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譬喻經》叁 ▪第2页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淫欲。一人言。世間之苦無過瞋恚。一人言。世間之苦無過饑渴。一人言。天下之苦莫過驚怖。共诤苦義雲雲不止。佛知其言往到其所。問諸比丘屬論何事。即起作禮具白所論。佛言比丘汝等所論不究苦義。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饑渴。寒熱瞋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于身。夫身者衆苦之本。患禍之元。勞心極慮憂畏萬端。叁界蠕動更相殘賊。吾我縛著生死不息。皆由于身欲離世苦。當求寂滅。攝心守正怕然無想。可得泥洹此爲最樂。于是世尊即說偈言
熱無過淫 毒無過怒 苦無過身
樂無過滅 無樂小樂 小辯小慧
觀求大者 乃獲大安 我爲世尊
長解無憂 正度叁有 獨降衆魔
佛說偈已告諸比丘。往昔久遠無數世。時有五通比丘名精進力。在山中樹下閑寂求道。時有四禽依附左右常得安隱。一者鴿二者烏叁者毒蛇四者鹿。是四禽者晝行求食暮則來還。四禽一夜自相問言。世間之苦何者爲重。烏言饑渴最苦。饑渴之時身羸目冥神識不甯。投身羅網不顧鋒刃。我等喪身莫不由之。以此言之饑渴爲苦。鴿言淫欲最苦。色欲熾盛無所顧念。危身滅命莫不由之。毒蛇言瞋恚最苦。毒意一起不避親疏。亦能殺人複能自殺。鹿言驚怖最苦我遊林野心恒怵惕。畏懼獵師及諸豺狼。仿佛有聲奔投坑岸。母子相捐肝膽悼悸。以此言之驚怖爲苦。比丘聞之即告之曰。汝等所論是其末耳。不究苦本。天下之苦無過有身。身爲苦器憂畏無量。吾以是故舍俗學道。滅意斷想不貪四大。欲斷苦原志存泥洹。泥洹道者寂滅無形。憂患永畢爾乃大安。四禽聞之心即開解。佛告比丘爾時五通比丘則吾身是。時四禽者今汝四人是也。前世已聞苦本之義。如何今日方複雲爾。比丘聞之慚愧自責。即于佛前得羅漢道
法句譬喻經好喜品第二十四
昔佛在舍衛精舍。時有四新學比丘。相將至奈樹下坐禅行道。奈華榮茂色好且香。因相謂曰。世間萬物何者可愛以快人情。一人言。仲春之月日木榮華遊戲原野此最爲樂。一人言。宗親吉會觞酌交錯。音樂歌舞此最爲樂。一人言。多積財寶所欲即得。車馬服飾與衆有異。出入光顯行者矚目此最爲樂。一人言妻妾端正彩服鮮明。香熏芬馥恣意縱情此最爲樂。佛知四人應可化度。而走意六欲不惟無常。即呼四人而問之曰。屬坐樹下共論何事。四人以實具白所樂。佛告四人。汝等所論盡是憂畏危亡之道。非是永安最樂之法也。萬物春榮秋冬衰落。宗親歡娛皆當別離。財寶車馬五家之分。妻妾美色愛憎之主也。凡夫處世興招怨禍危身滅族。憂畏無量叁塗八難苦痛萬端。靡不由之矣。是以比丘舍世求道。志存無爲不貪榮利。自致泥洹乃爲最樂。于是世尊即說偈言
愛喜生憂 愛喜生畏 無所愛喜
何憂何畏 好樂生憂 好樂生畏
無所好樂 何憂何畏 貪欲生憂
貪欲生畏 解無貪欲 何憂何畏
貪法戒成 至誠知慚 行身近道
爲衆所愛 欲態不出 思正乃語
心無貪愛 必截流度
