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义记》

「经疏部」经文1715卷33页码:P0572
梁 法云撰

  《法华经义记》七 ▪第4页

  光宅寺沙门法云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是人既已起此下两偈颂第三行他国譬。与珠之亲友半行颂第四相值譬。苦切责之已半偈颂第五示宝珠譬。贫人见此珠一行义颂第六欢喜譬。上长行所无也

  我等亦如是此下四行颂合譬。略不颂合第四譬。初一偈颂合第一系宝珠譬。我等无智故半行颂合第二譬。得少涅槃分半行颂合第三譬。今佛觉悟我一偈颂合第五譬。我今从佛闻一偈颂合第六欢喜譬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此品受记之中第二为学无学人授记仍为品目也。就此品中自有二段。第一请记。第二佛授记。就请记中自有二。第一阿难罗睺罗二人请记。第二明二千人请授记

  佛告阿难汝于来世自此下第二正授记。就授记中亦有二。第一先为阿难罗睺罗受记。第二为二千人受记。就第一中自有二。初为阿难受记。第二为罗睺罗受记。就阿难受记中自有五阶。第一正为受记。第二从尔时会中有新发意者见阿难得记心生疑念。第三从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下明往因缘释大众疑念。第四阿难面于佛前此下明阿难因闻往昔因缘仍得宿命智。第五说偈赞叹如来也

  佛告罗睺罗此下次为罗睺罗受记。自有长行与偈为二也

  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人其意柔软。此是第二为二千学无学人受记。就此受记中自有二。第一正为受记。第二学无学人得受记已欢喜叹佛

  法师品第十

  此品明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五种法师之德故言法师品也。十二品经开三显一以明因义自有四段。第一略说开三显一动执生疑。第二怀疑故致请。第三广明开三显一断疑生信。三段已竟自此以下有四品经。是第四名别流通因义。前又解言。第一第二各开为二。第三第四各开为三。就此第四段中三段者。第一法师品见宝塔品此二品经明受持此经者勋深流通者报重。则明勋深报重。命觅通经之人。第二持品时众既闻勋深报重则能通经者受命通也。第三安乐行品摄退堕之人。何者但时众有小行菩萨亦欲信习流通。见持品末明诸大菩萨于此恶世通经。有摈黜之过身命之危。则言我等既未及大士何能于此恶世流通此经相与退没。为此义故有第三安乐行品。明四种安乐之行摄退堕之人。若欲于恶世中流通经者当修四安乐行。则免危得安离苦得乐。又就此三段中第三各开为二。中间第二受命中文有五别。第一命觅通经人中有二者。即两品为二。第一法师品明释迦自觅通经之人。第二见宝塔品明多宝如来助释迦命觅通经人。又就释迦自命觅通经人中有二。第一从初竟我今获大利偈已来据勋深报重正命觅通经人。第二从药王今告汝下讫品举通经轨则命觅通经人也

  又就第一据勋深报重命觅通经人中有二阶。第一据通经弟子以明勋报。第二若复有人受持读诵以下据师以明勋报也。所以知前者为弟子后者为师者此经詺受持读诵等以为五种法师。故前者未能读诵等。只闻经随喜而已故为弟子。后者自能受持等故作师名也。此二阶中各有二。就弟子明勋报有二者。第一就现在世明弟子。第二据佛灭后明弟子。此二阶中例皆有二。就现在世明弟子中自有二者。第一从品初竟一念随喜者先明现世弟子勋相。第二言我皆与受菩提记此明共得报重也

  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后此下是第二明佛灭后弟子。就中例有二者。第一先出佛灭后弟子勋相。第二言我亦与受菩提记正明报重也

  若有人受持读诵此下是第二据师明勋报。就此有二者。即是长行与偈为二。且就长行中自有二段。第一据别门明师。第二药王若有恶人下据总门明师。所以言别者。一段文中具三义。故一者佛在世师佛灭度后师异。二者上下品师。三者两师各辨勋报也。所以言总者亦具三义反取即得。又就别明师中有二。第一明佛现在世五种法师。第二据佛灭后明法师。就现在世明师中有二。第一明佛现在下品法师。第二明现在世上品。所以名作上下品法师者。读诵少者为下品。读诵多者为上品也。就现在明下品法师中有二阶。第一正出下品法师勋相。第二从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下明下品法师得报重也

  何况尽能读诵者此下是现在世法师中之第二明上品法师亦有二阶。第一总况出上品法师勋深报重。上云只能受一句一偈者。是下品法师也。今尽能受持读诵者即是上品法师。第二言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此则别明上品法师勋深也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此下是第二明佛灭度后法师。就中亦有二。第一佛灭度后下品法师。第二亦况出上品。就下品法师中自有二阶。第一正出下品法师相。第二言当知是人则如来使下明勋深也。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此是第二言明佛灭后上品法师。此中应有勋报而无至偈颂中方有也

  药王若有恶人下长行中明法师自有二。此下是第二据总门明法师。就中自有二。第一明逆之者得罪。第二明从之者得福也。就第一阶中复有二。初正明逆之者得罪。第二其有读诵以下明法师勋相也。今者第一见受持读诵者不可轻毁。所以谤罪重于佛者正由谤此人。故今法华不通遂断三宝之种故所以罪重也。虽谤如来不能令三宝永断故言罪轻。只取一边不论福田厚薄也。其有读诵下是第二法师勋相。为如来肩所荷担者此人为如来所重。故言荷担。不言如来身荷担也

