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本行集經》

「本緣部」經文190卷03頁碼:P0655
隋 阇那崛多譯

  《佛本行集經》二十二

  隋天竺叁藏阇那崛多譯

  問阿羅邏品下

  爾時尊者阿羅邏仙人善知菩薩心有至德。更述已論決定悉檀而說偈言

  瞿昙沙門善谛聽  我論中說總悉檀

  如今雖在煩惱中  如後自然還解脫 

  爾時阿羅邏。說是偈已。作如是言。凡衆生者。此有二義。一者本性。二者變化。合此二種。總名衆生。言本性者。即是五大。其五大者。所謂地大水火風空。我及無相。名本體性。言變化者。諸根境界。手足語言。動轉來去。及以心識。此名變化。若知如是諸境界者。名知境界。言能知彼諸境界者。是我能知。思惟我者。是智人說。而說偈言

  若有能識諸根塵  是名善知彼境界

  言知一切境界者  智能人說思惟知 

  爾時阿羅邏。作如是言。思惟我者。其人即是迦毗羅仙。及其弟子。以自度量此意境界。波阇波提仙人之子。名曰深意所見亦然。如人數數生老病死。受諸苦毒。深谛知已。爲他解說。念其遠離。思惟此理。應當了知一切無相。又複說言。因煩惱者。所謂無智。愛著諸業。如是等業。屬煩惱因。此煩惱因。則有四種。此人不能解脫生死。以其未離諸煩惱故。四種雲何。一者無信。二者著我。叁者有疑。四者無定。以有余殘。則無方便。深著世間。恒常墮落。以如是故。處處受生

  言無信者。常行顛倒。應如是知。而反不知。是名無信

  言著我者。雲此是我。稱彼非我。我如是說。我如是受。我行我住。我相我身。如是名我。不自覺知。是名著我

  言有疑者。此是以不惑疑一切。止是一物。猶如泥團。是名爲疑

  言無定者。如是如是。是是亦然。非是亦然。心意覺想一切諸業。是衆是我。是彼是此。是名無定

  又余殘者。未知勝處。未覺始覺。未證自性。始證知故。是名余殘

  又複說言無方便者。即是無智。以無智故。不解方便。無方便故。不能顯示。以是義故。名無方便

  又染著者。謂無智人。見聞觸覺。即生染著。或時意著身著語著。或意業著一切境界。應不著處而惑著之。是名爲著

  又墮落者我是彼處。彼處是我。若有如是思惟念者。是名墮落。以是因緣。墮于煩惱。是名無德。是名無智。是名五處。苦惱無樂。此無樂處。所謂黑暗愚癡大癡。有二雜住。是名五處。言黑暗者。所謂懶惰。言愚癡者。所謂生死。言大癡者。所謂行欲。所以者何。此處假使有大德人。猶尚迷惑。不知醒悟。故名大癡。二雜住者。所謂瞋恚。複二雜住。所謂懈怠。無明衆生。不如是修。迷沒染著此五處所。住于煩惱苦海之中。順生死流。我見我聞。我證我作。我教他作。我如是至。以如是心如是意故。輪回沒溺于煩惱海。如是四種。纏繞裹結于煩惱中。言無因果。大德瞿昙。仁應當知如是諸事。而說偈言

