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行集經》二十二 ▪第2页
隋天竺叁藏阇那崛多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毀辱善惡之業。悉應在彼。應諸衆生無處依著。應無處求。應無所作。世人應不如是思惟自在有也。自在無也。世人如是分別。有無應作。不作諸業。應得自然果報。彼自在天。若行苦行。得成自在。世間亦應共受此業。一切亦應俱名自在。若彼無因作自在者。無處無人。非不自在。彼若非是自在建立。亦不名有。豈可得言自在建立。其阿羅邏。贊菩薩言。大德瞿昙。智能深遠。善能顯示。承受諸論。總言總體。悉以智力。分別能知。是故平等見諸悉檀真實之路。願爲我說。莫辭疲勞。悭惜法寶
菩薩複言。我今應當供養尊者。阿羅邏言。師有多種。仁者供養。何由可遍。然今仁者。既爲上首。亦可堪能供養彼等。菩薩複言。尊者但當爲我解說如此等義。阿羅邏言。彼等實勝于一切世間。未有彼等先生。仁者善意深自思惟。爲業在前。爲身在前。菩薩報言。此義雲何。阿羅邏言。此是大患。所以者何。若業在前非身先者。應不受身。身應無業。業自不生。誰造此業。若身在前非業先者。應無有業。若無有業。何故複有衆生受身。誰複有能開化世者。彼應不損一定常存叁界所縛。是諸衆生生本。應生自身。若不能自在者。其一切人。所愛樂身。應自具辦。若自具者。于一切處。應當自有。菩薩報言。我如患人求醫師療。我今亦複不難此義
爾時衆中。有一苦行。是阿羅邏仙人弟子。白菩薩言。善哉瞿昙。尊師語言。唯願仁者。莫難其義。如此之義。計不須爭。若其爭者。此非利益。仁但受取如尊師說。菩薩報言。我不難也。但欲問彼相承所來須知其義。彼仙人言。隨此因緣。仁者受持。取其真義。若欲生疑心中诤論。是大非法。未來得罪。時彼苦行仙人弟子。即說偈言
凡人聽受谘禀時 心意不亂義乃定
若當持疑懷谄曲 是則爭競覓人非
二彼求過即成怨 兩怨相爭口言惡
智者欲斷口業過 說理不作相競心
論議求勝是名貪 爭名伏他使人恥
多言顯過此大患 谄意聽義成自憍
慢心瞋恚其罪增 各說是非相毀呰
應作不作不作作 二相競故是大怨
爾時菩薩。聞是偈已。語彼仙言。實有如此。相爭競過。非道言無。但我欲尋本來相承成就之事。非故窮盡。說是語已。時彼仙人。心猶不忍。阿羅邏言。大德瞿昙。解脫道路。仁者憎乎。如此事緣。非本來也。菩薩報言。若欲求彼解脫之時。須如是求
爾時阿羅邏仙人弟子。複作是言。沙門瞿昙。仁者離此。欲求解脫。徒損身耳。菩薩報言。人求世間無常樂故。猶尚有乏。況複欲求不還解脫。時阿羅邏仙人弟子。複更白言。仁者今既言不還來。可常行也。菩薩報言。今行之處。既是意樂。今至彼處。當複何還。阿羅邏言。莫行至彼。莫還來此。可不得乎。菩薩報言。希有此事。尊者前說。後受于有。何故複言更不還也。阿羅邏言。實然仁者。此大希有。而彼真如寂靜之體。無始無終。無有邊際。無初無後。不定其行。不可盡形。然無相師禅定主者之所建立。大梵天是
菩薩複言。我今更問大仙尊者。若劫盡時。此諸大地。及以叢林。須彌山等。帝釋宮殿。悉被劫火之所焚燒。爾時彼天。複在何處。是誰字誰。雲何語言。功德果報。雲何而住。又劫盡時。諸物皆盡。彼何不燒
