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義記》七 ▪第2页
光宅寺沙門法雲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如來始終教化大意有四階。今皆舍而不取。第叁今日相值中有四階。今者皆取。第一正明昔日結因緣中有四階。有取有舍。不取第一階明得覆講之意。亦不取第四階大通智勝佛從禅定起贊歎王子也。唯取第二言各升法座正覆講。又取第叁階言一一皆度。于時聽覆講得利益深廣者。何以知然。覆講之主即是道師義。于時得利益。深廣即是所將人衆義故合此二階以爲一段。上即擬窮子領解中第一父子相失段。遠擬火宅中第一宅主總譬。亦遠擬方便品中今我亦如是明釋迦帖同諸佛作化主同化五濁衆生。下爲第一將導譬作本也。第叁明今日相值中有四階皆取者。第一言如來自知涅槃時到衆又清淨下明大乘機。上則擬窮子領解九譬中第七父見子志大譬。亦遠擬火宅中第五長者見子免難譬。亦遠擬方便品中第五舍利弗當知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明時衆大乘機發。下則爲第四知止息譬作本。第二便集諸菩薩爲說。是經上則擬窮子領解中第八付家業譬。亦遠擬火宅中第八長者賜大車譬。亦遠擬方便品中第八言于諸菩薩中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即是說法華。下則第五爲滅化城將至寶所譬作本。第叁言用大乘化不得互出者。上則擬窮子領解中第叁喚子不得譬。亦遠擬火宅中第叁長者救子不得譬。亦遠擬方便品中第叁我始坐道場佛用大乘化衆生不得之義。下則爲第叁懈退譬作本。第四言如來方便深入衆生之性明以叁乘化得衆生。上則擬窮子領解中第四喚子得譬及第五教作人譬。亦遠擬火宅中第四長者用叁車救子得義。亦遠擬方便品中第四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佛用叁乘化衆生之義。下則爲第叁設化城譬作本也。是則擬上法說與譬說十段中唯擬第一第叁第四及第五第八五段義。不擬余五段義也
譬如五百由旬自此下是第二譬說。此譬說中亦有叁段。第一開譬。第二合譬。第叁舉外譬帖結也。就開譬中自有五譬即譬上五種法說本。第一明將導譬。第二懈退譬。第叁設化城譬。第四知止息譬。第五將至寶所譬也
第一將導譬者此爲上正明昔日結緣中兩階作譬。與火宅第一宅主總譬相應。上火宅中本有六義。今此譬中以義相從可有四義。略無一門及五百人也。譬如五百由旬者是則依俙似火宅義。欲界如一百色界如二百無色界如叁百。七地所斷叁界余習如四百。八地以上至金剛心所斷無明住地煩惱如五百也。崄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是則宅中有火義。是皆生死之地故言崄難惡道。現見生死之中衆生余蘊不可秖無。今何故言無人。解釋者言。所以言無人者但生死之中逆流去者蓋不足言。非不有一兩人能逆流者。此不可言以字詺故言無人也。若有多衆以下此即是叁十子義。即譬上第叁階。言一一皆度下明聽衆得利益者。有一導師此是長者義。即譬上第二覆講之主。知衆生聞法得解折伏煩惱即是知通義。既失正解更起煩惱即是塞義。于時令衆勿沒生死遠求佛果。即是將導衆人欲過此難也
所將人衆此下是第二懈退譬。即譬上今日相值中第叁互出者大乘擬宜無大乘機。若言中路者五百之中正應斷非想一半煩惱。然理實無此。夫論退有兩種。一者已涉半路方複退還。二者結契已定方生悔心。今者據後談義正明于時時衆發意欲超越五百由旬。渡兩種生死之意。仍失正解無求佛之心。即是退義也。此下皆是理中作語也。就中有二。初一句正明退。第二而白導師言以下釋叁種因緣故退。一疲極二怖畏叁路遠。導師多諸方便此下是第叁設化城譬。即譬上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衆生之性因叁乘化得衆生。上譬本中有四今亦譬上四也。第一先明導師用化城擬宜。第二明導師見時人有樂化城之志。第叁爲設化城。第四明疲極之衆即入化城也。今言導師多諸方便此即是上第一用叁乘擬宜之義也。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下是第二見有樂化城之意。則是上見小乘機之義也。雲何舍大珍寶此是無大機而欲退。即是有小乘機之意也
作是念已此下是第叁正爲設化城。此中自有兩段。第一先思惟作化城此是譬本所無說。盡智無生智此二智本出叁界外。即是過叁百由旬之義也。告衆人言此下是第二正爲設化城。此中有四句。出上譬本。是廣則與火宅中相類也。初言汝等勿怖隨汝所欲皆當與汝。此即是保與不虛。下合譬言我今爲汝保任此事終不虛句也。莫得退還此是第二。即是勤精進句言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來也。今此大城此下是第叁。即是示叁乘處上言如此羊鹿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句也。若人是城中此下是第四即是上贊歎叁乘。上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也。合譬言汝等當知此叁乘法皆是聖所稱歎句也。是時疲極之衆此下是第四疲極之衆入化城即是上諸人受行。此中自有四義。于上譬本則廣只與窮子及火宅中相應。初則是外凡夫修行。即是心各勇銳義。是時疲極之衆心大歡喜是也。次則明內凡夫修行即是互相推排句。從我等今者下是也。次則明入見谛思惟治道即是競共馳走義。從于是衆人前此五字是也。次明得無學果即是诤出之義。從入化城下是也。自然因盡即是生已度想也。自然果亡即是生安穩想也
