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经赞述》

「经疏部」经文1700卷33页码:P0124
唐 窥基撰

  《金刚般若经赞述》下 ▪第2页

  大乘 基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女人于后末世等。就初中有二。初彰经德大次持诵福圆。此初也。不可思议者非情思之可议。不可称量者非语言而可称说。为大乘者说者谓定性大乘。为最上乘者说者。谓不定性大乘。谓亦有二乘性故。谓此妙法最极难量。小乘意乐下劣不能于此经而发趣。故云为发大乘者说也。无著云。就此赞法及修行之中有三。一者赞叹教法。二叹修行者。三若乐小法者下双明二种。此初叹法也。为发大乘者说等者。成前不可思议等也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述曰。世亲云此第二明持诵福圆也。谓由此法为大乘说故。有受持等者必获无上菩提不可思议功德。故于彼生少信者便胜舍多身命也。无著云。就此第二叹修行之中有三。初持诵等故佛所摄受。次明此人成就胜德。后明肩负菩提重担。此初二文也

  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述曰。世亲云此为第二示现受持真妙法故。于中初明大机持诵为荷菩提。次显二乘凡夫不能听受。此初也。谓受持之者当能证获菩提。虽现未得后必得故故言荷担。荷谓荷负担谓担揭。言受持者则为负揭得菩提故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述曰。世亲云此第二文。乐小法者谓即二乘。着我等者谓即凡夫也。无著云。此大文第三双明前二也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述曰。世亲云第三在处皆可尊重也。无著云此为第四天等供养也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述曰。世亲云此第四转障也。如对法论说故。思造业有五。谓一者他所教敕。谓自无喜乐。二者他所劝请。谓俯仰而作。三者无所了知。谓婴孩畜生之类。四者根本执着。谓知罪而作。多分出家之类。五者颠倒分别。谓不识为作。多分在家之类。前三造业未必堕地狱。后二造业定堕地狱。此后二业造已应受。由能受持读诵此经故。转先重业现世为人轻毁。故应堕恶道之业并即消灭也。此据中容受持之者若起增上心持诵之者罪顿消灭。亦非为人轻毁转重令轻也。若其下劣心受持之者未必罪灭也。又释若时报俱不定者即总消灭。报定时不定者即当来应受之者转之现世轻受也。由如是故。虽少信受其福多前所舍身命也。无著云此为第五灭罪。于中有三。初明灭罪。次于后末世等显示多福故。次当知是经等显示福体及果不可测量故。前中有二。初明罪灭次我念过去等显示威力。此初也。谓由听闻持诵此经故。依学无分别智证二空理。二障都亡尽名真灭罪也。谓由愚痴故分别恶业罪生。若听闻经得智慧故断除分别。即是罪从心生还从心灭也。由持此经当得真灭罪故。于现在中亦得回重轻受也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述曰。此依世亲第五文速证佛菩提法也。于中初举自所得福。次校他受持德。此初也阿僧祇劫者。小乘教说从一至十。十十成百。十百成千。十千成万。十万成亿。如是六十番积数故名一阿僧祇也。今大乘准华严。一百二十番积数成一阿僧祇。仍万万为亿。亿亿成兆等也。于燃灯佛前即谓第三僧祇已前也。第三僧祇初逢燃灯佛故。那由他者千万数。谓在燃灯佛前逢八百四千万亿个那庾多佛。于中二法供养承事无空过者。然此但其数不论恒沙者。谓所逢佛极少也。谓此且说随于一地二地等中所逢诸佛。非谓前二僧祇但逢尔所佛也。且依古旧相传说。释迦佛于初僧祇逢五恒河沙佛。第二僧祇逢六恒河沙佛。第三僧祇逢七恒河沙者。是则前二僧祇逢无量佛。何独尔许耶。故知且据随何时分逢者说也。又涅槃说。初依菩萨逢五恒沙佛。第二依六恒沙乃至第四依菩萨逢八恒沙佛。其第四依者即第十地菩萨。故知二僧祇逢无量佛也。然有宗说。初僧祇逢七万五千佛。第二僧祇逢七万六千佛。第三僧祇逢七万七千佛也。无著云此显示威力。谓远绝高胜故名威力。于中有二。此初文也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述曰。世亲释云此第二以他受持功德而校量也。谓供养诸佛但是福门助菩提法。听闻持诵能生慧解破裂生死故也。谓菩萨虽复余行百千诸行。若不修习慧波罗蜜。终不能得识达道理契证真如断除分别生死根本。是故听闻速证菩提也。无著云此文。第二文也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述曰。世亲第六文也。于中初明势力广大闻或狐疑。次显所得果妙非思量境。此初也。此意云。谓无始来于一切众生所有杀盗等心行杀盗等业为怨为害。一闻一读此经发菩提心永除怨害。于一切众生所永无杀盗等心。与诸众生为父为母津济教导。恒为胜友方便。共为亲眷而行孝义。示为朋友而行笃信。示为臣辅而有忠良。示为君王方便抚救。乃至示为男女或下贱等。