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经疏部」经文1736卷36页码:P0001
唐 澄观述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二十四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现相品第二

  疏。四分之中已明教起者。四分即举果劝乐生信等分四。以四分科。第一会名举果劝乐生信分。六品分三。初品明教起因缘分。次二品明说法仪式分。后三品正陈法海分。初分已竟。次有说法仪式。二品经来。此是四分科中。第一分内。三分之中第二分来。举其大科。故云四分之中。对前序正流通三故

  疏。以从多说者。此通妨难然有二妨。一云以文从义科中。名所信因果。经中复有遮那品。因何以问答相属科中。但名举果劝乐生信分。随其本会科中。但名说佛依果会耶。故此答云。以多说果以因少故。如河少水亦名无水。如乳有水但名为乳。劝物信乐宜举果故。第二妨云。上云举佛依正二果劝物信乐。何故随会。但言说佛依果会耶。故此答云。多说依果少说正故。亦以本意在于依果。正报之果第二会去。方始说故

  疏。二品名者下。疏文分三。初总明。二然如来现相各有五义下。别释。三如是等下。总结。二中先释如来。后释现相

  疏。涅槃三十二亦同此说者。即是北经。是树提伽长者父之亲友。赞佛功德。复问佛。云何名如来。佛云长者。如来世尊。于一切法知见无碍故。名为佛。发言无二故名如来。断烦恼故名阿罗诃。世尊所说终无有二。释曰。无二即无虚妄也

  疏。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等者。即第二论

  疏。此与成实大同者。成实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乘如实道。即第一义来。成正觉即正觉名来。以如实道亦通万行。故言大同

  疏。若理若智等者。若理即第一释。若智即第二释。若开即双明前二。若合者第三释。其第四释义通理智。亦兼开合。谓例大品云。诸法如即是佛。诸法如则无来无去。此则唯约理释。二云心无动摇。智绝真妄。则约智说无有来去。三若以心无来去。方契如如体无来去。则通合说故。但判为离相释耳。以离一切相名诸佛故

  疏。现相五者下。二释现相。然五各二句。一句辩相。一句辩意。如一云现面门光相者。辩现相也。召十方众者。即彰所以。下四例然

  疏。即以佛果无边刹海。具三世间无尽自在者。然华藏品。犹似有边有金刚轮山。莲华刹故。此外更有别刹海故。而彼文云。法界无差别已无边矣。况世界成就品云。十方刹海叵思议。佛无量劫皆严净。为化众生使成熟。出兴一切诸国土。又偈中云。所说无边众刹海。毗卢遮那悉严净。世尊境界不思议。智慧神通力如是。则刹无边矣。言具三世间者。无边刹海即器世间。毗卢遮那遍兴。即智正觉。刹网所持如来所化。即众生世间。言自在者。三种世间互相即入。隐显重重皆无碍故。故华藏偈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宝光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刹自在。故无尽之义。即是无边。况三皆称性。所以无尽

  疏。初会标果起因者。举果即是标果。劝乐生信即是起因

  疏。第二会等者。次第修因。即是寻因契果。即为至果

  疏。果无差别者。第七当会答者。当字去声而有二义。一对上六会不同。今但第七一会中答。由第七会六品是因。不言一会答也。二者不对前六。但第七会中六品因圆。五品果满。与因同会故云当会。当因圆中即明果满。故云当会。此中应有问云。若果无差别。何不别一会答。故今答云。欲显因圆便得果满。故当会答。若更别会。便与因圆不相摄故。故前六品。望前是因。望后是果

  疏。然诸会更有问者下。通妨。为有问言。九会之中皆有问答。何判唯四。如第二会中十首相问。第三会中正念天子及天帝释俱问法慧。第四会中精进林问。功德林答。第六会中解脱月问。金刚藏答。第七会中大众念问如来功德。岂非问耶。唯第五会中无别问答耳。何得独判唯四会问。故今答云。并当会别义耳。言以总收别者。第二会问。但十信收。第三会问。即十住收。第四会问即十行十藏所收等。故云以总收之。或重明于前者。如不思议法品十问。但重举第二会初后十问耳。谓已答因竟。将欲答果。因果悬绝故。于果初重复念请。亦表果德是所重故

  疏。第八会明因果纯熟者。初会已信。次七已解。故云纯熟

  疏。行修无碍下。彰当会答由。由二义故当会答之。一行修无碍故。谓取前六位所修之行。诸位通修不随位局。故云无碍。既没位名则无优劣。故当会答。二者六位顿成设尔有位。一时顿成异乎约解。差别因果故。一会答。此云当会者。当会问答

  疏。第九会明称性因果者。谓既证法界。则异前八。前八但明于信及解行故

  疏。四处都有下。结成问数

  疏。初两会果广因略为成信解故者。初会四十句问。初二十句问果。次十句通问因果。唯后十句问因。故云因略。第二会四十问。唯第二十句问因。余三十句皆是问果。故云果广。初会为成于信。举果令信故。第二会为成于解。果相难知故广举之

