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義記》

「經疏部」經文1715卷33頁碼:P0572
梁 法雲撰

  《法華經義記》七 ▪第3页

  光宅寺沙門法雲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說也。上本有叁段。今此亦有叁。初有十一行半頌開譬。次我亦複如是下有六行半頌合譬。次諸佛之導師下一行頌外譬帖合結也。上開譬中有五。今十一行半亦分爲五。第一叁行頌第一。衆人皆疲倦一行頌第二。次導師作是念下五行頌第叁。次導師知息已一句頌第四。次集衆而告言下兩行一句頌第五。第一譬有四義。今雖具足頌四義不次第。第一行頌第二怖畏處。次半頌第叁若有多衆也。次半行追頌第一五百由旬也。次一行即頌第四導師也。衆人皆疲倦此一行頌懈退譬也。本有二。初正明退第二釋退意。今者亦有二。初一句頌第一。次叁句頌第二也。導師作是念此下五行頌設化城譬。上有四。今不頌第一也。初一行仍頌第二也。次叁行頌第叁也。次一行頌第四也。上第叁段中本有二。第一思惟作化城。第二正設化城。今叁行中兩行頌第一。次一行頌第二也。導師知息已此一句頌第四譬。集衆而告言此下兩行一句頌第五譬也。我亦複如是此下六行半頌合譬。初半行頌合第一也。次一行頌合第二也。次一行頌合第叁也。次半行頌合第四也。次叁行半頌合第五譬也。諸佛之導師此下一行是第叁頌帖合結。此中舉內合帖結。初一句即帖合第一導師。次一句即帖合化城。次一句即帖合止息也。次一句即帖合至寶所也。唯不合懈退也

  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

  宿世因緣說開叁顯一化下根人有叁品經。即分爲兩段。第一上段化城一品正明宿世因緣化下根人。自此下有兩品。是第二爲下根人授記。此下根人所以不先領解者解在人後不敢自定。是故如來知其得解仍爲授記。但自授記中自含有領解之義。此品亦有富樓那授記。有千二百人授記。亦有五百人授記。亦有總爲諸聲聞授記。何故記上題五百弟子。解釋者言。五百人得授記名號眷屬多少悉皆是同複能領解。余者不爾。是故言五百弟子授記品也。此下兩品即爲二段。前品明無學人授記。第二品明學無學人授記

  就此品中自有二。第一先明富樓那蒙授記之事。第二明諸聲聞人蒙授記之事。就富樓那事中自有二。第一先明經家敘富樓那得解之相。第二從佛告諸比丘以下正明如來述記富樓那。又就經家敘富樓那得解中有二。第一敘其得解所由。第二正敘其得解之相

  第一經家敘富樓那得解所由中有四階。一者敘解上法說開叁顯一。第二言又聞授諸大弟子記此明解上譬說開叁顯一化中根人。第叁言複聞宿世因緣之事親自解上化城中宿世因緣之說。第四言複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此敘其聞上化城品初明如來有神通道眼能見久遠之事也

  得未曾有此下是第二正敘其得解之相亦有四階。第一先敘得解故內心歡喜。第二從即從座起以下經家敘得解故外形恭敬。第叁從而作是念以下經家敘富樓那得解故念佛功德。第四言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此明經家敘富樓那得解故默感如來。深心本願者是十六王子時一切智願也

  爾時佛告諸比丘此下是第二正明如來述記富樓那自有二段。即是長行與偈爲二也。就長行中自有二。第一記富樓那行因之相。第二過無量阿僧祇劫下記其得果也。第一記其行因相者明富樓那于五佛所護持法藏即成五段。一者先明于釋迦所護持法藏。富樓那于時現在衆中何故言汝見不。佛意只言汝等但見其形不見其行。故言見不也。第二言汝等勿謂以下明富樓那于過去九十億佛所能護持法藏。此中意皆發迹也。第叁言于諸七佛所護持法藏。第四言于賢劫中諸佛所護持法藏。第五言于未來無量諸佛所護持法藏如此流例皆是行因之義也

  過無量阿僧祇劫此下是第二記其得果也

  而說偈言下第二正明佛記富樓那中自有二。長行與偈。今是第二偈頌凡有二十一行半偈。解有二種。一解雲分爲二。初有十四行頌第一記其行因。後有七行半頌第二記得果也。複有一解分爲叁段。第一先有七行偈不頌上長行。義出泛明諸菩薩示現作聲聞影響如來。第二有七行頌上長行中第一行因。第叁有七行半頌長行中第二記其得果

  今此富樓那此下有七行是第二頌上第一述其行因。但上因之中本有于五佛所護持法藏。今此七行唯得頌二佛所護持法藏。初有五行頌上第二于過去九十億佛所護持法藏。未來亦供養此下兩行頌上第五未來諸佛所護持法藏也

  供養諸如來此下有七行半。是偈中之第叁。頌上長行中第二正記富樓那得果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此下品中第二明諸聲聞授記事。就此中自有二段。第一爲諸聲聞授記第二爾時五百羅漢于佛前以下明得記人領解也。就正授記中自有二。第一別爲授記。第二一行半偈總爲諸聲聞授記。就第一別授記中有二。即是長行與偈爲兩。就長行中自有二。第一先爲千二百人授記。第二其五百阿羅漢以下爲五百人授記也。就初段中有二。一者是千二百人請記。二者言佛知此等下正記千二百人。就請記中有二。一者經家敘。第二正明請記。但千二百人中正舉憍陳如爲端也。其五百羅漢是第二爲五百羅漢授記

