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義記》七 ▪第6页
光宅寺沙門法雲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第叁句則明得法空之時無有分別彼此之義。昔日未得法空之時作意言我只能行彼不能行此有彼此分別之意。今日既得法空。唯一相無相無彼此之殊也。是名菩薩摩诃薩行處。是第叁總結二行處也
從雲何名親近處此下是第二則解兩家親近處。此中有二。第一雲何名親近處提章門。第二正釋。中自有二。第一先解釋假名空親近處。第二解釋法空親近處。此則是兩家方便道也。今日就解假名空親近處中自有叁段。第一先明所不親近處。第二明所親近處。第叁總結也。若論方便體者以實法過假名未得真觀以來正是方便體。今者且就外緣作方便故如此說也。就解所不親近處中自有八種。第一先明離力勢緣也。菩薩摩诃薩不親近國王下是第二明離邪見緣。從不親近諸外道下是也。第叁明離惡業緣。從亦不親近下是也。第四明離小乘緣。從又不親近求聲聞下是也。第五明離愛染之緣。文殊下是也。第六明離無志之緣。五種不男是也。第七明離譏呵之緣。從不獨入下是也。第八明離散亂之緣。從樂畜年少下是也。常好坐禅此下是第二正明所親近處也。文殊下是第叁總結也
複次此下是第二明法空親近處亦有叁。第一先明所親近處。第二正明能親近體。第叁總結也。所親近處者即是二谛境也。能親近者是能觀之智也。明所親近中有二。第一明真谛第二但以因緣故有下明俗谛也。就此明真谛之中自有叁。第一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一句正明真谛理。第二從不顛倒以下六句明心行處滅。第叁一切言語道斷下十一句明言語道斷也。但以因緣故有下二句是第二明俗谛也。從常樂觀如是法相者是法空中第二明能觀智也。是名近處是第叁結也
而說偈言此下是第二偈頌。但上長行中本有二。第一先據行作兩章門。次明于後惡世中能流通此經。第二正釋兩章門。不釋能流通義也。今此二十叁行偈亦分爲二。初有一行半偈頌第一舉行作兩章門。常離國王以下二十一行半頌第二正解釋也。第一段有二先作兩章門。次明能流通此經。今倒頌一行先頌第二明能流通。次半行追頌第一兩章門也。上第二釋中先明行處。後明親近處爲二。今此偈中不得依上直判爲叁段。第一有十叁行半先頌假名空親近處。次有兩行半追頌兩行處。第叁有五行半頌法空親近處也。上釋二親近處有二。初提章門今不頌之。唯頌第二正釋。但假名空親近處中本有叁。第一先明所不親近處。第二正明所親近處。第叁總結。今不頌第二所親近處。十叁行半偈中初十二行半頌第一所不親近一行頌第叁總結也。但上所不親近處有八種。今此十二行半唯得通頌之不可分也。是則名爲此一行頌總結也。但本論近處。此中何故舉行處結耶。解釋言。此舉行處近處故前行也。此二處者此近處是第二。前行處是第一。故道二也
又複不行此下兩行半是第二段則頌上兩行處。上本有叁。一者提章門。二者正釋。第叁總結。今不頌第一唯頌後兩段。初兩行頌正解。次半行頌結也。但上先解假名空行處。次法空行處也。此二行則倒頌。初一行先頌法空行處也。次一行追頌假名空行處也。是則名爲此半行頌上第叁結也
一切諸法下此五行半第叁頌上法空親近處。上本有叁。第一明所親近處。第二明能親近。第叁結也。今此五行半直分六段。第一有一行半先略頌上第一所親近處也。第二顛倒分別諸法有無下有一行則舉非形是。上長行所無。則明此人不能作法空親近觀也。第叁在于閑處下有半行正頌上第二能親近處。即是上常樂觀如是法相也。第四安住不動下半行則廣頌所親近處也。第五者觀一切法皆無所有下有一行叁句。倒頌上法空行處也。第六有一句則上第叁法空親近處結句也
若有比丘但解初行中有叁段。此下有四行半。是第二明得果安樂之相。就中自有二。第一一行半明離危苦。第二菩薩有時入于靜室下叁行明得安樂也
文殊師利是名菩薩下一行一句是第叁結初行也
第二安樂行正以說法爲體。然說法本是口業今者正取動口善心爲此行體也。前解言初兩行中各有二段。今此第二行中有叁者。第一先總勸人修此安樂行。第二若口宣說下十一行半偈正明行體相。第叁最後我滅度後下五行偈則明得果安樂相也
從又文殊師利如來滅下是第一總勸人。末世通經應住安樂行也
若口宣說以下竟十一行半偈是第二段正解釋此行體。今就此第二中自有二。第一是長行第二是偈頌。今且就長行之中自有二將欲明此行體。是故第一先明離惡。第二諸有聽者以下正明此行體相。但下第叁行亦明離惡。今此中複明離惡與下何殊耶。解釋者言。凡有叁意初意言。此中所以明離惡者。夫說法必清淨化物沒命度人。是故將明清淨說法先明離諸過惡也。第二意此中先明離惡後正明說法。下第叁行發初正明離惡也第叁意言下偈頌之中則先頌說法後頌離惡。是故驗知正以說法爲體也。今且明離惡之中有叁段。若口宣說下兩句明說法時節。第二不樂說人以下正明離惡。第叁善修如是安樂心故一句結句也。就第二離惡中凡離六種。一者言不樂說人此明不說出經人過也。二者言及經典過者此明不谛經文辭句也。叁者離言彼通經是此通經之非從亦不輕慢下是也。四者從不說他人好惡長短可言不說他人之短。何故言不說他人之長耶。解釋者本言。此中道長者本欲爲顯其短也。五者從于聲聞人下則明不說小乘之過。此中但明不稱小乘之名也。若有樂小乘者亦可慢稱有名也。六者言亦不生怨嫌之心也
諸有聽者下此是第二正明此行體相。此中自有二。一者明默來聽者不逆其意也。二者從有所難問下明有咨問不逆其意也
而說偈言此下是第二凡有十一行半偈。今判爲兩段。初有六行半先頌上長行中第二正明行體。次有五行倒頌上第一離惡也。但上長行第二之中本有二。初明默聽後明問難。今此六行半宜分爲叁段。第一有兩行半先明說法之方此是上長行所無也第二若有比丘及比丘尼下有兩行則頌上第一默來者聽也第叁若有難問下有兩行即頌上第二難問者除懶墮意此下有五行則頌上第一離惡然上本有叁有今此五行之中不頌第一與第叁唯頌第二上第二中本有六。今正宜分爲二。初有兩行半先明離懈怠之惡也。次衣服臥具下有兩行半則明離貪欲希望之惡也。我滅度後此下有五行是第叁段則明得果安樂之相自有二。初叁行明離危苦義也第二智者如是下有兩行正明所得安樂相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法華經義記》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