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句譬喻经》

「本缘部」经文211卷04页码:P0575
西晋 法炬共法立译

  《法句譬喻经》三

  晋世沙门法炬共法立译

  喻老耄品第十九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精舍。食后为天人帝王臣民四辈弟子说甘露法。时有远方长老婆罗门七人。来至佛所稽首于地。叉手白佛言。吾等远人伏闻圣化。久当归命而多诸碍。今乃得来觐睹圣颜。愿为弟子得灭众苦。佛即受之悉为沙门。即令七人共止一房。然此七人睹见世尊寻为得道不惟无常共坐房中但思世事。小语大笑不计成败。命日促尽不与人期。但共喜笑迷意三界。佛以三达智知命欲尽。佛哀愍之起至其房。而告之曰。卿等为道当求度世。何为大笑也。一切众生以五事自恃。何谓为五。一者恃怙年少。二者恃怙端政。三者恃怙多力。四者恃怙财富。五者恃怙贵姓。卿等七人小语大笑。为何所恃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何喜何笑  念常炽然  深蔽幽冥

  不如求定  见身形范  倚以为安

  多想致病  岂知不真  老则色衰

  病无光泽  皮缓肌缩  死命近促

  身死神从  如御弃车  肉消骨散

  身何可怙 

  佛说偈已七比丘意解望止即于佛前得阿罗汉道

  昔佛在舍卫精舍。为诸天人帝王说法。时有婆罗门村。五百余家中有五百年少婆罗门。修婆罗术。为人憍慢不敬长老。贡高自贵以此为常。五百梵志欻自议言。沙门瞿昙自称为佛三达权智无敢共论者吾等可共请求论议事事诘问知为何如。即办供具往请佛来。佛与诸弟子往到梵志村中。坐毕行水食讫澡手。时有长老梵志夫妇二人。于此村中共行乞丐。佛知其本大富无数曾作大臣。佛即问诸年少梵志。汝等识长老婆罗门不。皆言曾识。又问。本为何似也。曰本为大臣财富无数。今者何故复行乞丐。皆言。散用无道是以守贫。佛告诸婆罗门。世有四事人不能行。行者得福不致此贫何谓为四。一者年盛力壮慎莫憍慢。二者年老精进不贪淫劮。三者有财珍宝常念布施。四者就师学问听受正言。如此老公不行四事。谓之有常不计成败一旦离散。譬如老鹄守此空池永无所获。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昼夜慢惰  老不止淫  有财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蔽  为自侵欺

  咄嗟老至  色变作耄  少时如意

  老见蹈践  不修梵行  又不富财

  老如白鹄  守斯空池  既不守戒

  又不积财  老羸气竭  思故何逮

  老如秋叶  行秽鉴录  命疾脱至

  不容后悔 

  佛告梵志。世有四时。行道得福得度可免众苦。何谓为四。一者年少有力势时。二者富贵有财物时。三者得遇三尊好福田时。四者当计万物忧离散时。行此四事所愿皆获。必得道迹。于是世尊重说偈言

  命欲日夜尽  及时可勤力

  世间谛非常  莫惑堕冥中

  当学然意灯  自练求智能

  离垢勿染污  执烛观道地 

  佛说是时放大光明照曜天地。五百年少梵志。因此心解衣毛为竖。起礼佛足白佛言。归命世尊愿为弟子。佛言。善来比丘。即成沙门得罗汉道。村人大小皆得道迹莫不欢欣

  法句譬喻经爱身品第二十

  昔有一国名多摩罗。去城七里有精舍。五百沙门常处其中。读经行道。有一长老比丘名摩诃卢。为人暗塞五百道人传共教之。数年之中不得一偈。众共轻之不将会同。常守精舍敕令扫除。后日国王请诸道人入宫供养。摩诃卢比丘自念言。我生世间暗塞如此。不知一偈人所薄贱。用是活为。即持绳至后园中大树下。欲自绞死。佛以道眼遥见如是。化作树神半身人现而呵之曰。咄咄比丘何为作此。摩诃卢即具陈辛苦。化神呵曰。勿得作是。且听我言。往迦叶佛时。卿作三藏沙门。有五百弟子自以多智轻慢众人。吝惜经义初不训诲。是以世世所生诸根暗钝。但当自责何为自贼。于是世尊现神光像即说偈言

