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本事经》

「经集部」经文765卷17页码:P0662
唐 玄奘译

  《本事经》三 ▪第2页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世间法。住怖畏想。于出世法。住安静想。以于世间生怖畏故。都无执受。无执受故。不生渴爱。不渴爱故。便自内证究竟涅槃。证涅槃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名于此世间智中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出世智者。谓于一切蕴界处中。能正了知。如是诸法。是无常性。苦性病性。痈性箭性。恼性害性。怖性热性。坏性灭性。灾性横性。有疫疠性。虚性伪性。空性妄性。无实我性。难保信性。于如是等诸法性中。如实了知。智见通慧。现观等觉。周遍照了名出世智。诸圣弟子。于此所说出世智中。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此出世智。正修习时。为能令彼生法有情永脱生不。为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脱老不。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亦复如是。既审察已。能正了知。此出世智。正修习时。定能令彼生法有情永脱于生。定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脱于老。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亦复如是。所以者何。此出世智。是贤圣法。是能永出。是趣涅槃。是能永厌。是能永离。是能永灭。是能永寂。是真通慧。是正等觉。能证涅槃。非感生法。非感老法。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彼于如是寻思称量审观察时。于出世法。生珍宝想。于世间法。生下贱想。以于出世。生珍宝故。便生欢喜。生欢喜故。其心安适。心安适故。身得轻安。身轻安故。便受悦乐。受悦乐故。心得寂定。心寂定故。能实知见。实知见故。能深厌背。深厌背故。能正离欲。正离欲故。能得解脱。得解脱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名于此出世智中。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如是名为有二妙智。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能得未得。能触未触。能证未证。能超愁叹。能灭忧苦。能会正理。能获甘露。能证涅槃。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有二种妙智  知者应寻思

  谓世出世间  能正尽众苦

  应观世间智  发生怖畏想

  都无有执受  展转证涅槃

  应观出世智  发生珍宝想

  由此生欢喜  便得身轻安

  轻安故悦乐  悦乐故心定

  由心得定故  便能生觉支

  觉支观圣谛  永断诸疑网

  无疑无所取  永脱众苦边

  重摄前经嗢柁南曰

  二根二焦恼  二行二戒见

  二作及不作  二智有二种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若有苾刍。为欲矫诳诸众生故。为求名誉远所闻故。为求利养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若有苾刍。为通达故。为遍知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所以者何。是诸苾刍。为通达故。为遍知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实。通所通达。知所遍知。既能如实。通所通达。知所遍知。便能如实。断所应断。修所应修。证所应证。既能如实断修证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是若有为通达故。为遍知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为矫诳名誉  利养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  是虚妄出家

  为通达遍知  速证最上义

  是真修梵行  非虚妄出家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若有苾刍。为欲矫诳诸众生故。为求名誉远所闻故。为求利养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若有苾刍。为律仪故。为正断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所以者何。是诸苾刍。为律仪故。为正断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实。守护六根。不亏禁戒及能速证最上正断。既能如实。守护六根。不亏禁戒及能速证最上正断。便能如实。断所应断。修所应修。证所应证。既能如实断修证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是若有为律仪故。为正断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为矫诳名誉  利养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  是虚妄出家

  为正断律仪  速证最上义

  是真修梵行  非虚妄出家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若有苾刍。为欲矫诳诸众生故。为求名誉远所闻故。为求利养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若有苾刍。为求厌背。为求离欲。而出家者。是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所以者何。是诸苾刍。为厌背故。为离欲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实厌背离欲。既离欲已。便得解脱。既解脱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是若有。为厌背故。为离欲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为矫诳名誉  利养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  是虚妄出家

  为厌背离欲  速证最上义

  是真修梵行  非虚妄出家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所说法门。略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于恶应正了知。二者于恶应深厌背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略说如是二种法门。所以者何。诸修行者。于诸恶法应正了知。既于恶法。正了知已。便能厌背。既厌背已。便能离欲。既离欲已。便得解脱。得解脱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是行者。永断诸爱及众结缚。无倒现观。正尽苦边。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当知诸如来  应正等觉者

  哀愍众生故  说二种法门

  于众恶正知  及厌背离欲

  心解脱自在  正尽众苦边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有二种法。若修若习。若多修习。能断二法。云何二法。若修若习。若多修习。能断二法。谓不净观及慈悲观。能断贪欲及与嗔恚。所以者何。一切已贪现贪当贪。皆由作意思惟净相。一切已嗔现嗔当嗔。皆由作意思惟怨相。一切已断现断当断所有贪欲。皆由作意修不净观。一切已断现断当断所有嗔恚。皆由作意修慈悲观。于不净观。若修若习。若多修习。决定能断一切贪欲。于慈悲观。若修若习。若多修习。决定能断一切嗔恚。若欲决定断贪欲者。当勤精进修不净观若欲决定断嗔恚者。当勤精进修慈悲观。修不净观。无有贪欲。而不能断修慈悲观。无有嗔恚。而不能断。如是名为有二种法。若修若习。若多修习。能断二法。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修习多修习  二法断二法

  谓不净慈悲  断贪欲嗔恚

  是故有智者  当观自饶益

  修不净慈悲  断贪欲嗔恚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其涅槃界。略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有余依涅槃界。二者无余依涅槃界。云何名为有余依涅槃界。谓诸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已舍重担。已证自义。已尽有结。已正解了。心善解脱。已得遍知。宿行为缘。所感诸根。犹相续住。虽成诸根。现触种种好丑境界。而能厌舍。无所执着。不为爱恚缠绕其心。爱恚等结。皆永断故。彼于诸色。求欲见时。虽复以眼观于诸色。而不发起贪嗔痴等。虽复有眼及好丑色。而无贪欲。亦无嗔恚。所以者何。爱恚等结。皆永断故。彼于诸声。求欲闻时。虽复以耳听于诸声。而不发起贪嗔痴等。虽复有耳及好丑声。而无贪欲。亦无嗔恚。所以者何。爱恚等结。皆永断故。彼于诸香。求欲嗅时。虽复以鼻嗅于诸香。而不发起贪嗔痴等。虽复有鼻及好丑香。而无贪欲。亦无嗔恚。所以者何。爱恚等结。皆永断故。彼于诸味。求欲尝时。虽复以舌尝于诸味。而不发起贪嗔痴等。虽复有舌。及好丑味。而无贪欲。亦无嗔恚。所以者何。爱恚等结。皆永断故。彼于诸触。求欲觉时。虽复以身觉于诸触。而不发起贪嗔痴等。虽复有身及好丑触。而无贪欲。亦无嗔恚。所以者何。爱恚等结。皆永断故。彼于诸法。求欲知时。虽复以意知于诸法。而不发起贪嗔痴等。离诸贪欲证得究竟寂灭涅槃。作是思惟。世尊。为彼怖畏诸有阿赖耶者。恒为断见所系缚者。令知业果无失坏故。所说正法。现见应时。易见饶益。智者内证一切世间真实对治。谓能除灭憍慢渴爱害阿赖耶。断诸径路。证真空性。离诸贪欲。证得究竟寂灭涅槃。如是名为有慧眼者。能正观察。如是名为由二缠故。令诸天人。一类怯劣。一类勇猛。有慧眼者。能正观察。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由二缠所缠  令诸天人众

  一类有怯劣  一类有勇猛

  有慧眼声闻  能如实观察

  能除慢厌离  究竟证涅槃

  复如实了知  佛所说正法

  能灭断常见  及二爱无余

  有慧眼龙王  能普雨法雨

  灭诸烦恼焰  令证大清凉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本事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4】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