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阴持入经》

「经疏部」经文1694卷33页码:P0009
吴 陈慧撰

  《阴持入经》上 ▪第2页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减也

  令[卫-韦+正]不啻令[卫-韦+正]足 啻多也。足满也。当进德[卫-韦+正]就无尽之意。令道满足也

  发方便[卫-韦+正]精进摄制意舍散恶意是为四意正断何等为四神足或有比丘为欲定断生死随[卫-韦+正]增神足 师云。欲得定意以断生死栽。随[卫-韦+正]而进。增益道志。以成神足也

  恶生死猗 猗。猗十二因缘轮转无宁。[卫-韦+正]家恶厌之

  却欲猗尽猗 欲六欲也

  从不便意生遣离去 十二因缘诸恶行之原矣。非便己者也。[卫-韦+正]家当疾遣之去。无令为己累。故曰遣也

  是为一神足精进定 师云。定定在进取深[卫-韦+正]也

  断生死随[卫-韦+正]增神足恶生死猗却欲猗尽猗从不便意生遣离去是为二神足意定断生死 师云。嫉恚疑灭。意即寂定。谓之意定

  随[卫-韦+正]增神足恶生死猗却欲猗尽猗从不便意生遣离去是为三神足戒定断生死随[卫-韦+正]增神足恶生死猗却欲猗尽猗从不便意生遣离去是为四神足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为已说具 师云。内[病-丙+岁]尽净明盛。眼能洞视无极之表。耳能彻听。身能飞行。变化万端。心明往古来今。已及众生心念口言。身诸所更。无微不察。佛缘一觉应仪四神已足。不师受故曰神足矣

  何等为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为五根 师云。树非根不生。道非信不成。为道德之根。信根立道乃成。故信为首。精进在[卫-韦+正]勤存身若绝邪[病-丙+岁]念。习志于净定。观四非常入三活门。慧印曰。是尊慧入慧门慧门所谓三活门者

  彼根应何义根为根义属为根义 根道根。属属道也。叶枝节华实。五事虽殊。俱属于根。信精进念定慧五德。皆属于道故曰属

  可喜为根义不为同事为根义 可。可根立也。喜悦也。不同事别流也。[卫-韦+正]家获道五根。喜以殖德。与俗相背。终始别流喜而自可。故曰可喜根也

  是名为根义何等为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名为五力彼力应何义无有能得坏为力义 师云。夫已得四意止者。五根即立。五根立道力即成。天女玉色不能乱其目。名乐妓声不能灾其耳。众香上甘魔王之尊。飞行皇帝之荣。六情不为迷。志如虚空。莫能动者谓之力

  有所益为力义 道[卫-韦+正]曰降。德润群生谓之益矣

  有胆为力义 魔兵亿八千万。不能动菩萨一毛。道力隆赫。魔王降伏。谓之胆

  能得依为力义 依依空[卫-韦+正]四。渊不能没。由依船度海

  是名为力义有七觉意何等为七觉意一念觉意 师云。觉觉善恶也。恶念生即灭之。道念生即摄持。谓之念觉意矣

  二法分别观觉意 法善恶法。观寂谛观分别真伪。择取净法。可以免三界者矣。安般曰。择法觉意

  三精进觉意四爱可觉意 愚者爱六邪。可之以为宝。上明十二神照其必为[示*骨]。转心以受道。可三法之高[卫-韦+正]。十[山/(支*力)]法云。以直[卫-韦+正]消邪[卫-韦+正]。斯义如之也

