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四十四 ▪第2页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不求不谄伪 一切无所触
于一切诸法 唯一清净观
得无上菩提 禅思修不乐
婆罗门复说偈言
我今敬礼汝 大寂牟尼尊
禅思之妙王 觉无边大觉
如来天人救 巍巍若金山
解脱于丛林 于林永不着
已拔深利刺 清净无余迹
论师之上首 言说最胜辩
人中雄师子 震吼于深林
显现苦圣谛 集灭八正道
能尽众苦聚 乘出净无垢
自脱一切苦 济彼苦众生
安乐众生故 演说于正法
已断于恩爱 远离于欲网
断除于一切 有爱之结缚
如水生莲花 尘水不染着
如日停虚空 清净无云翳
善哉我今日 至拘萨罗林
得见于大师 两足之胜尊
大林大精进 得第一广度
调御师之首 敬礼无所畏
时。婆罗门广说斯偈。赞叹佛已。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一一八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宿于孙陀利河侧
尔时。世尊剃发未久。于后夜时。结跏趺坐。正身思惟。系念在前。以衣覆头
时。孙陀利河侧有婆罗门住止。夜起持祠。余食不尽。时至河边。欲求大德婆罗门以奉之
尔时。世尊闻河边婆罗门声。闻已。謦咳作声。却衣现头
时。孙陀利河侧婆罗门见佛已。作是念。是剃头沙门。非婆罗门。欲持食还去。彼婆罗门复作是念。非独沙门是剃头者。婆罗门中亦有剃头。应往至彼。问其所生。时。孙陀利河侧婆罗门诣世尊所。而问之言。为何姓生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汝莫问所生 但当问所行
刻木为钻燧 亦能生于火
下贱种姓中 生坚固牟尼
智慧有惭愧 精进善调伏
究竟大明际 清净修梵行
而今正是时 应奉施余食
时。孙陀利河侧婆罗门复说偈言
我今吉良日 求福修供养
遇得见大士 三时最胜尊
若不见佛者 当更施余人
尔时。孙陀利河侧婆罗门转得信心。即持余食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以说偈得故。如上因说偈而得食广说
孙陀利河侧婆罗门白佛言。世尊。今此施食当置何所
佛告婆罗门。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有能食此食。令身安隐者。汝持此食去着无虫水中。及少生草地
时。婆罗门即持此食着无虫水中。水即烟起涌沸。啾啾作声。如烧铁丸投之冷水。烟起涌沸。啾啾作声。如是彼食着无虫水中。烟起涌沸。啾啾作声。孙陀利河侧婆罗门心欲恐怖。身毛皆竖。谓为灾变。驰走上岸。集聚干木。供养祠火。令息灾恠
世尊见彼集聚干木。供养祠火。望息灾恠。见已。即说偈言
婆罗门祠火 焚烧干草木
莫呼是净道 能却诸灾患
此则恶供养 而谓为黠慧
作如是因缘 外道取修净
汝今弃薪火 起内火炽然
常修不放逸 常富于供养
处处兴净信 广施设大会
心意为束薪 嗔恚黑烟起
妄语为尘味 口舌为木杓
胸怀燃火处 欲火常炽然
当善自调伏 消灭士夫火
正信为大河 净戒为度济
澄净清流水 智者之所叹
人中净天德 当于中洗浴
涉水不着身 安乐度彼岸
正法为深渊 福德为下济
澄净水充满 智者所赞叹
人中天净德 当于中洗浴
涉水不着身 安乐度彼岸
真谛善调御 摄护修梵行
慈悲为苦行 真实心清净
沐浴以正法 智者所称叹
尔时。孙陀利河侧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复道而去
(一一八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拘萨罗人间游行。住孙陀利河侧丛林中
时。有孙陀利河侧住止婆罗门来诣佛所。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问佛言。瞿昙。至孙陀利河中洗浴不
佛告婆罗门。何用于孙陀利河中洗浴为
婆罗门白佛。瞿昙。孙陀利河是济度之数。是吉祥之数。是清净之数。若有于中洗浴者。悉能除人一切诸恶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非孙陀利河 亦非婆休多
非伽耶萨罗 如是诸河等
作诸恶不善 能令其清净
恒河婆休多 孙陀利河等
愚者常居中 不能除众恶
其清净之人 何用洗浴为
其清净之人 何用布萨为
净业以自净 是生于受持
不杀亦不盗 不淫不妄语
信施除悭垢 于斯而洗浴
于一切众生 常起慈悲心
井水以洗浴 用伽耶等为
内心自清净 不待洗于外
下贱田舍儿 身体多污垢
以水洗尘秽 不能净其内
尔时。孙陀利河侧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一一八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时。有萦髻罗豆婆遮婆罗门。本俗人时。为佛善知识。来诣佛所。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外身萦髻者 是但名萦髻
内心萦髻者 是结缚众生
今请问瞿昙 云何解萦髻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受持于净戒 内心修正觉
专精勤方便 是则解萦髻
时。萦髻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一一八七)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时。有萦髻波罗豆婆遮婆罗门来诣佛所。而前问讯。相慰劳已。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身外萦髻者 是但名萦髻
内心萦髻者 是结缚众生
我今问瞿昙 如此萦髻者
云何作方便 于何断萦髻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眼耳及与鼻 舌身意入处
于彼名及色 灭尽令无余
诸识永灭者 于彼断萦髻
佛说此经已。萦髻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一一八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郁毗罗聚落尼连禅河侧菩提树下。成佛未久
