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

「经疏部」经文1732卷35页码:P0013
唐 智俨述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四

  终南山至相寺沙门智俨述

  菩萨十无尽藏品第十八

  四门同上

  菩萨者人。十者本数。无尽分齐也。藏者蕴积也。良以体非数分。行无穷竭。而生灭所不易故云无尽。一摄一切统含无外。故曰藏也。余可准知

  二来意者。所以来。正位自分已成。次明进胜入后位故来也。所以前问在回向后今答在前者欲显行通故也。亦可回向属助方便。藏从行本故在初前耳

  三品以能所甚深功德蕴积诸义为宗

  四辨文者。此文有三。初举数引证。略叹列名。二何等为菩萨下辨相。三此藏有十下结叹也。初文有二可知。十名者一信即十地第一。及摄论中书持。二戒即地中慈悲。及论中第六教他得。三惭。四愧即地中行。及论中第九独处空闲等。五闻即地中知诸经论。及论中第四恭敬听受。六施即地名舍。及论中名施他。七慧即地第十如法修。即论中第十修相入意。八正念即地中不疲惓。及论中自读。九持即地中坚固力。即论中第七如所说一心习也。十辩即地中六善解世法即四辨也。即论第八为他如理广释。地论及摄论皆有供养。此中何故无者。此中分惭愧为二故也。亦可此藏与彼一向义别也

  二广辨文有二。一释相。二是为下结叹行用能成大果。初信藏文有四。初列名。二辨相。三结。四重叹行用。二辨相有三。初自性住佛性。二佛如是知下约至得果性。三此菩萨成就如是下约引出性。初自性文有三。初入理。次辨信坚固。三何以故下决疑也。第二至得果文初辨信境。次菩萨成就下明信解成相。第三引出文有三。初牒前。次不退下即明信境界分齐。次护持下辨信行成。戒藏有三。初列名。次别释。三是为下结。已下诸文三段准此可知。二别释文有三。初牒十名。次何等下辨相。三此菩萨持如是等下大悲利物用。就不诤戒中不非先制。不更造立者随顺实际体非集起。心常随顺向涅槃者一切诸事即涅槃相不复更灭也。惭文有三同前。第二辨相内有四。初知已过。二一切下识生有罪。三自惟下上圣知见。四是故下离过显惭心。愧文有三同前。第二辨相内有四。初知已过。二复作下知生有罪。三上圣见知。四我当下离过显愧耳。多闻第二辨相内。初列所闻十种事。二辨十相。三菩萨作如是念下利他。十二因缘是无为者。婆沙一师云。有为不自立因无为故也。此中文有六无为。又解一空约事相辨。二涅槃约位论。三数灭约性散。四非数灭就事散。五缘生约理从事。六法界理不对事耳。对情即有为所以。及余意思之可解也。此等义并是自体缘起。参而不杂。不可以事相论也。是以大乘教相。若论方便解入时。一切教相要况诠中取也。若论正解时。要是秘密教诠。方得显大乘义相也。甚须得意。勿惑其声。无记有六十也。施第二辨相。夫言施者以舍济资益为义。故文言乃至自受资用无非是施。若就事相中明时。如文所列。若据诠表以明。但使解远穷宗。莫问玄想之以正智。一开情已乃至三业起动进参随缘所作。无不随顺如实与无尽藏相应。故能建立无上菩提根本种子。文有二。初列名。后广辨。前施法中有三种施法准可知。余文相显可知。慧第二辨相内有五。初七句所知境。前四各有二义。一色苦是报色。二色集是业色。三色灭是分别性色。四色道是道共善色。第二色苦者色无常。二色集生后。三色灭即如。四色道谓成道具也。余准之。声闻菩萨等者初知人。次知所轨法。三知道因。杂烦恼习故得集名。四知灭果也。体相如下说。次云何知下辨加行观诸法。即自利有问答二文。答中有六句可知。三广为说下利他有五句。初总。二问答明义分齐。三问答显说仪。四责。五答所由有四句耳。四菩萨成就下辨利自他行成相。有二可知。五此智慧藏有十种下辨慧摄无尽。有四可知。念藏第二辨相文有三。初辨所念净法。云念佛者随顺实觉也。云授记者实觉妙轨显此心怀也。云念持修多罗者。圆觉等满相彰于外。妙轨备时以为世则故也。次菩萨作如是念下辨十念体。三此菩萨住是下明念坚强也。言妙者妙过余人。净念者所记分明。不浊者不杂闇障。遍净念者于法悉明。离尘念者于所念事不生贪染。离种种尘念者不生余结。离垢念者不计我能。光曜念者广照无极。言乐念乐修不息。无障碍者发意即知。不得思量等也。持文有四。初问。二辨相。三结。四叹德耳。辨相文有三。初辨持人。次佛明所闻缘处。三闻持一品下辨所闻法。辩释相有四。初牒。次辨。三结。四叹德。第二广辨文有五。初明后智辨体。二广为下明辩功能。三何故下释成。四成就此藏故下广明辨德所成之事。五此菩萨成就百万下成辩无尽之用事也。此文有二。初释。次问答去疑。云佛子是为下第二结德用能成大果无尽。次此藏有十种下第三结叹辩藏深奥生德无尽。有四可知也

