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义记》

「经疏部」经文1715卷33页码:P0572
梁 法云撰

  《法华经义记》七 ▪第5页

  光宅寺沙门法云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半颂第二譬说。后二行半颂第五诫劝时众。余三重略不颂也。若人说此经此下四行半是第二。即颂第二正出通经轨则。上长行中本有三段。今者不颂第一假问出通经之经法。唯颂后两段。初一行半颂通经之法三种章门。次余有三行颂第三解释。若我灭度后此下九偈颂上第三段。上本有五阶。今亦颂尽但小不次第。初一行半偈颂第二。第二从引导诸众生下有一行半追颂第一第三。从若说法之人下有一行半超颂第四。第四从若忘失章句又有一行半仍颂第五。第五从若人在空闲有三行追颂上第三

  见宝塔品第十一

  命觅通经中有两段。第一是法师品明释迦自命通经之人。此品是第二明多宝助命觅通经之人。由多宝如来赞叹释迦言谁能于此广此经。因此得助释迦。此两段各开为二。前释迦自命中有二者。一者举勋报命通经人。第二举通经轨则已命觅通经之人。此二已竟今此品助命觅通经人。中有二段者。即是长行与偈为二。长行中自有二十段。第一经家叙宝塔之相。第二塔中出声赞叹释迦。第三大众起疑。第四大乐说咨问佛。第五佛答宝塔来竟。第六大乐说愿见多宝如来。第七佛答应先集分身诸佛。第八大乐说复欲见分身诸佛。第九释迦放光照诸佛。第十分身诸佛共议欲来。第十一释迦三过变土。第十二分身诸佛来相问于释迦。第十三释迦在空开塔。第十四明大众见多宝佛之相。第十五明大众散华供养。第十六多宝分座与释迦。第十七释迦就座。第十八大众愿在虚空。第十九佛神力接大众在空。第二十正唱慕觅通经人也。初品以来是第一经家叙宝塔之相。从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下是第二赞叹释迦。从尔时四众下是第三明时众既见宝塔相与生疑。尔时有菩萨名大乐说下是第四明大乐说既知时众有疑即咨问如来。从尔时佛告大乐说以下是第五明如来答大乐说述宝塔来意。下偈正颂此也。从是时大乐说下第六明大乐说仍发愿欲见多宝如来。从佛告大乐说下第七答大乐说。言汝若欲见多宝如来者应先集十方分身诸佛。下偈中亦颂。此中从大乐说白佛言下第八明大乐说既开佛道欲集分身诸佛仍发愿欲见分身诸佛。从尔时放白毫一光此下是第九明释迦如来放光照十方分身诸佛如来。于时直放光无有言语。但是经家语而已。所以放光集诸分身佛者。此品为欲显发愿通经。告言十方诸佛尚为法来尊重此法。汝等云何不流通此法。且自十方佛在一处欲表明同归之义。又解释第四疑。疑久灭度佛云何得来。今云应不实应显灭不实灭也。尔时十方诸佛各告众菩萨言下。第十明十方诸佛既被光明所照与诸菩萨共议欲来。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此下是第十一明释迦如来三过变土欲容诸分身佛。于时只是如来神力变土是故经家述之。所以三变者表明破三乘执心也。则其土转广二乘之狭意也。下偈中亦颂此也。是时诸佛皆遣待者此下是第十二明诸佛既集遣使相问于释迦。尔时牟尼佛见所分身佛悉已来集。此下是第十三明释迦如来既得相问欲开宝塔即起在空开塔。即时一切众会此下是第十四经家叙大众既见多宝如来之相。尔时四众等见过去此下是第十五明大众既见多宝如来散华供养说如是言。有人解言于时时众有语但经文略不载。多意谓不尔。此只取上多宝如来赞叹释迦之言也。尔时多宝如来于宝塔中分半座此下是第十六明多宝分座释迦坐。即时是释迦牟尼佛此下是第十七明释迦就坐。所以言多宝佛与释迦共者灭度佛既坐此意表释迦不生而现生。释迦与多宝并坐者。此明双树灭非实灭。尔时大众见二如来此下是第十八明大众既见二如来在空仍复愿在于空。即时释迦以神力此下是第十九明如来即以神力接大众在空。以大音声下竟长行是第二十段正唱慕觅通经之人。下偈亦颂此也

  而说偈言一品中有二段即是长行与偈为两。自此下有四十八行偈是第二偈颂。长行本有二十段今唯颂四段。三行半颂第五。三行颂第七。五行半颂第十一。三十六行颂第二十段也。今初有三行半颂上第五。上第五言佛答大乐说明多宝来意又我分身此下有三行颂长行中第七。第七明佛答大乐说言汝若欲见多宝如来今应集诸分身诸佛也。为坐诸佛此下有五行半偈颂长行中第十一。上第十一言时娑婆即变清净明释迦欲容诸分身佛故三过变相。但上是经家述如来神力。今此五行半还是经家说偈也。告诸大众我灭度后此下余有三十六行偈颂长行中第二十。上言以大音声普告大众正命通经之人。就三十六行中自有六段。第一言告诸大众有一行半正颂上长行。第二从其多宝佛有三行略劝时众发愿通经。第三从其有能护此经法者有四行偈。则言若能弘通此经者则是供养如来。第四从诸善男子各谛思惟有十八行广寄诸难奖劝弘经。第五从我为佛道下有三行半释迦自举昔日弘经以劝时众。第六从此经难持若暂持者尽品有六行举果报劝时众弘经也

