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义记》七
光宅寺沙门法云撰
授记品第六
此品中为四人授当果之记仍为品目也。若谈受记则义在菩萨。若语授记则义关如来。是则受是取义授是与义也。但记有二种一者能记二者所记。能记即是如来言教正是记体。所记即是菩萨未来佛果及国土名号亦名为记。此是从他得名也。但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中本有四品即为四段。今此下一品是第四段为中根人授记。前又解言四段中例开为两。今就此授记中有二者。第一正为此四大弟子授记。第二品末一偈即复许为下根之徒说同归之义也
正授记中自有三段。第一先的为大迦叶授记。第二即更为三声闻授记。第三通为五百弟子授记也
尔时大目健连此下第二更为三声闻授记正由已请。是故别为一段。就中自二第一目连等三声闻请记。第二如来为三人各授记即作三阶也
我诸弟子威德具足此下有一行半第三通为五百弟子授记
我及汝等此一行是品中第二段即许为下根人说也
化城喻品第七
明因中第三广说开三显一中自有三段。即化三根人为三段。自此下竟学无学人记品有三品经。是第三明宿世因缘说开三显一之理化下根人。但上根人中根人中各自有四段。今此化下根人。若准上例应有四段。以义相从只有三义。正有宿世因缘说有授记有领解无有述成。虽有三义只有二段。何以知之。领解入授记中文句既浑直分为二段。第一此化城品正明宿世因缘说化下根人。第二余二品为下根人授记。大意正言。我昔日已曾于大通智胜佛所于时在十六王子数已为汝覆讲说法华今者复为汝说云何三闻不解。是故下经文言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经。但下根执之徒闻此往因缘相与解悟。就此品中大判为两段。第一从长行初尽偈先明佛智能见往古久远之事。第二从佛告诸比丘下长行初尽偈正明宿世因缘说也。又就此两段之中各有二重。皆有长行与偈为二重。今就前长行明佛智能见古往久远之事中自有三阶。第一先叙出往之事。即是大通智胜佛。第二从诸比丘彼佛灭度以来以下用三千大千世界作墨为往古久远作譬也。第三言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正明如来能见久远之事也
而说偈言此下是第二偈颂。上长行中有三。今此七行偈亦分为三。初一偈颂第一也。第二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以下有四行颂上第二久远之譬也。第三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以下有两行偈。颂上第三正明如来智能见往事
佛告诸比丘自此下讫品是第二正明宿世因缘说亦有两重者。即是长行与偈为二。就长行之中自有二阶。第一从此下竟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先明昔日结缘之因由也。第二从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以下竟长行正明结缘。又就此两阶之中各自有二。结缘之因由中有二者。第一从此以下竟十方诸梵请转法轮以来先明昔日结缘之远由。第二从大通佛受诸梵王请竟入禅定以来明昔日结缘之近由。又就结缘之因由两阶之中各有四阶。今就第一结缘远由有四阶者。第一先明大通智胜佛行道得佛。第二明十六王子请转法轮。第三明大通智胜佛得佛之后神通感动之相。第四明十方诸梵请转法轮。又就此四别之中各自有三异。第一明大通智胜佛行道得佛中有三异者。第一先明大通智胜佛行道佛道难得之相。第二从尔时忉利诸天以下此明大通智胜佛未得佛中间诸天常设供养。第三从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以下此正明大通智胜佛得佛道。此三异合是远缘。四阶之中第一明大通智胜佛行道得佛也
其佛未出家时此下是第二十六王子请转法轮。就中亦有三重者。第一先明王子为请故来至佛所。第二到已头面礼足以下明既至佛所设三业供养。第三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已劝请世尊转于法轮以下正明王子请佛说法。此三重合是远因由中第二阶明王子请佛说法也
佛告诸比丘此下是第三明大通智胜佛得佛之后神通感动之相。就中亦有三重。第一明佛神通动地。第二从其国中间幽冥之处下明光明普照之相。第三又其国界下明佛光动二相至处远至天宫也
尔时东方此下是第四明十方诸梵请佛转法轮。就中亦有三者。第一先明东方东南方二方诸梵请转小乘法轮。第二从南方乃至下方有七方诸梵请佛转大乘法轮。第三明上方一方诸梵并请转大小二乘法轮。就第一明东方东南方诸梵请中有二。第一先明东方诸梵请。第二东南方诸梵请也。但就一方诸梵中凡有七义。第一先明彼佛光明照相与惊怪。第二明共议此光明所以。第三明诸梵众中有聪明者仍大判光明之意。第四明诸梵等寻光至佛所。第五明诸梵既至佛所故三业致敬。第六正明请佛转法轮。第七明大通智胜佛默然为许之。东南方诸梵七义亦尔。又诸比丘南方此下是第二明七方诸梵请转大乘法轮。亦有二。第一先具明南方诸梵七义。第二西南方以下总据六方帖同南方也。尔时上方此下是第三明上方诸梵并请转大小二乘法轮。唯有六义阙无第七如来默然许之。何以故。尔时已亦请竟佛仍受请说法是故无有默然许之。但第六请说法中两偈前偈请小乘。后偈请大乘法轮也。此四阶之中各有三重合是结缘之远由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王此下是第二明昔日结缘之近由。就中亦有四阶。第一先明大通智胜佛受诸梵请二乘转法轮。第二明十六王子。于时请佛说法华。第三明大通智胜佛受王子请说法华。第四明大通智胜佛说法华之后仍入禅定避坐作覆讲之由。若不入禅定那得覆讲。又就此四阶之中各有三重。第一受十方诸梵请说二乘法轮中有三重者。第一一往受请。第二即时三转下列出二乘法轮之相。第三从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此下时众有感悟之相也。就第二列出二乘法轮中初出四谛后出十二因缘。此二法轮各有二列四谛。二者初总明三转十二行所谓示劝证也。第二所谓是苦以下别出四谛也。第二列十二因缘二者。初及广说十二因缘下明顺说。第二无明灭故下明逆说也
