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義記》

「經疏部」經文1715卷33頁碼:P0572
梁 法雲撰

  《法華經義記》八

  光宅寺沙門法雲撰

  安樂行品之余

  次明第叁行。此行以離惡爲體。有兩段者即是長行與偈爲兩段也。今且就長行之中自有叁段。第一正明離惡。第二當于一切衆生以下則明修善。若不修善無容離惡也。第叁文殊師利以下明得果安樂之相也。今明離惡之中凡離六種惡。一嫉妒也。二谄也。此人實能修善只自所悅人情也。叁诳也此人內心無有實行也。四亦勿輕罵學佛道者也。五若比丘比丘尼下五行是不輕小乘學也。六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诤競也

  當于一切衆生下是第二明修善自有四種善。于一切衆生起大悲想也。二于諸如來下也叁于諸菩薩下也。四于一切衆生下也

  文殊此下是長行中第叁則明得果安樂之想也

  而說偈言此下六行是第二偈頌也。然上長行之中本有叁段。今此六行偈頌亦分爲叁段。第一有兩行即得通頌上第一正明離六種惡也。第二是佛子說法下有叁行則通頌上第二修四種善也。第叁第叁法如是下有一行偈則得頌上第叁安樂相也

  次解第四安樂行。此行明以慈悲爲體。就中亦有兩段。即是長行與偈爲二也。今且就長行中自有二段。第一明行體。第二文殊師利以下即明得果安樂相。又此兩段之中各有二。初段中二者。第一略明大慈也。第二從于非菩薩下廣明大悲。不聞即是昔日聞慧不成就。不知即是昔日思慧不成就也。不覺即是昔日修慧不成就。何以知之。下叁句即釋也。不聞即釋上不聞句。昔日若能聞此叁乘者則聞義成就。正由昔日不聞是聞義不成也。不信即釋上不知句。正由昔不信言于一佛乘分別說叁。是故不知同歸之理也。不解即釋上不覺句。若昔解同歸之義者即便覺知無叁之義也

  文殊此下是第二正明安樂之相亦有二者。第一正明安樂之相。第二即釋但初正明安樂相。中自有二。第一先明人愛。第二從諸天下明天護也。是則如來經法在此人懷抱之內是故人天常爲法故則愛護人也。所以者此下是第二即釋安樂相亦有二者。第一法說。第二譬說。又就此二段中各有二。法說中二者第一先明此經是諸佛所護之秘藏。故第二文殊師利以下據難聞得者明此經應可尊重也。文殊譬如強力轉輪聖王以下第二譬說。釋安樂相亦有二者。即是兩譬即爲是兩段即爲上兩種法說作譬也。但初譬自有開合也。文殊如轉輪王見諸比丘衆下第二譬亦有二者。即開合爲兩段也。但就合譬之中自叁。第一正合第二。文殊師利下即舉外譬帖。第叁亦從文殊下結合也

  而說偈言此下是第二重頌。上長行之中本有二。第一正明行體。第二明安樂相。今此十四行半偈分爲二。第一有四行正頌上明行體。第二十行半頌第二安樂相也。上行體中本有二。一者略明大慈。二者廣明大悲。今此四行只得通頌不可分也

  譬如強力此下十行半是第二即頌第二安樂相。上有二。一者正明安樂。其中本有二。一者人愛二者天護。今者都不頌也。第二即釋明安樂之義亦有二。第一是法說。其中有二。一者諸佛密藏。二者據得法之人。今者亦不頌也。唯頌第二譬說。但上兩譬各有開有合。今此十行半只宜分爲二。第一有四行先牒頌兩家外譬。第二如來亦爾下有六行半即牒頌兩家內合。初四行之中叁行頌第一外譬。如有勇徤下一行即頌第二外譬也。後六行半中初如來亦爾下叁行頌第一譬內合。次既知衆生得其力已即有叁行即頌第二譬內合也。我滅度後但佛答中有四段。此下一行半是第叁總結。勸修此四安樂行也

  讀是經者此下有二十一行半。是佛答中第四段則通明得果安樂之相。然此中正明得叁報安樂相。就二十一行半中自有四段。第一有一行先明現報得安樂也。第二不生貧窮下有叁行半則明生報得安樂。第叁若于夢中以下十六行明得後報安樂。第四一行總結叁釋也。就第叁今據夢裏。後報之相中有五種。第一一行半先明聽佛說法。第二明自見自身爲人說法亦有一行半。第叁又見諸佛此下六行半則明得佛受記說法。第四又見自身此下一行半則明行佛果之因。第五諸佛身金色百福相莊嚴五言偈五行明得佛果也。然就此第五得佛果中則有二意。初一行先牒舉前四夢。第二後有四行正明得佛果。第一先牒舉四夢者初兩句至聞法來則舉上第一夢也。爲人說此叁字即爲舉上第二夢也。常有是好夢此句則總舉第叁第四夢也。又夢作國王下四行是第二正明得佛果。若後惡世中此下一行是第四總結叁報也

