見塔寺中。若城邑內。若聚落中。若近聚落。若柵邑中。若近柵邑。見有僧寺。若有衆多破戒比丘。多欲無厭。多畜飲食。食不淨食。飲酒放逸。治生販賣不淨之物。出入財産。親近俗人。以爲知識不樂住寺。多樂住于施主之家。少欲比丘。不應與此多欲比丘共住一寺。若有欲得寂靜之心。欲離魔縛。不應住于如是之處。何以故。恐城中人。若聚落人。柵邑中人。知諸比丘破戒行惡。謂我一人。持戒第一。多施供養。若我受此供養之物。不名少欲。若我不受。如是利養。衆人嫌恨。亦令多人嗔恨施主。何故以物乃施一人。不施多人。知此過已。少欲比丘。不應共于不淨比丘同處而住。是名沙門第九法也
複次諸天子。雲何沙門知第十法。若有比丘。得世俗通。能示異相。少欲比丘。不應宣說。何以故。恐諸聞者。謂我當是阿羅漢人。多設供養。妨沙門法。或失神通。壞少欲法。是名沙門第十法也
複次諸天子。雲何沙門知第十一法。若有比丘。持佛舍利。從城至城。從村至村。從邑至邑。從鄉至鄉。以實神力。示于世間。如是舍利。是大福田。當設供養。如是比丘。少聞無智。稱美贊歎少欲比丘。言此比丘多聞智慧。能爲汝等。演說正法。施主聞已。敬重舍利。及多聞比丘。廣設供養。若此比丘。受此供養。非少欲法。少欲比丘。不應與此遊行比丘共行共住。何以故。諸施主等。見此比丘不持禁戒。謂少欲者。亦破禁戒。是故不應與破戒者行住坐臥。恐閻羅使獄卒縛故。恐放逸故。是名沙門第十一法也
複次諸天子。雲何沙門知第十二法。受乞食法。頭陀功德。無知識處。遊行乞食。不行放逸。舍于著味。是名沙門第十二法也
複次諸天子。雲何沙門知第十叁法。知足比丘。受糞掃衣。知足受衣。畜陳故衣。于物知足。是名沙門第十叁法也
複次諸天子。雲何沙門少欲比丘知第十四法。知足比丘。能破魔衆。是名沙門第十四法也
複次諸天子。雲何沙門知第十五法。少欲比丘。獨行無侶。舍惡知識。摧破無始煩惱堅山。如是知足。得第一樂。臨命終時。則不爲于閻羅使者自在所縛。不見醜惡大怖畏相。心不怖畏。爾時釋迦天王。即說偈言
少欲知足法 出家應修行
如是持戒人 則近涅槃道
所作不悕望 勤求涅槃道
不爲魔境縛 不至魔境界
若人常修行 不生悕望心
修行勤精進 則無有衆苦
念已作怖畏 思惟于現在
亦知于未來 則脫煩惱縛
常樂不放逸 畏于不信法
修無垢淨智 則近涅槃住
諸天受快樂 猶起放逸行
何況愚癡人 爲放逸所使
若人行放逸 是爲已死人
若不放逸行 常住智慧人
放逸懈怠心 精勤能斷除
放逸衆苦本 舍之如棄死
如是釋迦天王。爲諸天衆化閻羅使。怖諸天子。爲之說法。爾時帝釋知諸天子于正法中心生信樂。見閻羅使。漸欲消滅。既見此事。複往詣于釋迦天王。複有諸天。恐怖隱藏于園林中。一切皆往詣帝釋所。爾時帝釋知此諸天心之所念。隨諸天衆心漸清淨。漸漸滅化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正法念處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7】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