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玄義》

「經疏部」經文1716卷33頁碼:P0681
隋 智顗說

  

  

卷第一下

  天臺智者大師說

  七會異者。問佛有所說依四悉檀。今解五義與彼會不。答此義今當說。先對五章。次解四悉檀。世界悉檀對釋名。名該一部世界亦冠于叁。第一義對體最分明。爲人對宗。宗論因果爲人生善義同。對治對用。用破疑滯。與治病事齊。分別悉檀對教相。教相如後說。問何不次第。答悉檀是佛智慧。對利鈍緣則成四種。利人聞世界解第一義。此對釋名辨體即足。若鈍人未悟。更須爲人生善對治破惡。乃入第一義。則具用四也。五重玄義意兼利鈍。四悉檀法專爲鈍者。對義是同次第則異。問論專釋大品不涉法華。何得指彼悉檀通此五義。中論通申諸經。何意不用。答釋論雲。四悉檀攝八萬法藏十二部經。法華何得不預耶。中論通申理宜須用。若具引論博而未巧。今取論題申于五章。中字申體。觀字申宗。論字申用。纓珞雲。破法方便立法方便。利益衆生方便。論有研核破執立叁寶四谛得四沙門果。故知論字申用。中觀理不可思議申妙。觀境是權實申法。觀智是因果申蓮華。觀诠申經。論之叁字合四悉檀。以對五義通申意顯。若更以論申余經者。取偈初句申叁藏。次句申通。次句申別。次句申圓。法華又爲第四句所申也。豈止兩論申此五章。五章通申諸經論也。次解四悉檀爲十重

