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義記》七 ▪第4页
光宅寺沙門法雲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是人既已起此下兩偈頌第叁行他國譬。與珠之親友半行頌第四相值譬。苦切責之已半偈頌第五示寶珠譬。貧人見此珠一行義頌第六歡喜譬。上長行所無也
我等亦如是此下四行頌合譬。略不頌合第四譬。初一偈頌合第一系寶珠譬。我等無智故半行頌合第二譬。得少涅槃分半行頌合第叁譬。今佛覺悟我一偈頌合第五譬。我今從佛聞一偈頌合第六歡喜譬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此品受記之中第二爲學無學人授記仍爲品目也。就此品中自有二段。第一請記。第二佛授記。就請記中自有二。第一阿難羅睺羅二人請記。第二明二千人請授記
佛告阿難汝于來世自此下第二正授記。就授記中亦有二。第一先爲阿難羅睺羅受記。第二爲二千人受記。就第一中自有二。初爲阿難受記。第二爲羅睺羅受記。就阿難受記中自有五階。第一正爲受記。第二從爾時會中有新發意者見阿難得記心生疑念。第叁從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下明往因緣釋大衆疑念。第四阿難面于佛前此下明阿難因聞往昔因緣仍得宿命智。第五說偈贊歎如來也
佛告羅睺羅此下次爲羅睺羅受記。自有長行與偈爲二也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人其意柔軟。此是第二爲二千學無學人受記。就此受記中自有二。第一正爲受記。第二學無學人得受記已歡喜歎佛
法師品第十
此品明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五種法師之德故言法師品也。十二品經開叁顯一以明因義自有四段。第一略說開叁顯一動執生疑。第二懷疑故致請。第叁廣明開叁顯一斷疑生信。叁段已竟自此以下有四品經。是第四名別流通因義。前又解言。第一第二各開爲二。第叁第四各開爲叁。就此第四段中叁段者。第一法師品見寶塔品此二品經明受持此經者勳深流通者報重。則明勳深報重。命覓通經之人。第二持品時衆既聞勳深報重則能通經者受命通也。第叁安樂行品攝退墮之人。何者但時衆有小行菩薩亦欲信習流通。見持品末明諸大菩薩于此惡世通經。有擯黜之過身命之危。則言我等既未及大士何能于此惡世流通此經相與退沒。爲此義故有第叁安樂行品。明四種安樂之行攝退墮之人。若欲于惡世中流通經者當修四安樂行。則免危得安離苦得樂。又就此叁段中第叁各開爲二。中間第二受命中文有五別。第一命覓通經人中有二者。即兩品爲二。第一法師品明釋迦自覓通經之人。第二見寶塔品明多寶如來助釋迦命覓通經人。又就釋迦自命覓通經人中有二。第一從初竟我今獲大利偈已來據勳深報重正命覓通經人。第二從藥王今告汝下訖品舉通經軌則命覓通經人也
又就第一據勳深報重命覓通經人中有二階。第一據通經弟子以明勳報。第二若複有人受持讀誦以下據師以明勳報也。所以知前者爲弟子後者爲師者此經詺受持讀誦等以爲五種法師。故前者未能讀誦等。只聞經隨喜而已故爲弟子。後者自能受持等故作師名也。此二階中各有二。就弟子明勳報有二者。第一就現在世明弟子。第二據佛滅後明弟子。此二階中例皆有二。就現在世明弟子中自有二者。第一從品初竟一念隨喜者先明現世弟子勳相。第二言我皆與受菩提記此明共得報重也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後此下是第二明佛滅後弟子。就中例有二者。第一先出佛滅後弟子勳相。第二言我亦與受菩提記正明報重也
若有人受持讀誦此下是第二據師明勳報。就此有二者。即是長行與偈爲二。且就長行中自有二段。第一據別門明師。第二藥王若有惡人下據總門明師。所以言別者。一段文中具叁義。故一者佛在世師佛滅度後師異。二者上下品師。叁者兩師各辨勳報也。所以言總者亦具叁義反取即得。又就別明師中有二。第一明佛現在世五種法師。第二據佛滅後明法師。就現在世明師中有二。第一明佛現在下品法師。第二明現在世上品。所以名作上下品法師者。讀誦少者爲下品。讀誦多者爲上品也。就現在明下品法師中有二階。第一正出下品法師勳相。第二從若有人問何等衆生下明下品法師得報重也
何況盡能讀誦者此下是現在世法師中之第二明上品法師亦有二階。第一總況出上品法師勳深報重。上雲只能受一句一偈者。是下品法師也。今盡能受持讀誦者即是上品法師。第二言藥王當知是人自舍清淨業報此則別明上品法師勳深也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爲一人。此下是第二明佛滅度後法師。就中亦有二。第一佛滅度後下品法師。第二亦況出上品。就下品法師中自有二階。第一正出下品法師相。第二言當知是人則如來使下明勳深也。何況于大衆中廣爲人說此是第二言明佛滅後上品法師。此中應有勳報而無至偈頌中方有也
