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

「阿含部」经文99卷02页码:P0001
刘宋 求那跋陀罗译

  《杂阿含经》三十五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九七○)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王舍城有外道出家名舍罗步。住须摩竭陀池侧。于自众中作如是唱言。沙门释子法我悉知。我先已知彼法.律而悉弃舍

  时。有众多比丘晨朝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闻有外道名舍罗步。住王舍城须摩竭陀池侧。于自众中作如是唱。沙门释子所有法.律我悉已知。先已知彼法.律。然后弃舍。闻是语已。乞食毕。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晨朝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闻有外道出家名舍罗步。住王舍城须摩竭陀池侧。于自众中作是唱言。沙门释子法我已悉知。知彼法.律已。然后弃舍。善哉。世尊。可自往彼须摩竭陀池侧。怜愍彼故

  尔时。世尊默然而许。于日晡时从禅觉。往到须摩竭陀池侧外道舍罗步所

  时。舍罗步外道出家遥见世尊来。即敷床坐。请佛令坐

  佛即就坐。告舍罗步言。汝实作是语。沙门释子所有法.律我悉已知。知彼法.律已。然后弃舍耶。时。舍罗步默而不答

  佛告舍罗步。汝今应说。何故默然。汝所知满足者。我则随喜。不满足者。我当令汝满足。时。舍罗步犹故默然。如是第二.第三说。彼再三默然住

  时。舍罗步有一梵行弟子白舍罗步言。师应往诣沙门瞿昙说所知见。今沙门瞿昙自来诣此。何故不说。沙门瞿昙又告师言。若满足者。我则随喜。不满足者。当令满足。何故默然而不记说。彼舍罗步梵行弟子劝时。亦复默然

  尔时。世尊告舍罗步。若复有言。沙门瞿昙非如来.应.等正觉。我若善谏善问。善谏善问时。彼则辽落说诸外事。或忿恚慢覆。对阂不忍。无由能现。或默然抱愧低头。密自思省。如今舍罗步。若复作如是言非沙门瞿昙无正法.律者。我若善谏善问。彼亦如汝今日默然而住。若复有言非沙门瞿昙声闻善向者。我若善谏善问。彼亦乃至如汝今日默然而住。尔时。世尊于须摩竭陀池侧师子吼已。从坐起而去

  尔时。舍罗步梵行弟子语舍罗步言。譬如有牛。截其两角。入空牛栏中。跪地大吼。师亦如是。于无沙门瞿昙弟子众中作师子吼。譬如女人欲作丈夫声。发声即作女声。师亦如是。于非沙门瞿昙弟子众中作师子吼。譬如野干欲作狐声。发声还作野干声。师亦如是。于非沙门瞿昙弟子众中欲作师子吼

  时。舍罗步梵行弟子于舍罗步面前呵责毁呰已。从坐起去

  (九七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王舍城须摩竭陀池侧有外道出家名上坐。住彼池侧。于自众中作如是语。我说一偈。若能报者。我当于彼修行梵行

  时。有众多比丘晨朝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闻有外道出家名曰上座。住须摩竭陀池侧。于自众中作如是说。我说一偈。有能报者。我当于彼所修行梵行。乞食毕。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与众多比丘入城乞食。闻有外道出家名曰上坐。住须摩竭陀池侧。于自众中作如是说。我说一偈。有能报者。我当于彼修行梵行。唯愿世尊应自往彼。哀愍故

  尔时。世尊默然而许。即日晡时从禅觉。往至须摩竭陀池侧

  时。上坐外道出家遥见世尊。即敷床座。请佛令坐。世尊坐已。告上坐外道出家言。汝实作是语。我说一偈。若能报者。我当于彼修行梵行耶。汝今便可说偈。我能报答

  时。彼外道即累绳床以为高座。自升其上。即说偈言

  比丘以法活  不恐怖众生

  意寂行舍离  持戒顺息止

  尔时。世尊知彼上坐外道心。即说偈言

  汝于所说偈  能自随转者

  我当于汝所  作善士夫观

  观汝今所说  言行不相应

  寂止自调伏  莫恐怖众生

  行意寂远离  受持净戒者

  顺调伏寂止  身口心离恶

  善摄于住处  不令放逸者

  是则名随顺  调伏及寂止

  尔时。上坐外道出家作是念。沙门瞿昙已知我心。即从床而下。合掌白佛言。今我可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法不

  佛告上坐外道出家。今汝可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

  如是上坐外道出家得出家。作比丘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乃至心善解脱。得阿罗汉

  (九七二)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众多婆罗门出家住须摩竭陀池侧。集聚一处。作如是论。如是婆罗门真谛。如是婆罗门真谛

  尔时。世尊知彼众多婆罗门出家心念。往到须摩竭陀池侧

  时。众多婆罗门出家遥见佛来。即为佛敷床座。请佛就坐

  佛即就坐。告诸婆罗门出家。汝等于此须摩竭陀池侧。众共集聚。何所论说

  婆罗门出家白佛言。瞿昙。我等众多婆罗门出家集于此坐。作如是论。如是婆罗门真谛。如是婆罗门真谛

  佛告婆罗门出家。有三种婆罗门真实。我自觉悟成等正觉而复为人演说。汝婆罗门出家作如是说。不害一切众生。是婆罗门真谛。非为虚妄。彼于彼言我胜.言相似.言我卑。若于彼真谛不系着。于一切世间作慈心色像。是名第一婆罗门真谛。我自觉悟成等正觉。为人演说