  一釋名 二辨相 叁釋成 四對谛 五起教觀 六說默 七用不用 八權實 九開顯 十通經

  釋名者。悉檀天竺語。一雲此無翻例。如修多羅多含。一雲翻爲宗成墨印實成就究竟等莫知孰是。地持菩提分品說。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是名四優檀那。此翻爲印。亦翻爲宗。印是楷定不可改易。佛菩薩具此法複以傳教。此就教釋印。如經世智所說有無無二。此法楷定以此傳授經。過去寂默諸牟尼尊展轉相傳。此就行釋印也經增上踴出。乃至出第一有最上。衆共歸仰世間所無。此釋宗義。彼明文了義釋優檀那諸師何得用宗印。翻四悉檀如此既謬。余翻亦叵信。南嶽師例大涅槃梵漢兼稱。悉是此言檀是梵語。悉之言遍。檀翻爲施。佛以四法遍施衆生。故言悉檀也。二辨相者。世界如車。輪輻軸辋和合故。有車無別車也。五衆和合故有人。無別人也。若無人者佛是實語人。雲何言我見六道衆生。當知。有人人者世界故有。非第一義。第一義可是實余不應實。答各各實如如法性等。世界故無第一義故有。人等第一義故無世界故有。有于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一切名相隔別。名爲世界。外人迷此世界不達法相。或計無因緣有世界。或計邪因緣有世界。大聖隨順衆生所欲樂聞。分別爲說正因緣世界法。令得世間正見是名世界悉檀相。二各各爲人悉檀者。大聖觀人心而爲說法。人心各各不同。于一事中或聽或不聽。如雜業故雜生世間。得雜觸雜受。更有破群那經說無人得觸無人得受。爲二人疑後世不信罪福墮斷常中。故作此說。此意傍爲破執正是生信增長善根施其善法也。故名各各爲人悉檀。叁對治悉檀者。有法對治則有實性則無對治者。貪欲多教觀不淨。嗔恚多教修慈心。愚癡多教觀因緣。對治惡病說此法藥。遍施衆生故。名對治悉檀相也。四第一義悉檀者。有二種。一不可說二可說。不可說者。即是諸佛辟支佛羅漢所得真實法。引偈雲。言論盡竟心行亦訖。不生不滅法如涅槃說諸行處名世界。說不行處名第一義。二約可說者。一切實一切不實一切亦實亦不實一切非實非不實。皆名諸法之實相。佛于如是等處處經中。說第一義悉檀相。此亦是一家明四門入實之意故。中論雲。爲向道人說四句。如快馬見鞭影即入正路。若聞四句心生取著。皆是戲論豈第一義耶。私十五番釋其相令易解。隨說事理聞者適悅是世界。舊善心生是爲人。新惡除遣是對治。得悟聖道是第一義。雙說假實是世界。論輪輻軸辋故有車。五陰和合故有人。單說假人即爲人。論或說有人。或說無人。單說實法即對治。論對治則有實性。則無雙非假實即第一義。論言語道斷心行亦訖(雲雲)。因緣和合有善人惡人之異是世界。善緣和合有善人是爲人。惡緣和合有惡人是對治。雙非善惡是第一義。五陰實法隔曆是世界。從善五陰生善五陰是爲人。以善五陰破惡五陰是對治。無漏五陰是第一義。善法惡法異是世界。說今善法生後善法是爲人。以今善法破今惡法是對治。非善非惡是第一義。問曰。人通善惡何得言生善是爲人。答善業爲人所乘令生其善。故言爲人。問爲人生善秖應生善。那複斷惡。答爲人者生善是舊是正。斷惡是傍是新。治中治惡是舊是正。生善是新是傍(雲雲)。叁世隔別是世界來世是爲人。現世是對治。非叁世是第一義。四善根內外凡隔別是世界。煗頂是爲人。總別念處是對治。世第一法近真是第一義。見道修道異是世界。見道是爲人。修道是對治。無學道是第一義。非學非無學是世界。見學是爲人。修學是對治。無學是第一義。世界悉檀中有爲人。爲人中有對治。對治中有第一義。第一義中無叁悉檀(雲雲)。一悉檀通有四悉檀。論雲。陰入界隔別是世界。因緣和合故有人是爲人。正世界破邪世界是對治。聞正世界得悟入是第一義。爲人有四者。雜業因緣得雜觸雜受是世界。于一事中。或聽是爲人。或不聽是對治。無人得觸無人得受是第一義。對治中有四者。佛叁種法治人心病。藥病異故是世界。治人是爲人。對病是對治。實性則無是第一義。第一義中四者。一切實乃至四句是世界。佛支佛心中所得法。豈非理善是爲人。一切語論一切見一切著皆可破。一切不能通第一義。能通是對治。言語道斷法如涅槃是第一義。又通作者四悉檀不同。通是世界悉檀也。四悉遍化衆生通是爲人。四悉檀皆破邪通是對治。隨聞一種皆能悟道。通是第一義也。別作者。約苦集谛明世界。約道谛能治明爲人。約道谛所治明對治。約滅谛明第一義。問依論解相已足。何用多釋。答論雲。四悉檀攝八萬四千法藏。私約十五法分別何咎。叁釋成者。四悉檀是龍樹所說。四隨禅經佛所說。今以經成論于義彌明。所謂隨樂欲隨便宜。隨對治隨第一義。樂欲從因得名。世界從果立稱。釋論雲。一切善惡欲爲其本。淨名雲。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道。佛經舉修因之相。論明得果之相。舉隨樂欲釋成世界悉檀也。隨便宜者。隨行人所宜之法。各各爲人者。是化主鑒機照其可否。論雲。于一事中或聽或不聽。宜聽不宜不聽。如金師子宜數息。浣衣子宜不淨經舉行者之堪宜。論明化主之鑒照以釋成也。余兩種經論名義同(雲雲)。四對谛者。直對一番四谛如前說。廣對四種四谛者。四種四谛一一以四悉檀對之。複總對者。生滅四谛對世界。無生四谛對爲人。無量四谛對對治。無作四谛對第一義。五起觀教。幽微之理非觀不明。契理之觀非悉檀不起。修從假入空觀時。先觀正因緣法。此法內外親疎隔別。若不殷勤樂欲。則所習不成。必須曉夜精勤欣悅無[睾*支]。此即世界悉檀起初觀也。若欲觀假入空。須識爲人便宜。若宜修觀。即用擇精進喜叁覺分起之。若宜修止。則用除舍定叁覺分起之。念通兩處是爲隨宜善心則發。若有沈浮之病須用對治悉檀。若心沈時念擇進喜治之。若心浮時念舍除定治之。若善用爲人善根則厚。若善用對治煩惱則薄。于七覺中隨依一覺恍然如失。即依此覺分研修。能發真明見第一義。是爲用四悉檀起從假入空觀。成一切智發慧眼也。若從空入假觀。巧用四悉檀。取道種智法眼亦如是。若修中道第一義觀。巧用四悉檀。取一切種智佛眼亦如是。若一心叁觀巧用亦如是。起教者。大論雲。佛常樂默然不樂說法。淨名亦論杜口。此經雲。不可以言宣。大經雲。生生不可說。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說。又雲亦可得說十因緣法爲生作因。亦可得說十因緣者。從無明至有此十成于衆生具四根性。能感如來說四種法若十因緣所成衆生。有下品樂欲。能生界內事善拙度。破惑析法入空。具此因緣者。如來則轉生滅四谛法輪。起叁藏教也。若十因緣法所成衆生。有中品樂欲。能生界內理善巧度。破惑體法入空。具此因緣者。如來則轉無生四谛法輪。起通教也。若十因緣所成衆生。有上品樂欲。能生界外事善曆別破惑次第入中。具此因緣者。如來則轉無量四谛法輪。起別教也。若十因緣所成衆生。有上上品樂欲。能生界外理善。一破惑一切破惑圓頓入中。具此因緣者。如來則轉無作四谛法輪。起圓教也。複次一一教中。各各有十二部經。亦用悉檀起之。若十因緣法所成衆生。樂聞正因緣世界事。如來則爲直說陰界入等假實之法。是名修多羅。或四五六七八九言偈重頌世界陰入等事是名祇夜。或直記衆生未來事。乃至記鴿雀成佛等。是名和伽羅那。或孤起偈說世界陰入等事。是名伽陀。或無人問自說世界事。是名優陀那。或約世界不善事而結禁戒。是名尼陀那。或以譬喻說世界事。是名阿波陀那。或說本昔世界事。是名伊帝目多伽。或說本昔受生事。是名阇陀伽。或說世界廣大事。是名毗佛略。或說世界未曾有事。是名阿浮陀達磨。或問難世界事是名優波提舍。此是世界悉檀。爲悅衆生故。起十二部經。或作十二種說生衆生善或作十二種說破衆生惡。或作十二種說令衆生悟。是名四悉檀起叁藏十二部經。若十因緣法所成衆生樂聞空者。直爲說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無不即空。或四五六七八九言偈重頌陰界入即空。或說能達陰入界即空者便與授記。或孤然說陰界入即空。或無問自說陰界入即空。或說知陰界入即空名爲禁戒。或舉如幻如化等。喻陰界入即空。或說本昔世間國土即空。或說本生陰界入即空。或說即空廣大或說陰入界即空希有或難問陰界入即空。是爲隨樂欲世界悉檀。起通教十二部經。或作十二種說即空生善。或作十二種說即空破惡。或作十二種說即空令悟理。是爲四悉檀起通教十二部經也。若有十因緣法所成衆生。樂聞一切世界一切陰界入。及不可說世界。不可說陰界入等事者。如來即直說一切正世界及陰入等。一切翻覆世界及陰入等。一切仰世界及陰入等。一切倒住世界及陰入等。一切穢國一切淨國。一…

《妙法蓮華經玄義》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