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譬喻經》叁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喻老耄品第十九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精舍。食後爲天人帝王臣民四輩弟子說甘露法。時有遠方長老婆羅門七人。來至佛所稽首于地。叉手白佛言。吾等遠人伏聞聖化。久當歸命而多諸礙。今乃得來觐睹聖顔。願爲弟子得滅衆苦。佛即受之悉爲沙門。即令七人共止一房。然此七人睹見世尊尋爲得道不惟無常共坐房中但思世事。小語大笑不計成敗。命日促盡不與人期。但共喜笑迷意叁界。佛以叁達智知命欲盡。佛哀愍之起至其房。而告之曰。卿等爲道當求度世。何爲大笑也。一切衆生以五事自恃。何謂爲五。一者恃怙年少。二者恃怙端政。叁者恃怙多力。四者恃怙財富。五者恃怙貴姓。卿等七人小語大笑。爲何所恃于是世尊即說偈言
何喜何笑 念常熾然 深蔽幽冥
不如求定 見身形範 倚以爲安
多想致病 豈知不真 老則色衰
病無光澤 皮緩肌縮 死命近促
身死神從 如禦棄車 肉消骨散
身何可怙
佛說偈已七比丘意解望止即于佛前得阿羅漢道
昔佛在舍衛精舍。爲諸天人帝王說法。時有婆羅門村。五百余家中有五百年少婆羅門。修婆羅術。爲人憍慢不敬長老。貢高自貴以此爲常。五百梵志欻自議言。沙門瞿昙自稱爲佛叁達權智無敢共論者吾等可共請求論議事事诘問知爲何如。即辦供具往請佛來。佛與諸弟子往到梵志村中。坐畢行水食訖澡手。時有長老梵志夫婦二人。于此村中共行乞丐。佛知其本大富無數曾作大臣。佛即問諸年少梵志。汝等識長老婆羅門不。皆言曾識。又問。本爲何似也。曰本爲大臣財富無數。今者何故複行乞丐。皆言。散用無道是以守貧。佛告諸婆羅門。世有四事人不能行。行者得福不致此貧何謂爲四。一者年盛力壯慎莫憍慢。二者年老精進不貪淫劮。叁者有財珍寶常念布施。四者就師學問聽受正言。如此老公不行四事。謂之有常不計成敗一旦離散。譬如老鹄守此空池永無所獲。于是世尊即說偈言
晝夜慢惰 老不止淫 有財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蔽 爲自侵欺
咄嗟老至 色變作耄 少時如意
老見蹈踐 不修梵行 又不富財
老如白鹄 守斯空池 既不守戒
又不積財 老羸氣竭 思故何逮
老如秋葉 行穢鑒錄 命疾脫至
不容後悔
佛告梵志。世有四時。行道得福得度可免衆苦。何謂爲四。一者年少有力勢時。二者富貴有財物時。叁者得遇叁尊好福田時。四者當計萬物憂離散時。行此四事所願皆獲。必得道迹。于是世尊重說偈言
命欲日夜盡 及時可勤力
世間谛非常 莫惑墮冥中
當學然意燈 自練求智能
離垢勿染汙 執燭觀道地
佛說是時放大光明照曜天地。五百年少梵志。因此心解衣毛爲豎。起禮佛足白佛言。歸命世尊願爲弟子。佛言。善來比丘。即成沙門得羅漢道。村人大小皆得道迹莫不歡欣
法句譬喻經愛身品第二十