  若人欲得正見知  四禅清淨解脫處

  心若覺了彼智已  知諸真聖及非真

  如上分別應當宣  是故名爲四禅解

  能舍諸行及無行  此即知無字句名

  以是彼處大梵天  說于世間諸梵行

  若能行此梵行者  即當得生于梵宮 

  爾時菩薩。聞阿羅邏如是語已。複更重問其方便行。若行方便所至之處。及以梵行修行。當行行處行法。尊者爲我。一切解說

  爾時阿羅邏。依已總論義例宗體。一切皆向菩薩而說。仁者瞿昙。凡欲修行。應舍宮宅。依出家儀。乞食活命。發弘大誓。修持戒行。住于知足。隨所堪辦衣食臥具。閑靜住處。獨行獨坐。如諸論中。智所知見。貪欲瞋恚。愚癡過咎。見已遠離。厭惡諸欲。受最快樂。調伏諸根。入于禅定。當于爾時。遠離諸欲。遠離諸患。空閑之處。生離分別。即得初禅。得初禅已。還複思惟。如是分別。漸漸得樂。既得樂已。住是寂定。還依因此寂定之力。意重厭離欲瞋恚等。既數厭離。心轉喜歡。既加喜歡。增長于智。是時即得生大梵宮。生彼處已。還更如是思惟分別此亂我智。還複棄舍。既棄舍已。得第二禅。生大歡喜。得歡喜已。見心被大歡喜所逼。轉求勝上。即至光音。至光音天。見受樂處至彼處已。厭離喜樂既離喜樂。即得叁禅。到叁禅中。即轉勝下遍淨諸天。一向受樂。若能如是得樂已舍。不受不著。即遠離諸苦樂之處。得第四禅。既離苦樂及攀緣心。一切皆舍

  複有人。以自慢心故。求解脫相。欲得出過四禅果報故。內思惟此四禅法。廣果天中所受果報。此是粗智思惟觀之。又如是言。彼人思惟如是事已。從叁昧起。見其身色。有諸過患。欲舍色身求上勝智。故發是心。彼人如是舍諸禅已。進求勝處。而發此心。如前所說。舍諸欲事。如是舍離粗色身故。發厭離心。彼時即得身中所有虛空無邊分別。于此一切色相。又色相內。及樹木等。所有諸物悉皆分別。無邊虛空。得如是等一切色處。明了分別。無邊空已。即證勝處。而有偈說

  如是微妙大梵處  一切無相常無言

  智人說彼解脫因  即此名爲涅盤果 

  爾時阿羅邏。說是語已。白菩薩言。仁者瞿昙。此即是我解脫之處。及其方便。我今爲仁顯示已訖。仁若心意喜樂此法。如我所說。仁可領受。而說偈言

  如是清淨解脫法  我今知已複廣宣

  仁者心意若喜歡  唯願依此領納受 

  時阿羅邏。複更說言。乃往昔時。耆沙仙人(隋言求勝)。毗逾阇那仙人(隋言離別老)。波羅奢羅仙人(隋言他箭)等。及余諸仙。皆共稱說是解脫法。亦複同乘此解脫法。而得解脫。仁者既是大智丈夫。堪行此法。行此法已。能得善處解脫報果

  爾時菩薩。聞阿羅邏仙人所說梵行之法。受持而行。欲沙門行。求沙門果。故行此法。即便證知。而菩薩從阿羅邏口下。聞說法已。信行此法。不違不背。亦複不言。我先自知。但受持已。思惟此法增進。更發堅固智心。求于勝處。既見勝處。亦不生慢譏毀彼仙。但自思惟。非獨阿羅邏有此信行。我今亦有如是信行。非獨阿羅邏有精進行。正念叁昧。及諸智等。我亦有之。乃至智等。我今可求如阿羅邏所知證法已。向他說分別顯示。及作勝處

  爾時菩薩。于阿羅邏所說法行。皆悉證已。知見而行。然菩薩聞彼等諸法。無多勤勞。須臾時頃。而盡得之。如行能說宣通顯示。一種無異爾時菩薩。即更前至阿羅邏邊。作如是言。尊者阿羅邏。尊能如是自證法智。向他人說。所謂求生無想之處。作是語已。時阿羅邏。報菩薩言。長老瞿昙。如是法智。我自證已。向他顯說。宣通開示