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此下是第二明王子于时请佛说法华。就中亦有三重者。第一先明十六王子为请故出家。第二从俱白佛言下正请佛说法华。第三言尔时转轮圣王下明王眷属亦出家也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此下是第三明大通智胜佛受王子请说法华。亦有三重者。第一正明大通智胜佛受王子请说法华。第二从说此经已下明时众有感悟不同。第三重言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明于时说法说法经劫数也
说此经已此下是近因由中第四阶。明如来于时既说法华竟仍入定。只缘佛入定王子覆讲亦有三重者。第一言说此经已即入静室此先明入定之相。第二言住于禅定此正明在定。第三言八万四千劫此明佛在定时经劫数。从品初来至此是长行中第一先明昔日结缘之因由竟
是时十六菩萨知佛入室自此下竟长行是第二正明结缘。就此中自有二者。第一是法说第二是譬说。就第一法说中自有三阶。第一正明昔日结缘。仍道第三今日相值说法华。第二明结缘之后今日相值之前。结括释迦如来始终教化大意。又就此三阶之中各自有四重。第一正明昔日结缘中有四者。第一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先明王子得覆讲之意。只由大通智胜佛入室经八万四千劫。于时法座不可令空故。故第二从各升法座以下正明覆讲。第三一一皆度以下明昔日覆讲时听众受悟多少。第四明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从禅定出赞叹王子也
佛告诸比丘下第二结括始终教化大意。亦有四者。第一从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华经以下正明昔日结缘之后今日相值前中间常相值遇。第二诸比丘我今语汝以下明昔日覆讲十六王子已现成种觉。第三从尔时所化下会通古今。第四从我灭度后以下此明今日相值而不解者未来世中会得相值。此则明一日结缘历劫不朽之义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此下是第三阶明今日相值。就此中亦应有四重。文只有三略无第三重。亦可是传者误虽无今日义出。何以知之。下譬中有故在今。玄出四重者。第一从诸比丘竟深入禅定先明众生大乘机发。第二为说法华。第三明以大乘拟宜不得此即是今义出者。第四为说小乘。今先明大乘机发言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者如来说法华时去涅槃经教不赊。大乘机发仍说法华故言涅槃时到。又解言正大乘机发时如来三乘化功将断故言涅槃时到。众又清净者正明大乘机发。若使昔日五浊障大乘机者则不清净。大乘机发五浊不复为障是名清净。信解坚固者昔亦有信不成。使今日大乘机发有大乘之信。今日大乘机发则有大乘之解。解则慧有信有慧有定相资之力。是故大乘机发。了达空法者明昔日无相之法故言了达空法也。便集诸菩萨此下是第二正说大乘。即是说法华。便集诸菩萨者即是。尔时世尊四众团绕之义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者即是开方便门。唯一佛乘得灭者即是示真实相也。此下应有第三用大乘拟宜化众生不得。今者玄出应下譬有。下即作懈退譬作本也。比丘当知如来方便之力此下是第四明如来用三乘化得众生。就此第四用小乘化得众生中自有四文。第一言如来方便之力深入众生之性先明三乘拟宜。第二言知其志乐小法深着五欲此明如来见小乘机。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此是第三正为众生说三乘教。第四言是人若闻则便信受此明三乘人受行。问者言。火宅中明大乘化不得然后三乘化得。尔后大乘机发。机发之时为说大乘。今者何故无大乘机为说大经。然后大乘化不得小乘化得耶。解释者言。此意为古今因缘相对。故尔我昔日是十六王子时已知汝有大乘机。即为覆讲说大乘。汝于时已得大乘解为因缘今日大乘机发。时我即为说大乘经汝不可不信也。火宅中作次第者如来出世之始本欲为说大乘经。但于时无有大乘机。我用大乘拟宜化既不得。不可令此众生永沦长苦。是故如来用三乘教化取众生。后大乘机发时方说大乘经也
下譬说中还依本次第。大乘化不得三乘化得。然后大乘机发为说大乘。今者就上法说三段各有四阶。若取若舍若合若离。持作五种法说。上则拟穷子火宅方便品。下则为五种譬作本。五种譬者。一将导譬二懈退譬三设化城譬四知止息譬五将至宝所譬也。法说三段中第二结括释迦…
《法华经义记七》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