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

「阿含部」經文99卷02頁碼:P0001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雜阿含經》叁十五

  宋天竺叁藏求那跋陀羅譯

  (九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王舍城有外道出家名舍羅步。住須摩竭陀池側。于自衆中作如是唱言。沙門釋子法我悉知。我先已知彼法.律而悉棄舍

  時。有衆多比丘晨朝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聞有外道名舍羅步。住王舍城須摩竭陀池側。于自衆中作如是唱。沙門釋子所有法.律我悉已知。先已知彼法.律。然後棄舍。聞是語已。乞食畢。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晨朝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聞有外道出家名舍羅步。住王舍城須摩竭陀池側。于自衆中作是唱言。沙門釋子法我已悉知。知彼法.律已。然後棄舍。善哉。世尊。可自往彼須摩竭陀池側。憐愍彼故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于日晡時從禅覺。往到須摩竭陀池側外道舍羅步所

  時。舍羅步外道出家遙見世尊來。即敷床坐。請佛令坐

  佛即就坐。告舍羅步言。汝實作是語。沙門釋子所有法.律我悉已知。知彼法.律已。然後棄舍耶。時。舍羅步默而不答

  佛告舍羅步。汝今應說。何故默然。汝所知滿足者。我則隨喜。不滿足者。我當令汝滿足。時。舍羅步猶故默然。如是第二.第叁說。彼再叁默然住

  時。舍羅步有一梵行弟子白舍羅步言。師應往詣沙門瞿昙說所知見。今沙門瞿昙自來詣此。何故不說。沙門瞿昙又告師言。若滿足者。我則隨喜。不滿足者。當令滿足。何故默然而不記說。彼舍羅步梵行弟子勸時。亦複默然

  爾時。世尊告舍羅步。若複有言。沙門瞿昙非如來.應.等正覺。我若善谏善問。善谏善問時。彼則遼落說諸外事。或忿恚慢覆。對閡不忍。無由能現。或默然抱愧低頭。密自思省。如今舍羅步。若複作如是言非沙門瞿昙無正法.律者。我若善谏善問。彼亦如汝今日默然而住。若複有言非沙門瞿昙聲聞善向者。我若善谏善問。彼亦乃至如汝今日默然而住。爾時。世尊于須摩竭陀池側師子吼已。從坐起而去

  爾時。舍羅步梵行弟子語舍羅步言。譬如有牛。截其兩角。入空牛欄中。跪地大吼。師亦如是。于無沙門瞿昙弟子衆中作師子吼。譬如女人欲作丈夫聲。發聲即作女聲。師亦如是。于非沙門瞿昙弟子衆中作師子吼。譬如野幹欲作狐聲。發聲還作野幹聲。師亦如是。于非沙門瞿昙弟子衆中欲作師子吼

  時。舍羅步梵行弟子于舍羅步面前呵責毀呰已。從坐起去

  (九七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王舍城須摩竭陀池側有外道出家名上坐。住彼池側。于自衆中作如是語。我說一偈。若能報者。我當于彼修行梵行

  時。有衆多比丘晨朝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聞有外道出家名曰上座。住須摩竭陀池側。于自衆中作如是說。我說一偈。有能報者。我當于彼所修行梵行。乞食畢。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與衆多比丘入城乞食。聞有外道出家名曰上坐。住須摩竭陀池側。于自衆中作如是說。我說一偈。有能報者。我當于彼修行梵行。唯願世尊應自往彼。哀愍故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即日晡時從禅覺。往至須摩竭陀池側

  時。上坐外道出家遙見世尊。即敷床座。請佛令坐。世尊坐已。告上坐外道出家言。汝實作是語。我說一偈。若能報者。我當于彼修行梵行耶。汝今便可說偈。我能報答

  時。彼外道即累繩床以爲高座。自升其上。即說偈言

  比丘以法活  不恐怖衆生

  意寂行舍離  持戒順息止

  爾時。世尊知彼上坐外道心。即說偈言

  汝于所說偈  能自隨轉者

  我當于汝所  作善士夫觀

  觀汝今所說  言行不相應

  寂止自調伏  莫恐怖衆生

  行意寂遠離  受持淨戒者

  順調伏寂止  身口心離惡

  善攝于住處  不令放逸者

  是則名隨順  調伏及寂止

  爾時。上坐外道出家作是念。沙門瞿昙已知我心。即從床而下。合掌白佛言。今我可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法不

  佛告上坐外道出家。今汝可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

  如是上坐外道出家得出家。作比丘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須發。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九七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衆多婆羅門出家住須摩竭陀池側。集聚一處。作如是論。如是婆羅門真谛。如是婆羅門真谛

  爾時。世尊知彼衆多婆羅門出家心念。往到須摩竭陀池側

  時。衆多婆羅門出家遙見佛來。即爲佛敷床座。請佛就坐

  佛即就坐。告諸婆羅門出家。汝等于此須摩竭陀池側。衆共集聚。何所論說

  婆羅門出家白佛言。瞿昙。我等衆多婆羅門出家集于此坐。作如是論。如是婆羅門真谛。如是婆羅門真谛

  佛告婆羅門出家。有叁種婆羅門真實。我自覺悟成等正覺而複爲人演說。汝婆羅門出家作如是說。不害一切衆生。是婆羅門真谛。非爲虛妄。彼于彼言我勝.言相似.言我卑。若于彼真谛不系著。于一切世間作慈心色像。是名第一婆羅門真谛。我自覺悟成等正覺。爲人演說