若作长者。长者中尊如无垢称广说其行。当来成佛功德无穷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如是功德广大无边但由听闻而得生故。故若具说愚夫无智闻或狂疑也。言狂乱者。谓或闻经不信返生憎谤因狂乱故也。或由不信当来感得狂乱之果也。无著云此第三显示多福也。于中亦二。初明德多难信闻或狂疑。次明福果甚深不可量测。此初也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述曰。此第二文也。谓经诠无相之义。持之者当获菩提大果。教义既自难量。果报亦难思测也。故经说有三种物覆之即好露之即恶。谓愚痴人外道典籍及妇人也。有三种物露之即好覆之即恶。如智慧人佛法经典及日月。谓此般若未开卷时与外典无别。既开卷已或讲或读。能破众生百千罪障能得菩提。故受持者功德甚多。纵舍多身命不可比量也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述曰。世亲云此第二周说也。谓上来未解发心者教令进发。未解修行者教令修行。未能伏断诸障者教降伏竟。今此一周为已发心菩萨言我能发心乃至第三已断障者言我能断。由生分别故则障于菩提。分别者谓所知障正障于不住道也。谓若发心修行等时。以无分别智冥契真理。不生分别言我能然名不住道。不住生死及涅槃故。若有分别则为非证故名为障也。故二乘有法执为涅槃所拘便即取寂。凡夫有生执为生死所缚不能出离。菩萨具大悲智故不为两边所拘。故名不住也。若行而有执是则为涅槃所缚。若不行而执为生死所拘名为有住。要炽然行三而不起我能之执。方得住于不住道也。或前为初机利机。后为后机钝机也。就此之中初当宗正明。次于燃灯佛下广释众疑。初中有二。初善现为问次如来为答。此初也。无著云此第十五为证道时远离喜动故。即是离障住处中第十一为远离自取故有此文。谓菩萨于发心修行时自见得胜处作是念。我能发心修行等。如是自取为胜言余不是。为令远离此取故名为远离自取也。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述曰。世亲云。就此佛答之中。初答其初问以例余二举一隅故。次释违不住义。此初也。此意云。发心修行等本拟除病。既存我执病乃转生。欲令虽复发心内亡其我勿念我能。修行亦然降伏例尔。故答初问余令例知也。然此文中准前亦有四心。云我应灭度者是第一心。一切众生者是广大心。余二准文详之易了。无著释云即此之中答前三问也。谓当生如是心者答初问。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此答第二问。谓度众生时不生自取云我能然。要须外不作有众生相。内不起我能执。契顺真理而度有情方名修行。若菩萨有我相等者答第三问。要证人法二空之理二障乃能除方名降伏。若云我能便非契会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述曰。世亲云此释障不住道义也。谓以无分别智内证之时。我法本空都无所有。不作我能发心之念。故言无有有法发心之者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述曰。世亲云就此第二广破众疑有六。第一疑云。既言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者。云何释迦如来于燃灯佛所以华供养。及布发掩泥如是行菩萨行耶。第二须菩提菩萨亦如是下疑云。若无菩萨者诸佛亦不成大菩提。众生亦不入大涅槃等。若如是者为何义故菩萨发心欲令众生入涅槃等耶。此二种疑依前当宗正明处起。下有四疑因展转释疑而生。至下当悉。此即为破初疑也。于中有三。一者破谤无菩萨故。谓作是念。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是则无菩萨。云何如来燃灯佛所行菩萨行。如经言如来于燃灯佛所等。二者为除谤无诸佛故。论云若无菩萨者是谁成佛。是则诸佛亦无也。故论云若无菩萨即无诸佛。有如是谤。谓一向无诸佛也。如经言如来者即诸法如义等。三者为破谤无菩提故。论云若无诸佛者是则无菩提而可得。诸佛不得菩提也。如经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等。前中有三。初佛问次善现答后佛成。此初问也。无著菩萨云。此第十六为求教授故即离障住处中第十二为离无教授故也。谓前说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者。于燃灯佛所何求耶。亦无言教而可求闻故。为离此障故有此文也。就此之中文有其五。一者为离无教授故。如经言如来于燃灯佛所等。二者明菩提不可说。燃灯佛语不称菩提不如言故。如经言若有法如来得等。三者释诸法离言义。如经如来者即诸法如义等。四者有言。释迦于燃灯佛所不得菩提。后时自得正觉。为离此取故。如经若有人言如来得菩提等。五者显示真如不二故。如经须菩提如来所得等。前中亦有三如世亲科。此初问…

《金刚般若经赞述下》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