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經疏部」經文1736卷36頁碼:P0001
唐 澄觀述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二十四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現相品第二

  疏。四分之中已明教起者。四分即舉果勸樂生信等分四。以四分科。第一會名舉果勸樂生信分。六品分叁。初品明教起因緣分。次二品明說法儀式分。後叁品正陳法海分。初分已竟。次有說法儀式。二品經來。此是四分科中。第一分內。叁分之中第二分來。舉其大科。故雲四分之中。對前序正流通叁故

  疏。以從多說者。此通妨難然有二妨。一雲以文從義科中。名所信因果。經中複有遮那品。因何以問答相屬科中。但名舉果勸樂生信分。隨其本會科中。但名說佛依果會耶。故此答雲。以多說果以因少故。如河少水亦名無水。如乳有水但名爲乳。勸物信樂宜舉果故。第二妨雲。上雲舉佛依正二果勸物信樂。何故隨會。但言說佛依果會耶。故此答雲。多說依果少說正故。亦以本意在于依果。正報之果第二會去。方始說故

  疏。二品名者下。疏文分叁。初總明。二然如來現相各有五義下。別釋。叁如是等下。總結。二中先釋如來。後釋現相

  疏。涅槃叁十二亦同此說者。即是北經。是樹提伽長者父之親友。贊佛功德。複問佛。雲何名如來。佛雲長者。如來世尊。于一切法知見無礙故。名爲佛。發言無二故名如來。斷煩惱故名阿羅诃。世尊所說終無有二。釋曰。無二即無虛妄也

  疏。轉法輪論雲。第一義谛名如等者。即第二論

  疏。此與成實大同者。成實雲。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乘如實道。即第一義來。成正覺即正覺名來。以如實道亦通萬行。故言大同

  疏。若理若智等者。若理即第一釋。若智即第二釋。若開即雙明前二。若合者第叁釋。其第四釋義通理智。亦兼開合。謂例大品雲。諸法如即是佛。諸法如則無來無去。此則唯約理釋。二雲心無動搖。智絕真妄。則約智說無有來去。叁若以心無來去。方契如如體無來去。則通合說故。但判爲離相釋耳。以離一切相名諸佛故

  疏。現相五者下。二釋現相。然五各二句。一句辯相。一句辯意。如一雲現面門光相者。辯現相也。召十方衆者。即彰所以。下四例然

  疏。即以佛果無邊刹海。具叁世間無盡自在者。然華藏品。猶似有邊有金剛輪山。蓮華刹故。此外更有別刹海故。而彼文雲。法界無差別已無邊矣。況世界成就品雲。十方刹海叵思議。佛無量劫皆嚴淨。爲化衆生使成熟。出興一切諸國土。又偈中雲。所說無邊衆刹海。毗盧遮那悉嚴淨。世尊境界不思議。智慧神通力如是。則刹無邊矣。言具叁世間者。無邊刹海即器世間。毗盧遮那遍興。即智正覺。刹網所持如來所化。即衆生世間。言自在者。叁種世間互相即入。隱顯重重皆無礙故。故華藏偈雲。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寶光現佛如雲集。此是如來刹自在。故無盡之義。即是無邊。況叁皆稱性。所以無盡

  疏。初會標果起因者。舉果即是標果。勸樂生信即是起因

  疏。第二會等者。次第修因。即是尋因契果。即爲至果

  疏。果無差別者。第七當會答者。當字去聲而有二義。一對上六會不同。今但第七一會中答。由第七會六品是因。不言一會答也。二者不對前六。但第七會中六品因圓。五品果滿。與因同會故雲當會。當因圓中即明果滿。故雲當會。此中應有問雲。若果無差別。何不別一會答。故今答雲。欲顯因圓便得果滿。故當會答。若更別會。便與因圓不相攝故。故前六品。望前是因。望後是果

  疏。然諸會更有問者下。通妨。爲有問言。九會之中皆有問答。何判唯四。如第二會中十首相問。第叁會中正念天子及天帝釋俱問法慧。第四會中精進林問。功德林答。第六會中解脫月問。金剛藏答。第七會中大衆念問如來功德。豈非問耶。唯第五會中無別問答耳。何得獨判唯四會問。故今答雲。並當會別義耳。言以總收別者。第二會問。但十信收。第叁會問。即十住收。第四會問即十行十藏所收等。故雲以總收之。或重明于前者。如不思議法品十問。但重舉第二會初後十問耳。謂已答因竟。將欲答果。因果懸絕故。于果初重複念請。亦表果德是所重故

  疏。第八會明因果純熟者。初會已信。次七已解。故雲純熟

  疏。行修無礙下。彰當會答由。由二義故當會答之。一行修無礙故。謂取前六位所修之行。諸位通修不隨位局。故雲無礙。既沒位名則無優劣。故當會答。二者六位頓成設爾有位。一時頓成異乎約解。差別因果故。一會答。此雲當會者。當會問答

  疏。第九會明稱性因果者。謂既證法界。則異前八。前八但明于信及解行故

  疏。四處都有下。結成問數

  疏。初兩會果廣因略爲成信解故者。初會四十句問。初二十句問果。次十句通問因果。唯後十句問因。故雲因略。第二會四十問。唯第二十句問因。余叁十句皆是問果。故雲果廣。初會爲成于信。舉果令信故。第二會爲成于解。果相難知故廣舉之

