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行集经》二十二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问阿罗逻品下
尔时尊者阿罗逻仙人善知菩萨心有至德。更述已论决定悉檀而说偈言
瞿昙沙门善谛听 我论中说总悉檀
如今虽在烦恼中 如后自然还解脱
尔时阿罗逻。说是偈已。作如是言。凡众生者。此有二义。一者本性。二者变化。合此二种。总名众生。言本性者。即是五大。其五大者。所谓地大水火风空。我及无相。名本体性。言变化者。诸根境界。手足语言。动转来去。及以心识。此名变化。若知如是诸境界者。名知境界。言能知彼诸境界者。是我能知。思惟我者。是智人说。而说偈言
若有能识诸根尘 是名善知彼境界
言知一切境界者 智能人说思惟知
尔时阿罗逻。作如是言。思惟我者。其人即是迦毗罗仙。及其弟子。以自度量此意境界。波阇波提仙人之子。名曰深意所见亦然。如人数数生老病死。受诸苦毒。深谛知已。为他解说。念其远离。思惟此理。应当了知一切无相。又复说言。因烦恼者。所谓无智。爱着诸业。如是等业。属烦恼因。此烦恼因。则有四种。此人不能解脱生死。以其未离诸烦恼故。四种云何。一者无信。二者着我。三者有疑。四者无定。以有余残。则无方便。深着世间。恒常堕落。以如是故。处处受生
言无信者。常行颠倒。应如是知。而反不知。是名无信
言着我者。云此是我。称彼非我。我如是说。我如是受。我行我住。我相我身。如是名我。不自觉知。是名著我
言有疑者。此是以不惑疑一切。止是一物。犹如泥团。是名为疑
言无定者。如是如是。是是亦然。非是亦然。心意觉想一切诸业。是众是我。是彼是此。是名无定
又余残者。未知胜处。未觉始觉。未证自性。始证知故。是名余残
又复说言无方便者。即是无智。以无智故。不解方便。无方便故。不能显示。以是义故。名无方便
又染著者。谓无智人。见闻触觉。即生染着。或时意着身着语着。或意业着一切境界。应不着处而惑着之。是名为着
又堕落者我是彼处。彼处是我。若有如是思惟念者。是名堕落。以是因缘。堕于烦恼。是名无德。是名无智。是名五处。苦恼无乐。此无乐处。所谓黑暗愚痴大痴。有二杂住。是名五处。言黑暗者。所谓懒惰。言愚痴者。所谓生死。言大痴者。所谓行欲。所以者何。此处假使有大德人。犹尚迷惑。不知醒悟。故名大痴。二杂住者。所谓瞋恚。复二杂住。所谓懈怠。无明众生。不如是修。迷没染着此五处所。住于烦恼苦海之中。顺生死流。我见我闻。我证我作。我教他作。我如是至。以如是心如是意故。轮回没溺于烦恼海。如是四种。缠绕裹结于烦恼中。言无因果。大德瞿昙。仁应当知如是诸事。而说偈言
若人欲得正见知 四禅清净解脱处
心若觉了彼智已 知诸真圣及非真
如上分别应当宣 是故名为四禅解
能舍诸行及无行 此即知无字句名
以是彼处大梵天 说于世间诸梵行
若能行此梵行者 即当得生于梵宫
尔时菩萨。闻阿罗逻如是语已。复更重问其方便行。若行方便所至之处。及以梵行修行。当行行处行法。尊者为我。一切解说
尔时阿罗逻。依已总论义例宗体。一切皆向菩萨而说。仁者瞿昙。凡欲修行。应舍宫宅。依出家仪。乞食活命。发弘大誓。修持戒行。住于知足。随所堪办衣食卧具。闲静住处。独行独坐。如诸论中。智所知见。贪欲瞋恚。愚痴过咎。见已远离。厌恶诸欲。受最快乐。调伏诸根。入于禅定。当于尔时。远离诸欲。远离诸患。空闲之处。生离分别。即得初禅。得初禅已。还复思惟。如是分别。渐渐得乐。既得乐已。住是寂定。还依因此寂定之力。意重厌离欲瞋恚等。既数厌离。心转喜欢。既加喜欢。增长于智。是时即得生大梵宫。生彼处已。还更如是思惟分别此乱我智。还复弃舍。既弃舍已。得第二禅。生大欢喜。得欢喜已。见心被大欢喜所逼。转求胜上。即至光音。至光音天。见受乐处至彼处已。厌离喜乐既离喜乐。即得三禅。到三禅中。即转胜下遍净诸天。一向受乐。若能如是得乐已舍。不受不着。即远离诸苦乐之处。得第四禅。既离苦乐及攀缘心。一切皆舍
复有人。以自慢心故。求解脱相。欲得出过四禅果报故。内思惟此四禅法。广果天中所受果报。此是粗智思惟观之。又如是言。彼人思惟如是事已。从三昧起。见其身色。有诸过患。欲舍色身求上胜智。故发是心。彼人如是舍诸禅已。进求胜处。而发此心。如前所说。舍诸欲事。如是舍离粗色身故。发厌离心。彼时即得身中所有虚空无边分别。于此一切色相。又色相内。及树木等。所有诸物悉皆分别。无边虚空。得如是等一切色处。明了分别。无边空已。即证胜处。而有偈说
如是微妙大梵处 一切无相常无言
智人说彼解脱因 即此名为涅盘果
尔时阿罗逻。说是语已。白菩萨言。仁者瞿昙。此即是我解脱之处。及其方便。我今为仁显示已讫。仁若心意喜乐此法。如我所说。仁可领受。而说偈言
