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義記》七 ▪第5页
光宅寺沙門法雲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半頌第二譬說。後二行半頌第五誡勸時衆。余叁重略不頌也。若人說此經此下四行半是第二。即頌第二正出通經軌則。上長行中本有叁段。今者不頌第一假問出通經之經法。唯頌後兩段。初一行半頌通經之法叁種章門。次余有叁行頌第叁解釋。若我滅度後此下九偈頌上第叁段。上本有五階。今亦頌盡但小不次第。初一行半偈頌第二。第二從引導諸衆生下有一行半追頌第一第叁。從若說法之人下有一行半超頌第四。第四從若忘失章句又有一行半仍頌第五。第五從若人在空閑有叁行追頌上第叁
見寶塔品第十一
命覓通經中有兩段。第一是法師品明釋迦自命通經之人。此品是第二明多寶助命覓通經之人。由多寶如來贊歎釋迦言誰能于此廣此經。因此得助釋迦。此兩段各開爲二。前釋迦自命中有二者。一者舉勳報命通經人。第二舉通經軌則已命覓通經之人。此二已竟今此品助命覓通經人。中有二段者。即是長行與偈爲二。長行中自有二十段。第一經家敘寶塔之相。第二塔中出聲贊歎釋迦。第叁大衆起疑。第四大樂說咨問佛。第五佛答寶塔來竟。第六大樂說願見多寶如來。第七佛答應先集分身諸佛。第八大樂說複欲見分身諸佛。第九釋迦放光照諸佛。第十分身諸佛共議欲來。第十一釋迦叁過變土。第十二分身諸佛來相問于釋迦。第十叁釋迦在空開塔。第十四明大衆見多寶佛之相。第十五明大衆散華供養。第十六多寶分座與釋迦。第十七釋迦就座。第十八大衆願在虛空。第十九佛神力接大衆在空。第二十正唱慕覓通經人也。初品以來是第一經家敘寶塔之相。從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下是第二贊歎釋迦。從爾時四衆下是第叁明時衆既見寶塔相與生疑。爾時有菩薩名大樂說下是第四明大樂說既知時衆有疑即咨問如來。從爾時佛告大樂說以下是第五明如來答大樂說述寶塔來意。下偈正頌此也。從是時大樂說下第六明大樂說仍發願欲見多寶如來。從佛告大樂說下第七答大樂說。言汝若欲見多寶如來者應先集十方分身諸佛。下偈中亦頌。此中從大樂說白佛言下第八明大樂說既開佛道欲集分身諸佛仍發願欲見分身諸佛。從爾時放白毫一光此下是第九明釋迦如來放光照十方分身諸佛如來。于時直放光無有言語。但是經家語而已。所以放光集諸分身佛者。此品爲欲顯發願通經。告言十方諸佛尚爲法來尊重此法。汝等雲何不流通此法。且自十方佛在一處欲表明同歸之義。又解釋第四疑。疑久滅度佛雲何得來。今雲應不實應顯滅不實滅也。爾時十方諸佛各告衆菩薩言下。第十明十方諸佛既被光明所照與諸菩薩共議欲來。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此下是第十一明釋迦如來叁過變土欲容諸分身佛。于時只是如來神力變土是故經家述之。所以叁變者表明破叁乘執心也。則其土轉廣二乘之狹意也。下偈中亦頌此也。是時諸佛皆遣待者此下是第十二明諸佛既集遣使相問于釋迦。爾時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此下是第十叁明釋迦如來既得相問欲開寶塔即起在空開塔。即時一切衆會此下是第十四經家敘大衆既見多寶如來之相。爾時四衆等見過去此下是第十五明大衆既見多寶如來散華供養說如是言。有人解言于時時衆有語但經文略不載。多意謂不爾。此只取上多寶如來贊歎釋迦之言也。爾時多寶如來于寶塔中分半座此下是第十六明多寶分座釋迦坐。即時是釋迦牟尼佛此下是第十七明釋迦就坐。所以言多寶佛與釋迦共者滅度佛既坐此意表釋迦不生而現生。釋迦與多寶並坐者。此明雙樹滅非實滅。爾時大衆見二如來此下是第十八明大衆既見二如來在空仍複願在于空。即時釋迦以神力此下是第十九明如來即以神力接大衆在空。以大音聲下竟長行是第二十段正唱慕覓通經之人。下偈亦頌此也
而說偈言一品中有二段即是長行與偈爲兩。自此下有四十八行偈是第二偈頌。長行本有二十段今唯頌四段。叁行半頌第五。叁行頌第七。五行半頌第十一。叁十六行頌第二十段也。今初有叁行半頌上第五。上第五言佛答大樂說明多寶來意又我分身此下有叁行頌長行中第七。第七明佛答大樂說言汝若欲見多寶如來今應集諸分身諸佛也。爲坐諸佛此下有五行半偈頌長行中第十一。上第十一言時娑婆即變清淨明釋迦欲容諸分身佛故叁過變相。但上是經家述如來神力。今此五行半還是經家說偈也。告諸大衆我滅度後此下余有叁十六行偈頌長行中第二十。上言以大音聲普告大衆正命通經之人。就叁十六行中自有六段。第一言告諸大衆有一行半正頌上長行。第二從其多寶佛有叁行略勸時衆發願通經。第叁從其有能護此經法者有四行偈。則言若能弘通此經者則是供養如來。第四從諸善男子各谛思惟有十八行廣寄諸難獎勸弘經。第五從我爲佛道下有叁行半釋迦自舉昔日弘經以勸時衆。第六從此經難持若暫持者盡品有六行舉果報勸時衆弘經也
持品第十二
