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住毗婆沙论》

「释经论部·毗昙部」经文1521卷26页码:P0020
后秦 鸠摩罗什译

  《十住毗婆沙论》十五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分别声闻辟支佛品之余

  ◎问曰。十善道令何等人至辟支佛地。答曰

  于声闻所行  十善道转胜

  深禅不随他  常憙于远离

  恒乐善修习  甚深因缘法

  远离方便力  及以大悲心

  少欲及少事  恶贱愦闹语

  常乐远离处  威德深重人

  喜为福田地  常观于出性

  成办有理事  恭敬于诸主

  已成就系心  知心在所缘

  常乐于禅定  中人之势力

  乐于出家法  善心不缩没

  得慧光明者  或从二胜处

  或三胜处来  十善之业道

  能令如是人  至于缘觉地

  于声闻所行十善道转胜者。过声闻人所行十善道。而不及菩萨所行。作是念。声闻人应随他闻而行道然后得自证智慧。我则不然。不乐随他人。以是故。我应令十善道转胜。以是因缘故。我乐不随他十善道。令我至辟支佛地。如是思惟已常乐于远离。作是念。若我常乐愦闹则为集诸恶不善法。以近可染可嗔可痴事故。于是远离中应修习甚深因缘法。复作是念。若我不修习甚深因缘法者则不得不随他智。我今何故不常修习甚深因缘。然后可得不随他智。甚深者。难得其底不可通达。一切凡夫从无始生死中所有经书及其技艺皆可得其边底。唯甚深因缘不可得底。如兔等小虫不能得大海边底。若人有方便大悲心及修集甚深因缘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离此二事修集甚深因缘智则成辟支佛。方便名于成就教化众生中种种思惟而不错谬。亦于甚深法不取相大悲名深。怜愍众生。胜声闻辟支佛。何况凡夫。少欲少事恶贱愦闹语。如是则得辟支佛地。若大欲大事好聚众人。为方便大悲所护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为易得。何以故。求辟支佛人少欲者作是念但自度身。少事者但自成就善根不及余人。是人舍离教化众生事故不亲近众闹。菩萨大欲大事作是念。我应度一切众生。以此大欲因缘故则为大事教化众生。教化众生此非小事。若憎恶愦闹语则不成此事。是故菩萨入愦闹中亦用愦闹之语但无所著。复次覆真实功德故是为少欲。少事务故名为少事。恶贱愦闹名少欲。乐独处故名为少事。如是之人少欲少事。不乐众闹语。乐于亲近远离可畏深邃之处其心深大。是人作是念。若我住远离可畏深邃之处人则不来。以远离处住故。心亦深远。若人自不深远喜戏调者。外人往来则不为难。如是人不与众生和合。虽舍众生亦欲令众生种诸善根为大利益作是念。我云何不与众生和合亦能利益众生。如是思惟知已。我当为众生作福田之利受其供养。如是虽不与众生和合。而能作大利益。是人复思惟。我云何当得福田地。即自见知。若我深乐为福田地。常观出性。然后福田地法自然而来。乃至出性之法亦自然而来。所谓持戒禅定智慧等。复作是念。我当云何疾至福田地及出性法。我当为正观者于诸现有理趣事中皆悉成办供养恭敬诸主。如是福田地及出性法不久疾得。何以故。我当成办有理之事正观诸法能得不随他智。又供养恭敬诸主故令善根增厚。善根增厚故智慧深厚。智慧深厚故能通达实事。能通达实事故能生厌。从厌则生离。从离得解脱。得解脱故前后所集善根得为福田。然后得证出性之法。诸主者诸佛世尊。是种诸善根时是最大因缘。是人复思惟。我云何能疾成有理趣事。是人即自知见。若我集系心一处知其所缘。常乐禅定。是人能系心一处则能得三昧。得三昧故有理事皆能成办。如经中说。得禅定能如实知如实见。若人已行系心则疾入三昧。疾入三昧故名禅定者常定者。若能如是修集诸法则为供养恭敬诸佛。若人以香华四事供养佛不名供养佛。若能一心不放逸亲近修集圣道是名供养恭敬诸佛。如经说。般涅槃时佛告阿难。天雨文陀罗华及栴檀末香作天伎乐。不名供养恭敬如来也。阿难。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心不放逸亲近修集圣法。是名真供养佛。是故阿难。汝当修学真供养佛。如是众功德。皆是中势力人乐出家善心不缩没者。最上势力能得成佛。下势力者作声闻。以是故中势力人作辟支佛。乐出家故能成众功德。何以故。若在居家则不能少欲少事。不能身心远离。亦不能禅定。若心缩没不清净者。不能成办众事。不能知甚深因缘法。不能证出性。不能如法真供养恭敬诸佛。如是众生是中势力。作是念。我中势力人。常乐出家心不缩没。诸所愿功德事皆自然来。复作是思惟。是中势力乐为得何果。即知当得智慧果。何以故。智慧能为照明。如经中说。诸比丘一切光明中智慧光为胜。复作是念。我所乐慧光云何当得。即知若从二胜处来。若三胜处来。二胜处者先已说。三胜处者。所谓谛舍寂灭。或谛舍慧。或谛寂灭慧。以是故我当修集如是诸胜处。我修集是已得智慧光明。所愿智慧自然而至。如是相如是修集助道法者。十善道能令至辟支佛地