  疏。第九會問全同初會。而因舉主佛之因者。此中十因。皆雲一切菩薩。即通余也。法界中十因。但雲顯示如來往昔趣求一切智心。往昔所起菩薩大願等。故是主佛之因。言明因是果因等者。釋成第九舉主佛因義。謂因是得佛竟。因非是菩薩正修之因因果皆證入故

  疏。交絡相望應成九句者。一言請言答。二言請示相答。叁念請言答。四念請雲相答。五言請言及示相答。六念請言及示相答。七言念請言答。八言念請示相答。九言念請言說及示相答。初四以單望單。次二以單問對複答。次二以複問對單答。後一複問複答。今會正當第九。第二會即第六句。第八會即第一句。第九會即第四句

  疏。第五疑之權實。疏文分叁。初征起。次有雲下。序昔說。後然此經中下。申正義。非斥權實爲不當理。但成緣起有異昔人。言此事舊爾者。法界之中法爾有此疑與答故。言海印頓現者。疑之與答。皆佛現故。由上二義故。疑答皆常。其猶像模者。假以喻顯。以模喻疑。以像喻答。像因模有。答假疑成

  疏。皆希佛境等者。總收上叁。皆希佛境。即上實疑。並欲利生。即是權疑。成緣起門即是正義。故入大乘論第一偈雲。薄福之人不能生疑能生疑者必破諸有。疏二雲何下。正顯問端。疏文有二。先科判。後准義二文下。料揀。而有二重。光明影略。後辯因果。前中亦二。先正明。後故下偈中下。以義成立。引二文證故一引偈文。直爾問中。已具列故。二引後會。彼中引例。同此直請。彼中直請。同此引例。二文相對。則直爾引例。皆合四十。其義明矣。言正欲顯于下。結成上義。既引例直問。皆具四十。明是道同佛道。既同知文影略所以。要此二勢問者。直請以尊主佛。引例爲顯道同故

  疏。又四十句中。初二十句問果。下二因果料揀。于中叁。初正明。二前是所求下。示爲叁意。叁分是舉果下。通妨。此有二妨。一對上言因是所行。理合在前故。今答雲。分是舉果故先問果。二據斯下。對科文難。既義有二節。何不分叁。以義從文。故分爲二。二段之中皆有結故

  疏。故此叁事合則可一等者。可一故沒。可叁故出。此文無能攝取中。攝于自在及與神通。法界品中。複以自在。攝于神通及無能攝取。亦合有于神通攝無能攝取及與自在。問中略無。余經則有

  疏。言佛地者下。疏文有四。初出體。二辯類。叁釋名。四結示。今初。言即智德者。正是出體。非斷德故。言分位者。便彰地義

  疏。然此經宗下。二辯類。自寬之狹總有五重。一無量法界融故。二略有十者顯無盡故。叁然體不出。五者克實體故言具。如佛地經等者。即五法攝大覺性。謂一真法界。四智菩提。又論第一釋佛地名雲。地謂所依所行所攝。即當所說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受用和合一味等事。是佛所依所行所攝。故名佛地

  疏。然要唯有二下。第四攝五爲二。五法之中四是智故。金光明雲。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名法身故

  疏。融而無二者。第五攝二爲一。謂無有智外如。爲智所證。亦無如外智。能證于如故。融無二。又融無二者。總融五節。爲無障礙如來地矣

  疏。並有生成住持功能故名爲地者。叁釋名此有叁義。一能生萬德。二成熟自他。二任持萬德。萬德依住故。如下十地中明

  疏。此句爲總下。四結示。結示是總。總持諸德及示答文

  疏。二佛境界下。諸句皆別明佛智之德者。疏文分叁。初對總彰別。二言境界下。牒名辯體。叁廣亦無量下。約類開合。亦有五意。一廣無量。無有一境非佛境故。二略有十種下。寄圓說十。于中二。先正說叁種十。然後出現多明體遍等者。揀叁處不同。謂出現品。即五十二雲。佛子。菩薩以無障無礙智慧。知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知一切叁世境界。一切刹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衆生境界。真如無差別境界。法界無障礙境界。實際無邊際境界。虛空無分量境界。無境界境界。是如來境界。佛子。如一切世間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一切叁世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乃至如無境界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無境界境界一切處無有。如來境界亦如是。一切處無有等。釋曰。此即明體遍義也。言多明者。一切處無有。亦顯深義也。言不思議品以辯超勝者。即四十六經。所謂一一切諸佛一加趺坐。遍滿十方無量世界。二一切諸佛說一義句。悉能開示一切佛法。叁放一光明悉能遍照一切世界。四于一身中悉能示現一切諸身。五于一處中悉能示現一切世界。六于一智中悉能決了一切諸法。無所挂礙。七于一念中悉能遍往十方世界。八于一念中悉現如來無量威德。九于一念中普緣叁世佛及衆生。心無雜亂。十于一念中與去來今一切諸佛體同無二。是爲十。上八句。初皆有一切諸佛之言。釋曰。既一念能爲無盡之事。故雲超勝。問明該其因果者。即十叁經問有十一。謂一何等是佛境界。二何等是佛境界因。叁度四入五智六法七說八知九證十現。十一廣。上九皆有何等是佛境界之言。初一是總。二即是因。智證知廣。四句皆體。余五皆用。偈中答雲。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一切衆生入而實無所入。此雙答總及廣二句。又雲。如來深境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二十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