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仁王经疏》

「经疏部」经文1708卷33页码:P0359
唐 圆测撰

  《仁王经疏》六

  大慈恩寺沙门圆测撰

  受持品第七

  将释此品。略有二义。一释品名。二正释文。释品名者。依智度论。由信力故。闻而奉行为受。由念力故。久久不失为持。此品正明十三法师受持般若。又令他受。名受持品

  经。尔时月光(至)般若波罗蜜

  释曰。第二依文正释。前五品中。辨正宗讫。故下二品。依教奉持。于中有二。初明受持。后明付属。此即初也。于一品内。文别有三。初问答正说十三法师。次佛告波斯下。付王受持。后时诸大众下。明时众得益。前中有二。初月光王请。后大牟尼如来正说。请中有二。初观瑞疑念。后发言陈请。此即初也。文有三节。一观释迦五种神变。二见台上宝满佛。是一切佛化身主者。若准梵网经。是卢舍那佛。或云卢招那。亦云卢折罗。此云照也。以报佛净色。遍周法界故。又日月灯光。遍周一处。亦卢舍那。一也。或可义翻名宝满。此佛化千叶释迦佛。及百亿叶上化佛。故言化身主也。三复现千华叶世界上佛者。即是千华叶上千佛。及一一叶上百亿佛。其中如上诸佛。各各说般若波罗蜜。此当梵网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问此上宝满佛。于三身中。何身所摄。有说。自受用身。此说不尔。自受用土。无法众故。有说。他受用身。此亦不然。诸微尘众。听佛说故。今解。于化身中本末差别。非受用身(更勘无上依经大乘同性经。毗卢舍那释迦。有何差别也)

  经。白佛言(至)不可以识识

  释曰。自下第二发言陈请。初赞。后请。此即赞也。若依本记。过言说故不可说。过想心故不可解。过觉观故不可以识识。此当智度论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依解深密经。云心言路绝

  经。云何(至)开空法道

  释曰。第二请也。开谓开发。道即圣道。于人法境。开发空慧。名空法道。此中问意。诸佛所说甚深般若。难说难识。云何诸善男子。于此经中。明了觉解。依何观门。为诸众生。开法空道

  经。大牟尼言(至)为大法王

  释曰。第二如来正说。于中有三。初总标。次善男子其法师下。别释。后善男子如是诸菩萨下。总结。前中有三。初总标。次别叙。后劝供。此即初也

  经。从习忍(至)依持建立

  释曰。第二别叙。依谓所依。持谓摄持。为众所依。能摄持众建立正法

  经。汝等大众(至)而以供养

  释曰。第二劝供应知

  经。善男子其法师者

  释曰。第二别释十三法师。文别有二。初谍总名。后次第别释。此即初也

  经。习种性菩萨

  释曰。自下第二次第别释十三法师。分为十三。此即第一释习种性。文别有五。一标位列名。二辨类差别。三行业不同。四举劣显胜。五入位时分。此即第一标位列名。谓十三法师中。第一法师名习种性菩萨

  经。若在家(至)比丘尼

  释曰。第二辨类差别。略辨四众。一婆差。二优婆差。三比丘。四比丘尼。言婆差者。或云优婆塞。皆讹略也。正言邬波索迦。此云近事男。邬波斯迦。此云近事女。索是男声。斯是女声。谓彼恒时亲承善士。故名近事。广释如前。比丘及比丘尼。亦如前释

  经。修行十善

  释曰。第三行业不同。文别有三。初修十善。次修不净忍。后住在佛家。此修十善。谓不杀生等十善业道。或可十信。十种信心。虽有两说。本记意存十信

  经。自观己身(至)分分不净

  释曰。第二修不净忍。自有三种。一观六大不净。二观诸根不净。三观三界不净。此观六大。谓诸有情六界成身。所谓四大及空界也。色界有漏识。皆是有漏。可破坏故。名为不净。六界别观。故言分分

  经。复观十四根(至)菩提心

  释曰。第二诸根不净。谓于二十二根中。复观十四根。以为不净。所谓眼等五根。有五识情。或可有情数摄。名五情根。五受根者。苦乐忧喜舍。及男女意命。皆是有漏。有无量过。故说十四皆为不净。信等五根。及三无漏。皆唯善性。过中不说。故观行者观十四根。即发无上菩提心也

  经。常修三界(至)忍观门

  释曰。第三观三界不净。谓三界系法。皆有漏故。亦是不净。问曰。四静虑及无色界。亦有净法。如何说为不净邪。解云。不净自有多种。如瑜伽第二十六卷说。有六种不净。一朽秽不净。自有二种。一依内不净。谓发毛等。二依外不净。谓青瘀等。二者苦恼不净。谓苦触所生受。三下劣不净。所谓欲界。四观待不净。如待无色胜清净事。色界诸法便似不净。待菩迦耶。寂灭涅槃。乃至有顶。皆似不净。五烦恼不净。谓三界中所有一切结缚睡眠随烦恼缠。六违坏不净。谓五取蕴。无常无恒。不可保信。变坏法性。具说如彼。由此静虑无色。皆名不净