藥王若有惡人下長行中明法師自有二。此下是第二據總門明法師。就中自有二。第一明逆之者得罪。第二明從之者得福也。就第一階中複有二。初正明逆之者得罪。第二其有讀誦以下明法師勳相也。今者第一見受持讀誦者不可輕毀。所以謗罪重于佛者正由謗此人。故今法華不通遂斷叁寶之種故所以罪重也。雖謗如來不能令叁寶永斷故言罪輕。只取一邊不論福田厚薄也。其有讀誦下是第二法師勳相。爲如來肩所荷擔者此人爲如來所重。故言荷擔。不言如來身荷擔也
其所至方此下是第二明從之者得福。亦有二。有正有釋即是報深也
而說偈言據師勳報中自有二。第一是長行。此下是第二偈頌。有十五行偈自分爲二段。第一有兩行偈義出不頌長行直漫獎勸時衆受持此經。第二若有能受持此下有十叁行偈正頌上長行。但上長行中本有二。一者據別門明師。二者據總門明師。今就此十叁偈亦分爲二。初有七行頌上第一據別門明師。第二余有六行偈頌上據總門明師。上別門明師中複有二。一者明現在師。二者佛滅後之師。就七行中亦分爲二。前有四行頌現在師。後叁行頌滅度後師。就現在世師中本有二種。一者下品二者上品。今就四偈中初一偈頌下品法師。後叁行頌上品法師。但上明下品法師中自有二階。一者正出下品法師勳相。二者報重。今一偈中上半頌正出下品法師勳相。下半頌報重也。諸有能受持此下叁行頌上現在中上品法師。上本有二階。一者總況出上品法師勳深。二者別明上品法師勳深。今就此叁行中亦複有二。初半偈正頌法師勳深。上言何況盡能受持者也。下余兩半頌上別明勳深。吾滅後惡世此下叁行頌上第二明佛滅後法師。此中有二種。一者是下品二者是上品。今就叁行亦分爲二小不次第。初有兩行先頌況出上品。上言何況于大衆中廣爲人說。上又阙無勳報今偈中有。此兩偈亦有二階。初半偈頌正況出上品法師。第二從當合掌禮敬下有一行半。義頌報深。長行所無者。若能于後世此下一偈倒頌下品法師。上本又有二階。一者下品師相。二者明勳相。此一行亦有二。初半偈頌第一下半頌第二
若于一劫中此下六行偈是第二頌上第二據總門明師。中本有二。一者言逆之者則得罪。二者言從之者則獲福。今此六行亦分爲二。初有兩行頌第一逆之者得罪。第二從有人求佛道有四行頌上第二從之者得福也
藥王今告汝自此下品中第二段。上來舉勳報。命覓通經之人此下是第二段舉通經軌則。命取通經之人就此中亦有兩段。即長行與偈爲二也。就長行之中自有叁段。第一從藥王今告汝以下竟當知是爲增上慢者先贊歎此經。第二從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爲衆說雲何應說以下正明通經軌則。第叁從藥王我余國遣化人下竟長行獎勸通經之人
就第一歎經中有五重。第一先明格量。第二就人歎。第叁就處歎。第四據因爲歎。第五據果爲歎也。以衆經格量乎此經此經爲第一者。若明稱會物機爲第一者。則五時經教皆是稱會物機。今不論此處。只言會前開後詺爲第一。會前者談叁乘無異路語萬善明同歸。開後者明萬善皆成佛壽命長遠。此則開涅槃前路作常住之由漸。然則前後兩望二義雙明。下即出言已說今說當說。已說者昔來叁乘等教。當說者即指涅槃爲當說。今說者即是法華有如此義。故稱第一也。藥王當知如來滅後此下是第二據人爲歎。明此經在人則人尊。慈悲覆護如衣覆也。如來位心同歸之理此人意無。二無之中故雲共宿也。藥王在在處處此下是第叁據處爲歎。明此經在處則處重。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此下是第四就因爲歎。其有衆生求佛道者此下是第五就果爲歎。只就此第五自有五重。第一法說歎。第二譬如有人下譬說歎。第叁菩薩亦複如是之下合譬歎。第四所以者何下釋歎。第五若有菩薩下誡勸時衆歎也。二乘教如燥土。說無量義經于時直明萬善成佛如濕土。若說法華教決定無有叁一時得佛果譬泥也。藥王此經開方便門者開叁乘是方便。示真實相者示同歸之理。是法華經藏者此經明因談妙果。在此中故言藏也。深者金剛方窮其底故言深也。不可破壞故言固。其理杳然故言幽。行因久到故言遠也。得之者少故言無人能到也
若有善男子女人此下是第二正明通經之軌則。就中有叁段者。第一先假說問通經之軌。第二入如來室下次第列出通經之軌叁種章門。第叁別釋也。今明第二。此中則以法爲通經之軌。下總通經中以藥王等諸菩薩則以人爲通經之軌。下單舉人不無有法。此中單舉法不無其人。人法互舉。欲令兩義雙顯。如來室者此下第叁次第解釋通經之軌叁種章門也
藥王我于余國此下是第叁獎勸通經之人就中有五段。第一明如來遣化人爲通經之人集聽法衆。第二方亦遣四部衆聽其說法通經。第叁明若于山林曠野無人民處我亦遣天龍八部聽其所說。第四言此人若在殊方異立令通經之人時複得見我身。第五言此人若通經之時有忘失章句者我以神通道力令其不忘
而說偈言舉通經軌。命覓通經人。中本自有二。即是長行與偈爲二。此下是第二偈頌凡有十八行半偈自分爲二。第一有一偈先總勸此則不頌上長行。如人渴須水此下十七行半是第二正頌上長行。但上長行本有叁。一者歎經。二者正出通經之軌。叁者獎勸使通經。今此十七行半偈亦爲叁段。初四行頌第一。次四行半頌第二。下余有九行頌第叁。上第一歎經中有五種歎。今此四行唯頌第五據果爲歎。上自有五重。今此四行中初一行…
《法華經義記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