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记》五 ▪第2页
沙门释光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能句义 无能句义云何。谓实.德.业和合。共.或非一。不造余果决定所须。如是名为无能句义
俱分句义云何。谓实性.德性.业性.及彼一义和合。地性色性取性等。如是名为俱分句义。广释如十句义论 无说句义云何。谓五种无。是名无说句义。何者为五。一未生无。二已灭无。三互更无。四不会无。五毕竟无。是谓五无。广释如十句义论 问六句.十句相摄如何 解云十句中实.德.业三。即是六句中实.德.业句。第四句同。即是六句中第四有句。第六和合。即是六句中第六和合句。第五异句。第七有能句。第八无能句。第九俱分。是六句义中同异句摄。言同异者。自类相望名同。异类相望名异。第十无说非六句摄。所以然者。六句唯论有体之法故唯说六。十句有.无俱论故说第十。各据一义亦不相违 此论总同句义即是十句义中同句义。又是六句义中有句义。能令诸法有故。与同句义名异义同。此论同异句义。即是六句义中第五同异句义如望实句义中九法。自类相望名同。异类相望名异。余皆准此。又当十句义中第五异句义.第七有能句义.第八无能句义.第九俱分句义
毗婆沙师至乃至广说者。此即第二毗婆沙师救。于五难中前四不能救。但救第五诤同胜论。彼执二句与此同分义类不同。彼说一物于多转故。我说同分于诸法上其体各别。多体.一体其义既殊。云何令我显同胜论。又纵于彼胜论外道若显.不显。然此同分必有实物。经言同分。明知别有
虽有是说至名为同分者。此即第三经部复难诤同胜论可知。所言引经证实。将为未可
若尔所说同分是何者。此第四毗婆沙师。反征经部。如我所说同分实有。汝即不许。彼宗所说同分是何
即如是类至豆等同分者。此即第五经部答。相似种类诸行生时。于中假立人同分等。无别实体。如诸谷等同分非实
此非善说违我宗故者。此即第六毗婆沙师。理尽言穷作此说也
已辨同分至异熟居广果者。此下大文第三明无想。上两句明无想体。下一句二门分别。上无想是无想异熟。下无想是无想天。通有心.无心
论曰至如堰江河者。释前两句。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有不相应行异熟果法。能令未来心.心所灭。名为无想。此法体性是实有物。所以能遮未来心.心所法。于五百劫令暂不起。如堰江河。故知实有。恐滥草等故言有情
此法一向是异熟果者。五类分别。唯是异熟
谁之异熟者问
谓无想定者。答。故婆沙一百一十八云。或有说者。无想定感无想.及色异熟。命根.众同分。是彼有心静虑异熟。所余诸蕴是俱异熟。复有说者。无想定感无想.及色异熟。命根是彼有心静虑异熟。所余诸蕴是俱异熟。复有说者。无想定感无想异熟。所余诸蕴是俱异熟。复有说者。若有心时亦感无心诸蕴异熟。若无心时亦感有心诸蕴异熟。评曰应作是说。无想异熟唯无想定感。一切命根.及众同分.眼等色根。皆业所感。余蕴俱感 正理十二。同彼婆沙初师不正义。此论同婆沙评家 问此论若同婆沙评家。命.及色根非无想定感。何故下文感引.满中。但言二定.及得不能感众同分。不言不感命.及色根 解云。下文明感引.满二种。但言二定.及得不能感引。能感满。非于满中能感一切
无想有情居在何处者。问
居在广果至名无想天者。答。明所居处。广果天中有高胜处。无想有情而居其上。如中间定梵王。于梵辅天中。起台别住。此亦如彼。名无想天
彼为恒无想为亦有想耶者。问
生死位中至还起于想者答。众生于彼生死位中多时有想。然言无想者。由彼有情生后死前中间。五百大劫长时。想不起故。从多分说故名无想。如契经中引证起想 问无想有情。前心多。后心多 答一百五十四评家曰。如是说者。此事不定。或前多后小。或前小后多。随彼意乐有差别故 又准婆沙评家。出无想心通生得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通五部所断 问入无想心。为通几性。几部所断 解云虽未见文。准彼出心入心亦尔 问经说有情皆因食住。于无想中四食既无。如何得住。答正理十二云。彼以宿业.等无间缘为任持食。谓由宿业引众同分.及命根等。由续生心.及无间入无想果心。牵引资助故。彼亦有过去触等为任持食。无心位中唯有过去触等为食。现在都无。有心位中二种俱有 解云以宿业为思食。以续生心无间入心牵引资助为识食。以识相应触为触食。故无心位唯有过去三食。现在即无。诸有心位亦有现在食。其无想事。虽不从彼等无间缘生。然由彼力牵引资助体方得起。若无前心等。其体无容得起
