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记》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1卷41页码:P0001
唐 普光述

  《俱舍论记》四 ▪第2页

  沙门释光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比知。或所合香。鼻现可取。香与显色不相离故。风中有香明知有显。此即以香证显 虽有黄.黑等风现亦可取。此据微细清风为问答也 问于欲界中色.香.味.触定不相离。何故此中偏问于色 解云恐文繁广不能具说。色在初故举初显后 又解清风显色相相隐难知。所以偏问。于余色聚形色.香.味触等相显故略不论 又解随外所疑即便为问。何必遍举 问若言欲界色.香.味.触定不相离。何故正理第二有一师释大云。有说一切色等聚中。具有坚等故名为大。风增聚中阙于色等。火增聚中阙于味等。色界诸聚皆无香.味 准彼师释大。风中阙色.味。火增中阙味.香。是即欲界八微亦有相离。云何此中乃言风中有显。欲界八微定不相离 解云正理有说非是正义 又解此说据显言阙。据隐非无。若作斯解亦不相违

  前说色界至故不别说者。此即第二便明上界。类释色界前文具说于色界中香.味并无故。彼无声有六.七.八。有声有七.八.九俱生。此可准知。故于颂文不别说也

  此中言事至为依处说者。此下第三问答分别。就中。一问。二答。三征。四释。五难。六通。此即问也

  若尔何过者。此即答

  二俱有过至有太多失者。此即征也。依体依处。二俱有过。若依体性说者八等便少。由诸微聚不但有显。亦必有形多微集故。体应有多。虽于光.影.明.暗等中有显无形。此中且据形.显俱说。重.轻二性定随有一。滑涩二性亦定有一。冷.饥渴三或有。或无。非定有故不言定有。是则所言有太少过。若依十二处说。八等便多由四大种触处摄故。八应说四。九应说五。十应说六。是则所言有太多失 问五境之中。何故唯约色触难。不约声.香.味耶 解云随问者疑广略何定 又解于五境中。举初举后以显中间 又解色.触相续遍欲.色界。故以为问。声即间绝。香.味唯欲。故略不论

  二俱无过至谓能依造色者。此即释也。应知此中事者。大种依体。造色依处。能造义强故约事说。所造义劣故约处说

  若尔大种至一四大种故者。此即难也。若四大种约体说者。事应成多。色.香.味.触诸所造色。各别依一四大种故并本为五。八应成二十。九应成二十五。十应成三十。若有声生二十至二十五。二十五三十。三十至三十五

  应知此中至类无别故者。此即通也。应知此中大种虽多。但说四者依体类说。诸四大种流类相似无差别故。造色差别故约处说。若依正理第十总有三说。初说同此论。后二说云。或唯依体亦无有失。由此中说定俱生故。形色等体非决定有。光.明等中则无有故。或唯依处。然为遮遣多诽谤故。别说大种

  多诽谤者。或复谤言。大种.造色无别有性。或复谤言无别触处所造色体。或复谤言非一切聚皆具一切。或复谤言数不决定。别说大种此谤皆除(解云初说唯依体说。若分形等即有形而非显。显而非形。聚各_差别。便非决定故不应分。若总言色决定恒有。乃至轻重分别亦然。四大便定未曾减一故说八等亦无有过 第二说唯依处说应唯有四。为遮大 多诽谤故。觉天论师及譬喻尊者立四大外无别造色 室利逻多说于触中无所造触。许余造色。诸经部师许有色聚无四大种故言非具。或言定有大种不必具四故言数不定。今说造色有四别立四大种。四谤皆除。故复偏说)

  何用分别至义应思择者。此即第四止诤。论主劝言。此色俱生。或离。或合。或多。或少。亦复何定。此非深义。何用分别如是语为。语从欲生。义应思择

  如是已辨至诸行相或得者。此下明四品同起。结问颂答

  论曰至是故言或者。心与心所二种相望。必定俱生。阙一不起。三性心所。望彼心王非无差别。就总相说故言定俱。诸行即是色等四法。前第一句必俱二言。流至于此第二句中。谓色.心等诸行生时。必与有为四相俱起 言或得者。谓诸行内唯有情法与得俱生。余非情法非与得俱生。显得不定。是故言或。若依成实论诃利伐摩.及觉天计。无有心所。但有心王。心分位殊假立心所

  向言心所至大地法等异者。此下大文第二广辨差别 就中。一明心所有。二辨不相应色.心。界品广明故不别说 就明心所中。一明五地法。二明定俱生。三明相似殊。四明众名别 就第一明五地法中。一总标名数。二别释名体。此下第一总标名数。问及颂答