  自爱身者  慎护所守  希望欲解

  学正不寐  身为第一  常自勉学

  利能诲人  不惓则智  学先自正

  然后正人  调身入慧  必迁为上

  身不能利  安能利人  心调体正

  何愿不至  本我所造  后我自受

  为恶自更  如刚钻珠 

  摩诃卢比丘见佛现身光像。悲喜悚栗稽首佛足。思惟偈义即入定意。寻在佛前逮得罗汉道。自识宿命无数世事。三藏众经即贯在心。佛语摩诃卢着衣持钵就王宫食。在五百道人上坐。此诸道人是卿先世五百弟子。还为说法令得道迹。并使国王明信罪福。即受佛教。径入宫里坐于上座。众人心恚怪其所以。各护王意不敢呵谴。念其愚冥不晓。达嚫心为之疲。王便下食手自斟酌。摩诃卢即为达嚫。音如雷震清辞雨下。坐上道人惊怖自悔。皆得罗汉。为王说法莫不解释。群臣百官皆得须陀洹道

  昔佛在舍卫国有五百婆罗门。常求佛便欲诽谤之。佛三达之智普见人心。愍欲度之。其果未熟因缘未到。一切罪福欲来至时。自作因缘而迎罪福。此诸梵志宿有微福。应当得度。福德牵之自作方宜。五百梵志自共议言。当使屠儿杀生请佛及诸众僧。佛必受请赞叹屠儿。吾等便前而共讥之。于是屠儿为之请佛。佛即受请告屠儿言。果熟自堕福熟自度。屠儿还归供设饭食。佛将诸弟子到屠儿村中。至檀越舍。梵志大小皆共欢喜。今日乃得佛之便耳。若当赞檀越福德者。当以其前后杀生作罪持用讥之。佛若当说其由来之罪者。当以今日之福难之。二宜之中今日乃得佛便耳。佛到即坐行水下食。于是世尊观察众心。应有度者即出舌覆面舐耳。放大光明照一城内。即以梵声说偈咒愿

  如真人教  以道活身  愚者嫉之

  见而为恶  行恶得恶  如种苦种

  恶自受罪  善自受福  亦各须熟

  彼不相代  习善得善  亦如种甜 

  佛说偈已。五百梵志意自开解。即前礼佛五体投地叉手白佛言。顽愚不及未达圣训。唯愿愍育得为沙门。佛即听受皆为沙门。村人大小见佛变化莫不欢欣。皆得道迹称之贤圣。无复屠儿之名。佛食毕讫即还精舍

  法句譬喻经世俗品第二十一

  昔有婆罗门国王名多味写。其王奉事异道九十六种。王忽一日发于善心欲大布施。如婆罗门法。积七宝如山持用布施。有来乞者听令自取重一撮去。如是数日其积不减。佛知是王宿福应度化作梵志。往到其国。王出相见共相礼问起居曰。何所求索莫自疑难。梵志答言。吾从远来。欲乞珍宝持作舍宅。王言。大善。自取重一撮去。梵志取一撮行七步。还着故处。王问。何故不取。梵志答曰。此纔足作舍庐耳。复当娶妇俱不足用。是以不取。王言。更取三撮。梵志即取行七步复还着故处。王问梵志何以复尔。答曰。此足娶妇。复无田地奴婢牛马。计复不足是以息意也。王言。更取七撮。梵志即取行七步。复还着故处。王言。复何意故。梵志答言。若有男女当复嫁娶。吉凶用费计不足用。是以不取。王言。尽以积宝持用相上。梵志受而舍去。王甚怪之重问意故。梵志答曰。本来乞丐欲用生活。谛念人命处世无几。万物无常旦夕难保。因缘遂重忧苦日深。积宝如山无益于己。贪欲规图唐自艰苦。不如息意求无为道。是以不取。王意开解愿奉明教。于是梵志现佛光相踊住空中。为说偈言