从彼没已至生天之业者。此明退生处。从无想天没竟。于三界中必生欲界非余处。所以者何。初师解先修无想定因势力尽故。或有心无心定因势力尽故。不能感果。从彼命终还生欲界。于彼不能更修无想定故。或有心.无心定故非生彼界。如箭射空势力尽时便即堕地。还生欲界应知亦尔。若诸有情应生无想天处。必有欲界顺后受业。如生北洲必有生天顺后受业。由有欲界顺后受业故。唯生欲界不生余界。故婆沙一百五十四云。有说若造无想天顺次生受业者。法尔亦造欲界顺后次受业。如造北俱卢洲顺次生受业者。法尔亦造欲界天顺后次受业 问生欲何趣。解云五趣不定。故婆沙一百五十四云。问定生何处。答有说生地狱。有说生恶趣。如是说者定生欲界处处不定。或生恶趣。或天。或人 问欲顺后业于何时造 解云将修无想加行时造。以彼强胜故今先受。谓诸外道将修无想。或起邪见谤释种涅槃。或起见取计彼为真。或起戒取计彼为道。如是等惑为恶趣因。既修此定复须离欲。或起生得。或闻。或思。如是等善为善趣因。余生虽有顺后受业。加行中造势力强故乘彼受生。或善亦通后起位造。应知将生北俱卢洲。欲界天业亦于人中。修无我观加行时造。以彼强胜。故今先受。或亦通于后起位造。将生北洲业纯净故彼没生天。将生无想善恶杂起。故从彼没通生五趣
已辨无想二定者何者。此下大文第四明二定。就中。一明无想定。二明灭尽定。三明依身别。此下明无想定。将明问起 就中。一总。二别。此即总问
谓无想定及灭尽定者。总答
初无想定其相云何者。别问
颂曰至非圣得一世者。别答。初一句明体 后静虑。明依地 求脱。明作意 善。明性摄 唯顺生受。明招果 非圣。明修人 得一世。明成就
论曰至与无想同者。如前所说有无想异熟法。能令心.心所灭名为无想。如是复有别心不相应行法。能令心.心所灭名无想定体。身中无想名无想者。无想者之定名无想定。依主释也 或即定无想名无想定。持业释也 颂说如是声。唯显此定灭心.心所。与前无想异熟天同。非一切同。准婆沙一百五十一。入无想定心。及出无想定心。俱是第四静虑有漏善心。不能具述
此在何地者。问
谓后静虑至非余者。答。唯在第四静虑。非余上下诸地。故婆沙一百五十一云。又下诸地有欢.戚受。行相粗动难可除灭。第四静虑。唯有处中受。行相微细易可断灭。故下地中无无想定。问何故无色界无彼定耶。答唯有异生计习此定。以为能证无想涅槃。无色界中无有无想异熟可计。故无想定于彼亦无。又诸异生怖畏断灭。彼界无色。若更灭心便为断灭。是彼所怖故彼界中无无想定
修无想定为何所求者。问
谓求解脱至修无想定者。答。修无想人。为求解脱涅槃。彼执无想异熟是真解脱涅槃。为求证彼修无想定。作出离道
前说无想至五蕴异熟者。前说无想是异熟。故。无记性摄不说自成。故不别说。此定唯善。能招无想有情天中五蕴异熟。初生.后没。有心.心所故具五蕴
既是善性为顺何受者。问
唯顺生受至正性离生者。唯顺生受。如文可解。正理一说同此论。又一说。一类诸师作此定执。谓顺生受.及不定受。所以者何。成此定者。亦容得入正性离生。入已必无现起此定。由约现行。说无想定名异生定。非约成就
又许此定至必不修行者。凡.圣分别。唯异生得。以无想定。感五百劫生死大果。空无所得。圣者厌离如见深坑。不乐入故。要执无想异熟。为真解脱涅槃。于无想定。起能出离生死想。而修此定 一切圣者。不执有漏无想异熟。为真解脱涅槃。不执有漏无想定。为真出离圣道。故于此定必不修行
若诸圣者至无想定不者。此下明成就问。若诸圣者。修得第四静虑定时。必得无始过去.未来诸有心定。此无想定。为如静虑亦得去.来无始曾习无想定不
余亦不得者。答。余凡夫人。修得第四定时。亦不得去.来无想定。何况圣人
所以者何者。征
彼虽曾习至无未来修者。彼无想定。虽复过去曾习。以无心故。要起大加行方便修得。故初得时唯得现在。如初受得别解脱戒。亦唯成现。得此定已。第二念等乃至未舍以来。亦成就过去。出已乃至未舍已来。唯成过去。以无心故无未来修
次灭尽定至三十四念故者。此下第二明灭尽定。初一句明自体 为静。明作意 住有顶。明依地 善。明性摄 二受不定。明招果 圣明修人 由加行得。明初修行 后两句明成佛得
论曰至灭定亦然者。例同无想
此亦然声为例何义者。问
例无想定至名灭尽定者。答。此正出体。如是复有别不相应行法。能令心心所灭。名灭尽定。又婆沙一百五十二云。问此灭尽定几物为体。有说此定一物为体。若灭现前即名无心。问云何一灭。刹那现前即名无心。答一受刹那现前即名有受。一想刹那现前即名有想。一识刹那现前即名有识。如是一灭。刹那现前即名无心。斯有何过。有说此定十一物为体。以十大地法及心灭故。有说此定二十一物为体。以十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及心灭尽故。如是说者。随灭尔所心.心所法。即有尔所物现前。为此定体 解云。评家意更有欣.厌心所。随其所应与心相应而非并起。故与前家不同。无想定体准此应知。又婆沙一百五十三云。问入灭定时灭何等心.心所法。为过去。为未来。为现在。若过去者。过去已灭复何所灭…
《俱舍论记五》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