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行集经》二十一 ▪第2页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善非善。彼盲痴人。假令净法心见不净。以无智故。我今宁发精进之心。而虽未得甘从果报长受苦恼。实不忍在五欲淤泥迷没沉溺。为于诸圣之所讥诃。暂受快乐。又汝等言。往昔已来。虚空箭王。及能作喜。并从山林。还入家者。彼等诸王。我不取于解脱法中用为证明。何以故。彼等诸王。以其所学。尽神通故。别更无有苦行之法。是故彼等回反还宫。汝等今者莫作是心。我当立誓。假使日月。堕落于地。此雪山王。移离本所。我若未得正法之宝。贪世事故。以凡夫身。还入本宫。无有是处。我今宁入炽盛猛炎大热火坑。不得自利。而还入宫。无有是处
尔时菩萨。作是誓已。从座而起。舍弃此林。背彼二人。独自而行。时彼二使。闻于菩萨如是言已。复见决定舍诸亲族。发如是愿。知必不回。举身自扑。从地而起。流泪满面。大声而哭。随菩萨行。欲近菩萨。是时菩萨。威德甚大。彼等二人。不能得逼。犹如日光。耀彼等目。不能睹见菩萨之身
尔时使人。复更重谘菩萨是言。唯愿圣子。莫作如是刚[革*卬]志意。愿定我等恋慕之心。我等爱心。既未除断。不忍弃舍圣子而去。彼等二人。爱菩萨故。兼复重意。向净饭王。以是因缘。随菩萨后。东西而行。或住或看。或行或走。时彼二人。更复别教四人。隐身随菩萨后。左右而行。汝等人辈。莫离圣子。看至何处。如是教已。时彼二人。心中愁毒。受大苦恼。啼哭叫唤。各相问言。我等今者云何至城。见大王面。大王心情。为圣子故。大受苦恼。我等此言。云何得奏。若至王边。复作何语。能解王心。而有偈说
彼等二使知圣子 决定不还至自宫
别遣四人逐后行 自回见王云何说
佛本行集经问阿罗逻品第二十六上
尔时菩萨。舍其父王大臣使人。并及国师婆罗门。时两俱流泪。既分别已渐渐前行。安庠而向毗舍离城未至彼城。于其中路。有一仙人。修道之所。名阿罗逻。姓迦蓝氏。时彼仙人。有一弟子。遥见菩萨。向已而来。见已生大希有之心。从生未曾睹见斯事。见已速疾走。向其师所坐之处。至已向彼诸同学等摩那婆边。大声唱唤彼等姓名。各各自言。仁者跋伽婆。仁者弥多罗摩。仁者设摩。诸如是类。摩那婆等。皆悉告言。汝等今者可各喜欢心。应舍离祭祀之法。今此处所有远方客大德仁来。应须迎接。然此仁者。已能厌离诸结烦恼。欲求最上至真解脱。即是释主。净饭王子。诸相端严。犹如金柱。身光明曜。巍巍堂堂。修臂下垂。手过于膝。足趺下蹈。千辐之轮。行步安庠。如牛王视。圆光威德。犹如日轮。身若黄金。衣袈裟服。我等福利。最上之尊。渐渐自来。向我等边。我等今者应须办具。随力所有。供养承事。勿令亏少。恭敬尊重。顶戴奉迎。尔时彼摩那婆。即以偈颂。叹菩萨言
安庠善巧能行步 顾盻犹若大牛王
众相满足庄严身 一切诸毛皆上靡
足下圆轮具千辐 眉间宛转妙白毫
修臂洪直自在垂 此是人中大师子
尔时彼摩那婆。口说此偈。叹菩萨已。重告彼诸摩那婆言。汝等一切诸摩那婆。可共相随。向于师所。谘白此事。是时彼诸摩那婆等。即便相随。往诣其师阿罗逻边。到已委具谘白于师如前等事。言语既讫
尔时菩萨。安庠而行。忽然来至阿罗逻边。其阿罗逻仙人。遥见菩萨。近来见已。不觉大声声告言。善来圣子。菩萨前至阿罗逻所。二人对面。相共问讯。少病少恼。安隐已不。相慰问讫。其阿罗逻。请菩萨坐草铺之上。而有偈说