如是清净解脱法 我今知已复广宣
仁者心意若喜欢 唯愿依此领纳受
时阿罗逻。复更说言。乃往昔时。耆沙仙人(隋言求胜)。毗逾阇那仙人(隋言离别老)。波罗奢罗仙人(隋言他箭)等。及余诸仙。皆共称说是解脱法。亦复同乘此解脱法。而得解脱。仁者既是大智丈夫。堪行此法。行此法已。能得善处解脱报果
尔时菩萨。闻阿罗逻仙人所说梵行之法。受持而行。欲沙门行。求沙门果。故行此法。即便证知。而菩萨从阿罗逻口下。闻说法已。信行此法。不违不背。亦复不言。我先自知。但受持已。思惟此法增进。更发坚固智心。求于胜处。既见胜处。亦不生慢讥毁彼仙。但自思惟。非独阿罗逻有此信行。我今亦有如是信行。非独阿罗逻有精进行。正念三昧。及诸智等。我亦有之。乃至智等。我今可求如阿罗逻所知证法已。向他说分别显示。及作胜处
尔时菩萨。于阿罗逻所说法行。皆悉证已。知见而行。然菩萨闻彼等诸法。无多勤劳。须臾时顷。而尽得之。如行能说宣通显示。一种无异尔时菩萨。即更前至阿罗逻边。作如是言。尊者阿罗逻。尊能如是自证法智。向他人说。所谓求生无想之处。作是语已。时阿罗逻。报菩萨言。长老瞿昙。如是法智。我自证已。向他显说。宣通开示
菩萨复言。我从尊者。闻此法已。如尊所说。我信知行已证此法。若有智者。知行境界。亦应不舍如此之法。但我所见。此法虽妙。未尽究竟。所以者何。我意如是观察思惟。此法犹有变动之时。但此境界。本性如是。知已此智。虽是无智。更欲生别其余诸法。然尊者说虽言我得清净解脱。若分别观是因缘法。遇缘还生非真解脱。犹如种子非时而种。藏在地中。若未顺时。无有水雨。芽则不生。若依时种。润泽调适。诸缘具足和合则生。今此亦然。但以无智。着于爱业。如是等法。舍已分别。言我解脱。但有着我。皆悉须舍。即便舍是无智爱等业无合处。此等舍已。虽得胜前。未至真处。但行分别有我之处。彼等微细三事会有以彼微细诸烦恼故。复更别有不用之处。寿命长远分别故。言我得解脱。而说偈言
因诸过患微细故 所以受不用处身
寿命劫数既久长 便即说我得解脱
菩萨复言。如尊前说。我已舍我。既自称言我已舍我。是则不名真实舍我。若依分别未解脱者。彼不可言无有患累。以是当知。有患累处。亦不可言得于解脱无我之处。有我之患。不可作异。犹火色热。热不离色。色不离热。此二各体以先无故合。若有者无有是处。如我既然。一切诸患悉皆如是。此解脱已。至于彼处。还复被缚。为以于智取境界故。彼灭色已。但有于识。彼知我识。即名是有。以是有故。不名解脱。是我悉檀。境界大小。如是知彼。还得如是。求胜处所。以是义故。何须分别。此我非我。如木如壁。重重相舍。既各重重。有于智故。故我思惟。悉须放舍一切境界。令得自利。而说偈言
重重次第悉皆捐 是乃名为舍境界
一切根尘悉放故 是名自利及利人
尔时阿罗逻徒众之中。有一弟子。白菩萨言。大德瞿昙。今来至此。我等住处。悉成好器。又复得于八种自在。菩萨报言。此处云何得有自在
时阿罗逻止弟子言。汝今且莫思量此事。所以者何。言自在者。于诸事中。能作决定。不共他人。无有等侣。内身自证寂定得故。乃生欢喜。菩萨报言。此事不然
阿罗逻言。其义云何。菩萨即言。如是如是。阿罗逻言。仁者但说。莫秘此语。菩萨报言。若依尊者。说言此行。无有回也。阿罗逻言。仁者何故立于此问。何处有疑。菩萨报言。我今心已厌离生故。欲问真正
阿罗逻言。仁者瞿昙。欲得闻者。我当为说。凡欲开化于世间者。即我是也。唯有名字。不生不老。不退不还。无边无中。无前无后。是名为我。自在能入轮转。在于生死之内。亦不暂住。彼法非法。彼天彼人。及诸有趣。彼能远行。彼能作乘。乘彼乘者。能渡深有海。流转去来。能作生死。亦能变化。自在最胜。最妙最大。能作世主。摄化一切
菩萨问言。如此化者。是有以不。阿罗逻言。我观仁者。所问音声。必欲不受如此之义。或当仁者意不贪乐。菩萨报言。我无有患。阿罗逻言。大德瞿昙。勿作疑心。随意所乐。但自论说所向之义。善思惟入。以自明照。若自见知。不被他诳。不受他教。不随他义。如是证者。名得自利。余人不能。若不定心。随诸论师。而取义意。其智减损。仁者闻已。真正思惟。各各读诵。观察深义。审自证知。知已有疑。随意问我。我当为说
菩萨复问。尊者所言。能化作世。得自在者。于是义中。我心有疑。阿罗逻言。如仁者意。此义不然。菩萨复言。我如是见。阿罗逻言。何因如是。菩萨复言。此缘唯一。所以者何。若自在化作此世者。则不得依次第相生现见来者。其烦恼轮。不应如是次第而转。亦应众生心不喜利。而自然得。应一众生不得杂患。应诸世人。供养自在。如父如母。自余诸天。不得供养。其贫穷人。应不说彼所有…
《佛本行集经二十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