  五猗觉意 智士常以意猗四意止。色痛想[卫-韦+正]四阴起即觉灭之。谓之猗觉意矣

  六定觉意 得止断神足根力意即寂定。在其所志分别除[病-丙+岁]守道净[卫-韦+正]究意。高德进心取道。雷震之向不能闻其耳。故曰定矣

  七护觉意 意危难护。其妙难制。若[卫-韦+正]在欲慎将护之。使其出欲。在色在无色。护之亦然。故曰护觉意

  是名为七觉意有得道者八种道[卫-韦+正]何等为八一直见 见三界非直。皆为幻化。唯道有常。进意取之。故曰直见也

  二直[卫-韦+正] 非三尊净[卫-韦+正]。终而不[卫-韦+正]也

  三直语 非佛教。不言之矣

  四直治 以无欲为治矣

  五直利 以道净[卫-韦+正]为利

  六直方便 诸佛以三十七品。为度世之方便

  七直意 意远三界。直出十二门。不复邪倾。谓之直意也

  八直定是名为八道[卫-韦+正] 定定在三十七品及三活。斯四十品者。佛之尊宝也。[毛-(乏-之)]真经曰。心入泥洹从本。本寂而复寂。是则为宝。又曰。心合三十七品。用度诸苦。是则为宝。夫宝世事之谓

  八种道[卫-韦+正]为堕合三种一戒种二定种三慧种 三十七品。总为八道[卫-韦+正]。合为戒定慧。戒净度欲界。定净度色界。慧净度无色界。于戒定慧有愿想。谓之垢也。受三界欲色识。无出斯矣

  彼所直语直业直治是名为戒种彼所直方便直念直定是名为定种彼所直见直[卫-韦+正]是名为慧种皆从是教诫令不啻教诫令不啻教意令不啻慧教诫 不啻多也。[卫-韦+正]家由累劫持戒。积[卫-韦+正]不亏。故令戒多也。修禅累久故令意[卫-韦+正]。过四禅深入诸定。学于诸佛解慧无量。虽然。无以为足矣。当进其戒定慧至于得道。故曰不啻

  彼戒种比丘为拔嗔恚亦[廿/恶]本为散嗔恚结 散牵也。以恕已四等拔嗔恚毒。散诸怨解众结。兴慈悲喜护。普济群生也

  为合恚疮 恚毒兴。而身命危。谓之疮矣。恚灭疮合矣

  为识苦痛为度欲界 苦身也。身生老病死其痛难。云[卫-韦+正]家照之。厌身苦断欲灭恚。度欲界也

  彼定种比丘为拔悭[廿/恶]本为散欲结为合欲疮为知乐痛为度色界 定止也。获六情所欲谓之乐。失之即[病-丙+(止/(止*止))]。谓之痛。当以戒求道。而默存天乐。夫福祸之原。乐苦之门。[卫-韦+正]寂照远。知后必苦。拔六欲之悭。灭色身之想。定在四止。不受彼乐。谓之度色矣

  彼慧种比丘为拔痴[廿/恶]本为散痴结为合憍慢疮为知不乐不苦痛为得度无有色界是为三种 不苦不乐。谓意未念善。又未在[廿/恶]。中间瞢瞢后受[病-丙+(止/(止*止))]身。此身更苦。斯为痛矣。[卫-韦+正]家意在空。不能空空。不色天乐空。心结在之。世有佛如恒沙。而已不能受间。福尽入三[廿/恶]道更诸苦[病-丙+(止/(止*止))]。斯为痛矣。慧者以非常苦空非身。眼观视三界。无针鼻之土。可免死不受苦者。即念空灭愿。就净无想入三活门。慧印曰。空无所著是为泥洹也

  比丘止为拔三[廿/恶]本散三[廿/恶]使合四疮知三痛度三界 三[廿/恶]三毒也。四疮者。一欲疮。二见结疮。三戒愿疮。四身结[卫-韦+正]疮。心为三毒因。受彼四疮。其使难察故云使矣。三痛三界也。识神受[病-丙+(止/(止*止))]因流无际。[卫-韦+正]者当三毒积德莫休。趣至泥曰为限矣。明度经曰若内菩萨使入深法。当[卫-韦+正]空无想无愿无识无生灭。泥洹为限也

