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义记》八 ▪第4页
光宅寺沙门法云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有期限难可得判。只就断烦恼品数百千万种。今就一种作义。从七地以上至金刚心断烦恼凡作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也中上.中中.中下也下上.下中.下下也。何者七地所断者作二品上品上中品。八地所断者作二品上下品中上品。九地所断者作二品中中品中下品。十地所断作二品下上品下中品。金刚心所断者作一品下下品。此九品烦恼皆得生故言九生也。若依十地解忍者地地之中各有三忍。今欲消此经文故七地以上各有三忍。六地菩萨闻寿量之说得登七地下忍。即断一品烦恼。所余八品为八生作因故言八生当得菩提。七地下忍菩萨闻说寿量得登七地上忍。于时即断一品烦恼即损二品生。即七生当得菩提。七地上忍菩萨闻说寿量进登八地下忍。于时即断一品烦恼已损三品生。余有六品烦恼即是六生当得菩提。八地下忍菩萨闻说寿量进登八地上忍。于时即断一品已损四品生。余有五品即是五生当得菩提。八地上忍菩萨闻说寿量进登九地下忍。于时即断一品烦恼已损五品生。余有四品即是四生当得菩提。九地下忍菩萨闻说寿量进登九地上忍。于时即断一品已损六品生。余有三品烦恼即是三生当得菩提。九地上忍菩萨闻说寿量进登十地下忍。于时即断一品已损七品生。余有二品烦恼即是二生当得菩提。十地下忍菩萨闻说寿量进登十地上忍。于时即断一品烦恼已损八品生。余有金刚心所断一品烦恼即是一生当得菩提。但文句略故从八生仍超至四生也
复有八世界此下是正授记中第三授外凡夫等记摄退堕人也
佛说是等菩萨得大法利时自此下竟长行是授记段中第三段。此明经家述于时天众设种种供养之相也
尔时弥勒即说偈言此下有十九行偈是第三弥勒说偈颂佛长行。即是领解之义。就此领解中自有四段文句。初有两行是第一先称赞时众得解寿量故欢喜。第二或住不退地有九行颂佛长行正是领解之义。第三雨曼陀罗有七行明弥勒自述于时事不颂上长行。有人言。颂上长行上是出经者述取于时供养之相。佛尔时无言无说。不容用弥勒偈颂经家语。佛名闻十方一行是第四叹佛结领解也。或住不退地此下有九行是第二正颂佛长行。正是领解之意。上佛正授记中本有三。一者授因地记。二者授果地记。三者授外凡等记。今就此九行自分为四段。第一或住不退地下有三行即颂上第一授因地记。第二复有小千界微尘数菩萨下有四行即颂上第二授果地记。第三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下有一行颂上第三授外凡中发心记。第四言世尊说无量下一行总结授记此不颂上也。雨曼陀罗此下有七行是第三弥勒自述于时事也。佛名闻十方此一行是第四叹佛结领解也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自此下十一品半是第三大段流通说。前言流通中有二。从此下竟妙庄严王品十品半是此第一化他流通。第二余有普贤劝发品。是自行流通。前又解言。两流通中各开有三。今且就化他流通有三者。第一从此下竟常不轻品三品半经叹能流通者勋深报重。以命觅通经之人。此即命下方菩萨。但下方诸人未被前命故。第二即是神力品中初五行一文即是下方之徒堪通经者受命。第三从神力品中佛于文殊师利大众前出广长舌下尽妙庄严王品凡有六品半经。正付属文。就此三段中第一第三各开为三。中间不开且明第一段中有三者。第一此半品就因门命觅通经人。第二随喜品举因果命觅通经人。第三法师功德及常不轻此二品单举果命觅通经人。何以得知。此品中明闻经功德。闻经功德即是因。后二品明得六根清净。即是果也。随喜功德品中明格量闻经功德。亦明得人相具足。故得知因果双明。就此三世段中各有二。且明第一段中有二者。第一就佛在世明四品人闻经功德。第二就佛灭度后明五品人闻经功德。今者就第一先明佛在世四品人者即作四段。第一品人中自有长行有偈颂。下三人皆无偈颂。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此是第二品人也。何况广闻是经此是佛在世第三品人闻经功德也。阿逸多若男子女人闻我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是佛在世第四品人闻经功德也
又复如来灭后自此竟品是第二就佛灭后明五品人闻经功德。自有长行与偈为二。就长行五品人中唯初第一品人明闻经直起随喜心不生诽谤而已。此人功德最劣又不格量直有长行又无偈颂。留此第一品人将入随喜功德品中。格量国城布施乃至教化一切众生皆令得四果。由自不如此第一品人闻法华经起随喜心。此义至随喜功德中当更明也。第二何况受持读诵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此是第二品人闻经功德。此不道用头实戴如来行。只言尊重如来无异头顶戴也。第三阿逸多若我灭后闻是经典此下是第三品人闻经功德。第四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下是第四品人闻经功德。第五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下是第五品人闻经功德
第二偈颂颂长行不颂第一品人。此下十九行半偈分为四段。第一五行半偈颂上第二品人。若能持此经者此下三行颂上第三品人。若有信解心此下又有三行超颂上第五品人。况复持此经兼持戒此下有八行追颂上第四品人也
