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義記》

「經疏部」經文1715卷33頁碼:P0572
梁 法雲撰

  《法華經義記》七

  光宅寺沙門法雲撰

  授記品第六

  此品中爲四人授當果之記仍爲品目也。若談受記則義在菩薩。若語授記則義關如來。是則受是取義授是與義也。但記有二種一者能記二者所記。能記即是如來言教正是記體。所記即是菩薩未來佛果及國土名號亦名爲記。此是從他得名也。但譬說開叁顯一化中根人中本有四品即爲四段。今此下一品是第四段爲中根人授記。前又解言四段中例開爲兩。今就此授記中有二者。第一正爲此四大弟子授記。第二品末一偈即複許爲下根之徒說同歸之義也

  正授記中自有叁段。第一先的爲大迦葉授記。第二即更爲叁聲聞授記。第叁通爲五百弟子授記也

  爾時大目健連此下第二更爲叁聲聞授記正由已請。是故別爲一段。就中自二第一目連等叁聲聞請記。第二如來爲叁人各授記即作叁階也

  我諸弟子威德具足此下有一行半第叁通爲五百弟子授記

  我及汝等此一行是品中第二段即許爲下根人說也

  化城喻品第七

  明因中第叁廣說開叁顯一中自有叁段。即化叁根人爲叁段。自此下竟學無學人記品有叁品經。是第叁明宿世因緣說開叁顯一之理化下根人。但上根人中根人中各自有四段。今此化下根人。若准上例應有四段。以義相從只有叁義。正有宿世因緣說有授記有領解無有述成。雖有叁義只有二段。何以知之。領解入授記中文句既渾直分爲二段。第一此化城品正明宿世因緣說化下根人。第二余二品爲下根人授記。大意正言。我昔日已曾于大通智勝佛所于時在十六王子數已爲汝覆講說法華今者複爲汝說雲何叁聞不解。是故下經文言我在十六數曾亦爲汝說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但下根執之徒聞此往因緣相與解悟。就此品中大判爲兩段。第一從長行初盡偈先明佛智能見往古久遠之事。第二從佛告諸比丘下長行初盡偈正明宿世因緣說也。又就此兩段之中各有二重。皆有長行與偈爲二重。今就前長行明佛智能見古往久遠之事中自有叁階。第一先敘出往之事。即是大通智勝佛。第二從諸比丘彼佛滅度以來以下用叁千大千世界作墨爲往古久遠作譬也。第叁言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正明如來能見久遠之事也

  而說偈言此下是第二偈頌。上長行中有叁。今此七行偈亦分爲叁。初一偈頌第一也。第二如人以力磨叁千大千土以下有四行頌上第二久遠之譬也。第叁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以下有兩行偈。頌上第叁正明如來智能見往事

  佛告諸比丘自此下訖品是第二正明宿世因緣說亦有兩重者。即是長行與偈爲二。就長行之中自有二階。第一從此下竟住于禅定八萬四千劫先明昔日結緣之因由也。第二從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禅定以下竟長行正明結緣。又就此兩階之中各自有二。結緣之因由中有二者。第一從此以下竟十方諸梵請轉法輪以來先明昔日結緣之遠由。第二從大通佛受諸梵王請竟入禅定以來明昔日結緣之近由。又就結緣之因由兩階之中各有四階。今就第一結緣遠由有四階者。第一先明大通智勝佛行道得佛。第二明十六王子請轉法輪。第叁明大通智勝佛得佛之後神通感動之相。第四明十方諸梵請轉法輪。又就此四別之中各自有叁異。第一明大通智勝佛行道得佛中有叁異者。第一先明大通智勝佛行道佛道難得之相。第二從爾時忉利諸天以下此明大通智勝佛未得佛中間諸天常設供養。第叁從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以下此正明大通智勝佛得佛道。此叁異合是遠緣。四階之中第一明大通智勝佛行道得佛也

  其佛未出家時此下是第二十六王子請轉法輪。就中亦有叁重者。第一先明王子爲請故來至佛所。第二到已頭面禮足以下明既至佛所設叁業供養。第叁爾時十六王子偈贊佛已勸請世尊轉于法輪以下正明王子請佛說法。此叁重合是遠因由中第二階明王子請佛說法也

  佛告諸比丘此下是第叁明大通智勝佛得佛之後神通感動之相。就中亦有叁重。第一明佛神通動地。第二從其國中間幽冥之處下明光明普照之相。第叁又其國界下明佛光動二相至處遠至天宮也

