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释》五 ▪第2页
世亲菩萨释 /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不成。是故应信离识无别法
论曰。此中说偈
乱因及乱体 色识无色识
若前识不有 后识不得生
释曰。无中执有名乱。此乱识因何法生。因色识生。何者为色识。若约五识。五根五尘名为色识。此色识能生眼等识。识此色识即是乱因。若此识不起。不得于无中执有。何法名乱体。谓无色识。若约五根即是五识。若约意根但是意识。非法识。法识及色识无色识悉是乱因
论曰。若前识不有。后识不得生
释曰。前识是乱因。若本不有。乱体是果。即是后识。无因则不得生
差别章第二
论曰。云何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受识正受识。于一切生处更互密合生
释曰。此五识即十八界。于三界六道四生一切生处。此十八种云何得更互密合生
论曰。具足受生所显故
释曰。于一切生处一刹那中具足有十八界。十八界既不相离能为显因。显更互密合生。又根尘识必不相离。无有受生有根而无尘及识受。余二亦尔。受一必具余二。用余二以显此一。为不相离故得更互密合生
论曰。云何世识等。如前说有种种差别生
释曰。此更问前五识。即十八界摄法已尽。何用更说生后六识
论曰。无始生死相续不断绝故
释曰。为明众生果报。无始以来三世生死相续不断故。须立世识
论曰。无量众生界所摄故
释曰。为明众生果报。有诸界多少不同。如四界六界十八界等故。须立数识摄一切数
论曰。无量器世界所摄故
释曰。为明众生所居处。如人天恶道有无量差别故。须立处处识摄一切处
论曰。无量作事。更互显示所摄故
释曰。为明见闻觉知。各有多种因。此有无量言说作事言说。与见等更互相显示故。须立言说识摄一切言说
论曰。无量摄及受用差别所摄故
释曰。摄约自他摄。受用自他所受用。为明众生各各计我有多种。我所亦然。故须立自他差别识。摄一切自他差别
论曰。无量受用。爱憎业果报所摄故
释曰。善业果为爱。恶业果为憎。众生受用此二业果有无量种
论曰。无量生及死。证得差别所摄故
释曰。此二果中有生有死。初受为生。生后相续为得。将死为证。命断为死。为明众生受用二业果。有生有死。摄一切善恶两道生死
论曰。云何正辩如此等识。令成唯识义
释曰。前说五识义已成唯识。后说六识。云何亦令成唯识
论曰。若略说有三相诸识。则成唯识
释曰。此六识若安立使成唯识有三种道理。道理即是三相。一入唯量。二入唯二。三入种种类。入者通达义。云何入唯量
论曰。唯有识量
释曰。于六识中。若如理研寻。但唯见识。不见余法。何以故
论曰。外尘无所有故
释曰。所识诸法离识实无所有故。说六识唯有识量。云何入唯二
论曰。唯有二。谓相及见识所摄故
释曰。若能通达世等六识。一分成相。一分成见。名入唯二。此义云何。诸识中随一识一分变异成色等相。一分变异成见。故名唯二。由世等六识不出此二识性故说唯二所摄。云何入种种类
论曰。由种种相生所摄故。此义云何。此一切识无尘故成唯识。有相有见眼等诸识。以色等为相故。眼等诸识以诸识为见故。意识以一切眼识乃至法识为相故。意识以意识为见故。云何如此。意识能分别故似一切识尘分生故
释曰。是一眼识。如所应成一分能起种种相。一分能取种种相。能取者即名见。若意识取意识。一切眼等识及法识为相。意识为能见。复次种种相生者。但意识是种种相生。以缘境不定故。其余诸识定缘一类尘。不能分别。能分别则成见。不能分别则成相。由此三相成立。世等六识为唯识此义显现
论曰。此中说偈
入唯量唯二 种种观人说
通达唯识时 及伏离识位
释曰。此偈显三种通达唯识义。一通达唯量外尘实无所有故。二通达唯二相及见唯识故。三通达种种色生。但有种种相貌而无体异故。如此三相何人能通达。但观行人。观行人自有二种。一入见位菩萨。二得四空定等。观行人先已通达后为他说。此通达及说何位得成
论曰。通达唯识时。及伏离识位
释曰。从初地乃至正觉地。为通达唯识位。从空处乃至非想非非想无想定灭心定。为伏离识位。所取尘若无。云何说识为能取。则唯量义不成。是义不然。何以故。唯识义不失。亦不无能取所取义。为立此义故显三相入。唯量者为显唯识无尘。所识既无。云何成唯识。为立此义故说唯二及种种。唯二谓相及见。相是所取。见是能取。种种亦尔。是故唯识及能取所取。此义悉成。后半偈如前解
论曰。诸师说此意识。随种种依止生起。得种种名
释曰。诸师谓诸菩萨。成立一意识次第生起。意识虽一。若依止眼根生得眼识名。乃至依止身根生得身识名。此中更无余识异于意识。离阿黎耶识此本识入意识摄。以同类故。此意识由依止得别名
