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义记》七 ▪第3页
光宅寺沙门法云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说也。上本有三段。今此亦有三。初有十一行半颂开譬。次我亦复如是下有六行半颂合譬。次诸佛之导师下一行颂外譬帖合结也。上开譬中有五。今十一行半亦分为五。第一三行颂第一。众人皆疲倦一行颂第二。次导师作是念下五行颂第三。次导师知息已一句颂第四。次集众而告言下两行一句颂第五。第一譬有四义。今虽具足颂四义不次第。第一行颂第二怖畏处。次半颂第三若有多众也。次半行追颂第一五百由旬也。次一行即颂第四导师也。众人皆疲倦此一行颂懈退譬也。本有二。初正明退第二释退意。今者亦有二。初一句颂第一。次三句颂第二也。导师作是念此下五行颂设化城譬。上有四。今不颂第一也。初一行仍颂第二也。次三行颂第三也。次一行颂第四也。上第三段中本有二。第一思惟作化城。第二正设化城。今三行中两行颂第一。次一行颂第二也。导师知息已此一句颂第四譬。集众而告言此下两行一句颂第五譬也。我亦复如是此下六行半颂合譬。初半行颂合第一也。次一行颂合第二也。次一行颂合第三也。次半行颂合第四也。次三行半颂合第五譬也。诸佛之导师此下一行是第三颂帖合结。此中举内合帖结。初一句即帖合第一导师。次一句即帖合化城。次一句即帖合止息也。次一句即帖合至宝所也。唯不合懈退也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宿世因缘说开三显一化下根人有三品经。即分为两段。第一上段化城一品正明宿世因缘化下根人。自此下有两品。是第二为下根人授记。此下根人所以不先领解者解在人后不敢自定。是故如来知其得解仍为授记。但自授记中自含有领解之义。此品亦有富楼那授记。有千二百人授记。亦有五百人授记。亦有总为诸声闻授记。何故记上题五百弟子。解释者言。五百人得授记名号眷属多少悉皆是同复能领解。余者不尔。是故言五百弟子授记品也。此下两品即为二段。前品明无学人授记。第二品明学无学人授记
就此品中自有二。第一先明富楼那蒙授记之事。第二明诸声闻人蒙授记之事。就富楼那事中自有二。第一先明经家叙富楼那得解之相。第二从佛告诸比丘以下正明如来述记富楼那。又就经家叙富楼那得解中有二。第一叙其得解所由。第二正叙其得解之相
第一经家叙富楼那得解所由中有四阶。一者叙解上法说开三显一。第二言又闻授诸大弟子记此明解上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第三言复闻宿世因缘之事亲自解上化城中宿世因缘之说。第四言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此叙其闻上化城品初明如来有神通道眼能见久远之事也
得未曾有此下是第二正叙其得解之相亦有四阶。第一先叙得解故内心欢喜。第二从即从座起以下经家叙得解故外形恭敬。第三从而作是念以下经家叙富楼那得解故念佛功德。第四言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此明经家叙富楼那得解故默感如来。深心本愿者是十六王子时一切智愿也
尔时佛告诸比丘此下是第二正明如来述记富楼那自有二段。即是长行与偈为二也。就长行中自有二。第一记富楼那行因之相。第二过无量阿僧祇劫下记其得果也。第一记其行因相者明富楼那于五佛所护持法藏即成五段。一者先明于释迦所护持法藏。富楼那于时现在众中何故言汝见不。佛意只言汝等但见其形不见其行。故言见不也。第二言汝等勿谓以下明富楼那于过去九十亿佛所能护持法藏。此中意皆发迹也。第三言于诸七佛所护持法藏。第四言于贤劫中诸佛所护持法藏。第五言于未来无量诸佛所护持法藏如此流例皆是行因之义也
过无量阿僧祇劫此下是第二记其得果也
而说偈言下第二正明佛记富楼那中自有二。长行与偈。今是第二偈颂凡有二十一行半偈。解有二种。一解云分为二。初有十四行颂第一记其行因。后有七行半颂第二记得果也。复有一解分为三段。第一先有七行偈不颂上长行。义出泛明诸菩萨示现作声闻影响如来。第二有七行颂上长行中第一行因。第三有七行半颂长行中第二记其得果
今此富楼那此下有七行是第二颂上第一述其行因。但上因之中本有于五佛所护持法藏。今此七行唯得颂二佛所护持法藏。初有五行颂上第二于过去九十亿佛所护持法藏。未来亦供养此下两行颂上第五未来诸佛所护持法藏也
供养诸如来此下有七行半。是偈中之第三。颂上长行中第二正记富楼那得果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此下品中第二明诸声闻授记事。就此中自有二段。第一为诸声闻授记第二尔时五百罗汉于佛前以下明得记人领解也。就正授记中自有二。第一别为授记。第二一行半偈总为诸声闻授记。就第一别授记中有二。即是长行与偈为两。就长行中自有二。第一先为千二百人授记。第二其五百阿罗汉以下为五百人授记也。就初段中有二。一者是千二百人请记。二者言佛知此等下正记千二百人。就请记中有二。一者经家叙。第二正明请记。但千二百人中正举憍陈如为端也。其五百罗汉是第二为五百罗汉授记
而说偈言此下是第二偈颂凡有九行半偈。初有六行偈颂千二百人得记
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下有三行半偈颂五百人得记
迦叶汝已知此一行半偈是第二总为诸声闻授记