  论曰至且有五品者。心之所有故名心所。应言心所有。略故但言心所。犹如我所。于心所中。广即更有不定等法。略而言之故言且五

  何等为五者。问

  一大地法至少烦恼地法者。答。数可知。若依婆沙四十二说。诸地法。与此论有同。有异。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小烦恼法十(此三地与此论同)又说大烦恼地法十(同此论下文。开合为异。然婆沙不说惛沈者。顺等持故。过失轻故)。又说大不善地法有五。谓无明.惛沈.掉举.无惭.无愧(解云无明是随眠性。通一切不善心相应。惛沈障慧胜。掉举障定胜。以过重故所以别显。与此论亦开合为异)又立大有覆无记地法有三。谓无明.惛沈.掉举(解云无明是随眠性。遍与一切有覆无记心相应。于随烦恼中。惛沈障慧胜。掉举障定胜。以过重故所以别显与此论亦开合为异)又说大无覆无记地法有十。即受等大地法(解云以此十法通一切无覆无记心中可得。故别标显。与此论亦开合为异)地谓行处至一切心有者。此下第二别释名体。随解五地不同。文即为五。就初明大地法中。一释名。二辨体。此即释名 言大地法者。地谓行处。即是心王。若此心王。是彼心所所行处。即说此心王。为彼心所法地。此即别释地义。受等十法通一切心。名为大法。此地是大法之地。名为大地。依主释也。即目心王。此即别释大地义也。此心所中。若法。是大地家所有。名大地法。第二依主释也。即目受等十法。谓法恒于一切心有故名大地法。此即别释大地法也。若但言大即目受等。若言大地即目心王。若言大地法还目受等。此中意取大地法也。正理文大同此论。若依婆沙十六云。问大地法是何义。答大者谓心。如是十法是心起处。大之地故名为大地。大地即法名大地法。有说心名为大。体用胜故。即大是地故名大地。是诸心所所依处故。受等十法。于诸大地遍可得故。名大地法。有说受等十法。遍诸心品故名为大。心是彼地故名大地。受等即是大地所有。名大地法(前两解与此论异。后一解同此论。文显可知。大善法等皆有两重依主释。准大地法应知)

  彼法是何者。此下第二辨体。将明问起

  颂曰至遍于一切心者。此即颂答。自古诸德。皆以多义废立大地法等。各谓指南齐称第一。并皆费言论不能具述。今依此论。各以一义废立大地法等。此乃论能。非关人解。西方号为聪明论也。信不虚言。有古德五义废立。今依此论一义废立大地法者。谓遍于一切心名大地法。余心所法非遍一切。故不立为大地法也

  论曰至和合遍有者。此释第四句

  毗婆沙师传说如是。所列十法。一切诸心一刹那中和合遍有。论主意朋经部 非信十法皆有别体。故言传说

  此中受谓至有差别故者。受即标名。三种举数。领纳前境约用显体。苦谓苦受。乐谓乐受。俱非谓舍。三受不同名有差别。虽心.心所领境义边并应名受。受领强故偏得受名。喻况如前受蕴中说。正理第十云。领爱.非爱.俱相违触说名为受 正理论意约彼触因以辨受果。受似彼触领似触边名为领触。此亦如前受蕴中说

  想谓于境取差别相者。想谓于境执取男.女等种种差别相。能于境中封疆画界。此是男等非非男等。故名男等。正理云。安立执取男.女等境差别相因(解云谓能为因安立女等相。令心心所执取女等境差别相。是差别相因)

  思谓能令心有造作者。思有势力能令心王于境运动。有造作用。理实亦令余心所法有所造作。从强说心。故正理云。由有思故。令心于境有动作用。犹如磁石势力。能令铁有动用

  触谓根境至能有触对者。根.识.境三和合而生。举因以辨。能有作用触对前境举业以明 又解能令心等触对前境。虽心心所对境义边并应名触。触对强故偏得触名。故入阿毗达摩云。触谓根.境.识和合生。令心触境。以能养活心.心所为顺乐受等差别有三(解云从强令心。理实亦令心所触境)若依正理云能为受因。(解云举果显因也) 欲谓希求所作事业者。欲谓于境能有希求所作事业。由有此欲心等趣境。又入阿毗达摩云。欲谓希求所作事业。随顺精进。谓我当作如是事业

  慧谓于法能有简择者。推求名见。决断名智。简择名慧。谓于诸法能有简择。约用辨也 问慧宁疑俱 答正理第十云。若疑相应。全无慧者。云何得有二品推寻。于二品中。差别简择。推寻理趣乃成疑故 准彼论故应得疑俱。慧与无明相应。故知亦与疑并

  念谓于缘明记不忘者。念之作用于所缘境分明记持。能为后时不忘失因。非谓但念过去境也。故正理云。于境明记。不忘失因说名为念 又入阿毗达摩云。念谓令心于境明记。即是不忘已.正.当作诸事业义(解云彼论从强说心。理实亦令心所)

  作意谓能令心警觉者。作动于意故名作意。谓能令心警觉前境。心如睡眠沉没不行。由作意力警觉取境。理实亦能警觉心所。从强说心。故正理云。诸心.所法依心转故。但动于意余动亦成。又正理云。引心.心所。令于所缘有所警觉说名作意。此即世间说为留意。杂心。名忆。又入阿毗达摩云。作意谓能令心警觉。即是引心趣境为义。亦是忆持曾受境等

  胜解谓能于境印可者。殊胜之解故名胜解。谓能于境。印可审定是事必尔非不如是 问若尔者与疑相应如何有胜解 解云有耶.无耶前后二心皆能印可故有胜解。又入阿毗达摩云。胜解谓能于境印可。即是令心于所缘境无怯弱义(解云从强令心。亦令心所) 正理十一云。胜解别有亦如经说。心由胜解印可所缘。谓心起时皆能印境(解云从强说心。谓心所法亦能印境) 又正理更叙杂心等师解云。有余师云。胜谓增胜。解谓解脱。此能令心于境无碍自在而转。如胜戒等…

《俱舍论记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