  複次。婆羅門作如是說。所有集法皆是滅法。此是真谛。非爲虛妄。乃至于彼真谛不計著。于一切世間觀察生滅。是名第二婆羅門真谛

  複次。婆羅門作如是說。無我處所及事都無所有。無我處所及事都無所有。此則真谛。非爲虛妄。如前說。乃至于彼無所系著。一切世間無我像類。是名第叁婆羅門真谛。我自覺悟成等正覺而爲人說。爾時。衆多婆羅門出家默然住

  時。世尊作是念。今映彼愚癡。殺彼惡者。今此衆中無一能自思量欲造因緣。于沙門瞿昙法中修行梵行。如是知已。從坐起而去

  (九七叁)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尊者阿難亦住于彼

  時。有外道出家名曰栴陀。詣尊者阿難所。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問尊者阿難言。何故于沙門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阿難答言。爲斷貪欲.嗔恚.愚癡故。于彼出家修梵行。

  栴陀複問。彼能說斷貪欲.嗔恚.愚癡耶

  阿難答言。我亦能說斷貪欲.嗔恚.愚癡

  栴陀複問。汝見貪欲.嗔恚.愚癡有何過患。說斷貪欲.嗔恚.愚癡耶

  阿難答言。染著貪欲映障心故。或自害。或複害他。或複俱害。現法得罪.後世得罪.現法後世二俱得罪。彼心常懷憂.苦受覺。若嗔恚映障.愚癡映障。自害.害他.自他俱害。乃至常懷憂.苦受覺。又複。貪欲爲盲.爲無目.爲無智.爲慧力羸.爲障閡。非明.非等覺。不轉向涅槃。嗔恚.愚癡亦複如是。我見貪欲.嗔恚.愚癡有如是過患。故說斷貪欲.嗔恚.愚癡。

  栴陀複問。汝見斷貪欲.嗔恚.愚癡有何福利。而說斷貪欲.嗔恚.愚癡

  阿難答言。斷貪欲已。不自害。又不害他。亦不俱害。又複不現法得罪.後世得罪.現法後世得罪。心法常懷喜樂.受覺。嗔恚.愚癡亦複如是。于現法中常離熾然。不待時節。有得余現法緣自覺知見。有如是功德利益故。說斷貪欲.嗔恚.愚癡

  栴陀複問。尊者阿難。有道有迹。修習多修習。能斷貪欲.嗔恚.愚癡不

  阿難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栴陀外道白尊者阿難。此是賢哉之道.賢哉之迹。修習多修習。能斷貪欲.嗔恚.愚癡

  時。栴陀外道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九七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爲尊者舍利弗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

  時。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已。稽首禮足而去

  時。有外道出家補縷低迦隨路而來。問尊者舍利弗。從何所來

  舍利弗答言。火種。我從我世尊所。聽大師說教授法來

  補縷低迦問尊者舍利弗。今猶不離乳。從師聞說教授法耶

  舍利弗答言。火種。我不離乳。于大師所。聞說教授法

  補縷低迦語尊者舍利弗言。我久已離乳。舍師所說教授法

  舍利弗言。汝法是惡說法.律。惡覺。非爲出離.非正覺道。壞法.非可贊歎法.非可依止法。又彼師者。非等正覺。是故汝等疾疾舍乳。離師教法。譬如乳牛。粗惡狂騷。又少乳汁。彼犢飲乳。疾疾舍去。如是惡說法.律。惡覺。非出離.非正覺道。壞法.非可贊歎法.非可依止法。又彼師者。非等正覺。是故速舍師教授法。我所有法是正法.律。是善覺。是出離正覺道。不壞.可贊歎.可依止。又彼大師是等正覺。是故久飲其乳。聽受大師說教授法。譬如乳牛。不粗狂騷。又多乳汁。彼犢飲時。久而不厭。我法如是。是正法.律。乃至久聽說教授法

  時。補縷低迦語舍利弗。汝等快得善利。于正法.律。乃至久聽說教授法

  時。補屢低迦外道出家聞舍利弗所說。歡喜隨喜。從道而去

  (九七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補縷低迦外道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先日衆多種種異道出家沙門.婆羅門集于未曾有講堂。作如是論議。沙門瞿昙智慧猶如空舍。不能于大衆中建立論議。此應此不應。此合此不合。譬如盲牛。偏行邊畔。不入中田。沙門瞿昙亦複如是。無應不應。無合不合

  佛告補縷低迦。此諸外道論議。說應不應。合不合。于聖法.律。如小兒戲。譬如士夫。年八.九十。發白齒落。作小兒戲。團治泥土。作象作馬。種種形類。衆人皆言。此老小兒。如是。火種。種種諸論。謂應不應。合不合。于聖法.律。如小兒戲。然于彼中。無有比丘方便所應

  補縷低迦白佛。瞿昙。于何處有比丘方便所應

  佛告外道。不清淨者令其清淨。是名比丘方便所應。不調令調。是名比丘方便所應。諸不定者令得正受。是名比丘方便所應。不解脫者令得解脫。是名比丘方便所應。不斷令斷.不知令知.不修令修.不得令得。是名比丘方便所應

  雲何不淨令淨。謂戒不淨者。令其清淨。雲何不調伏令其調伏。謂眼根。耳.鼻…

《雜阿含經叁十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