二人相见大喜欢 各各问讯少病恼
相对语言时未几 清净草座即便铺
尔时菩萨。坐草铺已。其阿罗逻。谛心观察菩萨之身。上下观已。生大欢喜希有之事。即对菩萨。以美音辞。往来谈说。称赞菩萨。作如是言。仁者瞿昙。我久承闻。仁者丈夫。能舍王位。踰城出家。割绝亲爱染秽罗网。譬如大象断牢铁锁。或[革*卬]皮绳顿绝之后。自在走出。随心所行。如是如是。仁者今日。乃能猛心。舍宫入山。于一切处。知足少欲。大有智能。仁者瞿昙。既得如是希有之事。世间富贵。果报功能。得已能弃。剃落山林。此实难办。往昔诸王。虽得王位果报具足。备受五欲。至年老时。唤于世子。付嘱王位。灌顶为王。于后方舍宫内而出。至于山林。行求于道。彼不为难。亦非希有。如我所见。仁今年少。不受五欲。舍是富贵功德之事。能辨是心。来此求道。既得如是不可思议大圣王位。最胜境界。正盛年时。能敛心意。不着诸欲。志求解脱。不被缚着。不为诸根境界所染。能知有中。一切诸患。不被诸有之所缠绕。何以故。往昔有王。名曰顶生。彼王已得统四天下。犹不知足。腾上至彼三十三天。得于帝释半座而坐。以其内心不知足故。五欲境界。便即失尽。堕落于地
复有一王。名那睺沙。亦得王领于四天下。还复上至三十三天。治化诸天。犹尚不足。亦失王位。堕落于地。诸如是类。罗摩王。陀卢呼弥王。阿沙罗咤迦王等。又多有诸转轮圣王。以得王位不知足故。皆失境界。富贵王位。悉皆灭尽。世间无人得境界已。心知足者。犹如大火得薪炽盛。其阿罗逻。作是语已。菩萨报言。仁者大仙。我见世间如是相已。复睹一切。犹如芭蕉。心内不牢。后还破坏。以得境界。恐不知足。不求自利。厌离欲事。我知是已。寻求正路。处处游行。犹如有人行于旷野。失伴迷路。心惑诸方。不得导师。以求导故。处处游行。今我亦然
尔时菩萨。作是语已。时阿罗逻。更复谘白于菩萨言。仁者瞿昙。我久见于大士心相。仁于解脱。堪作大器
尔时众中。有一摩那婆。是阿罗逻仙人弟子。合掌白师。叹于菩萨。作如是言。希有此人。不可思议。能辨此心。往昔诸王。年少之时。坐于宫内。当受五欲。于后得年头白老时。各唤太子。付嘱王位。灌顶为王。于后舍家。而入山林。行行修道。而得王仙。此者不然。盛年少壮。正是快意。受五欲时。少病少恼。气力充足。头发乌黑。身体柔软。勇猛具足。无所乏少。父王年老。不贪王位。厌离世间。不贪果报。而能出家。入山求道
时阿罗逻。白菩萨言。仁者发心。欲求何事。欲辨何道。乃能发心。来于此处。菩萨报言。尊者大师。我以见此世间众生。以为生老病死缠缚。不能自出。今发如是精勤之心。时阿罗逻。复作是言。仁者瞿昙。乃能生于如是慧眼。发如是想。此义真实。所以者何。而说偈言
一切法胜唯有行 清净寂定不过心
染着恩爱最怨家 诸有恐怖是老死
尔时阿蓝。说是语已。而彼众有一摩那婆。是阿罗逻仙人弟子。白菩萨言。仁者今舍亲爱眷属。背而来此。有何心意。菩萨报言。世界所有集聚合会。决有别离。我知如是。故发此意。欲求至真
时阿罗逻仙人。重更白菩萨言。仁者今已得于解脱。所以者何。众生所没。此泥难渡。世间所缚。此牢强绳。仁者已能独辨此心。我当说此解脱法门。所谓爱心。仁须远离。言爱心者。是世间中大恶蛟龙。于心水内。居止停住。失一切利。以如是故。我今观知世间之人。非是正行。其能取于正行之法。唯有智人。远离爱染。应须发心。断见有相。作于无相