此品明五種人受持弘經故言持品也。四品明別流通有叁段。上來兩品是第一命覓通經人。此品第二明通經者受命通經。有五種人發誓通經以爲五段。第一先明藥王菩薩及大樂說。頒類有二。一者諸大菩薩自誓通經。第二明衆中聲聞得記者有五百人自誓通經。第叁明學無學人得受記者自誓通經。無學人已斷叁界果。雲何得在淨土通經。解言。無學淨穢兩土實無有生。但爲弘經故回相似無漏業寄在叁界內生。若論此報實非叁界果報。第四段從爾時佛姨母以下明尼衆自誓通經。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此下竟品是第五明八十萬億諸大菩薩發誓願弘通經也。雖有五種以類相推應有叁段。第一明大行菩薩穢土流通。第二中間叁人明聲聞人于淨土流通。第叁最後一人淨穢二土悉皆流通此經也
安樂品第十叁
此品中明弘經菩薩具四種行。則能離危得安遠苦得樂。是故出經者仍爲品目也。前解言。第四段別流通開叁顯一之義有四品經而判爲叁段。第一法師品及見寶塔兩品經先明通經者勳深受持者報命覓通經之人。第二持品一品則明會福樂善之徒相與佛前發誓受命通經。皆言不愛身命惜無上道。但上持品未通經之時有毀謗之咎身命之憂。是則下品菩薩本欲發誓通經。既見惡世多難便起退轉之心罷通經之意。是故此品是第叁如來則用安樂行故接下品退墮之人。則言若能具此四行者天魔不能忤。則于惡世中亡身濟物沒命度人。是則下品之人因此起弘經之心。更起渡人之意也。前又解言此叁段前一後一各有二。中間自有五別。今此中有二者。第一文殊問第二如來答也。今且就問中自有二階。第一先贊上能通經者。第二從世尊以下正作問也
佛告以下是品之第二明如來答。就中自有四段。第一唱四行之數。第二此一者安住下出四行體。第叁我滅度後下一行半總勸修此四行。第四臨品末二十一行半通明四行得果安樂相也
釋四安樂義凡有四階。第一正出體。第二明智慧功德爲行。第叁明自行外化爲行。第四明其四行之位。第一正出體。四安樂者第一以智慧爲體第二以說法爲體第叁以離過爲體第四以慈悲心爲行體。第二明智慧功德往判者。第二同是智慧欲智在說故。第二亦是智慧。第叁第四同是功德故智慧門中離出說法。功德門中離出慈悲故有四行也。第叁自行外化判者第一第叁是自行。第四同是外化凡通經之法。不過自行外化。所以有此四行者自行外化各分爲二。自行分爲二者有兩義。故一者第一是照假實二空之解。此是智門第叁明離過此是斷門所以自行須明二也。第二義者智慧語其照境。自是行善取其離過邊。即是止善既有止行之別故分爲二。外化所以分爲二者。若語慈悲則談其本若語其說法則論其末。若使但有知說法無有慈悲者是則如無記語。若使但有慈悲無有說法者是則與樂拔苦之行終不能成。故以外化須明此二也。第四明判此四行位始則四念之初未至世第一法也。何意判位。但在此處者。解釋者言此之四行本爲接外凡夫菩薩不得過深也。今當安住四法此是第一總唱數也
一者安住此下是第二出四安樂行體相即成四段。又就此四行之中文句不同。但解前兩行之中各有叁段解。後兩行之中各有二文也。今且明初行中有叁者。第一從此下竟二十叁偈以來正解初行體相。第二若有比丘有四行半偈明得果安樂之相也。第叁文殊師利是菩薩有一行一句結此初行也。今且就第一正解初體相中行自有二。第一是長行。第二是偈頌也。今且就長行中自有兩段。第一有一行許文。先據行作兩章門。次明後惡世中能流通此經義。文殊師利雲何菩薩下第二正釋兩章門。不釋能流通義也。兩章門者行體章門方便章門也。安住菩薩行處是行體章門。此行然解假名實法空爲體。今假實二空爲解。心所緣之境故言行處也。親近處是第二章門即是而二空解方便道。次能爲衆生說是經者。正明始行菩薩佛滅度後于惡世中流通此經。時要須解心安住假實二空及方便道。怨親平等善惡齊勸者。則能天魔外道不能傷害離危得安離苦得樂也
文殊師利雲何菩薩以下是第二正釋兩章門。先解二空解行處章門。後解兩家親近處章門也。今且就解行處之中自有叁段。第一總章門。第二別釋兩行。第叁總結也。今言雲何菩薩行處此是第一總章門也。若菩薩此下是第二別解。今就此中自有二。一者先解假名空行處。第二解法空行處也。今解假名空行處有二種。一解雲。菩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此一句明得假名空故口無四過也。而不卒暴第二句得假名空。故身無叁不善業也。心亦不驚。第叁句明得假名空故意無叁不善業也。此叁句皆就用以明假名空相。若以此文檢假空實自難見。故以下法空行處得知。前是假空也。下明法空行處言又複于法。故知前是假名空也。下偈頌中廣頌法空。後複言亦複不見是男是女。故知是假名空也。又解叁句解假名空行處。此則就人表假名空相。初句據外惡來時我不起惡也。後句據善境來時我心不驚也。何以知之。聞聖人說無我空之時我心不驚。中間而無卒暴句正據我內心也。若不得假空者則不如此也。又複于法無所行此下叁句明法空行處。此句明解法有智。不作實心行境也。而觀諸法如實相第二句明解法空智也。亦不行亦不分別是…
《法華經義記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