佛告四比丘昔有國王名曰普安。與鄰國四王共爲親友。請此四王宴會一月。飲食娛樂極歡無比。臨別之日普安王問四王曰。人居世間以何爲樂。一王言。遊戲爲樂。一王言。宗親吉會音樂爲樂。一王言。多積財寶所欲如意爲樂。一王言。愛欲恣情此最爲樂。普安王言。卿等所論是苦惱之本憂畏之原前樂後苦憂悲萬端。皆由此興。不如寂靜無求無欲淡泊守一得道爲樂。四王聞之歎喜信解。佛告四比丘。爾時普安王者。我身是也。四王者。汝四人是也。前已說之今故不解。生死莚蔓何由休息。時四比丘重聞此義。慚愧悔過心意開悟。滅意斷欲得羅漢道
法句譬喻經忿怒品第二十五
昔佛在羅閱祇耆阇崛山中。時調達與阿阇贳王共議毀佛及諸弟子。王敕國人不得奉佛。衆僧分衛不得施與。時舍利弗目連迦葉須菩提等。及波和提比丘尼等。各將弟子去到他國。唯佛與五百羅漢住崛山中。調達往至阿阇贳所與王議言。佛諸弟子今已迸散。尚有五百弟子在佛左右。願王明日請佛入城。吾當飲五百大象令醉。佛來入城驅使醉象令踏殺之盡斷其種。吾當作佛教化世間阿阇贳王聞之歡喜。即到佛所稽首作禮。白佛言。明日設薄施。願屈世尊及諸弟子于宮內食。佛知其謀。答言大善。明旦當往。王退而去。還語調達佛已受請。當念前計。飲象令醉伺候待之。明日食時佛與五百羅漢共入城門。五百醉象鳴鼻而前。唐突牆壁樹木摧折。行人驚怖一城戰栗。五百羅漢飛在空中。獨有阿難在佛邊住。醉象齊頭徑前趣佛。佛因舉手五指應時化爲五百師子王。同聲俱吼震動天地。于是醉象屈膝伏地不敢舉頭。酒醉尋解垂淚悔過。王及臣民莫不驚肅。世尊徐前至王殿上。與諸羅漢食訖咒願。王白佛言禀性不明信彼讒言。興造逆惡圖爲不軌。願垂大慈恕我迷愚。于是世尊告阿阇贳及諸大衆。世有八事興長誹謗皆由名譽。又貪利養以致大罪累劫不息。何等爲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自古至今鮮不爲惑。于是世尊即說偈言
人相謗毀 自古至今 既毀多言
又毀讷忍 亦毀中和 世無不毀
欲意非聖 不能折中 一毀一譽
但爲名利 明智所譽 唯稱正賢
慧人守戒 無所譏謗 如羅漢淨
莫而誣謗 諸天咨嗟 梵釋所敬
佛說偈已重告王曰。昔有國王。喜食鴈肉。常遣獵師張網捕雁。日送一鴈以供王食。時有雁王。將五百雁飛下求食。雁王墮網爲獵師所得。余雁驚飛徘徊不去。時有一雁連翻追隨不避弓矢。悲鳴吐血晝夜不息。獵師見之感憐其義。即放雁王令相隨去。群雁得王歡喜回繞。爾時獵師具以聞王。王感其義斷不捕雁。佛告阿阇贳王。爾時雁王者。我身是也。一鴈者。阿難是也。五百群鴈。今五百羅漢是也。食雁國王者。今大王是也。時獵師者。今調達是也。前世已來恒欲害我。我以大慈之力因而得濟。不念怨惡自致得佛。佛說是時王及群臣莫不開解
法句譬喻經塵垢品第二十六
昔有一人無有兄弟。爲小兒時父母憐愛。赤心慺慺欲令成就。將詣師友勸之書學。其兒憍蹇永不用心。朝受暮棄初不誦習。如是積年無所知識。父母呼歸令治家業。其兒憍誕不念勤力。家道遂窮衆事妨廢。其兒放縱無所顧錄。粜賣家物快心恣意。亂頭徒跣衣服不淨。悭貪唐突不避恥辱。愚癡自用人所惡賤國人鹹憎謂之凶惡。出入行步無與語者。不自知惡反咎衆人。上怨父母次責師友。先祖神靈不肯佑助。使我賴帶轗轲如此。不如事佛可得其福。即到佛所爲佛作禮。前白佛言。佛道寬弘無所不容。願爲弟子乞蒙聽許。佛告此人。夫欲求道當行清淨行。汝赍俗垢入我道中。唐自去就何所長益。不如歸家孝事父母。誦習師教沒命不忘。勤修居業富樂無憂。以禮自將不犯非宜。沐浴衣服慎于言行。執心守一所作事辦。敏行精修人所歎慕。如此之行乃可爲道耳。于是世尊即說偈言