  其所至方此下是第二明从之者得福。亦有二。有正有释即是报深也

  而说偈言据师勋报中自有二。第一是长行。此下是第二偈颂。有十五行偈自分为二段。第一有两行偈义出不颂长行直漫奖劝时众受持此经。第二若有能受持此下有十三行偈正颂上长行。但上长行中本有二。一者据别门明师。二者据总门明师。今就此十三偈亦分为二。初有七行颂上第一据别门明师。第二余有六行偈颂上据总门明师。上别门明师中复有二。一者明现在师。二者佛灭后之师。就七行中亦分为二。前有四行颂现在师。后三行颂灭度后师。就现在世师中本有二种。一者下品二者上品。今就四偈中初一偈颂下品法师。后三行颂上品法师。但上明下品法师中自有二阶。一者正出下品法师勋相。二者报重。今一偈中上半颂正出下品法师勋相。下半颂报重也。诸有能受持此下三行颂上现在中上品法师。上本有二阶。一者总况出上品法师勋深。二者别明上品法师勋深。今就此三行中亦复有二。初半偈正颂法师勋深。上言何况尽能受持者也。下余两半颂上别明勋深。吾灭后恶世此下三行颂上第二明佛灭后法师。此中有二种。一者是下品二者是上品。今就三行亦分为二小不次第。初有两行先颂况出上品。上言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上又阙无勋报今偈中有。此两偈亦有二阶。初半偈颂正况出上品法师。第二从当合掌礼敬下有一行半。义颂报深。长行所无者。若能于后世此下一偈倒颂下品法师。上本又有二阶。一者下品师相。二者明勋相。此一行亦有二。初半偈颂第一下半颂第二

  若于一劫中此下六行偈是第二颂上第二据总门明师。中本有二。一者言逆之者则得罪。二者言从之者则获福。今此六行亦分为二。初有两行颂第一逆之者得罪。第二从有人求佛道有四行颂上第二从之者得福也

  药王今告汝自此下品中第二段。上来举勋报。命觅通经之人此下是第二段举通经轨则。命取通经之人就此中亦有两段。即长行与偈为二也。就长行之中自有三段。第一从药王今告汝以下竟当知是为增上慢者先赞叹此经。第二从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众说云何应说以下正明通经轨则。第三从药王我余国遣化人下竟长行奖劝通经之人

  就第一叹经中有五重。第一先明格量。第二就人叹。第三就处叹。第四据因为叹。第五据果为叹也。以众经格量乎此经此经为第一者。若明称会物机为第一者。则五时经教皆是称会物机。今不论此处。只言会前开后詺为第一。会前者谈三乘无异路语万善明同归。开后者明万善皆成佛寿命长远。此则开涅槃前路作常住之由渐。然则前后两望二义双明。下即出言已说今说当说。已说者昔来三乘等教。当说者即指涅槃为当说。今说者即是法华有如此义。故称第一也。药王当知如来灭后此下是第二据人为叹。明此经在人则人尊。慈悲覆护如衣覆也。如来位心同归之理此人意无。二无之中故云共宿也。药王在在处处此下是第三据处为叹。明此经在处则处重。药王多有人在家出家此下是第四就因为叹。其有众生求佛道者此下是第五就果为叹。只就此第五自有五重。第一法说叹。第二譬如有人下譬说叹。第三菩萨亦复如是之下合譬叹。第四所以者何下释叹。第五若有菩萨下诫劝时众叹也。二乘教如燥土。说无量义经于时直明万善成佛如湿土。若说法华教决定无有三一时得佛果譬泥也。药王此经开方便门者开三乘是方便。示真实相者示同归之理。是法华经藏者此经明因谈妙果。在此中故言藏也。深者金刚方穷其底故言深也。不可破坏故言固。其理杳然故言幽。行因久到故言远也。得之者少故言无人能到也

  若有善男子女人此下是第二正明通经之轨则。就中有三段者。第一先假说问通经之轨。第二入如来室下次第列出通经之轨三种章门。第三别释也。今明第二。此中则以法为通经之轨。下总通经中以药王等诸菩萨则以人为通经之轨。下单举人不无有法。此中单举法不无其人。人法互举。欲令两义双显。如来室者此下第三次第解释通经之轨三种章门也

  药王我于余国此下是第三奖劝通经之人就中有五段。第一明如来遣化人为通经之人集听法众。第二方亦遣四部众听其说法通经。第三明若于山林旷野无人民处我亦遣天龙八部听其所说。第四言此人若在殊方异立令通经之人时复得见我身。第五言此人若通经之时有忘失章句者我以神通道力令其不忘

  而说偈言举通经轨。命觅通经人。中本自有二。即是长行与偈为二。此下是第二偈颂凡有十八行半偈自分为二。第一有一偈先总劝此则不颂上长行。如人渴须水此下十七行半是第二正颂上长行。但上长行本有三。一者叹经。二者正出通经之轨。三者奖劝使通经。今此十七行半偈亦为三段。初四行颂第一。次四行半颂第二。下余有九行颂第三。上第一叹经中有五种叹。今此四行唯颂第五据果为叹。上自有五重。今此四行中初一行…

《法华经义记七》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