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记》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1卷41页码:P0001
唐 普光述

  《俱舍论记》四

  沙门释光述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今应思择至决定俱生者。此下当品大文第二明俱生法。即约俱生辨用。就中。一正明俱起。二广辨差别 就初门中。一明色法俱生。二明四品同起 此下第一明色法俱生。将明问起 就中。一问。二答。此即问也 今应思择。一切有为如体相不同。生时亦各各别异而生。为有诸法决定俱生 又解总为一问。一切有为如体相不同。其生亦各异。于此异体别生有为法中。为有诸法决定俱生 有定俱生至此中不说者。就答中。一总答。二别明。此即总答 必有诸行决定俱生。总说诸法略有五品。所以不说无为。此品明诸法用。所以但明前四品法。就中。色.心界品广明。更不别显但辨但生。心所.不相应前来不说。此品广明。且辨俱生

  今先辨色至十事有余根者。此即别答。明色俱生。一切诸色略有二种。一是极微聚即五根五境。二非极微聚即无表色。此中且辨极微聚也。微聚是假。假必依实。实有多小不同。是即约假聚明有实数也

  论曰至随一不减者。就长行中。一释颂文。二便明上界。三问答分别。四止诤论 就释颂文中。一正释。二释外难。此下正释。即释上两句。于欲界中色聚极细。无声无根。外山.河等犹八俱生随一不减。立微聚名。为显更无细于此者 言微聚者。显细少聚。谓色聚中极少细聚名为微聚。即微是聚也。非是极微名为微聚。又正理第十云。如是众微展转和合。定不离者说为微聚(彼论微之聚故名为微聚。各据一义。亦不相违)应知。微有二种。一色聚微。即极少八事俱生不可减也。此论据斯说。二极微微。即色极少更不可分。正理据此说

  云何八事者。问

  谓四大种至色香味触者。答。数可知

  无声有根至处各别故者。释下两句。若内无声有根。诸极微聚有身根聚九事俱生。八事如前外无声处身为第九。有余眼.耳.鼻.舌根聚十事俱生。九事如前有身根处加眼等一。眼.耳.鼻.舌必不离身依身转故。显定有身。眼等四根展转相望处各别故。显非同聚

  于前诸聚至大种因起者。此别显加。于前八.九.十等诸聚。若有声生八增至九。九增至十。十增至十一

  以有声处下通伏难。伏难意云。外声相显此即可知。内有根处何得有声。故今通言以有声处不离根生。谓有执受大种因起。此即正显不离根声 又解内声相隐所以偏明。外声相显故不别说 又解不说外声影显可知 问于内身中声若新加至十.十一。何故发智论云若成就身定成就色.声触。又云。身.色.声.触界。欲色界成就。无色界不成就。准彼论文。内有情身恒成就声。如何此论说声新加 解云声在内身虽定成就相续不断。非能总遍一切身分。发智言成据一身中相续不断。此论言无据身一分不发声处。各据一义并不相违。故婆沙九十云。身.色.声.触界。欲.色界成就。无色界不成就者。问身.色.触界可尔。声界云何恒时成就。有作是说。大种合离必生声界。有情若在欲色界中。大种恒有故常发声。评曰。彼不应作是说。若四大种必恒生声。此所生声何大种造。若即此造。应多有对色一四大种生。若说余造。余四大种复必生声。如是展转有无穷过。应作是说。生欲.色界有情身中多四大种在一身内。有相击者便发生声。不相击者即无声起。虽一身中必有声界。非诸身分皆悉遍发声(已上论文)有古德说。身中遍能发声。其声微小。论说无声。无粗大声。此解不然。微聚据体不论小大。此解稍疎。声若遍身还同婆沙评家所破 问旧婆沙一师云。一切四大必不离色.声。一切欲界色必不离香味。又一师云。一切四大不必有色.声。一切欲界色不必有香.味。又于此二说何者为正。此论复同何说 念法师解云。两师并非正义。各取少分方可为正。应言一切四大必不离色。不必有声。一切欲界色必不离香.味。故杂心云。极微在四根十种。应当知身根九。余八。谓是有香味地 念法师意以杂心不说有声。明知此声非恒成就 泰法师解云。念法师若作斯释。此大谬也。发智云谁成就声持。答曰欲.色界 又杂心云。无想众生十八性 声既恒成就。故知婆沙初师一切四大必不离色.声一切欲界色必不离香.味是其正义。然杂心.俱舍颂不说声者。以声因大种相击故生。非如色等恒时有故。故俱舍别加。杂心略而不说。泰法师意说声既恒成。明知一切四大必不离声 今详二德互有是非。念法师解两师俱是不正。各取少分。应言一切四大必不离色。不必有声。一切欲界色必不离香.味。此即是。若言非恒成就声。此即非。以诸论说声定成就故。泰法师解若言定成就声此即是。若言初师为正。一切四大必不离色.声。此即非。只可定不离色。何得必不离声。准婆沙评家义。有四大种不离声。有四大种离声。何得说言一切四大种必不离声。若言大种皆遍发声。还同婆沙评家所破。故亦非理

  若四大种至可得非余者。此下第二释难。就中。一释四大种难。二释造色难。就释四大难中。一问。二答此即问也。若言四大不相离生。于诸色聚中。坚.湿.暖.动云何随一可得。非余二大。如金等中唯坚可得如水等中唯湿可得。如炎等中唯暖可得。如空等中唯动可得