  爾時東方此下是第四明十方諸梵請佛轉法輪。就中亦有叁者。第一先明東方東南方二方諸梵請轉小乘法輪。第二從南方乃至下方有七方諸梵請佛轉大乘法輪。第叁明上方一方諸梵並請轉大小二乘法輪。就第一明東方東南方諸梵請中有二。第一先明東方諸梵請。第二東南方諸梵請也。但就一方諸梵中凡有七義。第一先明彼佛光明照相與驚怪。第二明共議此光明所以。第叁明諸梵衆中有聰明者仍大判光明之意。第四明諸梵等尋光至佛所。第五明諸梵既至佛所故叁業致敬。第六正明請佛轉法輪。第七明大通智勝佛默然爲許之。東南方諸梵七義亦爾。又諸比丘南方此下是第二明七方諸梵請轉大乘法輪。亦有二。第一先具明南方諸梵七義。第二西南方以下總據六方帖同南方也。爾時上方此下是第叁明上方諸梵並請轉大小二乘法輪。唯有六義阙無第七如來默然許之。何以故。爾時已亦請竟佛仍受請說法是故無有默然許之。但第六請說法中兩偈前偈請小乘。後偈請大乘法輪也。此四階之中各有叁重合是結緣之遠由也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此下是第二明昔日結緣之近由。就中亦有四階。第一先明大通智勝佛受諸梵請二乘轉法輪。第二明十六王子。于時請佛說法華。第叁明大通智勝佛受王子請說法華。第四明大通智勝佛說法華之後仍入禅定避坐作覆講之由。若不入禅定那得覆講。又就此四階之中各有叁重。第一受十方諸梵請說二乘法輪中有叁重者。第一一往受請。第二即時叁轉下列出二乘法輪之相。第叁從佛于天人大衆之中說是法時此下時衆有感悟之相也。就第二列出二乘法輪中初出四谛後出十二因緣。此二法輪各有二列四谛。二者初總明叁轉十二行所謂示勸證也。第二所謂是苦以下別出四谛也。第二列十二因緣二者。初及廣說十二因緣下明順說。第二無明滅故下明逆說也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此下是第二明王子于時請佛說法華。就中亦有叁重者。第一先明十六王子爲請故出家。第二從俱白佛言下正請佛說法華。第叁言爾時轉輪聖王下明王眷屬亦出家也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此下是第叁明大通智勝佛受王子請說法華。亦有叁重者。第一正明大通智勝佛受王子請說法華。第二從說此經已下明時衆有感悟不同。第叁重言佛說是經于八千劫未曾休廢明于時說法說法經劫數也

  說此經已此下是近因由中第四階。明如來于時既說法華竟仍入定。只緣佛入定王子覆講亦有叁重者。第一言說此經已即入靜室此先明入定之相。第二言住于禅定此正明在定。第叁言八萬四千劫此明佛在定時經劫數。從品初來至此是長行中第一先明昔日結緣之因由竟

  是時十六菩薩知佛入室自此下竟長行是第二正明結緣。就此中自有二者。第一是法說第二是譬說。就第一法說中自有叁階。第一正明昔日結緣。仍道第叁今日相值說法華。第二明結緣之後今日相值之前。結括釋迦如來始終教化大意。又就此叁階之中各自有四重。第一正明昔日結緣中有四者。第一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禅定。先明王子得覆講之意。只由大通智勝佛入室經八萬四千劫。于時法座不可令空故。故第二從各升法座以下正明覆講。第叁一一皆度以下明昔日覆講時聽衆受悟多少。第四明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從禅定出贊歎王子也

  佛告諸比丘下第二結括始終教化大意。亦有四者。第一從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華經以下正明昔日結緣之後今日相值前中間常相值遇。第二諸比丘我今語汝以下明昔日覆講十六王子已現成種覺。第叁從爾時所化下會通古今。第四從我滅度後以下此明今日相值而不解者未來世中會得相值。此則明一日結緣曆劫不朽之義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此下是第叁階明今日相值。就此中亦應有四重。文只有叁略無第叁重。亦可是傳者誤雖無今日義出。何以知之。下譬中有故在今。玄出四重者。第一從諸比丘竟深入禅定先明衆生大乘機發。第二爲說法華。第叁明以大乘擬宜不得此即是今義出者。第四爲說小乘。今先明大乘機發言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者如來說法華時去涅槃經教不賒。大乘機發仍說法華故言涅槃時到。又解言正大乘機發時如來叁乘化功將斷故言涅槃時到。衆又清淨者正明大乘機發。若使昔日五濁障大乘機者則不清淨。大乘機發五濁不複爲障是名清淨。信解堅固者昔亦有信不成。使今日大乘機發有大乘之信。今日大乘機發則有大乘之解。解則慧有信有慧有定相資之力。是故大乘機發。了達空法者明昔日無相之法故言了達空法也。便集諸菩薩此下是第二正說大乘。即是說法華。便集諸菩薩者即是。爾時世尊四衆團繞之義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者即是開方便門。唯一佛乘得滅者即是示真實相也。此下應有第叁用大乘擬宜化衆生不得。今者玄出應下譬有。下即作懈退譬作本也。比丘當知如來方便之力此下是第四明如來用叁乘化得衆生。就此第四用小乘化得衆生中自有四文。第一言如來方便之力深入衆生之性先明叁乘擬宜。第二言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此明如來見小乘機。爲是等故說于涅槃此是第叁正爲衆生說叁乘教。第四言是人若聞則便信受此明叁乘人受行。問者言。火宅中明大乘化不得然後叁乘化得。爾後大乘機發。機發之時爲說大乘。今者何故無大乘機爲說大經。然後大乘化不得小乘化得耶。解釋者言。此意爲古今因緣相對。故爾我昔日是十六王子時已知汝有大乘機。即爲覆講說大乘。汝于時已得大乘解爲因緣今日大乘機發。時我即爲說大乘經汝不可不信也。火宅中作次第者如來出世之始本欲爲說大乘經。但于時無有大乘機。我用大乘擬宜化既不得。不可令此衆生永淪長苦。是故如來用叁乘教化取衆生。後大乘機發時方說大乘經也

  下譬說中還依本次第。大乘化不得叁乘化得。然後大乘機發爲說大乘。今者就上法說叁段各有四階。若取若舍若合若離。持作五種法說。上則擬窮子火宅方便品。下則爲五種譬作本。五種譬者。一將導譬二懈退譬叁設化城譬四知止息譬五將至寶所譬也。法說叁段中第二結括釋迦…

《法華經義記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