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义记》

「经疏部」经文1715卷33页码:P0572
梁 法云撰

  《法华经义记》七 ▪第6页

  光宅寺沙门法云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第三句则明得法空之时无有分别彼此之义。昔日未得法空之时作意言我只能行彼不能行此有彼此分别之意。今日既得法空。唯一相无相无彼此之殊也。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是第三总结二行处也

  从云何名亲近处此下是第二则解两家亲近处。此中有二。第一云何名亲近处提章门。第二正释。中自有二。第一先解释假名空亲近处。第二解释法空亲近处。此则是两家方便道也。今日就解假名空亲近处中自有三段。第一先明所不亲近处。第二明所亲近处。第三总结也。若论方便体者以实法过假名未得真观以来正是方便体。今者且就外缘作方便故如此说也。就解所不亲近处中自有八种。第一先明离力势缘也。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下是第二明离邪见缘。从不亲近诸外道下是也。第三明离恶业缘。从亦不亲近下是也。第四明离小乘缘。从又不亲近求声闻下是也。第五明离爱染之缘。文殊下是也。第六明离无志之缘。五种不男是也。第七明离讥呵之缘。从不独入下是也。第八明离散乱之缘。从乐畜年少下是也。常好坐禅此下是第二正明所亲近处也。文殊下是第三总结也

  复次此下是第二明法空亲近处亦有三。第一先明所亲近处。第二正明能亲近体。第三总结也。所亲近处者即是二谛境也。能亲近者是能观之智也。明所亲近中有二。第一明真谛第二但以因缘故有下明俗谛也。就此明真谛之中自有三。第一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一句正明真谛理。第二从不颠倒以下六句明心行处灭。第三一切言语道断下十一句明言语道断也。但以因缘故有下二句是第二明俗谛也。从常乐观如是法相者是法空中第二明能观智也。是名近处是第三结也

  而说偈言此下是第二偈颂。但上长行中本有二。第一先据行作两章门。次明于后恶世中能流通此经。第二正释两章门。不释能流通义也。今此二十三行偈亦分为二。初有一行半偈颂第一举行作两章门。常离国王以下二十一行半颂第二正解释也。第一段有二先作两章门。次明能流通此经。今倒颂一行先颂第二明能流通。次半行追颂第一两章门也。上第二释中先明行处。后明亲近处为二。今此偈中不得依上直判为三段。第一有十三行半先颂假名空亲近处。次有两行半追颂两行处。第三有五行半颂法空亲近处也。上释二亲近处有二。初提章门今不颂之。唯颂第二正释。但假名空亲近处中本有三。第一先明所不亲近处。第二正明所亲近处。第三总结。今不颂第二所亲近处。十三行半偈中初十二行半颂第一所不亲近一行颂第三总结也。但上所不亲近处有八种。今此十二行半唯得通颂之不可分也。是则名为此一行颂总结也。但本论近处。此中何故举行处结耶。解释言。此举行处近处故前行也。此二处者此近处是第二。前行处是第一。故道二也

  又复不行此下两行半是第二段则颂上两行处。上本有三。一者提章门。二者正释。第三总结。今不颂第一唯颂后两段。初两行颂正解。次半行颂结也。但上先解假名空行处。次法空行处也。此二行则倒颂。初一行先颂法空行处也。次一行追颂假名空行处也。是则名为此半行颂上第三结也

  一切诸法下此五行半第三颂上法空亲近处。上本有三。第一明所亲近处。第二明能亲近。第三结也。今此五行半直分六段。第一有一行半先略颂上第一所亲近处也。第二颠倒分别诸法有无下有一行则举非形是。上长行所无。则明此人不能作法空亲近观也。第三在于闲处下有半行正颂上第二能亲近处。即是上常乐观如是法相也。第四安住不动下半行则广颂所亲近处也。第五者观一切法皆无所有下有一行三句。倒颂上法空行处也。第六有一句则上第三法空亲近处结句也

  若有比丘但解初行中有三段。此下有四行半。是第二明得果安乐之相。就中自有二。第一一行半明离危苦。第二菩萨有时入于静室下三行明得安乐也

  文殊师利是名菩萨下一行一句是第三结初行也

  第二安乐行正以说法为体。然说法本是口业今者正取动口善心为此行体也。前解言初两行中各有二段。今此第二行中有三者。第一先总劝人修此安乐行。第二若口宣说下十一行半偈正明行体相。第三最后我灭度后下五行偈则明得果安乐相也

  从又文殊师利如来灭下是第一总劝人。末世通经应住安乐行也

  若口宣说以下竟十一行半偈是第二段正解释此行体。今就此第二中自有二。第一是长行第二是偈颂。今且就长行之中自有二将欲明此行体。是故第一先明离恶。第二诸有听者以下正明此行体相。但下第三行亦明离恶。今此中复明离恶与下何殊耶。解释者言。凡有三意初意言。此中所以明离恶者。夫说法必清净化物没命度人。是故将明清净说法先明离诸过恶也。第二意此中先明离恶后正明说法。下第三行发初正明离恶也第三意言下偈颂之中则先颂说法后颂离恶。是故验知正以说法为体也。今且明离恶之中有三段。若口宣说下两句明说法时节。第二不乐说人以下正明离恶。第三善修如是安乐心故一句结句也。就第二离恶中凡离六种。一者言不乐说人此明不说出经人过也。二者言及经典过者此明不谛经文辞句也。三者离言彼通经是此通经之非从亦不轻慢下是也。四者从不说他人好恶长短可言不说他人之短。何故言不说他人之长耶。解释者本言。此中道长者本欲为显其短也。五者从于声闻人下则明不说小乘之过。此中但明不称小乘之名也。若有乐小乘者亦可慢称有名也。六者言亦不生怨嫌之心也

  诸有听者下此是第二正明此行体相。此中自有二。一者明默来听者不逆其意也。二者从有所难问下明有咨问不逆其意也

  而说偈言此下是第二凡有十一行半偈。今判为两段。初有六行半先颂上长行中第二正明行体。次有五行倒颂上第一离恶也。但上长行第二之中本有二。初明默听后明问难。今此六行半宜分为三段。第一有两行半先明说法之方此是上长行所无也第二若有比丘及比丘尼下有两行则颂上第一默来者听也第三若有难问下有两行即颂上第二难问者除懒堕意此下有五行则颂上第一离恶然上本有三有今此五行之中不颂第一与第三唯颂第二上第二中本有六。今正宜分为二。初有两行半先明离懈怠之恶也。次衣服卧具下有两行半则明离贪欲希望之恶也。我灭度后此下有五行是第三段则明得果安乐之相自有二。初三行明离危苦义也第二智者如是下有两行正明所得安乐相也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法华经义记》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1】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