  持品第十二

  此品明五种人受持弘经故言持品也。四品明别流通有三段。上来两品是第一命觅通经人。此品第二明通经者受命通经。有五种人发誓通经以为五段。第一先明药王菩萨及大乐说。颁类有二。一者诸大菩萨自誓通经。第二明众中声闻得记者有五百人自誓通经。第三明学无学人得受记者自誓通经。无学人已断三界果。云何得在净土通经。解言。无学净秽两土实无有生。但为弘经故回相似无漏业寄在三界内生。若论此报实非三界果报。第四段从尔时佛姨母以下明尼众自誓通经。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此下竟品是第五明八十万亿诸大菩萨发誓愿弘通经也。虽有五种以类相推应有三段。第一明大行菩萨秽土流通。第二中间三人明声闻人于净土流通。第三最后一人净秽二土悉皆流通此经也

  安乐品第十三

  此品中明弘经菩萨具四种行。则能离危得安远苦得乐。是故出经者仍为品目也。前解言。第四段别流通开三显一之义有四品经而判为三段。第一法师品及见宝塔两品经先明通经者勋深受持者报命觅通经之人。第二持品一品则明会福乐善之徒相与佛前发誓受命通经。皆言不爱身命惜无上道。但上持品未通经之时有毁谤之咎身命之忧。是则下品菩萨本欲发誓通经。既见恶世多难便起退转之心罢通经之意。是故此品是第三如来则用安乐行故接下品退堕之人。则言若能具此四行者天魔不能忤。则于恶世中亡身济物没命度人。是则下品之人因此起弘经之心。更起渡人之意也。前又解言此三段前一后一各有二。中间自有五别。今此中有二者。第一文殊问第二如来答也。今且就问中自有二阶。第一先赞上能通经者。第二从世尊以下正作问也

  佛告以下是品之第二明如来答。就中自有四段。第一唱四行之数。第二此一者安住下出四行体。第三我灭度后下一行半总劝修此四行。第四临品末二十一行半通明四行得果安乐相也

  释四安乐义凡有四阶。第一正出体。第二明智慧功德为行。第三明自行外化为行。第四明其四行之位。第一正出体。四安乐者第一以智慧为体第二以说法为体第三以离过为体第四以慈悲心为行体。第二明智慧功德往判者。第二同是智慧欲智在说故。第二亦是智慧。第三第四同是功德故智慧门中离出说法。功德门中离出慈悲故有四行也。第三自行外化判者第一第三是自行。第四同是外化凡通经之法。不过自行外化。所以有此四行者自行外化各分为二。自行分为二者有两义。故一者第一是照假实二空之解。此是智门第三明离过此是断门所以自行须明二也。第二义者智慧语其照境。自是行善取其离过边。即是止善既有止行之别故分为二。外化所以分为二者。若语慈悲则谈其本若语其说法则论其末。若使但有知说法无有慈悲者是则如无记语。若使但有慈悲无有说法者是则与乐拔苦之行终不能成。故以外化须明此二也。第四明判此四行位始则四念之初未至世第一法也。何意判位。但在此处者。解释者言此之四行本为接外凡夫菩萨不得过深也。今当安住四法此是第一总唱数也

  一者安住此下是第二出四安乐行体相即成四段。又就此四行之中文句不同。但解前两行之中各有三段解。后两行之中各有二文也。今且明初行中有三者。第一从此下竟二十三偈以来正解初行体相。第二若有比丘有四行半偈明得果安乐之相也。第三文殊师利是菩萨有一行一句结此初行也。今且就第一正解初体相中行自有二。第一是长行。第二是偈颂也。今且就长行中自有两段。第一有一行许文。先据行作两章门。次明后恶世中能流通此经义。文殊师利云何菩萨下第二正释两章门。不释能流通义也。两章门者行体章门方便章门也。安住菩萨行处是行体章门。此行然解假名实法空为体。今假实二空为解。心所缘之境故言行处也。亲近处是第二章门即是而二空解方便道。次能为众生说是经者。正明始行菩萨佛灭度后于恶世中流通此经。时要须解心安住假实二空及方便道。怨亲平等善恶齐劝者。则能天魔外道不能伤害离危得安离苦得乐也

  文殊师利云何菩萨以下是第二正释两章门。先解二空解行处章门。后解两家亲近处章门也。今且就解行处之中自有三段。第一总章门。第二别释两行。第三总结也。今言云何菩萨行处此是第一总章门也。若菩萨此下是第二别解。今就此中自有二。一者先解假名空行处。第二解法空行处也。今解假名空行处有二种。一解云。菩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此一句明得假名空故口无四过也。而不卒暴第二句得假名空。故身无三不善业也。心亦不惊。第三句明得假名空故意无三不善业也。此三句皆就用以明假名空相。若以此文检假空实自难见。故以下法空行处得知。前是假空也。下明法空行处言又复于法。故知前是假名空也。下偈颂中广颂法空。后复言亦复不见是男是女。故知是假名空也。又解三句解假名空行处。此则就人表假名空相。初句据外恶来时我不起恶也。后句据善境来时我心不惊也。何以知之。闻圣人说无我空之时我心不惊。中间而无卒暴句正据我内心也。若不得假空者则不如此也。又复于法无所行此下三句明法空行处。此句明解法有智。不作实心行境也。而观诸法如实相第二句明解法空智也。亦不行亦不分别是…

《法华经义记七》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