爾時導師知此人衆此下是第四知止息譬譬上大乘機發。言諸比丘如來自知涅槃時到下是亦遠是方便品中我見佛子等。大乘機發之義也
即滅化城此下是第五明將至寶所譬。上便集諸菩薩爲說大乘法華。此中言寶處在近即是顯實之義。即是上唯一佛乘得滅度耳。亦遠是方便品中但說無上道義也。向者大城我所化作者即是上法說中世間無有二乘句明開權之義。亦遠是方便品中正直舍方便句也
諸比丘如來亦複如是此下是第二合譬段。此中亦具合上五譬但隱沒兼複阙略也。上第一譬中有四義。今此中正合導師一義。複得兼合叁義。導師者即是合上導師也。生死煩惱即合上怖畏之處也。險難長遠即合上五百由旬火宅也。又言應去應度即是合上若有多衆叁十子義也
若衆生但聞一佛乘者此下合上第二懈退譬也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此下合第叁設化城譬。先合第二無大有小。次合第一擬宜次合第叁設化城。此中唯合若入是城句也。若衆生住于二地。此一句上則合第四受行中生已渡想等二句爲二地。下則合第四知止息譬。正由得盡無生二智故則大乘機發也。如來爾時此下即合上第五滅化城將至寶所譬。具合開權顯實句先合顯實。但是如來方便下合開權也
如彼導師此下是大段第叁舉外譬帖合。唯帖四譬略不帖第二。今言如彼導師即帖合第一。爲止息故下即帖合第叁也。既知止息已此即帖合第四也。而告之言此下即帖合第五也
而說偈言此有四十九行半偈。是第二重頌也。上長行本有二。一者結緣之因由。二者正結緣也。今四十九行半亦分爲二。初有二十二行半頌上因也。第二是諸沙彌等知佛禅未出下有二十七行頌上正結緣也
但上結緣之因由中本有近遠兩由。今二十二行半亦分爲二種。十二行頌遠由。第二無量慧世尊以下有十行半頌近由也。前遠由中本有四段。第一明行道得佛。第二明王子請說法。第叁明得佛後感動之相。第四明諸梵請說法。今十二行亦頌此。四行頌第一。次第有彼佛十六王子有兩行半頌第二。次爲覺悟群生有半行頌第叁。次有東方諸世界有五行頌第四也。但上第一中本有叁。今四行中初一行即頌第一佛道難得也。次諸天神龍王下兩行即頌第二諸天供養也。次過十小劫已下一行頌第叁正得佛道也。彼佛十六子此下有兩行半頌第二王子請說法。上本有叁。初有一行頌上第一爲請故來至佛所也。次頭面禮佛足一句頌上第二致敬也。次而請轉法輪下有一行一句即頌上第叁正請也。爲覺悟群生此下半行頌上第叁明感動之相。上本有叁。今此半行唯頌第一地動。不頌第二放光及第叁二相至處也。東方諸世界此下五行頌上第四十方諸梵請轉法輪。上本有叁段。第一東方東南方二諸梵請轉小乘法輪。第二南方乃至下方七方諸梵請轉大乘法輪。第叁上方一方諸梵請轉大小二乘法輪。今此五行通頌上叁段。文句渾雜不可分也
無量慧世尊此下十行半頌上第二近因由。上亦有四段。第一受請說二乘法。第二王子請說大乘法。第叁爲說法華。第四入定。今此十六行半中初五行頌第一。次有兩行頌第二。次有兩行半頌第叁。次有一行頌第四。但上四段各有叁。今五行頌第一。上第一中有叁段。今初半行頌第一受請也。爲宣種種法下一行半頌第二轉法輪之相也。次宣暢是法時下叁行頌第叁感悟也。時十六王子此下兩行頌第二王子請。上有叁。今初半行頌第一爲請故出家也。後一行半頌第二正請略不頌第叁眷屬出家也。佛知童子心此下兩行半頌第叁受請說法華。上有叁段今唯頌第一。而有兩行半者。先有四行明如來先說叁乘法。上言大通智勝受請之後過二萬乃說法華。是則未說法華之前應先說叁乘次說是法華經如恒河沙偈此半行正頌上第一受請說法華也。彼佛說經已此下一行頌第四入定本有叁。今彼佛說經已靜室此七字頌第一。入禅定一心一處坐此七字頌第二。八萬四千劫五字頌第叁也
是諸沙彌等此下有二十七行頌上第二正結緣。上長行中本有二。一者法說二者譬說。今二十七行中初有八行頌第一法說。次譬如險惡道下有十九行頌第二譬說也。上法說中本有叁。第一明昔日結緣第二明結括釋迦始終教化大意。第叁明今日相值。今八行中初叁行頌第一昔日結緣。次有四行頌第二結括大意。次一行頌第叁今日相值也。但上第一昔日結緣中本有四。今前叁行之中初半行頌第一階得覆述之意。次爲無量億衆下一行半頌第二正結緣。次一一沙彌等下有一行頌第叁感悟不同。不頌第四大通智勝佛歎王子所說也。彼佛滅度後此下四行頌第二結括大意。上有四段。初一行頌第一常相值也。次是十六沙彌一行頌第二十六王子已成佛也。次爾時聞法者一行超頌第四未來複得相值也。次我在十六數下一行追頌第叁會通古今也。次以是本因緣此一行頌第叁今日相值。上本有四段。第一明大乘機發。第二明說法華。第叁義出以大乘擬宜不得。第四明以小乘化得也。今唯頌第二便集諸菩薩明說法華也
譬如險惡道此下十九行頌譬…
《法華經義記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