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义记》七 ▪第2页
光宅寺沙门法云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如来始终教化大意有四阶。今皆舍而不取。第三今日相值中有四阶。今者皆取。第一正明昔日结因缘中有四阶。有取有舍。不取第一阶明得覆讲之意。亦不取第四阶大通智胜佛从禅定起赞叹王子也。唯取第二言各升法座正覆讲。又取第三阶言一一皆度。于时听覆讲得利益深广者。何以知然。覆讲之主即是道师义。于时得利益。深广即是所将人众义故合此二阶以为一段。上即拟穷子领解中第一父子相失段。远拟火宅中第一宅主总譬。亦远拟方便品中今我亦如是明释迦帖同诸佛作化主同化五浊众生。下为第一将导譬作本也。第三明今日相值中有四阶皆取者。第一言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下明大乘机。上则拟穷子领解九譬中第七父见子志大譬。亦远拟火宅中第五长者见子免难譬。亦远拟方便品中第五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明时众大乘机发。下则为第四知止息譬作本。第二便集诸菩萨为说。是经上则拟穷子领解中第八付家业譬。亦远拟火宅中第八长者赐大车譬。亦远拟方便品中第八言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即是说法华。下则第五为灭化城将至宝所譬作本。第三言用大乘化不得互出者。上则拟穷子领解中第三唤子不得譬。亦远拟火宅中第三长者救子不得譬。亦远拟方便品中第三我始坐道场佛用大乘化众生不得之义。下则为第三懈退譬作本。第四言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明以三乘化得众生。上则拟穷子领解中第四唤子得譬及第五教作人譬。亦远拟火宅中第四长者用三车救子得义。亦远拟方便品中第四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佛用三乘化众生之义。下则为第三设化城譬作本也。是则拟上法说与譬说十段中唯拟第一第三第四及第五第八五段义。不拟余五段义也
譬如五百由旬自此下是第二譬说。此譬说中亦有三段。第一开譬。第二合譬。第三举外譬帖结也。就开譬中自有五譬即譬上五种法说本。第一明将导譬。第二懈退譬。第三设化城譬。第四知止息譬。第五将至宝所譬也
第一将导譬者此为上正明昔日结缘中两阶作譬。与火宅第一宅主总譬相应。上火宅中本有六义。今此譬中以义相从可有四义。略无一门及五百人也。譬如五百由旬者是则依俙似火宅义。欲界如一百色界如二百无色界如三百。七地所断三界余习如四百。八地以上至金刚心所断无明住地烦恼如五百也。崄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是则宅中有火义。是皆生死之地故言崄难恶道。现见生死之中众生余蕴不可秖无。今何故言无人。解释者言。所以言无人者但生死之中逆流去者盖不足言。非不有一两人能逆流者。此不可言以字詺故言无人也。若有多众以下此即是三十子义。即譬上第三阶。言一一皆度下明听众得利益者。有一导师此是长者义。即譬上第二覆讲之主。知众生闻法得解折伏烦恼即是知通义。既失正解更起烦恼即是塞义。于时令众勿没生死远求佛果。即是将导众人欲过此难也
所将人众此下是第二懈退譬。即譬上今日相值中第三互出者大乘拟宜无大乘机。若言中路者五百之中正应断非想一半烦恼。然理实无此。夫论退有两种。一者已涉半路方复退还。二者结契已定方生悔心。今者据后谈义正明于时时众发意欲超越五百由旬。渡两种生死之意。仍失正解无求佛之心。即是退义也。此下皆是理中作语也。就中有二。初一句正明退。第二而白导师言以下释三种因缘故退。一疲极二怖畏三路远。导师多诸方便此下是第三设化城譬。即譬上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因三乘化得众生。上譬本中有四今亦譬上四也。第一先明导师用化城拟宜。第二明导师见时人有乐化城之志。第三为设化城。第四明疲极之众即入化城也。今言导师多诸方便此即是上第一用三乘拟宜之义也。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下是第二见有乐化城之意。则是上见小乘机之义也。云何舍大珍宝此是无大机而欲退。即是有小乘机之意也
作是念已此下是第三正为设化城。此中自有两段。第一先思惟作化城此是譬本所无说。尽智无生智此二智本出三界外。即是过三百由旬之义也。告众人言此下是第二正为设化城。此中有四句。出上譬本。是广则与火宅中相类也。初言汝等勿怖随汝所欲皆当与汝。此即是保与不虚。下合譬言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句也。莫得退还此是第二。即是勤精进句言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也。今此大城此下是第三。即是示三乘处上言如此羊鹿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句也。若人是城中此下是第四即是上赞叹三乘。上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也。合譬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句也。是时疲极之众此下是第四疲极之众入化城即是上诸人受行。此中自有四义。于上譬本则广只与穷子及火宅中相应。初则是外凡夫修行。即是心各勇锐义。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是也。次则明内凡夫修行即是互相推排句。从我等今者下是也。次则明入见谛思惟治道即是竞共驰走义。从于是众人前此五字是也。次明得无学果即是诤出之义。从入化城下是也。自然因尽即是生已度想也。自然果亡即是生安稳想也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此下是第四知止息譬譬上大乘机发。言诸比丘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下是亦远是方便品中我见佛子等。大乘机发之义也
