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本事經》

「經集部」經文765卷17頁碼:P0662
唐 玄奘譯

  《本事經》叁 ▪第2页

  大唐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世間法。住怖畏想。于出世法。住安靜想。以于世間生怖畏故。都無執受。無執受故。不生渴愛。不渴愛故。便自內證究竟涅槃。證涅槃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于此世間智中應正尋思應善稱量應審觀察。出世智者。謂于一切蘊界處中。能正了知。如是諸法。是無常性。苦性病性。癰性箭性。惱性害性。怖性熱性。壞性滅性。災性橫性。有疫疠性。虛性僞性。空性妄性。無實我性。難保信性。于如是等諸法性中。如實了知。智見通慧。現觀等覺。周遍照了名出世智。諸聖弟子。于此所說出世智中。應正尋思應善稱量應審觀察。此出世智。正修習時。爲能令彼生法有情永脫生不。爲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脫老不。病法死法。愁法歎法。憂法苦法。不安隱法。亦複如是。既審察已。能正了知。此出世智。正修習時。定能令彼生法有情永脫于生。定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脫于老。病法死法。愁法歎法。憂法苦法。不安隱法。亦複如是。所以者何。此出世智。是賢聖法。是能永出。是趣涅槃。是能永厭。是能永離。是能永滅。是能永寂。是真通慧。是正等覺。能證涅槃。非感生法。非感老法。病法死法愁法歎法憂法苦法不安隱法。彼于如是尋思稱量審觀察時。于出世法。生珍寶想。于世間法。生下賤想。以于出世。生珍寶故。便生歡喜。生歡喜故。其心安適。心安適故。身得輕安。身輕安故。便受悅樂。受悅樂故。心得寂定。心寂定故。能實知見。實知見故。能深厭背。深厭背故。能正離欲。正離欲故。能得解脫。得解脫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于此出世智中。應正尋思應善稱量應審觀察。如是名爲有二妙智。應正尋思應善稱量應審觀察。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能超愁歎。能滅憂苦。能會正理。能獲甘露。能證涅槃。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有二種妙智  知者應尋思

  謂世出世間  能正盡衆苦

  應觀世間智  發生怖畏想

  都無有執受  展轉證涅槃

  應觀出世智  發生珍寶想

  由此生歡喜  便得身輕安

  輕安故悅樂  悅樂故心定

  由心得定故  便能生覺支

  覺支觀聖谛  永斷諸疑網

  無疑無所取  永脫衆苦邊

  重攝前經嗢柁南曰

  二根二焦惱  二行二戒見

  二作及不作  二智有二種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刍當知。若有苾刍。爲欲矯诳諸衆生故。爲求名譽遠所聞故。爲求利養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實。于如來所。修行梵行。若有苾刍。爲通達故。爲遍知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實。于如來所。修行梵行。所以者何。是諸苾刍。爲通達故。爲遍知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實。通所通達。知所遍知。既能如實。通所通達。知所遍知。便能如實。斷所應斷。修所應修。證所應證。既能如實斷修證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若有爲通達故。爲遍知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實。于如來所。修行梵行。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爲矯诳名譽  利養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  是虛妄出家

  爲通達遍知  速證最上義

  是真修梵行  非虛妄出家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刍當知。若有苾刍。爲欲矯诳諸衆生故。爲求名譽遠所聞故。爲求利養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實。于如來所。修行梵行。若有苾刍。爲律儀故。爲正斷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實于如來所。修行梵行。所以者何。是諸苾刍。爲律儀故。爲正斷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實。守護六根。不虧禁戒及能速證最上正斷。既能如實。守護六根。不虧禁戒及能速證最上正斷。便能如實。斷所應斷。修所應修。證所應證。既能如實斷修證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若有爲律儀故。爲正斷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實。于如來所。修行梵行。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爲矯诳名譽  利養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  是虛妄出家

  爲正斷律儀  速證最上義

  是真修梵行  非虛妄出家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刍當知。若有苾刍。爲欲矯诳諸衆生故。爲求名譽遠所聞故。爲求利養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實。于如來所。修行梵行。若有苾刍。爲求厭背。爲求離欲。而出家者。是名真實。于如來所。修行梵行。所以者何。是諸苾刍。爲厭背故。爲離欲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實厭背離欲。既離欲已。便得解脫。既解脫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若有。爲厭背故。爲離欲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實。于如來所。修行梵行。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爲矯诳名譽  利養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  是虛妄出家