  经。住在佛家

  释曰。第三住在佛家。文别有二。初明住在佛家。后修六和敬。此即初也。谓空无我佛所住处。名为佛家。此习种性。初证空理。故名为住

  经。修六和敬(至)波罗蜜道

  释曰。第二修六和敬。谓住佛家故。修六和敬。所谓三业同戒同见同学八万四千波罗蜜。为六和敬

  经。善男子(至)有退有进

  释曰。第四举劣显胜。文别有二。初举劣。后是定人下。显胜。前中有二。初上释劣位。后虽以下。释通伏难。前中有三。初法。次喻。后合。此即法说。谓习忍以前十信菩萨。有退有进。故名劣位

  经。譬如轻毛随风东西

  释曰。第二举喻。可知

  经。是诸菩萨亦复如是

  释曰。第三合喻。可知

  经。虽以十千劫(至)名不定人

  释曰。第二释通伏难。文有两节。初牒三伏难。后而不可下。标宗。略答十善菩萨。有其三义。一以十千劫行十正道。发菩提心。当入习忍位。三亦常学三伏忍。以具三义。谓应不退。如何说言有退有进。故作此言。虽有三事。而不可字名。是习种性。是名不定人

  经。此定人者(至)圣人性故

  释曰。第二显其胜位。文别有二。初明证理。后明离过。此即初也。谓十住位。初证生空理。由此证得圣人性故。名为定人。亦是不退。问此种性菩萨。为如此经。定不退耶。或有即耶。解云。设尔何失。若广分别。如前已说

  经。必不起(至)无有是处

  释曰。第二离过。有其四重。一不起五逆。所谓杀父母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二不起六重。如优婆塞经第四卷受戒品说。一杀生。二偷盗。三淫荡。四妄语。五沽酒。六谤说在家出家四众过失。广说如彼(余经或说四重八重。四重者。一贪嫉。二悭。三嗔。四谤。三宝藏言八重者。即菩萨八重。前四重上加僧四重。即名八重。言十重者。前六重上加贪等四。名为十重。今此说六犯。即失戒法。名为重法。过中极重。名为重也)三者不起二十八轻。亦如优婆塞经受戒品说。一不供养父母师长。二耽乐饮酒。三污恶不能瞻视病苦。四见有乞者。不能多少随宜。而与空遣还者。五若见比丘比丘尼长老先宿诸优婆塞优婆夷等。不起奉迎礼拜问讯。六若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毁所受戒。心生憍慢。言我胜。彼彼不如我。七月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八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九受招提僧众具床座。十疑水有虫故便饮之。十一险难之处无伴独行。十二独宿尼寺。十三为于财命。打骂奴婢童仆外人。十四若以残食施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十五若畜猫狸。十六畜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未受戒者。十七若不贮畜僧伽梨衣钵盂锡杖。十八若为身命。须田作者。不求净水。及陆种处。十九为于身命。若作市易斗称卖物。一说价已。不得前劫。舍贱趣贵。斗称量物。仕前互用。如其不平。应语令平。二十若于非处非时行欲。二十一赍估反卖。不输官税。盗弄去者。二十二若犯国制。二十三若得新谷菓苽菜茹。不先奉献师供养三宝。先自受用者。二十四僧若不听说法赞叹。辄自作者。二十五道路若在诸比丘前沙弥前行。二十六僧中付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者。二十七若养蚕者。二十八行路之时。遇见病者。不住瞻视。为作方便。付属所在。而舍去者。四不起谛法。谓定位者。不谤佛法。经书言非佛说

  经。能以一阿僧祇(至)僧伽陀位

  释曰。第四入位时分。梵音阿僧祇劫。此云无数劫。谓日月岁数。不可数故。名阿僧祇。或三灾等劫。不可数故。乃至大小乘宗。三大阿只。名阿僧祇。今于此中。依日月岁数。非三灾等。僧伽陀位者。相传释云。性种性。或云离着。谓证人空而不执着我有情等。此意说云。一僧祇修行习忍。始入性种性

  经。复次性种性

  释曰。第二性种性。文别有三。初标位列名。次辨观差别。后入位时分。此即初也。初学名习。数习成性故。十行乃名性种性也

  经。行十慧观

  释曰。第二辨观差别。于中有五。一行观行。二灭障。三知俗。四练观。五修行。此即初也。言行十慧观者。谓四念处三善根及三世观。如前教化品中说

  经。灭十颠倒

  释曰。第二灭障。言灭十颠倒者。谓四念处观除四颠倒。三善根观除其三毒。或三世观除三世执。定有过去因。有未来果。及现在因果执。皆不顺理。并名颠倒

  经。及我人知见(至)不可得

  释曰。第三知俗。谓我人知见者。依世俗说。分分假伪。而非实有。但有名即是名假。但有受即受假。但有法即法假。由此道理。实不可得。故知我人等者。皆世俗有

  经。无定相(至)修道空观

  释曰。第四练观无定相者。总标我法。无其定相无自他相故者。别释我法无自他相。此即两释。一云。无自相者。显无我相。无他相者。显无法相。一云。无自相者。无人我法我相。无他相者。无人我法我二种我所相。修护观门者。如上观门。未得名修。已得名护。已上文意义趣难了。有诸异说。恐繁不述

  经。亦常行百万(至)念念不去心

  释曰。第五修行。谓此位中。观渐胜故。行诸波罗蜜常不离心

  经。以二阿僧祇(至)波罗陀位

  释曰。第三入位时分。波罗陀者。若依本记。翻名守护。谓道种性位。其行坚牢。不失自性。名守护位。此明十行以二僧祇行…

《仁王经疏六》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