  于彼聚中至与面合味者。此下第二答。总有三师。此即第一说一切有部师。约用增以释。于彼聚中体虽俱有用有胜劣。势用增者随其所应明了可得。余体非无。如针与筹齐触身时。针强先觉。筹劣难知。如盐麨末俱时尝味。盐势先觉。面用难知。正理第五取四大体增为正。广破用增。故彼论云。如酢和水。良药和毒。盐和水等。虽两数同而用者有异。如何言色就体说增。此不相违。以酢与水触微虽等。而味不同。酢味微多。水味微少。故酢微胜还此体增。于诸聚中有味等物体增强故谓是用增。良药毒等。缘起理门有差别故体类如是。由此虽少而能伏多。非异体类有别用生。故执用增是为邪计。又彼论云。或如类别品别亦尔。故唯心等就用说增。就体说增。谓诸色法。譬如依多依一成故 解云。显彼色.心差别。如色.心性类别。胜劣品亦应别。谓色即约体有胜劣。心即约用有胜劣。如色依一成。谓但依色。心依多成。谓通依色.心故。彼不应以心例色言唯用增。若作俱舍师救。且如一合酢和一升水。但觉酢味不觉水淡味。明知用增又不可言水中淡味有处有。无处无。成相离过。今说用增甚为正计又难云。正理论师以世亲论主。造胜义谛论中叙用增家破遂不认此解。然婆沙一百三十一说。四大种或说体增。或说用增。然无评家。俱舍同用增。正理同体增。是即用增是自宗义。岂不能救。便破自宗

  云何于彼知亦有余者。复征。既言余体非无。云何于彼聚中知亦有余三大

  由有摄熟长持业故者。通释。约业证有。由色聚中有水摄.火熟.风长.地持。四种业用。明知四大体遍诸聚。故婆沙一百三十一云。问云何得知此四大种恒不相离。答自相.作业一切聚中皆可得故。谓坚聚中地界自相现可得故。有义极成。于此聚中若无水界金.银.锡等应不可销。又水若无彼应分散。若无火界石等相击火不应生。又火若无无能成熟彼应腐败。若无风界应无动摇。又若无风应无增长 于湿聚中水界自相现可得故。有义极成。于此聚中若无地界至严寒位应不成冰。又地界无船等应没。若无火界应无暖时。又火若无彼应腐败。若无风界应不动摇。又风若无应无增长 于暖聚中火界自相现可得故。有义极成。于此聚中若无地界灯烛等焰应不可回。又地若无不应持物。若无水界应不生流。又水若无焰不应聚。若无风界不应动摇又若无风应无增长 于动聚中风界自相现可得故。有义极成。于此聚中若无等界触墙等障应不析回。又地若无应不持物。若无水界应无冷风。又水若无彼应分散。若无火界应无暖风。又火若无彼应腐败

  有说遇缘至用有胜劣者。此即第二说一切有部师。约缘显有。还据用增。如金.银.铜.铁.坚鞕等物。遇火等缘便有流.湿.暖.动等相。故知彼聚先有水等。如水聚中由极冷故变成冻雪。此冻雪上有干燥用名暖相起。冷.暖虽不相离。而冷用增。冷虽非水是水果故。约果显因此中言冷。故婆沙云。水风增故冷(已上论文) 又如将欲下雨。空中水聚。由极冷故击出电炎。名暖相起

  又如极冷井水便暖。如地狱中苦胜舍劣但言受苦。如三定中乐胜舍劣但言乐受。此约处说。非据刹那。如打鼓时虽复手鼓俱各出声。鼓胜。手劣。但言鼓声

  有余师说至界谓种子者。此是第三经部师解。有余经部师。随其所应。于此偏增现行色聚中。现行者有体。余不现行但有种子未有体相。故契经说。于水聚中有种种界。界谓种子。即是火等种 又解随其所应。于此地.水.火.风偏增现行聚中。现行者有体。余三大不现行者。但有种子功能未有体相。释经如前 若依经部宗。俱生有二。一种子俱生。二现行俱生。种子俱生者。谓体未现行。但有能生因种功能。据此义边说种子俱生。如诸色聚若遇缘时。随其所应即有地.水.火.风.色.香.味.触等现行。明知彼聚先有种子。现行俱生者。谓体现行事相显了。据此义边说。现行俱生如色聚中地.水.火.风.色.香.味.触等。随其所应。或一现行。或二俱起。乃至具八。多少不定。以彼宗许有所造色离诸四大。如日光等及孤游香独行触等。又许四大或具不具。所以得作斯解。又许一具四大容造多所造色。于俱生中同处不相离。乃至析至一极微处。四大.造色。随其多少同一处所。更相涉入不相障碍。如众灯光同于一室。于同一处不相碍中。大种.造色展转相望。若异性相望即不障碍。若同性相望即相障碍。如国无二王。天唯一日。应知此中若有种子不必有彼现行。若有现行定有种子。随其所应若内若外辨二俱生。或约现行俱生。或约种子俱生。或二种俱生。当说其相

  如何风中知有显色者。此下第二释造色难。就中。一问。二答。此即问也。既言外聚必具八微。风中如何知有显色

  此义可信至不相离故者。此即答也。风中有显。此义但可依教故信。不可…

《俱舍论记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