昔有一國名多摩羅。去城七裏有精舍。五百沙門常處其中。讀經行道。有一長老比丘名摩诃盧。爲人暗塞五百道人傳共教之。數年之中不得一偈。衆共輕之不將會同。常守精舍敕令掃除。後日國王請諸道人入宮供養。摩诃盧比丘自念言。我生世間暗塞如此。不知一偈人所薄賤。用是活爲。即持繩至後園中大樹下。欲自絞死。佛以道眼遙見如是。化作樹神半身人現而呵之曰。咄咄比丘何爲作此。摩诃盧即具陳辛苦。化神呵曰。勿得作是。且聽我言。往迦葉佛時。卿作叁藏沙門。有五百弟子自以多智輕慢衆人。吝惜經義初不訓誨。是以世世所生諸根暗鈍。但當自責何爲自賊。于是世尊現神光像即說偈言
自愛身者 慎護所守 希望欲解
學正不寐 身爲第一 常自勉學
利能誨人 不惓則智 學先自正
然後正人 調身入慧 必遷爲上
身不能利 安能利人 心調體正
何願不至 本我所造 後我自受
爲惡自更 如剛鑽珠
摩诃盧比丘見佛現身光像。悲喜悚栗稽首佛足。思惟偈義即入定意。尋在佛前逮得羅漢道。自識宿命無數世事。叁藏衆經即貫在心。佛語摩诃盧著衣持缽就王宮食。在五百道人上坐。此諸道人是卿先世五百弟子。還爲說法令得道迹。並使國王明信罪福。即受佛教。徑入宮裏坐于上座。衆人心恚怪其所以。各護王意不敢呵譴。念其愚冥不曉。達嚫心爲之疲。王便下食手自斟酌。摩诃盧即爲達嚫。音如雷震清辭雨下。坐上道人驚怖自悔。皆得羅漢。爲王說法莫不解釋。群臣百官皆得須陀洹道
昔佛在舍衛國有五百婆羅門。常求佛便欲誹謗之。佛叁達之智普見人心。愍欲度之。其果未熟因緣未到。一切罪福欲來至時。自作因緣而迎罪福。此諸梵志宿有微福。應當得度。福德牽之自作方宜。五百梵志自共議言。當使屠兒殺生請佛及諸衆僧。佛必受請贊歎屠兒。吾等便前而共譏之。于是屠兒爲之請佛。佛即受請告屠兒言。果熟自墮福熟自度。屠兒還歸供設飯食。佛將諸弟子到屠兒村中。至檀越舍。梵志大小皆共歡喜。今日乃得佛之便耳。若當贊檀越福德者。當以其前後殺生作罪持用譏之。佛若當說其由來之罪者。當以今日之福難之。二宜之中今日乃得佛便耳。佛到即坐行水下食。于是世尊觀察衆心。應有度者即出舌覆面舐耳。放大光明照一城內。即以梵聲說偈咒願
如真人教 以道活身 愚者嫉之
見而爲惡 行惡得惡 如種苦種
惡自受罪 善自受福 亦各須熟
彼不相代 習善得善 亦如種甜
佛說偈已。五百梵志意自開解。即前禮佛五體投地叉手白佛言。頑愚不及未達聖訓。唯願愍育得爲沙門。佛即聽受皆爲沙門。村人大小見佛變化莫不歡欣。皆得道迹稱之賢聖。無複屠兒之名。佛食畢訖即還精舍
法句譬喻經世俗品第二十一
昔有婆羅門國王名多味寫。其王奉事異道九十六種。王忽一日發于善心欲大布施。如婆羅門法。積七寶如山持用布施。有來乞者聽令自取重一撮去。如是數日其積不減。佛知是王宿福應度化作梵志。往到其國。王出相見共相禮問起居曰。何所求索莫自疑難。梵志答言。吾從遠來。欲乞珍寶持作舍宅。王言。大善。自取重一撮去。梵志取一撮行七步。還著故處。王問。何故不取。梵志答曰。此纔足作舍廬耳。複當娶婦俱不足用。是以不取。王言。更取叁撮。梵志即取行七步複還著故處。王問梵志何以複爾。答曰。此足娶婦。複無田地奴婢牛馬。計複不足是以息意也。王言。更取七撮。梵志即取行七步。複還著故處。王言。複何意故。梵志答言。若有男女當複嫁娶。吉凶用費計不足用。是以不取。王言。盡以積寶持用相上。梵志受而舍去。王甚怪之重問意故。梵志答曰。本來乞丐欲用生活。谛念人命處世無幾。萬物無常旦夕難保。因緣遂重憂苦日深。積寶如山無益于己。貪欲規圖唐自艱苦。不如息意求無爲道。是以不取。王意開解願奉明教。于是梵志現佛光相踴住空中。爲說偈言
