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玄义》

「经疏部」经文1716卷33页码:P0681
隋 智顗说

  

  

卷第一下

  天台智者大师说

  七会异者。问佛有所说依四悉檀。今解五义与彼会不。答此义今当说。先对五章。次解四悉檀。世界悉檀对释名。名该一部世界亦冠于三。第一义对体最分明。为人对宗。宗论因果为人生善义同。对治对用。用破疑滞。与治病事齐。分别悉檀对教相。教相如后说。问何不次第。答悉檀是佛智慧。对利钝缘则成四种。利人闻世界解第一义。此对释名辨体即足。若钝人未悟。更须为人生善对治破恶。乃入第一义。则具用四也。五重玄义意兼利钝。四悉檀法专为钝者。对义是同次第则异。问论专释大品不涉法华。何得指彼悉檀通此五义。中论通申诸经。何意不用。答释论云。四悉檀摄八万法藏十二部经。法华何得不预耶。中论通申理宜须用。若具引论博而未巧。今取论题申于五章。中字申体。观字申宗。论字申用。缨珞云。破法方便立法方便。利益众生方便。论有研核破执立三宝四谛得四沙门果。故知论字申用。中观理不可思议申妙。观境是权实申法。观智是因果申莲华。观诠申经。论之三字合四悉檀。以对五义通申意显。若更以论申余经者。取偈初句申三藏。次句申通。次句申别。次句申圆。法华又为第四句所申也。岂止两论申此五章。五章通申诸经论也。次解四悉檀为十重