  爲厭背離欲  速證最上義

  是真修梵行  非虛妄出家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刍當知。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說法門。略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于惡應正了知。二者于惡應深厭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略說如是二種法門。所以者何。諸修行者。于諸惡法應正了知。既于惡法。正了知已。便能厭背。既厭背已。便能離欲。既離欲已。便得解脫。得解脫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行者。永斷諸愛及衆結縛。無倒現觀。正盡苦邊。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當知諸如來  應正等覺者

  哀愍衆生故  說二種法門

  于衆惡正知  及厭背離欲

  心解脫自在  正盡衆苦邊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刍當知。有二種法。若修若習。若多修習。能斷二法。雲何二法。若修若習。若多修習。能斷二法。謂不淨觀及慈悲觀。能斷貪欲及與嗔恚。所以者何。一切已貪現貪當貪。皆由作意思惟淨相。一切已嗔現嗔當嗔。皆由作意思惟怨相。一切已斷現斷當斷所有貪欲。皆由作意修不淨觀。一切已斷現斷當斷所有嗔恚。皆由作意修慈悲觀。于不淨觀。若修若習。若多修習。決定能斷一切貪欲。于慈悲觀。若修若習。若多修習。決定能斷一切嗔恚。若欲決定斷貪欲者。當勤精進修不淨觀若欲決定斷嗔恚者。當勤精進修慈悲觀。修不淨觀。無有貪欲。而不能斷修慈悲觀。無有嗔恚。而不能斷。如是名爲有二種法。若修若習。若多修習。能斷二法。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修習多修習  二法斷二法

  謂不淨慈悲  斷貪欲嗔恚

  是故有智者  當觀自饒益

  修不淨慈悲  斷貪欲嗔恚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刍當知。其涅槃界。略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有余依涅槃界。二者無余依涅槃界。雲何名爲有余依涅槃界。謂諸苾刍。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已舍重擔。已證自義。已盡有結。已正解了。心善解脫。已得遍知。宿行爲緣。所感諸根。猶相續住。雖成諸根。現觸種種好醜境界。而能厭舍。無所執著。不爲愛恚纏繞其心。愛恚等結。皆永斷故。彼于諸色。求欲見時。雖複以眼觀于諸色。而不發起貪嗔癡等。雖複有眼及好醜色。而無貪欲。亦無嗔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斷故。彼于諸聲。求欲聞時。雖複以耳聽于諸聲。而不發起貪嗔癡等。雖複有耳及好醜聲。而無貪欲。亦無嗔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斷故。彼于諸香。求欲嗅時。雖複以鼻嗅于諸香。而不發起貪嗔癡等。雖複有鼻及好醜香。而無貪欲。亦無嗔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斷故。彼于諸味。求欲嘗時。雖複以舌嘗于諸味。而不發起貪嗔癡等。雖複有舌。及好醜味。而無貪欲。亦無嗔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斷故。彼于諸觸。求欲覺時。雖複以身覺于諸觸。而不發起貪嗔癡等。雖複有身及好醜觸。而無貪欲。亦無嗔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斷故。彼于諸法。求欲知時。雖複以意知于諸法。而不發起貪嗔癡等。離諸貪欲證得究竟寂滅涅槃。作是思惟。世尊。爲彼怖畏諸有阿賴耶者。恒爲斷見所系縛者。令知業果無失壞故。所說正法。現見應時。易見饒益。智者內證一切世間真實對治。謂能除滅憍慢渴愛害阿賴耶。斷諸徑路。證真空性。離諸貪欲。證得究竟寂滅涅槃。如是名爲有慧眼者。能正觀察。如是名爲由二纏故。令諸天人。一類怯劣。一類勇猛。有慧眼者。能正觀察。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由二纏所纏  令諸天人衆

  一類有怯劣  一類有勇猛

  有慧眼聲聞  能如實觀察

  能除慢厭離  究竟證涅槃

  複如實了知  佛所說正法

  能滅斷常見  及二愛無余

  有慧眼龍王  能普雨法雨

  滅諸煩惱焰  令證大清涼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事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4】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