  复次。婆罗门作如是说。所有集法皆是灭法。此是真谛。非为虚妄。乃至于彼真谛不计着。于一切世间观察生灭。是名第二婆罗门真谛

  复次。婆罗门作如是说。无我处所及事都无所有。无我处所及事都无所有。此则真谛。非为虚妄。如前说。乃至于彼无所系着。一切世间无我像类。是名第三婆罗门真谛。我自觉悟成等正觉而为人说。尔时。众多婆罗门出家默然住

  时。世尊作是念。今映彼愚痴。杀彼恶者。今此众中无一能自思量欲造因缘。于沙门瞿昙法中修行梵行。如是知已。从坐起而去

  (九七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尊者阿难亦住于彼

  时。有外道出家名曰栴陀。诣尊者阿难所。与尊者阿难共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问尊者阿难言。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阿难答言。为断贪欲.嗔恚.愚痴故。于彼出家修梵行。

  栴陀复问。彼能说断贪欲.嗔恚.愚痴耶

  阿难答言。我亦能说断贪欲.嗔恚.愚痴

  栴陀复问。汝见贪欲.嗔恚.愚痴有何过患。说断贪欲.嗔恚.愚痴耶

  阿难答言。染着贪欲映障心故。或自害。或复害他。或复俱害。现法得罪.后世得罪.现法后世二俱得罪。彼心常怀忧.苦受觉。若嗔恚映障.愚痴映障。自害.害他.自他俱害。乃至常怀忧.苦受觉。又复。贪欲为盲.为无目.为无智.为慧力羸.为障阂。非明.非等觉。不转向涅槃。嗔恚.愚痴亦复如是。我见贪欲.嗔恚.愚痴有如是过患。故说断贪欲.嗔恚.愚痴。

  栴陀复问。汝见断贪欲.嗔恚.愚痴有何福利。而说断贪欲.嗔恚.愚痴

  阿难答言。断贪欲已。不自害。又不害他。亦不俱害。又复不现法得罪.后世得罪.现法后世得罪。心法常怀喜乐.受觉。嗔恚.愚痴亦复如是。于现法中常离炽然。不待时节。有得余现法缘自觉知见。有如是功德利益故。说断贪欲.嗔恚.愚痴

  栴陀复问。尊者阿难。有道有迹。修习多修习。能断贪欲.嗔恚.愚痴不

  阿难答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栴陀外道白尊者阿难。此是贤哉之道.贤哉之迹。修习多修习。能断贪欲.嗔恚.愚痴

  时。栴陀外道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随喜。从坐起而去

  (九七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为尊者舍利弗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

  时。尊者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已。稽首礼足而去

  时。有外道出家补缕低迦随路而来。问尊者舍利弗。从何所来

  舍利弗答言。火种。我从我世尊所。听大师说教授法来

  补缕低迦问尊者舍利弗。今犹不离乳。从师闻说教授法耶

  舍利弗答言。火种。我不离乳。于大师所。闻说教授法

  补缕低迦语尊者舍利弗言。我久已离乳。舍师所说教授法

  舍利弗言。汝法是恶说法.律。恶觉。非为出离.非正觉道。坏法.非可赞叹法.非可依止法。又彼师者。非等正觉。是故汝等疾疾舍乳。离师教法。譬如乳牛。粗恶狂骚。又少乳汁。彼犊饮乳。疾疾舍去。如是恶说法.律。恶觉。非出离.非正觉道。坏法.非可赞叹法.非可依止法。又彼师者。非等正觉。是故速舍师教授法。我所有法是正法.律。是善觉。是出离正觉道。不坏.可赞叹.可依止。又彼大师是等正觉。是故久饮其乳。听受大师说教授法。譬如乳牛。不粗狂骚。又多乳汁。彼犊饮时。久而不厌。我法如是。是正法.律。乃至久听说教授法

  时。补缕低迦语舍利弗。汝等快得善利。于正法.律。乃至久听说教授法

  时。补屡低迦外道出家闻舍利弗所说。欢喜随喜。从道而去

  (九七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补缕低迦外道出家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先日众多种种异道出家沙门.婆罗门集于未曾有讲堂。作如是论议。沙门瞿昙智慧犹如空舍。不能于大众中建立论议。此应此不应。此合此不合。譬如盲牛。偏行边畔。不入中田。沙门瞿昙亦复如是。无应不应。无合不合

  佛告补缕低迦。此诸外道论议。说应不应。合不合。于圣法.律。如小儿戏。譬如士夫。年八.九十。发白齿落。作小儿戏。团治泥土。作象作马。种种形类。众人皆言。此老小儿。如是。火种。种种诸论。谓应不应。合不合。于圣法.律。如小儿戏。然于彼中。无有比丘方便所应

  补缕低迦白佛。瞿昙。于何处有比丘方便所应

  佛告外道。不清净者令其清净。是名比丘方便所应。不调令调。是名比丘方便所应。诸不定者令得正受。是名比丘方便所应。不解脱者令得解脱。是名比丘方便所应。不断令断.不知令知.不修令修.不得令得。是名比丘方便所应

  云何不净令净。谓戒不净者。令其清净。云何不调伏令其调伏。谓眼根。耳.鼻…

《杂阿含经三十五》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