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記》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1卷41頁碼:P0001
唐 普光述

  《俱舍論記》四 ▪第2页

  沙門釋光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比知。或所合香。鼻現可取。香與顯色不相離故。風中有香明知有顯。此即以香證顯 雖有黃.黑等風現亦可取。此據微細清風爲問答也 問于欲界中色.香.味.觸定不相離。何故此中偏問于色 解雲恐文繁廣不能具說。色在初故舉初顯後 又解清風顯色相相隱難知。所以偏問。于余色聚形色.香.味觸等相顯故略不論 又解隨外所疑即便爲問。何必遍舉 問若言欲界色.香.味.觸定不相離。何故正理第二有一師釋大雲。有說一切色等聚中。具有堅等故名爲大。風增聚中阙于色等。火增聚中阙于味等。色界諸聚皆無香.味 准彼師釋大。風中阙色.味。火增中阙味.香。是即欲界八微亦有相離。雲何此中乃言風中有顯。欲界八微定不相離 解雲正理有說非是正義 又解此說據顯言阙。據隱非無。若作斯解亦不相違

  前說色界至故不別說者。此即第二便明上界。類釋色界前文具說于色界中香.味並無故。彼無聲有六.七.八。有聲有七.八.九俱生。此可准知。故于頌文不別說也

  此中言事至爲依處說者。此下第叁問答分別。就中。一問。二答。叁征。四釋。五難。六通。此即問也

  若爾何過者。此即答

  二俱有過至有太多失者。此即征也。依體依處。二俱有過。若依體性說者八等便少。由諸微聚不但有顯。亦必有形多微集故。體應有多。雖于光.影.明.暗等中有顯無形。此中且據形.顯俱說。重.輕二性定隨有一。滑澀二性亦定有一。冷.饑渴叁或有。或無。非定有故不言定有。是則所言有太少過。若依十二處說。八等便多由四大種觸處攝故。八應說四。九應說五。十應說六。是則所言有太多失 問五境之中。何故唯約色觸難。不約聲.香.味耶 解雲隨問者疑廣略何定 又解于五境中。舉初舉後以顯中間 又解色.觸相續遍欲.色界。故以爲問。聲即間絕。香.味唯欲。故略不論

  二俱無過至謂能依造色者。此即釋也。應知此中事者。大種依體。造色依處。能造義強故約事說。所造義劣故約處說

  若爾大種至一四大種故者。此即難也。若四大種約體說者。事應成多。色.香.味.觸諸所造色。各別依一四大種故並本爲五。八應成二十。九應成二十五。十應成叁十。若有聲生二十至二十五。二十五叁十。叁十至叁十五

  應知此中至類無別故者。此即通也。應知此中大種雖多。但說四者依體類說。諸四大種流類相似無差別故。造色差別故約處說。若依正理第十總有叁說。初說同此論。後二說雲。或唯依體亦無有失。由此中說定俱生故。形色等體非決定有。光.明等中則無有故。或唯依處。然爲遮遣多誹謗故。別說大種

  多誹謗者。或複謗言。大種.造色無別有性。或複謗言無別觸處所造色體。或複謗言非一切聚皆具一切。或複謗言數不決定。別說大種此謗皆除(解雲初說唯依體說。若分形等即有形而非顯。顯而非形。聚各_差別。便非決定故不應分。若總言色決定恒有。乃至輕重分別亦然。四大便定未曾減一故說八等亦無有過 第二說唯依處說應唯有四。爲遮大 多誹謗故。覺天論師及譬喻尊者立四大外無別造色 室利邏多說于觸中無所造觸。許余造色。諸經部師許有色聚無四大種故言非具。或言定有大種不必具四故言數不定。今說造色有四別立四大種。四謗皆除。故複偏說)

  何用分別至義應思擇者。此即第四止诤。論主勸言。此色俱生。或離。或合。或多。或少。亦複何定。此非深義。何用分別如是語爲。語從欲生。義應思擇

  如是已辨至諸行相或得者。此下明四品同起。結問頌答

  論曰至是故言或者。心與心所二種相望。必定俱生。阙一不起。叁性心所。望彼心王非無差別。就總相說故言定俱。諸行即是色等四法。前第一句必俱二言。流至于此第二句中。謂色.心等諸行生時。必與有爲四相俱起 言或得者。謂諸行內唯有情法與得俱生。余非情法非與得俱生。顯得不定。是故言或。若依成實論诃利伐摩.及覺天計。無有心所。但有心王。心分位殊假立心所

  向言心所至大地法等異者。此下大文第二廣辨差別 就中。一明心所有。二辨不相應色.心。界品廣明故不別說 就明心所中。一明五地法。二明定俱生。叁明相似殊。四明衆名別 就第一明五地法中。一總標名數。二別釋名體。此下第一總標名數。問及頌答