  何等为十二种 十二种因缘也。分为三部[卫-韦+正]。上四事属过去。中四事属当来也

  从求如求等生 从从痴也。如如其所求。等俱也。谓识舍本净。从未[病-丙+岁]。即如其所求。十二因缘次第同时俱生也。故曰等生也

  从痴因缘令有[卫-韦+正] 痴冥也。[卫-韦+正]也谓群生识神没在痴冥。由盲者不明安危。去福就祸。识神本痴。乐身苦。不知亲为己尊。而欲意向之。遂依受身。中心经曰。本从痴中来。今为人复痴。斯之谓矣

  从[卫-韦+正]令有识 识知也。魂灵受身。即知好恶。而有憎爱之心也

  从识令有名字 字色也。痛想[卫-韦+正]识名也。地水火风可见。谓之色矣

  从名字令有六入 由五阴受身。令六情生。而有六邪入

  从六入令有致 六情备。即致色声香味细滑众念。了本曰。更乐眼更色心乐之。谓之更乐矣

  从致令有痛痒从痛痒令有爱 老至身病。命终毒痛。痴心恋爱。言之哽噎。谓之爱也

  从爱令有受 以爱之故。五阴盛猛。受后生栽。其为无量

  从受令后有 由受盛阴。令有后身。殃祸轮转。缠绵不绝

  从有令有生 已有盛阴。识神因亲。受身更生

  从生令有老死忧悲苦不可心致[病-丙+(止/(止*止))]如是具足苦种为致习 四大萎枯曰老。命尽神迁曰死。内热心痛曰忧。存之嘘唏曰悲。荷负重祸曰苦。若斯众事心所不可。不乐而自来求离。而不勉。心满内结曰[病-丙+(止/(止*止))]。识为种生十二因缘。令苦备足。而不以苦者。以其说习之久矣。生死以苦习为本。道以尽为基。基立道焉得不成乎

  痴已尽便[卫-韦+正]尽已[卫-韦+正]尽便识尽已识尽便名字尽已名字尽便六入尽已六入尽便致尽已致尽便痛痒尽已痛痒尽便爱尽已爱尽便受尽已受尽便有尽已有尽便生尽已生尽便老死尽已老死尽忧悲苦不可心[病-丙+(止/(止*止))]便尽如是具足苦种便得尽 十二因缘尽。即泥洹矣

  彼痴名为不知四谛如有 谛谛有苦习重祸。已为之困而不知。止欲尽[病-丙+(止/(止*止))]。观净得道安康无患。而已不受谓之痴也

  不解不见不相应不受不解不解根是名为痴 道正而群生心邪。与佛教违。谓之不应矣

  彼痴因缘[卫-韦+正]为何等为六望受何等为六色声香味触法是为身六望受是名为[卫-韦+正] 六情望六邪。而心受之。以成法也

  彼[卫-韦+正]因缘识为六身识眼耳鼻舌身心是名为六身识 六识所兴辄种身像。故曰六身识也

  彼识因缘名字字为色名为四不色阴痛想[卫-韦+正]识是为名 不无也。谓痛想[卫-韦+正]识无形可睹。故曰不色矣

  色为四大本谓地水火风是上为名是四为色是二相连共为名字 身强者地也。软湿水也。温暖火也。气息风也。斯四大可见。谓之色。识神为斯名色。因于三界也

  彼名字因缘身六入受眼耳鼻舌身心是名身六入受彼六入因缘身六思望眼耳鼻舌身心是名为身六思望彼思望因缘身六痛眼耳鼻舌身心是名为身六痛彼痛因缘六身爱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是名为六身爱彼爱因缘受为四受一欲受 谓处欲界。受欲身也

  二见结受 色天见色。心结受生死栽。不以身加

  三戒愿受 [卫-韦+正]家。戒当以求道。而乐天福愿升天。庶彼延寿。谓之愿受

  四身结[卫-…

《阴持入经上》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