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譬喻经》三 ▪第2页
晋世沙门法炬共法立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淫欲。一人言。世间之苦无过瞋恚。一人言。世间之苦无过饥渴。一人言。天下之苦莫过惊怖。共诤苦义云云不止。佛知其言往到其所。问诸比丘属论何事。即起作礼具白所论。佛言比丘汝等所论不究苦义。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瞋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夫身者众苦之本。患祸之元。劳心极虑忧畏万端。三界蠕动更相残贼。吾我缚着生死不息。皆由于身欲离世苦。当求寂灭。摄心守正怕然无想。可得泥洹此为最乐。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热无过淫 毒无过怒 苦无过身
乐无过灭 无乐小乐 小辩小慧
观求大者 乃获大安 我为世尊
长解无忧 正度三有 独降众魔
佛说偈已告诸比丘。往昔久远无数世。时有五通比丘名精进力。在山中树下闲寂求道。时有四禽依附左右常得安隐。一者鸽二者乌三者毒蛇四者鹿。是四禽者昼行求食暮则来还。四禽一夜自相问言。世间之苦何者为重。乌言饥渴最苦。饥渴之时身羸目冥神识不宁。投身罗网不顾锋刃。我等丧身莫不由之。以此言之饥渴为苦。鸽言淫欲最苦。色欲炽盛无所顾念。危身灭命莫不由之。毒蛇言瞋恚最苦。毒意一起不避亲疏。亦能杀人复能自杀。鹿言惊怖最苦我游林野心恒怵惕。畏惧猎师及诸豺狼。仿佛有声奔投坑岸。母子相捐肝胆悼悸。以此言之惊怖为苦。比丘闻之即告之曰。汝等所论是其末耳。不究苦本。天下之苦无过有身。身为苦器忧畏无量。吾以是故舍俗学道。灭意断想不贪四大。欲断苦原志存泥洹。泥洹道者寂灭无形。忧患永毕尔乃大安。四禽闻之心即开解。佛告比丘尔时五通比丘则吾身是。时四禽者今汝四人是也。前世已闻苦本之义。如何今日方复云尔。比丘闻之惭愧自责。即于佛前得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好喜品第二十四
昔佛在舍卫精舍。时有四新学比丘。相将至奈树下坐禅行道。奈华荣茂色好且香。因相谓曰。世间万物何者可爱以快人情。一人言。仲春之月日木荣华游戏原野此最为乐。一人言。宗亲吉会觞酌交错。音乐歌舞此最为乐。一人言。多积财宝所欲即得。车马服饰与众有异。出入光显行者瞩目此最为乐。一人言妻妾端正彩服鲜明。香熏芬馥恣意纵情此最为乐。佛知四人应可化度。而走意六欲不惟无常。即呼四人而问之曰。属坐树下共论何事。四人以实具白所乐。佛告四人。汝等所论尽是忧畏危亡之道。非是永安最乐之法也。万物春荣秋冬衰落。宗亲欢娱皆当别离。财宝车马五家之分。妻妾美色爱憎之主也。凡夫处世兴招怨祸危身灭族。忧畏无量三涂八难苦痛万端。靡不由之矣。是以比丘舍世求道。志存无为不贪荣利。自致泥洹乃为最乐。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爱喜生忧 爱喜生畏 无所爱喜
何忧何畏 好乐生忧 好乐生畏
无所好乐 何忧何畏 贪欲生忧
贪欲生畏 解无贪欲 何忧何畏
贪法戒成 至诚知惭 行身近道
为众所爱 欲态不出 思正乃语
心无贪爱 必截流度
