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本行集经》

「本缘部」经文190卷03页码:P0655
隋 阇那崛多译

  《佛本行集经》二十二 ▪第2页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毁辱善恶之业。悉应在彼。应诸众生无处依着。应无处求。应无所作。世人应不如是思惟自在有也。自在无也。世人如是分别。有无应作。不作诸业。应得自然果报。彼自在天。若行苦行。得成自在。世间亦应共受此业。一切亦应俱名自在。若彼无因作自在者。无处无人。非不自在。彼若非是自在建立。亦不名有。岂可得言自在建立。其阿罗逻。赞菩萨言。大德瞿昙。智能深远。善能显示。承受诸论。总言总体。悉以智力。分别能知。是故平等见诸悉檀真实之路。愿为我说。莫辞疲劳。悭惜法宝

  菩萨复言。我今应当供养尊者。阿罗逻言。师有多种。仁者供养。何由可遍。然今仁者。既为上首。亦可堪能供养彼等。菩萨复言。尊者但当为我解说如此等义。阿罗逻言。彼等实胜于一切世间。未有彼等先生。仁者善意深自思惟。为业在前。为身在前。菩萨报言。此义云何。阿罗逻言。此是大患。所以者何。若业在前非身先者。应不受身。身应无业。业自不生。谁造此业。若身在前非业先者。应无有业。若无有业。何故复有众生受身。谁复有能开化世者。彼应不损一定常存三界所缚。是诸众生生本。应生自身。若不能自在者。其一切人。所爱乐身。应自具办。若自具者。于一切处。应当自有。菩萨报言。我如患人求医师疗。我今亦复不难此义

  尔时众中。有一苦行。是阿罗逻仙人弟子。白菩萨言。善哉瞿昙。尊师语言。唯愿仁者。莫难其义。如此之义。计不须争。若其争者。此非利益。仁但受取如尊师说。菩萨报言。我不难也。但欲问彼相承所来须知其义。彼仙人言。随此因缘。仁者受持。取其真义。若欲生疑心中诤论。是大非法。未来得罪。时彼苦行仙人弟子。即说偈言

  凡人听受谘禀时  心意不乱义乃定

  若当持疑怀谄曲  是则争竞觅人非

  二彼求过即成怨  两怨相争口言恶

  智者欲断口业过  说理不作相竞心

  论议求胜是名贪  争名伏他使人耻

  多言显过此大患  谄意听义成自憍

  慢心瞋恚其罪增  各说是非相毁呰

  应作不作不作作  二相竞故是大怨 

  尔时菩萨。闻是偈已。语彼仙言。实有如此。相争竞过。非道言无。但我欲寻本来相承成就之事。非故穷尽。说是语已。时彼仙人。心犹不忍。阿罗逻言。大德瞿昙。解脱道路。仁者憎乎。如此事缘。非本来也。菩萨报言。若欲求彼解脱之时。须如是求

  尔时阿罗逻仙人弟子。复作是言。沙门瞿昙。仁者离此。欲求解脱。徒损身耳。菩萨报言。人求世间无常乐故。犹尚有乏。况复欲求不还解脱。时阿罗逻仙人弟子。复更白言。仁者今既言不还来。可常行也。菩萨报言。今行之处。既是意乐。今至彼处。当复何还。阿罗逻言。莫行至彼。莫还来此。可不得乎。菩萨报言。希有此事。尊者前说。后受于有。何故复言更不还也。阿罗逻言。实然仁者。此大希有。而彼真如寂静之体。无始无终。无有边际。无初无后。不定其行。不可尽形。然无相师禅定主者之所建立。大梵天是

  菩萨复言。我今更问大仙尊者。若劫尽时。此诸大地。及以丛林。须弥山等。帝释宫殿。悉被劫火之所焚烧。尔时彼天。复在何处。是谁字谁。云何语言。功德果报。云何而住。又劫尽时。诸物皆尽。彼何不烧