不誦爲言垢 不勤爲家垢
不嚴爲色垢 放逸爲事垢
悭爲惠施垢 不善爲行垢
今世亦後世 惡法爲常垢
垢中之垢 莫甚于癡 學當舍此
比丘無垢
其人聞偈自知憍癡。即承佛教歡喜還歸。思惟偈義改悔自新。孝事父母尊敬師長。誦習經道勤修居業。奉戒自攝非道不行。宗族稱孝鄉黨稱悌。善名遐布國內稱賢。叁年之後還至佛所。五體作禮懇恻自陳。尊敬至真得全形骸。棄惡爲善上下蒙慶。願垂大慈接度爲道。佛言善哉。須發尋落即成沙門。內思止觀四谛正道。精進日登得羅漢道
法句譬喻經奉持品第二十七
昔有長老婆羅門。名薩遮尼犍。才明多智國中第一。有五百弟子。貢高自大不顧天下。以鐵鍱鍱腹。人問其故答曰恐智溢出故也。聞佛出世道化明達。心懷妒嫉寤寐不安。語諸弟子。吾聞瞿昙沙門自稱爲佛。今當往問深妙之事。令其心悸不知所陳。即與弟子往到祇洹列住門外。遙見世尊威光赫奕如日初出。五情騰踴喜懼交錯。于是徑前爲佛作禮。佛命就座坐訖尼犍問佛言。何謂爲道。何謂爲智。何謂爲長老。何謂爲端正。何謂爲沙門。何謂爲比丘。何謂爲仁明。何謂爲有道何謂爲奉戒。若能解答願爲弟子。于是世尊觀其所應以偈答言
常愍好學正心以行
唯懷寶慧是謂爲道
所謂智者不必辯言
無恐無懼守善爲智
所謂老者不以年耆
形熟發白惷愚而已
謂懷谛法順調慈仁
明達清潔是爲長老
所謂端正非色如華
貪嫉虛飾言行有違
謂能舍惡根原已斷
慧而無恚是謂端正
所謂沙門不必除發
妄語貪取有欲如凡
謂能止惡恢廓弘道
息心滅意是謂沙門
所謂比丘非持乞食
邪行望彼求名而已
謂舍罪業淨修梵行
慧能破惡是爲比丘
所謂仁明非口所言
用心不精外順而已
謂心無爲內行清虛
此彼寂滅是爲仁明
所謂有道非救一物
普濟天下無害無道
奉持法者不以多言
雖素少聞身依法行
守道不忘是爲奉法
薩遮尼犍及五百弟子。聞佛此偈歡喜開解。棄捐貢高皆作沙門。尼幹一人發菩薩心。五百弟子皆得阿羅漢道
法句譬喻經道行品第二十八
昔有婆羅門。年少出家學道。至年六十不能得道。婆羅門法六十不得道。然後歸家娶婦爲居。生得一男端正可愛。至年七歲書學聰了。才辯出口有逾人之操。卒得重病一宿命終。梵志憐惜不能自勝。伏其屍上氣絕複蘇。親族谏喻強奪殡殓埋著城外。梵志自念。我今啼哭計無所益。不如往至閻羅王所乞索兒命。于是梵志沐浴齋戒。赍持華香發舍而去。所在問人閻羅王所治處爲在何許。展轉前行行數千裏。至深山中見諸得道梵志。複問如前。諸梵志問曰。卿問閻羅王所治處欲求何等。答言我有一子。辯慧過人。近日卒亡。悲窮懊惱不能自解。欲至閻羅王所乞索兒命還將歸家養以備老。諸梵志等愍其愚癡。即告之曰。閻羅王所治處。非是生人可得到也。當視卿方宜。從此西行四百余裏有大川其中有城。此是諸天神案行世間停宿之城。閻羅王常以月八日案行必過此城。卿持齋戒往必見之。梵志歡喜奉教而去。到其川中見好城郭。宮殿屋宇如忉利天梵志詣門燒香翹腳咒願求見閻…
《法句譬喻經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