  論曰至且有五品者。心之所有故名心所。應言心所有。略故但言心所。猶如我所。于心所中。廣即更有不定等法。略而言之故言且五

  何等爲五者。問

  一大地法至少煩惱地法者。答。數可知。若依婆沙四十二說。諸地法。與此論有同。有異。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小煩惱法十(此叁地與此論同)又說大煩惱地法十(同此論下文。開合爲異。然婆沙不說惛沈者。順等持故。過失輕故)。又說大不善地法有五。謂無明.惛沈.掉舉.無慚.無愧(解雲無明是隨眠性。通一切不善心相應。惛沈障慧勝。掉舉障定勝。以過重故所以別顯。與此論亦開合爲異)又立大有覆無記地法有叁。謂無明.惛沈.掉舉(解雲無明是隨眠性。遍與一切有覆無記心相應。于隨煩惱中。惛沈障慧勝。掉舉障定勝。以過重故所以別顯與此論亦開合爲異)又說大無覆無記地法有十。即受等大地法(解雲以此十法通一切無覆無記心中可得。故別標顯。與此論亦開合爲異)地謂行處至一切心有者。此下第二別釋名體。隨解五地不同。文即爲五。就初明大地法中。一釋名。二辨體。此即釋名 言大地法者。地謂行處。即是心王。若此心王。是彼心所所行處。即說此心王。爲彼心所法地。此即別釋地義。受等十法通一切心。名爲大法。此地是大法之地。名爲大地。依主釋也。即目心王。此即別釋大地義也。此心所中。若法。是大地家所有。名大地法。第二依主釋也。即目受等十法。謂法恒于一切心有故名大地法。此即別釋大地法也。若但言大即目受等。若言大地即目心王。若言大地法還目受等。此中意取大地法也。正理文大同此論。若依婆沙十六雲。問大地法是何義。答大者謂心。如是十法是心起處。大之地故名爲大地。大地即法名大地法。有說心名爲大。體用勝故。即大是地故名大地。是諸心所所依處故。受等十法。于諸大地遍可得故。名大地法。有說受等十法。遍諸心品故名爲大。心是彼地故名大地。受等即是大地所有。名大地法(前兩解與此論異。後一解同此論。文顯可知。大善法等皆有兩重依主釋。准大地法應知)

  彼法是何者。此下第二辨體。將明問起

  頌曰至遍于一切心者。此即頌答。自古諸德。皆以多義廢立大地法等。各謂指南齊稱第一。並皆費言論不能具述。今依此論。各以一義廢立大地法等。此乃論能。非關人解。西方號爲聰明論也。信不虛言。有古德五義廢立。今依此論一義廢立大地法者。謂遍于一切心名大地法。余心所法非遍一切。故不立爲大地法也

  論曰至和合遍有者。此釋第四句

  毗婆沙師傳說如是。所列十法。一切諸心一刹那中和合遍有。論主意朋經部 非信十法皆有別體。故言傳說

  此中受謂至有差別故者。受即標名。叁種舉數。領納前境約用顯體。苦謂苦受。樂謂樂受。俱非謂舍。叁受不同名有差別。雖心.心所領境義邊並應名受。受領強故偏得受名。喻況如前受蘊中說。正理第十雲。領愛.非愛.俱相違觸說名爲受 正理論意約彼觸因以辨受果。受似彼觸領似觸邊名爲領觸。此亦如前受蘊中說

  想謂于境取差別相者。想謂于境執取男.女等種種差別相。能于境中封疆畫界。此是男等非非男等。故名男等。正理雲。安立執取男.女等境差別相因(解雲謂能爲因安立女等相。令心心所執取女等境差別相。是差別相因)

  思謂能令心有造作者。思有勢力能令心王于境運動。有造作用。理實亦令余心所法有所造作。從強說心。故正理雲。由有思故。令心于境有動作用。猶如磁石勢力。能令鐵有動用

  觸謂根境至能有觸對者。根.識.境叁和合而生。舉因以辨。能有作用觸對前境舉業以明 又解能令心等觸對前境。雖心心所對境義邊並應名觸。觸對強故偏得觸名。故入阿毗達摩雲。觸謂根.境.識和合生。令心觸境。以能養活心.心所爲順樂受等差別有叁(解雲從強令心。理實亦令心所觸境)若依正理雲能爲受因。(解雲舉果顯因也) 欲謂希求所作事業者。欲謂于境能有希求所作事業。由有此欲心等趣境。又入阿毗達摩雲。欲謂希求所作事業。隨順精進。謂我當作如是事業

  慧謂于法能有簡擇者。推求名見。決斷名智。簡擇名慧。謂于諸法能有簡擇。約用辨也 問慧甯疑俱 答正理第十雲。若疑相應。全無慧者。雲何得有二品推尋。于二品中。差別簡擇。推尋理趣乃成疑故 准彼論故應得疑俱。慧與無明相應。故知亦與疑並

  念謂于緣明記不忘者。念之作用于所緣境分明記持。能爲後時不忘失因。非謂但念過去境也。故正理雲。于境明記。不忘失因說名爲念 又入阿毗達摩雲。念謂令心于境明記。即是不忘已.正.當作諸事業義(解雲彼論從強說心。理實亦令心所)

  作意謂能令心警覺者。作動于意故名作意。謂能令心警覺前境。心如睡眠沈沒不行。由作意力警覺取境。理實亦能警覺心所。從強說心。故正理雲。諸心.所法依心轉故。但動于意余動亦成。又正理雲。引心.心所。令于所緣有所警覺說名作意。此即世間說爲留意。雜心。名憶。又入阿毗達摩雲。作意謂能令心警覺。即是引心趣境爲義。亦是憶持曾受境等

  勝解謂能于境印可者。殊勝之解故名勝解。謂能于境。印可審定是事必爾非不如是 問若爾者與疑相應如何有勝解 解雲有耶.無耶前後二心皆能印可故有勝解。又入阿毗達摩雲。勝解謂能于境印可。即是令心于所緣境無怯弱義(解雲從強令心。亦令心所) 正理十一雲。勝解別有亦如經說。心由勝解印可所緣。謂心起時皆能印境(解雲從強說心。謂心所法亦能印境) 又正理更敘雜心等師解雲。有余師雲。勝謂增勝。解謂解脫。此能令心于境無礙自在而轉。如勝戒等…

《俱舍論記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