即灭化城此下是第五明将至宝所譬。上便集诸菩萨为说大乘法华。此中言宝处在近即是显实之义。即是上唯一佛乘得灭度耳。亦远是方便品中但说无上道义也。向者大城我所化作者即是上法说中世间无有二乘句明开权之义。亦远是方便品中正直舍方便句也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此下是第二合譬段。此中亦具合上五譬但隐没兼复阙略也。上第一譬中有四义。今此中正合导师一义。复得兼合三义。导师者即是合上导师也。生死烦恼即合上怖畏之处也。险难长远即合上五百由旬火宅也。又言应去应度即是合上若有多众三十子义也
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此下合上第二懈退譬也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此下合第三设化城譬。先合第二无大有小。次合第一拟宜次合第三设化城。此中唯合若入是城句也。若众生住于二地。此一句上则合第四受行中生已渡想等二句为二地。下则合第四知止息譬。正由得尽无生二智故则大乘机发也。如来尔时此下即合上第五灭化城将至宝所譬。具合开权显实句先合显实。但是如来方便下合开权也
如彼导师此下是大段第三举外譬帖合。唯帖四譬略不帖第二。今言如彼导师即帖合第一。为止息故下即帖合第三也。既知止息已此即帖合第四也。而告之言此下即帖合第五也
而说偈言此有四十九行半偈。是第二重颂也。上长行本有二。一者结缘之因由。二者正结缘也。今四十九行半亦分为二。初有二十二行半颂上因也。第二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下有二十七行颂上正结缘也
但上结缘之因由中本有近远两由。今二十二行半亦分为二种。十二行颂远由。第二无量慧世尊以下有十行半颂近由也。前远由中本有四段。第一明行道得佛。第二明王子请说法。第三明得佛后感动之相。第四明诸梵请说法。今十二行亦颂此。四行颂第一。次第有彼佛十六王子有两行半颂第二。次为觉悟群生有半行颂第三。次有东方诸世界有五行颂第四也。但上第一中本有三。今四行中初一行即颂第一佛道难得也。次诸天神龙王下两行即颂第二诸天供养也。次过十小劫已下一行颂第三正得佛道也。彼佛十六子此下有两行半颂第二王子请说法。上本有三。初有一行颂上第一为请故来至佛所也。次头面礼佛足一句颂上第二致敬也。次而请转法轮下有一行一句即颂上第三正请也。为觉悟群生此下半行颂上第三明感动之相。上本有三。今此半行唯颂第一地动。不颂第二放光及第三二相至处也。东方诸世界此下五行颂上第四十方诸梵请转法轮。上本有三段。第一东方东南方二诸梵请转小乘法轮。第二南方乃至下方七方诸梵请转大乘法轮。第三上方一方诸梵请转大小二乘法轮。今此五行通颂上三段。文句浑杂不可分也
无量慧世尊此下十行半颂上第二近因由。上亦有四段。第一受请说二乘法。第二王子请说大乘法。第三为说法华。第四入定。今此十六行半中初五行颂第一。次有两行颂第二。次有两行半颂第三。次有一行颂第四。但上四段各有三。今五行颂第一。上第一中有三段。今初半行颂第一受请也。为宣种种法下一行半颂第二转法轮之相也。次宣畅是法时下三行颂第三感悟也。时十六王子此下两行颂第二王子请。上有三。今初半行颂第一为请故出家也。后一行半颂第二正请略不颂第三眷属出家也。佛知童子心此下两行半颂第三受请说法华。上有三段今唯颂第一。而有两行半者。先有四行明如来先说三乘法。上言大通智胜受请之后过二万乃说法华。是则未说法华之前应先说三乘次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此半行正颂上第一受请说法华也。彼佛说经已此下一行颂第四入定本有三。今彼佛说经已静室此七字颂第一。入禅定一心一处坐此七字颂第二。八万四千劫五字颂第三也
是诸沙弥等此下有二十七行颂上第二正结缘。上长行中本有二。一者法说二者譬说。今二十七行中初有八行颂第一法说。次譬如险恶道下有十九行颂第二譬说也。上法说中本有三。第一明昔日结缘第二明结括释迦始终教化大意。第三明今日相值。今八行中初三行颂第一昔日结缘。次有四行颂第二结括大意。次一行颂第三今日相值也。但上第一昔日结缘中本有四。今前三行之中初半行颂第一阶得覆述之意。次为无量亿众下一行半颂第二正结缘。次一一沙弥等下有一行颂第三感悟不同。不颂第四大通智胜佛叹王子所说也。彼佛灭度后此下四行颂第二结括大意。上有四段。初一行颂第一常相值也。次是十六沙弥一行颂第二十六王子已成佛也。次尔时闻法者一行超颂第四未来复得相值也。次我在十六数下一行追颂第三会通古今也。次以是本因缘此一行颂第三今日相值。上本有四段。第一明大乘机发。第二明说法华。第三义出以大乘拟宜不得。第四明以小乘化得也。今唯颂第二便集诸菩萨明说法华也
譬如险恶道此下十九行颂譬…
《法华经义记七》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