  第五会佛升兜率天宫一切宝殿品第十

  九

  此即答上回向门。四门同上

  一释名者。知足天约行准之。又前第三会但说其殿。第四会但论庄严。第五会云一切宝庄严。第六会摩尼宝等者欲显慈悲德相随物转增故也

  二来意者。所以来者。若不回向进行莫由故也。一会来意。二品来意。同前准之可知

  第三会宗者分别有二。约人法。同有体相用。准上可知。又因此会宗体更举上下诸会别。宗有二义。一举普贤性起实德随差别缘以起信心故说。即初会明世界海。第二会十信。第三会十解。第四会十行。第五会方便回向。第六会明修成本有无漏因果二行法等。第七会依法成因果行德。第八会依人成位差别德也。此并是一乘三乘共学法。第二摄差别缘以从本实。即初会观圆明五海十智以起说。第二会位信位成就本实因果分量德。第三会解位显证性德普贤因果第四会行位显证本性普贤因果。第五会方便回向位显证法界如相普贤因果。第六会证位显证性普贤因果。第七会依法以显通教普贤因果行德分齐。第八会依人显证普贤因果缘起理事德。位分量差别义也

  四释文者。此文三品分二。初二前方便序。后一正宗。此初品有二。初体用。二融体。融内有三。谓身口意又因果相应为后方便也。上皆同此耳。第二时彼天王下赴缘摄化。此文有六。一时彼天王下从体起用为摄化缘。二即于下辨王修供养具即成就根。三尔时世尊。以佛庄严下明佛受请升座明机感相。四尔时佛神力为天王故下明胜力加被息乱住静。五尔时天王下明从静定发智偈叹也。六尔时世尊升一切宝殿下辨佛法身平等摄益成事不虚。第二文有二。初成根。二尔时天王为如来敷坐竟下天王出迎世尊辨敬仪也。即根熟成欲。初严供具。文有三。初总严立宗。二所谓下别广辨修入方仪。三如是四天下结叹同等显机应法。初文有二。初总明严座。二过去修习下辨因缘。因缘有十三。初一总。余别。次第除疑可知也。就第二所谓下广说在殿修供养行成方仪中。大文有三。初辨器世间庄严自在行。二百万亿诸天神王下明众生世间庄严自在行。此能供养人。第三百万亿诸大菩萨下智正觉庄严自在行。此分证理故。有异解云。此中有五十八众可知。初器文有二。初外尘庄严具。二百万亿神力自在下明内法庄严。智正觉中初十三辨人。次二十句行德。诸大菩萨者入道场会人。华手等信解位也。第二迎佛文有三。初出迎辨敬仪有二。谓初结前。二生后也。二设供养。三正申请。二设供文分三。初明自分行供养有二。初外。二内可知。二佛神力故下明胜进分行供养。三尔时一切诸天众下辨二行入佛界也。二胜分德中有三。初总。二别庄严虚空。三出华供养如来也。三尔时一切诸天众下明入佛界中有三。初辨利他。二时诸天见如来身一一毛孔下自利德。三尔时如来下辨自他平等圆极自在。就前段中初知利他德。二如是正念下十句结观解益。初知中有二。初人雄等报身德。二顺众生根为现佛身下化身德。报身中初身业德。次住一切智下辨口业德。三佛智慧月下明意业。二化佛中。初身业。二常以法施下明口业。三皆由从心起下辨意业。此等上远佛境。即是回向因人用事。可准之。二自利德中有六句。初辨放光相。二自然下辨光说偈。三显现阿僧祇下明庄严相。四显现不可思下出化身说法。五又佛身中下出宝光明显其因行。六又睹自在神力下明说法教化。三自他平等圆极文有四。初牒前慈悲德。二欲令无量下随机摄益。三成就如来下入佛界德成。四如来显现下结叹难尽。第三赴缘摄化文有三。初正赴。二等余方。三辨益可知。第五智文有三。初长行忆念。即是智体。二说偈明智相。何意叹一佛德者。为彰回向多方便归一慈悲善巧也。三等通余方。第六摄化成事文有四。初辨赴机。二正摄化。三成益文有二。初二句顺理。次顺事。所以但辨具德不广殿如来处者为显方便别庄严也。四等通十方也

  兜率天宫菩萨云集赞佛品第二十

  四门同上

  一释名者有四义。一处。二人。三身仪。四口业。或六句可知

  二来意同前。但所为别耳

  三宗亦同前准之。但回入此品叹方便佛行为异耳

  四释文者。此品三序。初文集众序内。先举佛神力显分齐。次辨所集众。后如此下结所集众。第二内三世间可知。众生世间中有五句。初列名。次依本修行。三俱来。四依方而坐。五叹德。叹德有三。初明自利行。二一切众生观无厌足下利他行。三此诸菩萨下辨自他德用自在。第二放光序中有三。初辨光出处。二明所照处。三彼诸菩萨下光所摄益即叹德也。两膝放胜光者法身行中入佛境界增长胜妙相也。膝者表进方便相也。叹德中有三。初总。次别。三结。别中有三。初自利。二教化成就下一句利他。三胜进可知耳。赞佛序中。金刚者因行坚也。幢者行成高出也。亦有摄伏义耳。又十菩萨中。初名金刚幢者明自体真实能消殄相累。超世之道标别胜负故名金刚幢也。余相可知。此中诸偈并约回向方便显其佛德。即以此教为诠善巧相也。余准思之。诸偈文若有二。初长行生起。第二正说偈。初偈有三。初五自利德。次三利他。次二劝修也。坚固偈有三。初三叹佛自利坚固。次四叹利他坚固。次三劝修也。勇猛偈有三。初二辨法界海深。次五辨利用广大。次三结体用圆…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