  尔时罗逻。默然微笑。时阿罗逻仙人弟子。白菩萨言。仁者智能。今既最胜。仁者可不自知过去一切诸仙得正道也。所谓尊者波罗奢罗仙人。颇罗堕仙人。阿须梨耶仙人。跋陀那仙人。迦妒婆陀那仙人。陀那达多仙人。达利多耶那仙人。般遮罗波帝仙人。阿沙陀仙人。跋摩达多仙人。那侯沙王子耶耶坻仙人。韶波梨仙人。波罗婆遮那仙人。脾提阿仙人。阇那迦仙人。阿盘低国罗低提婆仙人。阇祁沙毗耶仙人。提毗罗仙人。毗陀呵毗耶仙人。婆奴仙人。提婆耶那仙人。泥沙多那耶仙人。耶若多那仙人。尼耶薄都仙人。呵梨低仙人。跋阇罗婆睺仙人。诸如是等。一切仙人。皆入日光。而取正路

  尔时菩萨。报彼仙言。今者既云入于日光求解脱者。此义是何。我今应当礼彼诸有。我实不用如是自在。是时菩萨。作是语已。内自思惟。阿罗逻法。非是究竟。心不喜欢。时阿罗逻仙人弟子。量度既知菩萨心已。即从座起。白菩萨言。仁者今于此法已外。意欲更求胜解脱也。菩萨报言。我意愿当证如是法。无地无水。无火无风。及无虚空。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相。无安无畏。无死无病。无老无生。无有非无有。无常非无常。非语言说。无有边际。而说偈言

  本无生老病死过  并及地水火风空

  湛然三世无师教  常净自然证解脱 

  尔时罗逻仙人。闻是语已。白菩萨言。仁者瞿昙。我今所有自证之法。以向他人宣扬显说。仁者今亦自证此法。向他人说我所解法。仁者亦解。如我今日。作此众师。仁者亦堪如是之师。瞿昙今可共我同心。我等二人。领此大众。教化显示。是时罗逻。虽名为师。但取菩萨平等行分。自以半座。分与菩萨。供养菩萨。随于菩萨意所堪须供养之具。生大欢喜。最胜最妙。心意熙怡。遍满其体。不能自胜

  尔时菩萨。如是思惟。此之法者。不能令人得至涅盘。亦复不能远离诸欲越度烦恼。不能寂定尽于诸漏而得神通。又复不能自觉觉他作沙门行。不能灭除诸恶烦恼。所以者何。行于此法。唯生非想。而作诸业。故知此法非是究竟至极之果。作是念已。即便背舍罗逻而行。而有偈言

  菩萨思惟此诸法  其心不甚大欢喜

  知非究竟好出升  即背罗逻而行去 

  尔时罗逻仙人徒众。即共菩萨。分别相辞。作如是言。唯愿仁者。行行之处。常得吉祥

  佛本行集经答罗摩子品第二十七

  尔时于此阎浮提地。复更别有一大导师。名曰罗摩。其命已终。彼徒众主。即摩长子。名曰优陀罗罗摩子。主领彼众。其优陀罗。常为彼众。说生非想非非想法。近王舍城。一阿兰若林中而住。是时菩萨。遥闻其名胜前罗逻所说之法。闻已思惟。我今应当至优陀罗罗摩子边。行于梵行

  尔时菩萨。从阿罗逻居处而出。安庠而行。渡于恒河。借问既知。即到其所。而白之言。仁者优陀。我于仁边。欲受教诲。行于梵行。时优陀罗。告菩萨言。大德瞿昙。如我所观。见于瞿昙。既是智人。堪受我法。而行梵行。若欲受法行梵行。时须顺我法清净业果。而得行报