  一释名 二辨相 三释成 四对谛 五起教观 六说默 七用不用 八权实 九开显 十通经

  释名者。悉檀天竺语。一云此无翻例。如修多罗多含。一云翻为宗成墨印实成就究竟等莫知孰是。地持菩提分品说。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是名四优檀那。此翻为印。亦翻为宗。印是楷定不可改易。佛菩萨具此法复以传教。此就教释印。如经世智所说有无无二。此法楷定以此传授经。过去寂默诸牟尼尊展转相传。此就行释印也经增上踊出。乃至出第一有最上。众共归仰世间所无。此释宗义。彼明文了义释优檀那诸师何得用宗印。翻四悉檀如此既谬。余翻亦叵信。南岳师例大涅槃梵汉兼称。悉是此言檀是梵语。悉之言遍。檀翻为施。佛以四法遍施众生。故言悉檀也。二辨相者。世界如车。轮辐轴辋和合故。有车无别车也。五众和合故有人。无别人也。若无人者佛是实语人。云何言我见六道众生。当知。有人人者世界故有。非第一义。第一义可是实余不应实。答各各实如如法性等。世界故无第一义故有。人等第一义故无世界故有。有于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一切名相隔别。名为世界。外人迷此世界不达法相。或计无因缘有世界。或计邪因缘有世界。大圣随顺众生所欲乐闻。分别为说正因缘世界法。令得世间正见是名世界悉檀相。二各各为人悉檀者。大圣观人心而为说法。人心各各不同。于一事中或听或不听。如杂业故杂生世间。得杂触杂受。更有破群那经说无人得触无人得受。为二人疑后世不信罪福堕断常中。故作此说。此意傍为破执正是生信增长善根施其善法也。故名各各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者。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对治者。贪欲多教观不净。嗔恚多教修慈心。愚痴多教观因缘。对治恶病说此法药。遍施众生故。名对治悉檀相也。四第一义悉檀者。有二种。一不可说二可说。不可说者。即是诸佛辟支佛罗汉所得真实法。引偈云。言论尽竟心行亦讫。不生不灭法如涅槃说诸行处名世界。说不行处名第一义。二约可说者。一切实一切不实一切亦实亦不实一切非实非不实。皆名诸法之实相。佛于如是等处处经中。说第一义悉檀相。此亦是一家明四门入实之意故。中论云。为向道人说四句。如快马见鞭影即入正路。若闻四句心生取着。皆是戏论岂第一义耶。私十五番释其相令易解。随说事理闻者适悦是世界。旧善心生是为人。新恶除遣是对治。得悟圣道是第一义。双说假实是世界。论轮辐轴辋故有车。五阴和合故有人。单说假人即为人。论或说有人。或说无人。单说实法即对治。论对治则有实性。则无双非假实即第一义。论言语道断心行亦讫(云云)。因缘和合有善人恶人之异是世界。善缘和合有善人是为人。恶缘和合有恶人是对治。双非善恶是第一义。五阴实法隔历是世界。从善五阴生善五阴是为人。以善五阴破恶五阴是对治。无漏五阴是第一义。善法恶法异是世界。说今善法生后善法是为人。以今善法破今恶法是对治。非善非恶是第一义。问曰。人通善恶何得言生善是为人。答善业为人所乘令生其善。故言为人。问为人生善秖应生善。那复断恶。答为人者生善是旧是正。断恶是傍是新。治中治恶是旧是正。生善是新是傍(云云)。三世隔别是世界来世是为人。现世是对治。非三世是第一义。四善根内外凡隔别是世界。煗顶是为人。总别念处是对治。世第一法近真是第一义。见道修道异是世界。见道是为人。修道是对治。无学道是第一义。非学非无学是世界。见学是为人。修学是对治。无学是第一义。世界悉檀中有为人。为人中有对治。对治中有第一义。第一义中无三悉檀(云云)。一悉檀通有四悉檀。论云。阴入界隔别是世界。因缘和合故有人是为人。正世界破邪世界是对治。闻正世界得悟入是第一义。为人有四者。杂业因缘得杂触杂受是世界。于一事中。或听是为人。或不听是对治。无人得触无人得受是第一义。对治中有四者。佛三种法治人心病。药病异故是世界。治人是为人。对病是对治。实性则无是第一义。第一义中四者。一切实乃至四句是世界。佛支佛心中所得法。岂非理善是为人。一切语论一切见一切着皆可破。一切不能通第一义。能通是对治。言语道断法如涅槃是第一义。又通作者四悉檀不同。通是世界悉檀也。四悉遍化众生通是为人。四悉檀皆破邪通是对治。随闻一种皆能悟道。通是第一义也。别作者。约苦集谛明世界。约道谛能治明为人。约道谛所治明对治。约灭谛明第一义。问依论解相已足。何用多释。答论云。四悉檀摄八万四千法藏。私约十五法分别何咎。三释成者。四悉檀是龙树所说。四随禅经佛所说。今以经成论于义弥明。所谓随乐欲随便宜。随对治随第一义。乐欲从因得名。世界从果立称。释论云。一切善恶欲为其本。净名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佛经举修因之相。论明得果之相。举随乐欲释成世界悉檀也。随便宜者。随行人所宜之法。各各为人者。是化主鉴机照其可否。论云。于一事中或听或不听。宜听不宜不听。如金师子宜数息。浣衣子宜不净经举行者之堪宜。论明化主之鉴照以释成也。余两种经论名义同(云云)。四对谛者。直对一番四谛如前说。广对四种四谛者。四种四谛一一以四悉檀对之。复总对者。生灭四谛对世界。无生四谛对为人。无量四谛对对治。无作四谛对第一义。五起观教。幽微之理非观不明。契理之观非悉檀不起。修从假入空观时。先观正因缘法。此法内外亲疎隔别。若不殷勤乐欲。则所习不成。必须晓夜精勤欣悦无[睾*支]。此即世界悉檀起初观也。若欲观假入空。须识为人便宜。若宜修观。即用择精进喜三觉分起之。若宜修止。则用除舍定三觉分起之。念通两处是为随宜善心则发。若有沉浮之病须用对治悉檀。若心沈时念择进喜治之。若心浮时念舍除定治之。若善用为人善根则厚。若善用对治烦恼则薄。于七觉中随依一觉恍然如失。即依此觉分研修。能发真明见第一义。是为用四悉檀起从假入空观。成一切智发慧眼也。若从空入假观。巧用四悉檀。取道种智法眼亦如是。若修中道第一义观。巧用四悉檀。取一切种智佛眼亦如是。若一心三观巧用亦如是。起教者。大论云。佛常乐默然不乐说法。净名亦论杜口。此经云。不可以言宣。大经云。生生不可说。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说。又云亦可得说十因缘法为生作因。亦可得说十因缘者。从无明至有此十成于众生具四根性。能感如来说四种法若十因缘所成众生。有下品乐欲。能生界内事善拙度。破惑析法入空。具此因缘者。如来则转生灭四谛法轮。起三藏教也。若十因缘法所成众生。有中品乐欲。能生界内理善巧度。破惑体法入空。具此因缘者。如来则转无生四谛法轮。起通教也。若十因缘所成众生。有上品乐欲。能生界外事善历别破惑次第入中。具此因缘者。如来则转无量四谛法轮。起别教也。若十因缘所成众生。有上上品乐欲。能生界外理善。一破惑一切破惑圆顿入中。具此因缘者。如来则转无作四谛法轮。起圆教也。复次一一教中。各各有十二部经。亦用悉檀起之。若十因缘法所成众生。乐闻正因缘世界事。如来则为直说阴界入等假实之法。是名修多罗。或四五六七八九言偈重颂世界阴入等事是名祇夜。或直记众生未来事。乃至记鸽雀成佛等。是名和伽罗那。或孤起偈说世界阴入等事。是名伽陀。或无人问自说世界事。是名优陀那。或约世界不善事而结禁戒。是名尼陀那。或以譬喻说世界事。是名阿波陀那。或说本昔世界事。是名伊帝目多伽。或说本昔受生事。是名阇陀伽。或说世界广大事。是名毗佛略。或说世界未曾有事。是名阿浮陀达磨。或问难世界事是名优波提舍。此是世界悉檀。为悦众生故。起十二部经。或作十二种说生众生善或作十二种说破众生恶。或作十二种说令众生悟。是名四悉檀起三藏十二部经。若十因缘法所成众生乐闻空者。直为说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无不即空。或四五六七八九言偈重颂阴界入即空。或说能达阴入界即空者便与授记。或孤然说阴界入即空。或无问自说阴界入即空。或说知阴界入即空名为禁戒。或举如幻如化等。喻阴界入即空。或说本昔世间国土即空。或说本生阴界入即空。或说即空广大或说阴入界即空希有或难问阴界入即空。是为随乐欲世界悉檀。起通教十二部经。或作十二种说即空生善。或作十二种说即空破恶。或作十二种说即空令悟理。是为四悉檀起通教十二部经也。若有十因缘法所成众生。乐闻一切世界一切阴界入。及不可说世界。不可说阴界入等事者。如来即直说一切正世界及阴入等。一切翻覆世界及阴入等。一切仰世界及阴入等。一切倒住世界及阴入等。一切秽国一切净国。一…

《妙法莲华经玄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