  虽得积珍宝  崇高至于天

  如是满世间  不如见道迹

  不善像如善  爱如似不爱

  以苦为乐相  狂夫为所厌 

  于是国王见佛光相遍照天地。又闻此偈踊跃欢喜。王及群臣即受五戒得须陀洹道

  法句譬喻经述佛品第二十二

  昔佛在摩竭提界善胜道场元吉树下。德力降魔坐自惟曰。甘露法鼓闻于三千。昔父王遣五人。供养麻米执侍有劳。功报应叙。此五人者。在波罗奈国。于是如来从树下起。相好严仪明晖天地。威神震动。见者喜悦。至波罗奈国。未至中道逢一梵志名曰忧呼。辞亲离家求师学道。瞻睹尊妙惊喜交集。下在道侧举声叹曰。威灵感人仪雅挺特。本事何师乃得斯容。佛为忧呼而作颂曰

  八正觉自得  无离无所染

  爱尽破欲网  自然无师受

  我行无师保  志独无伴侣

  积一得作佛  从是通圣道 

  忧呼闻偈怅惘不解。即问世尊瞿昙如行。佛告梵志。欲诣波罗奈国击甘露法鼓转无上法轮。三界众圣未曾有转法轮迁人入泥洹如我今者也。忧呼大喜善哉善哉。如佛言者。愿闻甘露如应说法。梵志揖已即便过去。未到师所于道路宿。至其夜半卒便命终。佛以道眼见其已终。愍伤之曰。世间愚痴谓命有常。见佛舍去而独丧亡。法鼓震动而独不闻。甘露灭苦而独不尝。展转五道生死弥长。经历劫数何时得度。佛以慈愍而说偈言

  见谛净无秽  已度五道渊

  佛出照世间  为除众忧苦

  得生人道难  生寿亦难得

  世间有佛难  佛法难得闻 

  佛说此偈时。空中五百天人。闻偈欢忻皆得须陀洹道

  法句譬喻经安宁品第二十三

  昔佛在罗阅祇东南三百里有山民村五百余家。为人刚强难以导化。宿世福愿应蒙开度。于是世尊化作沙门。至村分卫分卫毕竟。出于村外树下坐定入泥洹三昧。至于七日不喘不息不动不转。村人见之谓为命终。共相谓曰。沙门已死当共葬送。各持束薪就往烧之。火然薪尽佛从坐起。现道神化。光明照曜感动十方。现变毕讫还坐树下。容体静安怡悦如故。村人大小莫不惊惧。稽首谢曰。山民顽野不识神人。妄以薪火烧于未然。自惟获罪重于太山。唯垂慈赦不见咎怨。不审神人得无伤病乎。将无愁戚乎。将无饥渴乎。将无热恼乎。于是世尊和颜含笑。而说偈言

  我生已安  不愠于怨  众人有怨

  我行无怨  我生已安  不病于病

  众人有病  我行无病  我生已安

  不戚于忧  众人有忧  我行无忧

  我生已安  清净无为  以乐为食

  如光音天  我生已安  恬惔无事

  弥薪国火  安能烧我 

  尔时村中五百人闻说偈已。皆作沙门得罗汉道。村人大小皆信三尊。佛与五百人飞还竹园。贤者阿难见佛与得道者俱来。前白佛言。此诸比丘。有何异德乃使世尊自往临度。佛告阿难。我未下为佛时。世有辟支佛常处是山。去村不远在一树下欲般泥洹。现道神德便取灭度。村人持薪火就往烧之。敛取舍利着宝瓶中埋在山顶。各共求愿愿后得道。如是沙门灭度快乐也。缘此福故应当得道。是故如来往度之耳。佛说是时天人无数皆得道迹

  昔佛在舍卫国精舍。时有四比丘坐于树下。共相问言。一切世间何者最苦。一人言。天下之苦无过…

《法句譬喻经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