  尔时菩萨。于优陀罗罗摩子边受法行行。求沙门法沙门事故。恭敬合掌白言。仁者未审。仁者所行之法。至何境界。为我解脱。其忧陀罗。告菩萨言。大德瞿昙。凡取于相及非相者。此是大患。大痈大疮。大痴大暗。若细思惟。即得受彼微妙有体。能作如是次第解者。此名寂定微妙最胜最上解脱。其解脱果。谓至非想非非想处。我行于此最胜妙法。其优陀罗。又复更言。于此非想非非想处。过去之世。无胜寂定。现在既无。当来亦无。此行最胜最妙最上。我行此行

  尔时菩萨。闻此法已。思惟不久。即证此法。是时菩萨。从于彼边。随口所出。闻已心信。随顺彼语。而作是念。如此之法。我亦可得。我亦可知。实语无虚。我今所可见。即能见知。即得知。复语于彼优陀罗言。非但仁者。昔父罗摩。独有信行。我今亦有如是信行。非彼独有精进正念禅定智能。我今亦有乃至智能。我于今者。行彼法行。学于罗摩。自证法已。为他显说。知彼法故。见彼法故。更欲求胜

  尔时菩萨。证是法已。白优陀罗罗摩子言。仁者父昔于此非想非非想处。自证知见。向他说耶。优陀罗言。大德瞿昙。我父如是菩萨报言。仁者优陀。我今已通。证知奉行。其优陀罗。白菩萨言。大德瞿昙。若其然者。仁与我父罗摩无异。大德瞿昙。仁今若知此等诸法已奉行者。可如我父罗摩仙人。领此大众。教示宣通。时优陀罗。既自修行。梵行不阙。但取菩萨同行建立菩萨。若同法智增上供养最胜供养菩萨。心生欢喜。不能自胜

  尔时菩萨。语优陀罗。作如是言。仁者此法不能究竟。解脱诸欲。灭于烦恼。寂定一心。尽诸结漏。及诸神通。成沙门行。到大涅盘。此法还回入于生死。所以者何。既生非想非非想处。报尽还回入于烦恼。作是语已。其优陀罗。白菩萨言。大德瞿昙。可不闻知。我父罗摩。虽证此法。而一切处。不觉不知。已生非想非非想故。而还来入于生死者。无有是处。不取后生。亦复不见生之处所。其优陀罗。虽得如是寂静之法奢摩他行。而不办求最上胜法。唯口称言。我父罗摩。作如是说。菩萨如是思惟。此法非是究竟。我今不应专着此法。舍优陀罗。即便背行。而有竟说

  菩萨思惟观此无  罗摩往昔虽复行

  既非解脱究竟乘  即便背行而舍去 

  佛本行集经劝受世利品第二十八上

  尔时菩萨。从优陀罗罗摩子处。辞别而行。安庠渐至向般茶婆山(隋言黄白色)。到彼山已。于山麓间。求平整处。于一树下加趺而坐。端身住心。正念不动。譬如有人。头上火燃。急疾速灭。而掷于地。是时菩萨。心求断除烦恼边际。亦复如是。尔时菩萨。内心如是思惟筹量。我于何时。当得散此大烦恼聚。我于何时。当得破此大愚痴藏。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诸众生。没在生死。复于何时。悉令解脱。如是念已。威德俨然。时彼山中。多有杂人或取草柴。拾干牛粪。或复捕猎。耕垦作田。或放牧人。及行道路。彼等诸人。遥见菩萨在般茶婆山树下坐。犹如杂宝妙金象光。见已各生希有之想。共相谓言。汝诸仁者。此非常人。从何方来。到于是处。或言此是般茶山神。或言此是般茶婆山所居仙人。或言此是何处神明。或言此是毗富罗山所护之神。或言此是耆阇崛山守护之神。或言此是大地之神。从地涌出。或复有言。此是虚空上界天子来下于此。我等如是心各怀疑。何以故。此神身体。光明炽盛。威德巍巍。遍照此山。犹如日月光明遍照。诸娑罗树。花悉开敷。此非是人人之光明。不能显现如是之事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佛本行集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38】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