  從地湧出品第十四

  此品名未應在此。只應在一問答後。文句少故寄在品初。從後得名故言湧出品也。凡有十四品半經是第二正說。自分爲兩段。前有十二品經開叁顯一以明因義。自此下入分別功德品中半品以來有兩品半經。是正說中第二段開近顯遠以辨果義。明因辨果。一段之中各開爲四。今此中有四者。第一從此品初竟當精進一心偈以來壽量家別序。第二從爾時世尊說此偈以下竟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衆略說開近顯遠動執生疑。第叁爾時彌勒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下盡品明大衆懷疑致請。第四從壽量品初入分別功德品一品半以來廣明壽命長遠斷疑生信。今就此四段之中前一後一各開爲叁。中間兩段別開爲二。今者第一別序中有叁者。第一又減兩紙許詺爲開發序。第二彌勒菩薩以下有一紙余名疑問序。第叁佛告彌勒以下名爲述勸序。今先就開發序中有二。第一是開發所由。第二佛說是時下正明開發。所以言開發緣由者由他方分身佛侍者菩薩請求流通。佛只言。我娑婆自有菩薩能流通。不須汝等。因此發踴出所由。又就此二段之中各有二階。就開發緣由有二者。第一先明他方菩薩請求流通第二佛答也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此下是第二正明開發。就中亦有二者。第一經家序菩薩踴出之相。第二是菩薩衆中有四導師下明踴出菩薩與佛往複問答。今就經家序踴出之相中自有八階。第一敘列踴出之相。第二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以下敘菩薩形相也。第叁先盡在此下敘菩薩從來之處也。第四是菩薩聞釋迦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下經家敘踴來所由。由釋迦語他方菩薩道不須汝等我娑婆自有菩薩能流通此經。既聞此語所以踴出來。第五一一菩薩下是經家敘踴出菩薩眷屬。第六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中下明踴出菩薩既出之後叁業供養也。第七是諸菩薩從初踴出下經家敘踴出之時經劫數。第八爾時四衆亦以佛神力故下經家敘四衆遍見諸菩薩也

  是菩薩衆中有四導師下正開發敘中本有二。從此下是第二明踴出菩薩與佛問答有四。即成四段可解也

  爾時彌勒菩薩此下是第二疑問序。就此疑問序中亦有二。第一明彌勒菩薩自問釋迦。第二問他方分身佛下明菩薩自問分身佛。就彌勒問中自有二。第一經家敘彌勒欲問之意。第二正明說偈問。就此十九行半偈正問中自有叁段。初一行偈未正問先逆請佛答。第二是從何所來下有十叁偈正問。第叁余有五行半結請也。第二十叁偈正問中有二。第一兩偈問踴出菩薩人身。第二十一偈問踴出菩薩師也。就兩偈問人身中有二意四文。第一是從何所來一句問其從來處。第二以何因緣集一句問何所以聚在一處同時而出。第叁巨身大神通下一行一句贊歎此菩薩結第二問也。第四爲從何所來一句結第一問也。一一諸菩薩下十一行第二問此菩薩師爲是誰。就中有二者。先有九偈牒菩薩眷屬多少。從六萬恒河沙至但已無眷屬。第二是諸大威德下有兩行正問覓踴出菩薩之師也。如是諸菩薩神通大智力此下有五行半偈是正問中第叁結請也

  爾時釋迦佛分身諸佛以下疑問序。中有二。此下是第二問。分身佛下菩薩自問分身。此中即答問爲兩階也

  第叁述勸序中有二。第一釋迦告彌勒善哉以下正述彌勒能問。第二勸信勸信中長行偈爲二。就長行中自有二。初汝等當共一心下正勸信只言不受外邪名被精進铠。自守善道名發堅固意也。第二出所信之理自有二。初有兩句欲明開近顯遠之義。次有叁句欲顯叁世神通益物也。如來今欲顯發者此明開近。明八十年佛非是實佛。宣示諸佛智慧者明顯遠義。即是複倍上數也。後叁句者諸佛自在神通之力此明如來過去神力益物。諸佛師子奮迅之力此明如來現在益物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此明如來未來益物之力。此中密明此叁種義端至壽量中方顯此義

  爾時世尊以下勸信中第二偈頌有四行便爲四意。初偈勸精進。第二偈勸信。第叁偈誡莫生疑。第四偈誡一心聽也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此偈第二略說壽命長遠動執生疑。就此段中有二者。即是長行與偈爲二。就長行中自有二段。上彌勒問有叁階。初一偈逆請說。第二十叁行正問。第叁五行半結請也。今唯答第二階正問。就正問中本有二。第一兩行偈問踴出菩薩人身。第二十一行問其師爲是誰。今先答第二問。問中本有二。初問眷屬多少。第二正問師。今不答第一唯答第二師爲是誰。佛今答言。只我是其師也。此諸菩薩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以下追答第一問。問其人身上本有二意四文。今不答下二階。娑婆世界之下答第一問。上問言是從何所來也。阿逸多此下即答上第二問。上問言此諸菩薩以何因緣集在一處同時踴出

  而說偈言此下是第二偈頌。但上長行中本有二段。今此八行半頌上二段而文成叁段。一行叁句頌第一我是其師。次二行叁句頌第二答人身。次志念力堅固下四行通頌前兩段也。就第二二行叁句中有四。與彌勒相應也。依止是世界一句答第一是從何所來也。常行頭陀事下一行答第二以何因緣集也。如是諸子等下一行答第叁贊歎諸菩薩。在娑婆世界下半行頌答第四爲從何所來句也

  爾時彌勒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下是第叁明大衆懷疑致請。就此段中有二者。第一經家敘大衆有疑。即白佛言此下是第二正請自有二即是長行與偈爲二。就長行之中自有二。第一明疑第二正請。又就此兩段中各開爲二。明疑中有二者。第一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爲太子時下先法說明疑。第二作父少子老譬譬說明疑也。我等雖複信佛隨宜所說此下是第二正請。亦有二者。第一彌勒自述已解。第二然諸新發意此下正明爲未解者請

  而說偈言此下十四行偈頌上正懷疑請來。上本有二。一者明疑二者正請。今就此十四行偈亦分爲二。初有十一行偈頌上疑。第二我等從佛聞此下叁行頌上正…

《法華經義記八》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