论曰。譬如作意业得身口等业名
释曰。此作意业虽复是一。若依身门起名身业。若依口门起名口业。意识亦尔。随依止得别名。若有人说眼等五根无有分别。若意识依止此生亦无分别。譬如依止意根惑所染污。由所依止有染污。能依止识生时亦有染污。意识亦尔
论曰。此识于一切依止生
释曰。谓依止眼等诸根生
论曰。种种相貌似二种法显现。一似尘显现。二似分别显现
释曰。意识依六根生显现似二种法。一多类法。二一类法。多类法此分属尘。一类法是分别属见。由此两句识。虽一法一分似尘显现。一分似分别尘显现。是故前说无失
论曰。一切处似触显现
释曰。一切处谓有色处。有色处必有身。若有身必似触显现
论曰。若在有色界。意识依身故生
释曰。何故有身处必似触。以意识必依身生故。似触显现。由此意识依身似触生故。观行人正入观时。五识虽复不起。中间于色身有喜乐受生
论曰。譬如有色诸根。依止身生
释曰。有色诸根。即眼等根异于色身。依止于身。由诸根依止身故。因此诸根。于身或损或益。意识亦尔。依止身故。似触显现。于身亦有损益。复次譬如身根依止于身。若有外触缘。身根似触而起。若似触起。于自依止中或损或益。意识亦尔。依止身故。似触而起
论曰。此中说偈
释曰。诸菩萨说。但有意识无别五识故。引法足经偈以成立此义
论曰
远行及独行 无身住空窟
调伏难调伏 则解脱魔缚
释曰。能缘一切境界故名远行。无第二识故名独行。无身有二义。一无色身。二无生身。身内名空窟。识在身内故名住空窟。二五藏中心藏其中有孔。意识在此孔中故名住空窟。三诸法实无所有。而执为有。识在此无所有中。故名住空窟。本来鄙恶烦恼为因故名难调伏。若人能调伏此识。令不随顺惑业而得自在故名调伏。三界惑障名魔缚。此人调伏难调伏则得解脱。复有别圣言以证此义
论曰。如经言此眼等五根。所缘境界一一境界。意识能取分别。意识为彼生因
释曰。此五根所缘色等境。若识能缘色则立为眼识。一一境意识既悉能取。又能分别。是故五识无用。又意识若乱眼等识则不生。由意识变异。生眼等根及识。是故意识为彼生因
论曰。复有别说。分别说十二入中。是六识聚说名意入
释曰。此更引圣言证唯有意识。无别有余识。如来于经中分别十二入。合六识聚以为意入。以此三义故知。唯有意识无别余识
论曰。是处安立本识为义识。此中一切识说名相识。意识及依止识应知名见识。何以故。此相识由是见生因。显现似尘故作见生依止事
释曰。是本识于二识中。可得安立为相识及见识。不是安立本识为尘识。此中一切识说名相识。本识可得安立于相见二识处。此本识以意识及依止识为见识。以眼识等识及一切法为相识。为此生因由缘缘故。于彼处中是见生因故。于彼法为见。显现似尘故意识见相续住不断因故。作此识依止事
论曰。如此诸识成立唯识。云何诸尘现前显现知其非有。如佛世尊说。若菩萨与四法相应。能寻能入一切识无尘
释曰。四法是智。菩萨若与四智相应。在方便中能寻理得正解能入理。故知一切唯识无尘
论曰。何者为四。一知相违识相。譬如饿鬼畜生人天。于同境界由见识有异
释曰。于一境界分别不同。故名相违相违识境名相。此境实无所有。但随识变异故分别不同。菩萨若通达此理则解唯识故名为智
论曰。二由见无境界识。譬如于过去未来梦影尘中
释曰。有时见离境界识得生。譬如识过去等境
论曰。三由知离功用无颠倒应成。譬如实有尘中缘尘起识。不成颠倒不由功用如实知故
释曰。菩萨作如此解。若尘如所显实有。离修对治自然应成无颠倒智。由如实知故既无此义。故知实无有尘。但于无中执有故成颠倒
论曰。四由知义随顺三慧
释曰。一切尘义悉随逐三慧。菩萨能如此知
论曰。云何如此
释曰。云何一切义随逐三慧
论曰。一切圣人入观
释曰。圣人谓声闻缘觉菩萨。此等圣人正在定中名为入观
论曰。得心自在
释曰。已得心随事成。谓入住出位中
论曰。由愿乐自在故
释曰。如所愿乐。诸尘皆随愿乐变异
论曰。如愿乐尘种种显现故
释曰。若欲令地界成水界。如意即成。火等界亦尔
论曰。若观行人已得奢摩他
释曰。观行人有二种。一得正思。二得正修。今明得正修人
论曰。修法观加行
释曰。法谓修多罗等十二部经。依十二部经所显法相。熟修行毗婆舍那
论曰。随唯思惟义显现故
释曰。于一五阴中随心思惟。或显现如不净苦无常空无我等乃至十六谛相悉随思惟。显现及余一切法相亦尔
论曰。若人得无分别智。未出无分别观。一切尘不显现故。由境界等义随顺三慧。由前引证成就唯识义。故知唯识无尘。此中有六偈重显前义。此偈后依智学中当广分别说。谓饿鬼畜生人天如是等
释曰。若菩萨已得无分别智。正在观中若尘如所显现实有。无分别智则不得成。既实有无分别智。故知道理实无所有◎
◎分别章第三
论曰。…
《摄大乘论释五》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