随喜功德品第十七
此品中格量闻法华经生随喜心。所得功德多少仍为品目也。第一命通经人中本有三段。上半品以就因门命觅通经之人已竟此品。是第二双就因果门命觅通经人。下余有法师功德及常不轻二品是第三单就果门。明通经得六根清净之报。以命觅通经。本言三段中例开为二。此品中有二者。第一是弥勒问。第二是如来答。今弥勒所问者即是上分别功德品中明佛灭度后五品人中第一最下品一人。上言又如来灭后有人闻此经而不毁起随喜心。此人既未被格量。今开弥勒问端。是故将此人来此品中格量其功德。弥勒今者正问出此人。又就此两段各有二问。中二者长行与偈为二可解。佛答二者亦以长行与偈为二。但佛答长行中格量五品人功德即成五段。从初下有三十二行半。从初人明五十人展转相教最后第五十人闻法华功德无量。何况最初人功德。第二品人故来诣僧坊功德无量。第三人明于讲处劝人坐听得果报之相。第四品人又在于会外劝他人往听。第五品人能专心听法。复能为他人说法
就初品人中自有六阶。第一先比次取第五十人。第二诫令谛听。第三举五十人问弥勒。第四弥勒答。第五佛会通。第六结答。况此人功德。但止五十人为数。五十人相教不同有三种。一者转胜。二者平等。三者转不如。今就此三中有难有易。转胜者难得。平等者希有。唯有转不如者多。今从多论闻五十人中最后者不如。此人功德已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数。何况最初闻经者起随喜之心。此意正答弥勒问。从阿逸多其第五十此下是第二阶将欲取第五十人格量况出最初人。诫弥勒令谛听。从若四百万亿此下是第三阶。作财法二施所得功德问弥勒。明施主用珍宝布施四生众生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珍宝。又教化若干众生皆令得四果。此施主由自不如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难者言。四生众生蛇蚖等云何有发白面皱之相。复云何今已乘车乘着璎珞。旧解言。假设此等众生一时变成人然后用珍宝布施。既施之后次复能教化令得四果。所以言如此然由不如闻法华经起一念随喜心。解释言。此人虽顿舍国城复令得四果。此即是世间果报不免生死。今此人既闻法华经所说五百由旬应度佛果妙极应往。此人于时起一念决定一心离此生死求彼佛果。如此功德实广。然菩萨本以自行为端化他为首。发心度五百由旬远求佛果。然化他之心令六道众生离五百险难同得圆极妙果。是故此心深广实。非施国城四果格量也。又闻此法华经植福无此。具六根清净胜妙果报非算可数。问者言昔日三乘中菩萨以自发广化之心起远求之意。若尔今昔何殊耶。解释者言。昔日菩萨止言断除正使及习气仍得究竟。今日方便更明险难远长应去应度。是则昔日自行化他两行不成。今日自行化他两行成就。不可用昔之短狭。类今日之广长也。从弥勒白佛言下是第四也。如来即会此人功德。从佛告弥勒我今分别语汝下是第五也。从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下是第六佛结答。况此人功德也。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此下是第二人功德。前一人正是格量也。此下四人皆是广出也。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此下是第三人也。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此下是第四人明在会外闻说法华仍劝往听也。阿逸多汝且观是此下是第五人也
而说偈言此下十八行偈是答中第二。颂上长行中五人。初有九行颂第一人。次有五行超颂第四人也。次有两行追颂第二人也。次有一行颂第三人。次有一行颂上第五人也。但上第一人中本六阶。今九行中不颂第四。今初一行半颂第一先比次取第五十人也。最后人获福此半行颂第二诫令谛听。如是大施主下有五行即颂上第三举财法二施问弥勒也。既不颂第四弥勒答佛故从最后第五十此一行即颂第五如来结会也。如是展转闻此一行即颂上第六结答也。若有劝一人此下五行仍超颂上第四人也。若故诣僧坊此下两行追颂上第二人也。若于讲法处此一行颂上第三人也。何况一心此一行即颂上第五人也
法师功德品第十八
此品中明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五种法师功德。是故经家仍为品目也。此下两品是第三段。单据果门中命觅通经人。就中亦有两段。第一此品正明据果命觅通经之人。第二常不轻品即证此果报不虚也。今且就此品中自有二段。第一先总明闻经得六根清净果报。第二广别出六根清净之相。从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下是眼得八百鼻得八百身得八百。三八二十四合即是二千四百功德也。次耳得千二百舌得千二百意得千二百合即是三千六百。就前合成六千功德。此六千功德皆是举因目果。众生起善不出三业十善。十善有二。一者止善二者行善。今且就止善作论。此十善修习之法皆互相显助。何者故。如持不杀戒为首次修余九善助成。乃至持正见作头余九助成。如是更互相助仍成百善。然此百善便立菩萨之意有四百。何者。自作百善一百也。教人行百善二百也。随喜人行百善三百也。又赞叹人行百善四百善也。然此四百就五种法师上作。但就受持法师亦有四百…
《法华经义记八》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