雖得積珍寶 崇高至于天
如是滿世間 不如見道迹
不善像如善 愛如似不愛
以苦爲樂相 狂夫爲所厭
于是國王見佛光相遍照天地。又聞此偈踴躍歡喜。王及群臣即受五戒得須陀洹道
法句譬喻經述佛品第二十二
昔佛在摩竭提界善勝道場元吉樹下。德力降魔坐自惟曰。甘露法鼓聞于叁千。昔父王遣五人。供養麻米執侍有勞。功報應敘。此五人者。在波羅奈國。于是如來從樹下起。相好嚴儀明晖天地。威神震動。見者喜悅。至波羅奈國。未至中道逢一梵志名曰憂呼。辭親離家求師學道。瞻睹尊妙驚喜交集。下在道側舉聲歎曰。威靈感人儀雅挺特。本事何師乃得斯容。佛爲憂呼而作頌曰
八正覺自得 無離無所染
愛盡破欲網 自然無師受
我行無師保 志獨無伴侶
積一得作佛 從是通聖道
憂呼聞偈怅惘不解。即問世尊瞿昙如行。佛告梵志。欲詣波羅奈國擊甘露法鼓轉無上法輪。叁界衆聖未曾有轉法輪遷人入泥洹如我今者也。憂呼大喜善哉善哉。如佛言者。願聞甘露如應說法。梵志揖已即便過去。未到師所于道路宿。至其夜半卒便命終。佛以道眼見其已終。愍傷之曰。世間愚癡謂命有常。見佛舍去而獨喪亡。法鼓震動而獨不聞。甘露滅苦而獨不嘗。展轉五道生死彌長。經曆劫數何時得度。佛以慈愍而說偈言
見谛淨無穢 已度五道淵
佛出照世間 爲除衆憂苦
得生人道難 生壽亦難得
世間有佛難 佛法難得聞
佛說此偈時。空中五百天人。聞偈歡忻皆得須陀洹道
法句譬喻經安甯品第二十叁
昔佛在羅閱祇東南叁百裏有山民村五百余家。爲人剛強難以導化。宿世福願應蒙開度。于是世尊化作沙門。至村分衛分衛畢竟。出于村外樹下坐定入泥洹叁昧。至于七日不喘不息不動不轉。村人見之謂爲命終。共相謂曰。沙門已死當共葬送。各持束薪就往燒之。火然薪盡佛從坐起。現道神化。光明照曜感動十方。現變畢訖還坐樹下。容體靜安怡悅如故。村人大小莫不驚懼。稽首謝曰。山民頑野不識神人。妄以薪火燒于未然。自惟獲罪重于太山。唯垂慈赦不見咎怨。不審神人得無傷病乎。將無愁戚乎。將無饑渴乎。將無熱惱乎。于是世尊和顔含笑。而說偈言
我生已安 不愠于怨 衆人有怨
我行無怨 我生已安 不病于病
衆人有病 我行無病 我生已安
不戚于憂 衆人有憂 我行無憂
我生已安 清淨無爲 以樂爲食
如光音天 我生已安 恬惔無事
彌薪國火 安能燒我
爾時村中五百人聞說偈已。皆作沙門得羅漢道。村人大小皆信叁尊。佛與五百人飛還竹園。賢者阿難見佛與得道者俱來。前白佛言。此諸比丘。有何異德乃使世尊自往臨度。佛告阿難。我未下爲佛時。世有辟支佛常處是山。去村不遠在一樹下欲般泥洹。現道神德便取滅度。村人持薪火就往燒之。斂取舍利著寶瓶中埋在山頂。各共求願願後得道。如是沙門滅度快樂也。緣此福故應當得道。是故如來往度之耳。佛說是時天人無數皆得道迹
昔佛在舍衛國精舍。時有四比丘坐于樹下。共相問言。一切世間何者最苦。一人言。天下之苦無過…
《法句譬喻經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