虽是偈由是长行类也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授记者明诸声闻授记事中有二。一者正为诸声闻授记。此下是第二明声闻得授记者有五百人领解。就此领解中自有二。即是长行与偈为二也。就长行中自有二。第一略领解。第二广领解。又就此广略两段之中各自有二。略领解中有二者。第一法说。第二今乃知之如无智者以下譬说也。第二广领解亦有二者。即是开譬合譬为两段。就开譬中文取只有五譬义。取应有六阙无第六。今者玄出。何以知之。下合譬中有偈颂中亦有故也。第一詺为系宝珠譬。第二不自觉知譬。第三行他国譬。第四相值譬。第五示宝珠譬。第六得珠欢喜譬。是则文中所无者。第一系宝珠譬者此即领上化城中将导譬。亦远领穷子中父子相失譬。亦领火宅中第一宅主总譬。方便品中今我亦如是下明释迦同诸佛化众生也。第二詺为不自觉知譬者此即领上化城中懈退譬。亦领穷子中唤子不得譬。亦远领火宅中长者救子不得譬。亦远领方便品中如来用大乘化众生不得义也。第三名为行他国譬者。此则领上化城中为设化城譬。亦领穷子中唤子得譬亦教作人譬。亦远领火宅中长者用三车救子得譬。亦远领方便品寻念过去佛下明如来用三乘化得众生也。第四詺为相值譬者。此则领化城中知止息譬远领穷子中见子志大譬火宅中见子免难譬。亦远领方便品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下明见众生有大乘机。第五詺为示宝珠譬者。此领上化城中灭化城将至宝所譬。远领穷子中付家业譬。亦远领火宅中长者赐诸子大车譬。亦远领方便品中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说法华经。此中应有第六欢喜譬者。不领化城中则超领穷子火宅及方便品欢喜义也。但化城品中将导譬有四义。今此第一系宝珠亦有四义譬。若有人者则是下根人自譬。则是上譬说中若有多众下明三十子义。至亲友家即是上五百由旬及一宅也。醉酒而卧即是上怖畏之义。是时亲友以下即是领导师义也。内合十六王子。昔日覆讲则是亲友。于时听众即是有入于生死。覆讲之处即家也。醉酒而卧者烦恼自惛醉而卧。有人解言。即来亲友家言亲友与其酒。亲友是十六王子。云何言子与众生烦恼。诸佛圣人不为众生作烦恼因缘。故知入余处饮酒来至亲友家。下言其家甚大富具设诸肴饍。自有人一日恒设[麸-夫+并]菓只自无有酒也。官事当行者非是初行内合于时十六王子覆讲缘既尽更为余方便法。故言官事行也。宝珠系其衣里十六王子于时覆讲为众生说大乘。今于时众生相与得解大乘。大乘之理最贵故言无价。此大乘解可珍可重如宝。其理必圆如珠为因之义。不亡名为系。既是外凡不亡坏故言衣里也。其人醉卧都不觉知。此是第二不自觉知譬。此则领懈退譬。内合昔日十六王子既为说大乘得行大乘解王子便往余方。众生遂失大乘解自从失解来都不觉言我有大乘解不知此则无大乘机也。起已游行此下是第三行他国譬。内合众生既无大乘根机唯有小机。从小乘教修行求因觅果。此则领上设化城譬。上譬中本有四重。一者用化城拟宜。二者有堪闻化城之机。三者正为设化城。此三阶今者都不领。唯领第四诸人受行。上受行中自有四阶。今者亦具领四阶。一者言起已游行此则领上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明外凡夫修行即是心各勇锐闻法信受。二者言到于他国此则领上言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即是内凡夫修行。信道五根立故言他国。三者为衣食故勤力。此则领上于是众人前见谛思惟治道即是竞共驰走。四者言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此则领上入化城生已度想明无学果即诤出火宅义也。于后亲友会遇见之此是第四相值譬。此则领上知止息譬言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下明大乘机发也。而作是言咄哉丈夫此下是第五示宝珠譬。此则领化城中即灭化城将至宝所譬。亦远领火宅方便品今行大乘因取大乘果。故名贸易所须也。此下应有第六欢喜。文中阙者今且悬出对下合譬也
佛亦如是此下是第二合譬也。从此下竟令发一切智心以来合上第一系珠譬。为菩萨时即合亲友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即合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也。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此则合上第二不自觉知也。既得阿罗汉道此下合第三行他国譬。但上譬中本有四阶。今唯合第四阶言若少所得便以为足句也。一切智愿犹在不失此合上第四相值譬。上言会遇见之也。今者世尊觉悟我等此下合第五示宝珠譬。我今乃知实是菩萨以下悬合第六欢喜上所无者
而说偈言此下十二行半是第二颂上长行。长行中本有二。一者略领解。二者广领解。今十二行半偈亦分为二。初两行半颂略领解。后十行颂广领解也。上略领解中自有二。一者法说二者譬说。初两行颂法说。半行颂譬说。譬如贫穷人此下十行偈颂上第二广领解。上广领解中有开譬合譬为两段。今六行颂开譬。四行颂合譬。上开譬中有五。今六行中具颂六义。初一行三句颂第一譬。时卧不觉知此一句即颂第二譬…
《法华经义记七》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