爾時羅邏。默然微笑。時阿羅邏仙人弟子。白菩薩言。仁者智能。今既最勝。仁者可不自知過去一切諸仙得正道也。所謂尊者波羅奢羅仙人。頗羅墮仙人。阿須梨耶仙人。跋陀那仙人。迦妒婆陀那仙人。陀那達多仙人。達利多耶那仙人。般遮羅波帝仙人。阿沙陀仙人。跋摩達多仙人。那侯沙王子耶耶坻仙人。韶波梨仙人。波羅婆遮那仙人。脾提阿仙人。阇那迦仙人。阿盤低國羅低提婆仙人。阇祁沙毗耶仙人。提毗羅仙人。毗陀呵毗耶仙人。婆奴仙人。提婆耶那仙人。泥沙多那耶仙人。耶若多那仙人。尼耶薄都仙人。呵梨低仙人。跋阇羅婆睺仙人。諸如是等。一切仙人。皆入日光。而取正路
爾時菩薩。報彼仙言。今者既雲入于日光求解脫者。此義是何。我今應當禮彼諸有。我實不用如是自在。是時菩薩。作是語已。內自思惟。阿羅邏法。非是究竟。心不喜歡。時阿羅邏仙人弟子。量度既知菩薩心已。即從座起。白菩薩言。仁者今于此法已外。意欲更求勝解脫也。菩薩報言。我意願當證如是法。無地無水。無火無風。及無虛空。無色無聲。無香無味。無觸無相。無安無畏。無死無病。無老無生。無有非無有。無常非無常。非語言說。無有邊際。而說偈言
本無生老病死過 並及地水火風空
湛然叁世無師教 常淨自然證解脫
爾時羅邏仙人。聞是語已。白菩薩言。仁者瞿昙。我今所有自證之法。以向他人宣揚顯說。仁者今亦自證此法。向他人說我所解法。仁者亦解。如我今日。作此衆師。仁者亦堪如是之師。瞿昙今可共我同心。我等二人。領此大衆。教化顯示。是時羅邏。雖名爲師。但取菩薩平等行分。自以半座。分與菩薩。供養菩薩。隨于菩薩意所堪須供養之具。生大歡喜。最勝最妙。心意熙怡。遍滿其體。不能自勝
爾時菩薩。如是思惟。此之法者。不能令人得至涅盤。亦複不能遠離諸欲越度煩惱。不能寂定盡于諸漏而得神通。又複不能自覺覺他作沙門行。不能滅除諸惡煩惱。所以者何。行于此法。唯生非想。而作諸業。故知此法非是究竟至極之果。作是念已。即便背舍羅邏而行。而有偈言
菩薩思惟此諸法 其心不甚大歡喜
知非究竟好出升 即背羅邏而行去
爾時羅邏仙人徒衆。即共菩薩。分別相辭。作如是言。唯願仁者。行行之處。常得吉祥
佛本行集經答羅摩子品第二十七
爾時于此閻浮提地。複更別有一大導師。名曰羅摩。其命已終。彼徒衆主。即摩長子。名曰優陀羅羅摩子。主領彼衆。其優陀羅。常爲彼衆。說生非想非非想法。近王舍城。一阿蘭若林中而住。是時菩薩。遙聞其名勝前羅邏所說之法。聞已思惟。我今應當至優陀羅羅摩子邊。行于梵行
爾時菩薩。從阿羅邏居處而出。安庠而行。渡于恒河。借問既知。即到其所。而白之言。仁者優陀。我于仁邊。欲受教誨。行于梵行。時優陀羅。告菩薩言。大德瞿昙。如我所觀。見于瞿昙。既是智人。堪受我法。而行梵行。若欲受法行梵行。時須順我法清淨業果。而得行報
爾時菩薩。于優陀羅羅摩子邊受法行行。求沙門法沙門事故。恭敬合掌白言。仁者未審。仁者所行之法。至何境界。爲我解脫。其憂陀羅。告菩薩言。大德瞿昙。凡取于相及非相者。此是大患。大癰大瘡。大癡大暗。若細思惟。即得受彼微妙有體。能作如是次第解者。此名寂定微妙最勝最上解脫。其解脫果。謂至非想非非想處。我行于此最勝妙法。其優陀羅。又複更言。于此非想非非想處。過去之世。無勝寂定。現在既無。當來亦無。此行最勝最妙最上。我行此行