菩萨答言。大仙尊者。我受是语。如尊所言。阿罗逻仙。复问菩萨。仁云何受。菩萨报言。世间之人。以作相缚。其相缚者。凡是父母。生子养育。为立家故。养育儿息。有能增长成就我家。以是缘故。父母养子。若无因缘。自许眷属。犹不亲近。况复他人。凡亲近人。贪求利故。而昵于人。终无处觅。阿罗逻仙。复更赞言。善哉仁者。仁今已知世间诸法。瞿昙沙门。乃尔明证一切诸智
时彼众有一摩那婆。亦是罗逻仙人弟子。白菩萨言。仁者瞿昙。仁今已得是最上乐。何以故。能渐尔于一切爱相。即得世间诸无恼法。所以者何。我见世间。少有人能不怜妇儿。不求财物。不举两手。哭于世间。多见有人。以不少欲。不知厌足。爱惜资财。常起贪心。染着世利。家家尽皆举手大哭。而说偈言
世间罕见知足人 少欲无求不受苦
所有哭泣恩爱者 多是贪着聚资财
时阿罗逻。白菩萨言。希有仁者瞿昙。如是广大智能。是故仁今辨是勇猛。制伏诸根。不令增长于诸欲染。勿为所牵。是时菩萨。问于尊者阿罗逻言。大仙尊者。诸根何故。如是不定。欲降伏者。方便云何。唯愿尊者。为我解说。其阿罗逻仙人报言。沙门大士。凡人在世。欲厌离生。我今当为大士略说方便之相。大士谛听。而有偈说
大尊仙人阿罗逻 发遣菩萨神智心
于自己论悉檀中 分别要略而宣说
瞿昙大士。凡欲除于诸根体相。及根境界。应须如是思量分别。何以故。是诸根等。一切境界。既分别知。悉须捐舍。乃至诸根境界之内。有诸爱染。彼爱所染。即能令着。以此着故。则令众生沉没世间。不能得出诸凡夫人。受于贪爱系缚等苦。一切皆由境界故。得如是等事。大士当知。何因缘尔。而说偈言
山羊被杀因作声 飞蛾投灯由火色
水鱼悬钩为吞饵 世人趣死以境牵
尔时菩萨。闻此偈已。复更问言。尊者今说调伏诸根方便相貌。共因缘生。体性虚空。诳惑无实。犹如火坑。犹如梦幻。如草上露。我今心想。以如是知
时阿罗逻仙人。复问菩萨大士。仁何故言。诸境界内。无利益想。菩萨报言。凡人欲依诸境界住受果报者。犹如有人造立屋舍。欲蔽日光。或避风雨。如人以渴故求于水。又如人饥故求觅食。如人垢秽欲洗浴身。如人露形求衣覆体。如人困乏故求乘骑。欲得除寒故求于暖。欲得除热故求于凉。欲去疲劳故坐床铺。如是等事。诸所求者。皆为以苦来逼身故。所以推求。如似病人。为患重故。方觅良医。世间之人。一切悉皆如是悕望
时阿罗逻赞言。瞿昙。希有此心。大德。云何于世间中。能作如是速疾。即生无常之想。希有希有。能见真实。大德利根。聪敏易悟。若能如是明了见者。是名真见。若异见者。是名诳惑。如仁所言。为饥求食。避藏风雨。以此寒热。暂易夺故世间人心。即生乐想。又复叹言。仁者瞿昙。真是法桥。任持大器。我虽传闻先观弟子。堪受法不。若能堪受。然后为说种种诸论。如我所见。仁者今日。则不复然。俯仰云为。深得进止。不假须观。如我论中。有真实义。尽为仁说
尔时菩萨。闻阿罗逻仙如是语已。生大欢喜。而重问言。尊者大仙。今日未知我之孝心。忽为我作如是妙说。我知是相。虽未即益。今已得利。所以者何。譬如有人。欲见于色。而得光明。如人远行须得善导。如度彼岸须得船师。尊者今日显示我心。亦复如是。唯愿尊者。更为我说尊者所知。云何度脱生老病死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佛本行集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39】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