  疏。第九会问全同初会。而因举主佛之因者。此中十因。皆云一切菩萨。即通余也。法界中十因。但云显示如来往昔趣求一切智心。往昔所起菩萨大愿等。故是主佛之因。言明因是果因等者。释成第九举主佛因义。谓因是得佛竟。因非是菩萨正修之因因果皆证入故

  疏。交络相望应成九句者。一言请言答。二言请示相答。三念请言答。四念请云相答。五言请言及示相答。六念请言及示相答。七言念请言答。八言念请示相答。九言念请言说及示相答。初四以单望单。次二以单问对复答。次二以复问对单答。后一复问复答。今会正当第九。第二会即第六句。第八会即第一句。第九会即第四句

  疏。第五疑之权实。疏文分三。初征起。次有云下。序昔说。后然此经中下。申正义。非斥权实为不当理。但成缘起有异昔人。言此事旧尔者。法界之中法尔有此疑与答故。言海印顿现者。疑之与答。皆佛现故。由上二义故。疑答皆常。其犹像模者。假以喻显。以模喻疑。以像喻答。像因模有。答假疑成

  疏。皆希佛境等者。总收上三。皆希佛境。即上实疑。并欲利生。即是权疑。成缘起门即是正义。故入大乘论第一偈云。薄福之人不能生疑能生疑者必破诸有。疏二云何下。正显问端。疏文有二。先科判。后准义二文下。料拣。而有二重。光明影略。后辩因果。前中亦二。先正明。后故下偈中下。以义成立。引二文证故一引偈文。直尔问中。已具列故。二引后会。彼中引例。同此直请。彼中直请。同此引例。二文相对。则直尔引例。皆合四十。其义明矣。言正欲显于下。结成上义。既引例直问。皆具四十。明是道同佛道。既同知文影略所以。要此二势问者。直请以尊主佛。引例为显道同故

  疏。又四十句中。初二十句问果。下二因果料拣。于中三。初正明。二前是所求下。示为三意。三分是举果下。通妨。此有二妨。一对上言因是所行。理合在前故。今答云。分是举果故先问果。二据斯下。对科文难。既义有二节。何不分三。以义从文。故分为二。二段之中皆有结故

  疏。故此三事合则可一等者。可一故没。可三故出。此文无能摄取中。摄于自在及与神通。法界品中。复以自在。摄于神通及无能摄取。亦合有于神通摄无能摄取及与自在。问中略无。余经则有

  疏。言佛地者下。疏文有四。初出体。二辩类。三释名。四结示。今初。言即智德者。正是出体。非断德故。言分位者。便彰地义

  疏。然此经宗下。二辩类。自宽之狭总有五重。一无量法界融故。二略有十者显无尽故。三然体不出。五者克实体故言具。如佛地经等者。即五法摄大觉性。谓一真法界。四智菩提。又论第一释佛地名云。地谓所依所行所摄。即当所说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受用和合一味等事。是佛所依所行所摄。故名佛地

  疏。然要唯有二下。第四摄五为二。五法之中四是智故。金光明云。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名法身故

  疏。融而无二者。第五摄二为一。谓无有智外如。为智所证。亦无如外智。能证于如故。融无二。又融无二者。总融五节。为无障碍如来地矣

  疏。并有生成住持功能故名为地者。三释名此有三义。一能生万德。二成熟自他。二任持万德。万德依住故。如下十地中明

  疏。此句为总下。四结示。结示是总。总持诸德及示答文

  疏。二佛境界下。诸句皆别明佛智之德者。疏文分三。初对总彰别。二言境界下。牒名辩体。三广亦无量下。约类开合。亦有五意。一广无量。无有一境非佛境故。二略有十种下。寄圆说十。于中二。先正说三种十。然后出现多明体遍等者。拣三处不同。谓出现品。即五十二云。佛子。菩萨以无障无碍智慧。知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刹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众生境界。真如无差别境界。法界无障碍境界。实际无边际境界。虚空无分量境界。无境界境界。是如来境界。佛子。如一切世间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如一切三世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乃至如无境界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如无境界境界一切处无有。如来境界亦如是。一切处无有等。释曰。此即明体遍义也。言多明者。一切处无有。亦显深义也。言不思议品以辩超胜者。即四十六经。所谓一一切诸佛一加趺坐。遍满十方无量世界。二一切诸佛说一义句。悉能开示一切佛法。三放一光明悉能遍照一切世界。四于一身中悉能示现一切诸身。五于一处中悉能示现一切世界。六于一智中悉能决了一切诸法。无所挂碍。七于一念中悉能遍往十方世界。八于一念中悉现如来无量威德。九于一念中普缘三世佛及众生。心无杂乱。十于一念中与去来今一切诸佛体同无二。是为十。上八句。初皆有一切诸佛之言。释曰。既一念能为无尽之事。故云超胜。问明该其因果者。即十三经问有十一。谓一何等是佛境界。二何等是佛境界因。三度四入五智六法七说八知九证十现。十一广。上九皆有何等是佛境界之言。初一是总。二即是因。智证知广。四句皆体。余五皆用。偈中答云。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此双答总及广二句。又云。如来深境界…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二十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