  大乘品第三

  问曰。如仁已说。十善道能令人至声闻辟支佛地。十善业道。复令何等众生至于佛地。答曰

  所行十善道  胜于二种人

  无量希有修  胜一切世间

  发坚善二愿  成大悲无碍

  善受行方便  忍辱诸苦恼

  不舍诸众生  深爱诸佛慧

  于佛力自在  乐尽遍行者

  能破邪见意  受护佛正法

  健堪受精进  坚心化众生

  不贪着自乐  及无量身命

  一切事中上  所作无过咎

  一切种清净  一切胜处来

  善道令此人  至十力世尊

  所修十善道胜二种人者。菩萨修十善道。于求声闻辟支佛者为转胜。转胜者。一心修行常修行。为自利故修行。为他利故修行。清净修行。一心行者用意修行。常修行者不中休息。为自利故修行者。生天人因缘泥洹因缘。为他利修行者。菩萨修行十善道。回向利安一切众生故。以是因缘故。能度过算数众生。清净修行者。不坏行无杂行。不浊行自在行。具足行不贪着行。智者所赞行。坏者有行有不行。与此相违名不坏行。杂者自不作令他作。与此相违名不杂行。浊者与烦恼罪业合行。与此相违名为不浊行。自在者。破戒人为田业妻子财物所系不得自在。持戒者无如是事。随意自在无所系属。具足者。尽行一切大小戒。遮止诸烦恼。常忆念守护。为禅定作因缘。回向佛道能令同真际法性。是名具足。不贪著者。不向世间不取戒相自高卑他。智者所赞者。声闻法中不随生死。但为涅槃故名智者所赞。此大乘法中。尚不回向声闻辟支佛乘。何况生死。但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智者所赞十善道。问曰。修有何相名为善修。答曰。以无量希有修十善道。胜一切世间。是名善修。问曰。云何菩萨。以此修胜一切世间。答曰。诸菩萨以五事修故。胜一切世间。一愿二坚心三深心四善清净五方便。愿者菩萨所行愿。一切凡夫人及声闻辟支佛人所无。以是故。菩萨所行愿胜一切世间。如大智经毗摩罗达多女问中。佛因目揵连说。菩萨从初发愿乃至道场。能为一切世间天及人作福田。又胜一切声闻辟支佛。又如净毗尼中。摩诃迦叶于佛前说。世尊善说希有。所谓菩萨初一发愿胜一切声闻辟支佛。又如偈中说

  菩萨初发心  与大慈悲合

  为于无上道  即是心为胜

  是故以此愿  住于世间上

  坚心者。菩萨于诸苦恼所谓活地狱。黑绳地狱。合会地狱。小叫唤地狱。大叫唤地狱。小炙地狱。大炙地狱。阿鼻地狱。沸屎。剑林。灰河。阿浮陀。尼罗浮陀。阿波簸。阿罗逻。休休。郁钵罗。拘勿陀。须曼那。分陀利。钵头摩。寒热地狱中种种拷掠。如是苦恼。畜生饿鬼阿修罗人天。共相食啖互相恐怖。饥饿谷贵。从天退失。悭妒嗔恼。恩爱别离。怨憎合会。生老病死忧悲恼等。此六道中。所有诸苦若见若闻若受。修十善道。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心终不坏。以是故此菩萨以坚心修十善道。胜一切世间。如说

  地狱及畜生  饿鬼阿修罗

  天人六趣苦  不能动其心

  是故诸菩萨  以此坚固心

  所修十善道  胜一切世间

  深心者。大心用心爱心念心。诸菩萨以如是等心修十善道。胜一切世间。除诸佛世尊及久行菩萨。如说

  深心及用心  利益世间心

  菩萨以是心  胜一切世间

  善清净者。菩萨修十善业道三种清净。余人所无。以是故。胜一切世间。如说

  菩萨人中宝  具深心净心

  以是善法力  世间所不及

  方便者。菩萨以方便力修于善法。余人所无。是故胜一切世间。无量修者。菩萨以五因缘故名无量修。一时无量。二善根无量。三缘无量。四究竟无量。五回向无量。时无量者。谓菩萨修行善业道过于时量。时量过故。所修善业道亦无量。是故胜一切世间。如说

  诸菩萨师子  所修善业道

  过诸算数时  故修善最胜

  善根无量者。诸菩萨修无量无边善根。从是善根所修善业道亦无量。是故胜一切世间。如大乘法中净毗尼经。佛告迦叶。譬如生酥满四大海。菩萨有为善根资粮亦如是。是福德回向无为智则大利益一切众生。是故菩萨虽处有为能胜一切世间。如说

  为一切众生  及求佛道故

  善根则无量  以是胜世间

  缘无量者。菩萨不缘有量众生故修集善根。而所修善根不言为利益若干众生。菩萨但缘一切众生故修集善根。是故菩萨缘无量众生所修善业道亦无量。胜一切世间。如净毗尼经中。佛告诸天子。如大菩萨薄有慈悲心求利益他。是心能令无量众生得利乐。深发心菩萨。勤行精进亦如是。能教化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乐。如说

  菩萨无量善  功德自庄严

  皆为度众生  无量之大苦

  究竟无量者。初地中为发愿故。已说十究竟。是究竟无量故。菩萨所修善业道亦无量。是故胜一切世间。如说

  菩萨修善道  从十究竟生

  是故胜一切  无有能坏者

  回向无量者。如初地中说。菩萨回向果报无量。以是回向果报无量。所修善业亦无量。是故胜一切世间。如说

  以无量因缘  修于善业道

  回向佛乘故  是以为最上

  希有者。诸菩萨修善道。以五因缘故名希有。一堪受故。二精进故。三心坚故。四慧故。五果故。堪受者。我当作天人中尊一切智慧者。能如是堪受。是为希有。若人以指举三千大千世界。于虚空中令住百千万劫。是事可成。不足为难。若发愿言我当…

《十住毗婆沙论十五》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