佛告四比丘昔有国王名曰普安。与邻国四王共为亲友。请此四王宴会一月。饮食娱乐极欢无比。临别之日普安王问四王曰。人居世间以何为乐。一王言。游戏为乐。一王言。宗亲吉会音乐为乐。一王言。多积财宝所欲如意为乐。一王言。爱欲恣情此最为乐。普安王言。卿等所论是苦恼之本忧畏之原前乐后苦忧悲万端。皆由此兴。不如寂静无求无欲淡泊守一得道为乐。四王闻之叹喜信解。佛告四比丘。尔时普安王者。我身是也。四王者。汝四人是也。前已说之今故不解。生死莚蔓何由休息。时四比丘重闻此义。惭愧悔过心意开悟。灭意断欲得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忿怒品第二十五
昔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时调达与阿阇贳王共议毁佛及诸弟子。王敕国人不得奉佛。众僧分卫不得施与。时舍利弗目连迦叶须菩提等。及波和提比丘尼等。各将弟子去到他国。唯佛与五百罗汉住崛山中。调达往至阿阇贳所与王议言。佛诸弟子今已迸散。尚有五百弟子在佛左右。愿王明日请佛入城。吾当饮五百大象令醉。佛来入城驱使醉象令踏杀之尽断其种。吾当作佛教化世间阿阇贳王闻之欢喜。即到佛所稽首作礼。白佛言。明日设薄施。愿屈世尊及诸弟子于宫内食。佛知其谋。答言大善。明旦当往。王退而去。还语调达佛已受请。当念前计。饮象令醉伺候待之。明日食时佛与五百罗汉共入城门。五百醉象鸣鼻而前。唐突墙壁树木摧折。行人惊怖一城战栗。五百罗汉飞在空中。独有阿难在佛边住。醉象齐头径前趣佛。佛因举手五指应时化为五百师子王。同声俱吼震动天地。于是醉象屈膝伏地不敢举头。酒醉寻解垂泪悔过。王及臣民莫不惊肃。世尊徐前至王殿上。与诸罗汉食讫咒愿。王白佛言禀性不明信彼谗言。兴造逆恶图为不轨。愿垂大慈恕我迷愚。于是世尊告阿阇贳及诸大众。世有八事兴长诽谤皆由名誉。又贪利养以致大罪累劫不息。何等为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自古至今鮮不为惑。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人相谤毁 自古至今 既毁多言
又毁讷忍 亦毁中和 世无不毁
欲意非圣 不能折中 一毁一誉
但为名利 明智所誉 唯称正贤
慧人守戒 无所讥谤 如罗汉净
莫而诬谤 诸天咨嗟 梵释所敬
佛说偈已重告王曰。昔有国王。喜食鴈肉。常遣猎师张网捕雁。日送一鴈以供王食。时有雁王。将五百雁飞下求食。雁王堕网为猎师所得。余雁惊飞徘徊不去。时有一雁连翻追随不避弓矢。悲鸣吐血昼夜不息。猎师见之感怜其义。即放雁王令相随去。群雁得王欢喜回绕。尔时猎师具以闻王。王感其义断不捕雁。佛告阿阇贳王。尔时雁王者。我身是也。一鴈者。阿难是也。五百群鴈。今五百罗汉是也。食雁国王者。今大王是也。时猎师者。今调达是也。前世已来恒欲害我。我以大慈之力因而得济。不念怨恶自致得佛。佛说是时王及群臣莫不开解
法句譬喻经尘垢品第二十六
昔有一人无有兄弟。为小儿时父母怜爱。赤心慺慺欲令成就。将诣师友劝之书学。其儿憍蹇永不用心。朝受暮弃初不诵习。如是积年无所知识。父母呼归令治家业。其儿憍诞不念勤力。家道遂穷众事妨废。其儿放纵无所顾录。粜卖家物快心恣意。乱头徒跣衣服不净。悭贪唐突不避耻辱。愚痴自用人所恶贱国人咸憎谓之凶恶。出入行步无与语者。不自知恶反咎众人。上怨父母次责师友。先祖神灵不肯佑助。使我赖带轗轲如此。不如事佛可得其福。即到佛所为佛作礼。前白佛言。佛道宽弘无所不容。愿为弟子乞蒙听许。佛告此人。夫欲求道当行清净行。汝赍俗垢入我道中。唐自去就何所长益。不如归家孝事父母。诵习师教没命不忘。勤修居业富乐无忧。以礼自将不犯非宜。沐浴衣服慎于言行。执心守一所作事办。敏行精修人所叹慕。如此之行乃可为道耳。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不诵为言垢 不勤为家垢