  而說偈言此下是第二偈頌凡有九行半偈。初有六行偈頌千二百人得記

  其五百比丘次第當作佛下有叁行半偈頌五百人得記

  迦葉汝已知此一行半偈是第二總爲諸聲聞授記

  雖是偈由是長行類也

  爾時五百阿羅漢于佛前得授記者明諸聲聞授記事中有二。一者正爲諸聲聞授記。此下是第二明聲聞得授記者有五百人領解。就此領解中自有二。即是長行與偈爲二也。就長行中自有二。第一略領解。第二廣領解。又就此廣略兩段之中各自有二。略領解中有二者。第一法說。第二今乃知之如無智者以下譬說也。第二廣領解亦有二者。即是開譬合譬爲兩段。就開譬中文取只有五譬義。取應有六阙無第六。今者玄出。何以知之。下合譬中有偈頌中亦有故也。第一詺爲系寶珠譬。第二不自覺知譬。第叁行他國譬。第四相值譬。第五示寶珠譬。第六得珠歡喜譬。是則文中所無者。第一系寶珠譬者此即領上化城中將導譬。亦遠領窮子中父子相失譬。亦領火宅中第一宅主總譬。方便品中今我亦如是下明釋迦同諸佛化衆生也。第二詺爲不自覺知譬者此即領上化城中懈退譬。亦領窮子中喚子不得譬。亦遠領火宅中長者救子不得譬。亦遠領方便品中如來用大乘化衆生不得義也。第叁名爲行他國譬者。此則領上化城中爲設化城譬。亦領窮子中喚子得譬亦教作人譬。亦遠領火宅中長者用叁車救子得譬。亦遠領方便品尋念過去佛下明如來用叁乘化得衆生也。第四詺爲相值譬者。此則領化城中知止息譬遠領窮子中見子志大譬火宅中見子免難譬。亦遠領方便品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下明見衆生有大乘機。第五詺爲示寶珠譬者。此領上化城中滅化城將至寶所譬。遠領窮子中付家業譬。亦遠領火宅中長者賜諸子大車譬。亦遠領方便品中于諸菩薩中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說法華經。此中應有第六歡喜譬者。不領化城中則超領窮子火宅及方便品歡喜義也。但化城品中將導譬有四義。今此第一系寶珠亦有四義譬。若有人者則是下根人自譬。則是上譬說中若有多衆下明叁十子義。至親友家即是上五百由旬及一宅也。醉酒而臥即是上怖畏之義。是時親友以下即是領導師義也。內合十六王子。昔日覆講則是親友。于時聽衆即是有入于生死。覆講之處即家也。醉酒而臥者煩惱自惛醉而臥。有人解言。即來親友家言親友與其酒。親友是十六王子。雲何言子與衆生煩惱。諸佛聖人不爲衆生作煩惱因緣。故知入余處飲酒來至親友家。下言其家甚大富具設諸肴饍。自有人一日恒設[麸-夫+並]菓只自無有酒也。官事當行者非是初行內合于時十六王子覆講緣既盡更爲余方便法。故言官事行也。寶珠系其衣裏十六王子于時覆講爲衆生說大乘。今于時衆生相與得解大乘。大乘之理最貴故言無價。此大乘解可珍可重如寶。其理必圓如珠爲因之義。不亡名爲系。既是外凡不亡壞故言衣裏也。其人醉臥都不覺知。此是第二不自覺知譬。此則領懈退譬。內合昔日十六王子既爲說大乘得行大乘解王子便往余方。衆生遂失大乘解自從失解來都不覺言我有大乘解不知此則無大乘機也。起已遊行此下是第叁行他國譬。內合衆生既無大乘根機唯有小機。從小乘教修行求因覓果。此則領上設化城譬。上譬中本有四重。一者用化城擬宜。二者有堪聞化城之機。叁者正爲設化城。此叁階今者都不領。唯領第四諸人受行。上受行中自有四階。今者亦具領四階。一者言起已遊行此則領上是時疲極之衆心大歡喜。明外凡夫修行即是心各勇銳聞法信受。二者言到于他國此則領上言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即是內凡夫修行。信道五根立故言他國。叁者爲衣食故勤力。此則領上于是衆人前見谛思惟治道即是競共馳走。四者言若少有所得便以爲足。此則領上入化城生已度想明無學果即诤出火宅義也。于後親友會遇見之此是第四相值譬。此則領上知止息譬言爾時導師知此人衆既得止息。下明大乘機發也。而作是言咄哉丈夫此下是第五示寶珠譬。此則領化城中即滅化城將至寶所譬。亦遠領火宅方便品今行大乘因取大乘果。故名貿易所須也。此下應有第六歡喜。文中阙者今且懸出對下合譬也

  佛亦如是此下是第二合譬也。從此下竟令發一切智心以來合上第一系珠譬。爲菩薩時即合親友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即合以無價寶珠系其衣裏也。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此則合上第二不自覺知也。既得阿羅漢道此下合第叁行他國譬。但上譬中本有四階。今唯合第四階言若少所得便以爲足句也。一切智願猶在不失此合上第四相值譬。上言會遇見之也。今者世尊覺悟我等此下合第五示寶珠譬。我今乃知實是菩薩以下懸合第六歡喜上所無者

  而說偈言此下十二行半是第二頌上長行。長行中本有二。一者略領解。二者廣領解。今十二行半偈亦分爲二。初兩行半頌略領解。後十行頌廣領解也。上略領解中自有二。一者法說二者譬說。初兩行頌法說。半行頌譬說。譬如貧窮人此下十行偈頌上第二廣領解。上廣領解中有開譬合譬爲兩段。今六行頌開譬。四行頌合譬。上開譬中有五。今六行中具頌六義。初一行叁句頌第一譬。時臥不覺知此一句即頌第二譬…

《法華經義記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