尔时。世尊独静思惟。作是念。不恭敬者。则为大苦。无有次序。无他自在可畏惧者。则于大义有所退减。有所恭敬。有次序。有他自在者。得安乐住。有所恭敬。有次序。有他自在。大义满足。颇有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中。能于我所具足戒胜.三昧胜.智慧胜.解脱胜.解脱知见胜。令我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
复作是念。无有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能于我所戒具足胜.三昧胜.智慧胜.解脱胜.解脱知见胜。令我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者。唯有正法令我自觉。成三藐三佛陀者。我当于彼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所以者何。过去如来.应.等正觉亦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诸当来世如来.应.等正觉亦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
尔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知世尊心念已。如力士屈伸臂顷。从梵天没。住于佛前。叹言。善哉。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懈怠不恭敬者。甚为大苦。广说乃至大义满足。其实无有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于世尊所戒具足胜.三昧胜.智慧胜.解脱胜.解脱知见胜。令世尊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者。唯有正法。如来自悟成等正觉。则是如来所应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者。所以者何。过去诸如来.应.等正觉亦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诸未来如来.应.等正觉亦当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世尊亦当于彼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
时。梵天王复说偈言
过去等正觉 及未来诸佛
现在佛世尊 能除众生忧
一切恭敬法 依正法而住
如是恭敬者 是则诸佛法
时。梵天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一一八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郁毗罗聚落尼连禅河侧菩提树下。成佛未久
尔时。世尊独静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能净众生。度诸忧悲。灭除苦恼。得真如法。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若有人不乐四念处者。则不乐如圣法。不乐如圣法者。则不乐如圣道。不乐如圣道者。则不乐甘露法。不乐甘露法者。则不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若乐修四念处者。则乐修如圣法。乐修如圣法者。则乐如圣道。乐如圣道者。则乐甘露法。乐甘露法者。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尔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知佛心念已。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于梵天没。住于佛前。作是叹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有一乘道能净众生。谓四念处。乃至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时。梵天王复说偈言
谓有一乘道 见生诸有边
演说于正法 安慰苦众生
过去诸世尊 以乘斯道度
当来诸世尊 亦度乘斯道
现在尊正觉 乘此度海流
究竟生死际 调伏心清净
于生死轮转 悉已永消尽
知种种诸界 慧眼显正道
譬若恒水流 悉归趣大海
激流浚漂远 正道亦如是
广智善显示 逮得甘露法
殊胜正法轮 本所未曾闻
哀愍众生故 而为众生转
覆护天人众 令度有彼岸
是故诸众生 咸皆稽首礼
尔时。梵天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一一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郁毗罗聚落尼连禅河侧菩提树下。成佛未久
尔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绝妙色身。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于诸种姓中 刹利两足尊
明行具足者 天人中最胜
佛告梵天王。如是。梵天。如是。梵天
于诸种姓中 刹利两足尊
明行具足者 天人中最胜
佛说是经已。娑婆世界主梵天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一一九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住止空闲无聚落处。与比丘众夜宿其中。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随顺阿练若法
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作是念。今者世尊在拘萨罗人间游行。住一空闲无聚落处。与诸大众止宿空野。尔时。世尊为诸大众说随顺空法。我今当往随顺赞叹
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于梵天没。住于佛前。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习近边林座 断除诸烦恼
若不乐空闲 入众自摄护
自调伏其心 家家行乞食
摄持于诸根 专精系心念
然后习空闲 阿练若床座
远离诸恐怖 无畏安隐住
若彼诸凶险 恶蛇众毒害
黑云大…
《杂阿含经四十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