不严为色垢 放逸为事垢
悭为惠施垢 不善为行垢
今世亦后世 恶法为常垢
垢中之垢 莫甚于痴 学当舍此
比丘无垢
其人闻偈自知憍痴。即承佛教欢喜还归。思惟偈义改悔自新。孝事父母尊敬师长。诵习经道勤修居业。奉戒自摄非道不行。宗族称孝乡党称悌。善名遐布国内称贤。三年之后还至佛所。五体作礼恳恻自陈。尊敬至真得全形骸。弃恶为善上下蒙庆。愿垂大慈接度为道。佛言善哉。须发寻落即成沙门。内思止观四谛正道。精进日登得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奉持品第二十七
昔有长老婆罗门。名萨遮尼犍。才明多智国中第一。有五百弟子。贡高自大不顾天下。以铁鍱鍱腹。人问其故答曰恐智溢出故也。闻佛出世道化明达。心怀妒嫉寤寐不安。语诸弟子。吾闻瞿昙沙门自称为佛。今当往问深妙之事。令其心悸不知所陈。即与弟子往到祇洹列住门外。遥见世尊威光赫奕如日初出。五情腾踊喜惧交错。于是径前为佛作礼。佛命就座坐讫尼犍问佛言。何谓为道。何谓为智。何谓为长老。何谓为端正。何谓为沙门。何谓为比丘。何谓为仁明。何谓为有道何谓为奉戒。若能解答愿为弟子。于是世尊观其所应以偈答言
常愍好学正心以行
唯怀宝慧是谓为道
所谓智者不必辩言
无恐无惧守善为智
所谓老者不以年耆
形熟发白惷愚而已
谓怀谛法顺调慈仁
明达清洁是为长老
所谓端正非色如华
贪嫉虚饰言行有违
谓能舍恶根原已断
慧而无恚是谓端正
所谓沙门不必除发
妄语贪取有欲如凡
谓能止恶恢廓弘道
息心灭意是谓沙门
所谓比丘非持乞食
邪行望彼求名而已
谓舍罪业净修梵行
慧能破恶是为比丘
所谓仁明非口所言
用心不精外顺而已
谓心无为内行清虚
此彼寂灭是为仁明
所谓有道非救一物
普济天下无害无道
奉持法者不以多言
虽素少闻身依法行
守道不忘是为奉法
萨遮尼犍及五百弟子。闻佛此偈欢喜开解。弃捐贡高皆作沙门。尼干一人发菩萨心。五百弟子皆得阿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道行品第二十八
昔有婆罗门。年少出家学道。至年六十不能得道。婆罗门法六十不得道。然后归家娶妇为居。生得一男端正可爱。至年七岁书学聪了。才辩出口有逾人之操。卒得重病一宿命终。梵志怜惜不能自胜。伏其尸上气绝复苏。亲族谏喻强夺殡殓埋着城外。梵志自念。我今啼哭计无所益。不如往至阎罗王所乞索儿命。于是梵志沐浴斋戒。赍持华香发舍而去。所在问人阎罗王所治处为在何许。展转前行行数千里。至深山中见诸得道梵志。复问如前。诸梵志问曰。卿问阎罗王所治处欲求何等。答言我有一子。辩慧过人。近日卒亡。悲穷懊恼不能自解。欲至阎罗王所乞索儿命还将归家养以备老。诸梵志等愍其愚痴。即告之曰。阎罗王所治处。非是生人可得到也。当视卿方宜。从此西行四百余里有大川其中有城。此是诸天神案行世间停宿之城。阎罗王常以月八日案行必过此城。卿持斋戒往必见之。梵志欢喜奉教而去。到其川中见好城郭。宫殿屋宇如忉利天梵志诣门烧香翘脚咒愿求见阎…
《法句譬喻经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