爾時菩薩。聞此法已。思惟不久。即證此法。是時菩薩。從于彼邊。隨口所出。聞已心信。隨順彼語。而作是念。如此之法。我亦可得。我亦可知。實語無虛。我今所可見。即能見知。即得知。複語于彼優陀羅言。非但仁者。昔父羅摩。獨有信行。我今亦有如是信行。非彼獨有精進正念禅定智能。我今亦有乃至智能。我于今者。行彼法行。學于羅摩。自證法已。爲他顯說。知彼法故。見彼法故。更欲求勝
爾時菩薩。證是法已。白優陀羅羅摩子言。仁者父昔于此非想非非想處。自證知見。向他說耶。優陀羅言。大德瞿昙。我父如是菩薩報言。仁者優陀。我今已通。證知奉行。其優陀羅。白菩薩言。大德瞿昙。若其然者。仁與我父羅摩無異。大德瞿昙。仁今若知此等諸法已奉行者。可如我父羅摩仙人。領此大衆。教示宣通。時優陀羅。既自修行。梵行不阙。但取菩薩同行建立菩薩。若同法智增上供養最勝供養菩薩。心生歡喜。不能自勝
爾時菩薩。語優陀羅。作如是言。仁者此法不能究竟。解脫諸欲。滅于煩惱。寂定一心。盡諸結漏。及諸神通。成沙門行。到大涅盤。此法還回入于生死。所以者何。既生非想非非想處。報盡還回入于煩惱。作是語已。其優陀羅。白菩薩言。大德瞿昙。可不聞知。我父羅摩。雖證此法。而一切處。不覺不知。已生非想非非想故。而還來入于生死者。無有是處。不取後生。亦複不見生之處所。其優陀羅。雖得如是寂靜之法奢摩他行。而不辦求最上勝法。唯口稱言。我父羅摩。作如是說。菩薩如是思惟。此法非是究竟。我今不應專著此法。舍優陀羅。即便背行。而有竟說
菩薩思惟觀此無 羅摩往昔雖複行
既非解脫究竟乘 即便背行而舍去
佛本行集經勸受世利品第二十八上
爾時菩薩。從優陀羅羅摩子處。辭別而行。安庠漸至向般茶婆山(隋言黃白色)。到彼山已。于山麓間。求平整處。于一樹下加趺而坐。端身住心。正念不動。譬如有人。頭上火燃。急疾速滅。而擲于地。是時菩薩。心求斷除煩惱邊際。亦複如是。爾時菩薩。內心如是思惟籌量。我于何時。當得散此大煩惱聚。我于何時。當得破此大愚癡藏。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又諸衆生。沒在生死。複于何時。悉令解脫。如是念已。威德俨然。時彼山中。多有雜人或取草柴。拾幹牛糞。或複捕獵。耕墾作田。或放牧人。及行道路。彼等諸人。遙見菩薩在般茶婆山樹下坐。猶如雜寶妙金象光。見已各生希有之想。共相謂言。汝諸仁者。此非常人。從何方來。到于是處。或言此是般茶山神。或言此是般茶婆山所居仙人。或言此是何處神明。或言此是毗富羅山所護之神。或言此是耆阇崛山守護之神。或言此是大地之神。從地湧出。或複有言。此是虛空上界天子來下于此。我等如是心各懷疑。何以故。此神身體。光明熾盛。威德巍巍。遍照此山。猶如日月光明遍照。諸娑羅樹。花悉開敷。此非是人人之光明。不能顯現如是之事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佛本行集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8】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