  菩薩複言。我從尊者。聞此法已。如尊所說。我信知行已證此法。若有智者。知行境界。亦應不舍如此之法。但我所見。此法雖妙。未盡究竟。所以者何。我意如是觀察思惟。此法猶有變動之時。但此境界。本性如是。知已此智。雖是無智。更欲生別其余諸法。然尊者說雖言我得清淨解脫。若分別觀是因緣法。遇緣還生非真解脫。猶如種子非時而種。藏在地中。若未順時。無有水雨。芽則不生。若依時種。潤澤調適。諸緣具足和合則生。今此亦然。但以無智。著于愛業。如是等法。舍已分別。言我解脫。但有著我。皆悉須舍。即便舍是無智愛等業無合處。此等舍已。雖得勝前。未至真處。但行分別有我之處。彼等微細叁事會有以彼微細諸煩惱故。複更別有不用之處。壽命長遠分別故。言我得解脫。而說偈言

  因諸過患微細故  所以受不用處身

  壽命劫數既久長  便即說我得解脫 

  菩薩複言。如尊前說。我已舍我。既自稱言我已舍我。是則不名真實舍我。若依分別未解脫者。彼不可言無有患累。以是當知。有患累處。亦不可言得于解脫無我之處。有我之患。不可作異。猶火色熱。熱不離色。色不離熱。此二各體以先無故合。若有者無有是處。如我既然。一切諸患悉皆如是。此解脫已。至于彼處。還複被縛。爲以于智取境界故。彼滅色已。但有于識。彼知我識。即名是有。以是有故。不名解脫。是我悉檀。境界大小。如是知彼。還得如是。求勝處所。以是義故。何須分別。此我非我。如木如壁。重重相舍。既各重重。有于智故。故我思惟。悉須放舍一切境界。令得自利。而說偈言

  重重次第悉皆捐  是乃名爲舍境界

  一切根塵悉放故  是名自利及利人 

  爾時阿羅邏徒衆之中。有一弟子。白菩薩言。大德瞿昙。今來至此。我等住處。悉成好器。又複得于八種自在。菩薩報言。此處雲何得有自在

  時阿羅邏止弟子言。汝今且莫思量此事。所以者何。言自在者。于諸事中。能作決定。不共他人。無有等侶。內身自證寂定得故。乃生歡喜。菩薩報言。此事不然

  阿羅邏言。其義雲何。菩薩即言。如是如是。阿羅邏言。仁者但說。莫秘此語。菩薩報言。若依尊者。說言此行。無有回也。阿羅邏言。仁者何故立于此問。何處有疑。菩薩報言。我今心已厭離生故。欲問真正

  阿羅邏言。仁者瞿昙。欲得聞者。我當爲說。凡欲開化于世間者。即我是也。唯有名字。不生不老。不退不還。無邊無中。無前無後。是名爲我。自在能入輪轉。在于生死之內。亦不暫住。彼法非法。彼天彼人。及諸有趣。彼能遠行。彼能作乘。乘彼乘者。能渡深有海。流轉去來。能作生死。亦能變化。自在最勝。最妙最大。能作世主。攝化一切

  菩薩問言。如此化者。是有以不。阿羅邏言。我觀仁者。所問音聲。必欲不受如此之義。或當仁者意不貪樂。菩薩報言。我無有患。阿羅邏言。大德瞿昙。勿作疑心。隨意所樂。但自論說所向之義。善思惟入。以自明照。若自見知。不被他诳。不受他教。不隨他義。如是證者。名得自利。余人不能。若不定心。隨諸論師。而取義意。其智減損。仁者聞已。真正思惟。各各讀誦。觀察深義。審自證知。知已有疑。隨意問我。我當爲說

  菩薩複問。尊者所言。能化作世。得自在者。于是義中。我心有疑。阿羅邏言。如仁者意。此義不然。菩薩複言。我如是見。阿羅邏言。何因如是。菩薩複言。此緣唯一。所以者何。若自在化作此世者。則不得依次第相生現見來者。其煩惱輪。不應如是次第而轉。亦應衆生心不喜利。而自然得。應一衆生不得雜患。應諸世人。供養自在。如父如母。自余諸天。不得供養。其貧窮人。應不說彼所有…

《佛本行集經二十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